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虎溪土陶厂”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三河村的半山上,是一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旧式龙窑(一种特殊的山地阶梯式窑,本地俗称“梯坎窑”)。其依坡而建,由下自上,形呈条状,如龙似蛇,故名“龙窑”。陶厂就地取土为材,全程传统手工技艺制作,以生产各式日用生活容器(如水缸、酒缸、油罐、泡菜坛等)为主。

文 | 石涛 图 | 田琦、刘国畅


2015年初,一次偶然的机遇使设计师田琦接触到了这个土陶厂。在对传统陶艺和工匠精神心存敬慕的同时,也对其日渐式微的状况深感忧虑。如何使传统技艺摆脱生存困境?如何使之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如何使建筑设计摆脱单纯的服务地位,成为农村产业转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环节?当了解了土陶厂的经营现状和窑主试图改造转型的基本诉求后,设计师田琦大胆提出免费帮扶设计的构想并迅速付诸行动,试图在西部乡村通过一次具有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的多元设计探索实践推动传统土陶技艺的活化与再生。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设计师说

对我而言,这既是一次全新的设计体验,又感到压力颇大。为了改建,业主一家倾其所有,如何在控制造价的大前提下营造出能被当地人和都市人共同认可的空间环境,如何在满足业主正常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以传统手工艺为载体,通过植入多元化的服务业态,打造一个复合型文化体验休闲空间,成为摆在我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与自然的结合

窑厂坐落在三河村的半山上,周边林深树密,农户极少,窑口及原有房舍均随山势逐级跌落,属典型的西南山地环境。因此,设计采取了依山就势的协调方式,整个空间呈现阶梯层次感,与一旁的阶梯窑互为呼应。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与老窑口的有机融合

整个建筑体采用了俯览递进的视角导向,从入口处,就可看见一个个窑口,走近,窑口又如同植入空间中的展品一般。入口处坡屋顶最高点达6 m,随着空间与窑口的渐近,屋顶的高度也随之下降,让原本低矮的窑口融景于画框,又不显得过分低矮。此外,不论是坐在露台还是咖啡吧里,都能将堆满半成品的制胚作坊尽收眼底。

传统材料的运用与表达

传统材料赋予建筑以大地的衷情、历史的沧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温暖,是许多现代材料无法企及的,另外,还具有与周围环境协调,易于使用传统工艺和雇用当地工匠等优点。本案将附近砖厂烧制的红砖作为主要承重和围护材料,红砖本身价格低廉(0.5元/块),直接用于内外墙,省去了饰面的费用。虽然窑主最初对红砖墙面不再抹灰和刷白表示极不理解,但最终效果是令人惊叹的。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乡村建造技术的适用

当下中国,植根于乡村的民间建造技术水平,总体来说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而这样的施工水平(包括施工队伍)正是在乡村建设中必须依赖的民间力量。在本案中,所有的施工队伍均来自当地乡村,建造方式也是在专业建筑师的指导下,以当地施工技术为主。

建筑学介入下的乡土语言重新建构

建筑采用当代手法“转译”乡土材料,是对传统建筑气质的继承和创新,以此构建出手法现代、韵味传统的建筑形态。在本案的设计中,延续并创新了当地民居传统坡屋顶的形态,采用长短坡的组合形式并结合现代手法,将一个景观视线极佳的玻璃盒子置于坡屋顶之下,让两个体量有一个自然的交接。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目前,“虎溪土陶厂”改建已初步完成,设计师与窑主商议后,将这个改建后的新空间取名为“远山·有窑”。同时,窑主已在着手申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人”的称号,此外,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系也将在这里挂牌“陶艺实习基地”来进行校企合作。窑主的儿子辞去了蔬菜批发的工作,与媳妇一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上山帮忙经营。

从失望到守望,从破旧衰败到转型重生,今后,这里将变成一个以陶器为主要元素的复合型公共休闲空间,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和泥土亲密接触,大人们也可在休闲过程中近距离感受土陶的质朴气息,让窑厂自身发展的生态链得到有机的延续。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重庆 | 破旧窑厂变身文艺空间,好多人来这里玩泥巴

空间档案 项目地址:重庆市大学城三河村建筑面积:500 ㎡建筑设计:田琦设计助理:薛凯、张涵、魏鑫玥、于思、葛兆亮竣工时间:201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