你看了電影《何以為家》有什麼感想?你怎麼評論這部電影的?

老衲常用飄柔1


《何以為家》是一部非常棒的社會題材電影,他描繪了黎巴嫩首都貧民的生活狀態。錯的不是你,錯的是這個世界,你對這個世界報以希望,它卻還你絕望。

問題其實不在於贊恩和像贊恩一樣的孩子們有多慘,問題在於如何解決貧窮和改變貧而多生的觀念,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並不是你是個女人就能成為一個“母親”,對男人同樣也是。

具體回答參見我的主頁第一篇文章《每週電影推薦 何以為家》篇。謝謝!


浮鷗說電影


看完電影,並沒有覺得如傳聞中的那樣,有什麼淚點。要說悲慘,倒是可以,畢竟孩子們生活在那樣紛亂無助的環境裡。

小男孩扎因的境遇,更主要是由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造成的。他父親和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成長,孩子有了,就生,多少無所謂,反正是生理需求的結果。至於,孩子怎麼長大,那不是他們要思考的問題。

父母把孩子當成豬養,自己並不比豬高級。但是,扎因比父母高級,他有人類的感情,他心疼自己的妹妹,讓妹妹遠離那些不懷好意的男人。妹妹來了初潮,他幫著解決。父母要把11歲的妹妹嫁給他們的房東阿薩德,扎因奮力阻攔,但沒用。他後來去阿薩德家把妹妹帶回來,卻遭到父母的毆打。終於在最後,扎因得知自己的妹妹死了之後,拿著刀捅傷了阿薩德。

與其說扎因對阿薩德表示憤怒,不如說他對自己的父母很生氣和絕望,他不能殺了自己的父母,只能把滿腔的憤恨發洩到了那個醜陋的、導致自己妹妹死亡的男人身上。

還有的把電影翻譯成《我想有個家》,這個可能比《何以為家》更能貼合小扎因的想法。《我想有個家》表現的是內心裡的強烈渴望,《何以為家》更多的是有一種迷茫的意思,更像是一個流浪已久的人對歸宿的追問。

扎因沒有真正的家,父母只是生育的機器,孩子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會喘氣兒的生物,順帶還能幫著他們賺錢。所以,後來扎因遇到泰格斯的時候,看到她那麼艱難地照顧自己的孩子,扎因也是被觸動了。他幫著泰格斯看孩子,可能也有一部分渴望家庭和父母關愛的念想。

孩子是弱小的,他們的出生並不是自己選擇的,所以扎因指責那樣豬狗不如的父母,我完全理解和贊同。

電影的結局沒有完全現實化,而是給了人虛幻的希望,也算是給觀眾一點安慰吧。其實,現實哪有那麼多幸運,背後仍舊是千瘡百孔,多少人還都在生存線上掙扎。


欲半成空


看了這個電影,真的是感悟很深,何以為家,電影名就值得大家深思,我不明白在那個年代,明明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去關心和愛自己的孩子,卻還生那麼多,看著真的很難受,本來就淚點滴。不過,小男孩還是很堅強的,這是一種精神,無論生活待你怎樣,你都要溫柔對待生活,保持一個善良的心。他們那個時候很苦,很難,但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向上,不妥協的心態,我真的是很佩服,自己確實。。。。。。,曾經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感到煩惱,那是因為沒經歷過什麼,現在不一樣了,畢竟現在已經長大了,不再是以前那個愛哭的小女孩,是時候該長大了。跟他們比起來,我們真的很幸福,學會生活,學會面對挫折,或許人不會一直一帆風順,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也不會一直倒黴,畢竟老天也是一直看著你的,你的努力他終究會看到,你微笑的樣子很美,請保持下去吧!


開心的Alice啊


戰爭是罪惡滔天的!

而且最受苦受難的是普通人!

普通人會因為戰爭而喪失尊嚴與勇氣!而這些是一個人最寶貴的!

電影把戰爭對於一個人的間接影響血淋淋的呈現出來!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所以這個世界要儘量避免戰爭!有很多的矛盾可以通過溝通化解是上策!

祈禱這個世界永遠不要再有戰爭!






李博華導演


經典的拿獎題材電影,帶給我的揪心感很大,淚點好像也僅僅只有最後那張帶著唯一笑容的身份證,一直沒解釋出於什麼要生那麼多孩子。說是賣慘電影,倒不如說這個孩子真的慘,結局也有說真實難民故事改編,不過像這樣的孩子,估計不僅僅他一個,許多許多,倒是像一個公益電影,呼籲當地沒條件的少生孩子,讓政府多給予難民幫助吧。我心裡分數大概在7.5-8之間。看完之後就想起了之前看到很多日常中的評論,美國自由啊,瑞典要飯也餓不死啊,投錯胎之類,其實對比越南,老撾,非洲國家之類的,生活在當今時代得中國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至少我很知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