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水是这样流进咱家的

水是生命之源,卫生合格的饮用水是健康之基。

在北国江城,市民都知道我们的城市用水来源于松花江。但是,可能大部分市民并不知道江水是如何经过一步步处理,变成自来水流入到千家万户的。

松花江水很清澈,水质常年保持二类以上。但是在自来水生产和检测者的眼中,再干净的自然水体,成分也是十分复杂的。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原水里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城市供水厂净水处理就是去除原水中这些会给人的健康和工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等有害成分,使净化后的水能满足生活饮用及工业生产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对自来水生产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前,记者走访了市水务集团,在第三供水厂、水质管理检测中心,深入了解江水变成自来水的全过程。

四道工序

江水“变身”饮用水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五个正在运行的供水厂,其中第二、第三、第四供水厂均由永庆水库铺设过来的原水管线供水,第一、第五供水厂通过取水戽头和取水泵站在江中抽取原水。

第三供水厂始建于1975年,当时供水能力为10万吨/日,2006年进行了新系统的升级改造,采用了网格絮凝池、小间距斜板沉淀池、V型滤池等国内外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主要供应昌邑区全部、船营区大部分以及江南部分区域生产和生活供水,设计日供水能力20万吨。

第三供水厂的水处理工艺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个流程,进入城市供水管网。

在第三供水厂水处理车间记者看到,偌大的车间被打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长方形水池,这些水池承担着混凝反应、沉淀以及过滤等三道处理工序。由于自动化程度很高,净水车间的所有设备的运行均通过中心控制室进行远程控制操作。

从永庆水库引来的原水进入处理车间后,首先经过混凝反应工艺处理,即在原水添加絮凝剂,将原水中的悬浮颗粒以及较大的杂质凝成团,方便进一步处理。

常用的絮凝剂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目前我市使用的是聚合氯化铝絮凝剂。通过絮凝剂的混凝反应,可使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相互聚结,而形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

原水的浊度决定絮凝剂的使用量。2017年我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导致松花江水体浊度升高,第三供水厂仅增加采购絮凝剂就超过计划700多万元。

原水在99个正方形网格絮凝池内通过充分搅拌反应之后,进入净水处理的第二阶段——沉淀处理。

混凝反应后的原水被收集在在小间距斜板沉淀池,水中的絮凝颗粒依靠重力作用快速沉于池底。池底自动刮泥设备,将分离出的污泥送入排泥管线排出池外,送往城市污水处理厂。分离出来的净水通过集水槽进入到过滤工序。

过滤工艺采用法国得利满公司的V型滤池,在16个V型的过滤池底,铺有单层加厚均粒滤料,粒径一般为0.95~1.35mm,整个滤料层在深度方向的粒径分布基本均匀。这些滤料可将沉淀后的净水中包含的微小颗粒进行进一步的精细过滤,从而进一步除去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等。

滤池每天都要清洗,滤料每天都要进行气洗和水洗,保证过滤效果。

经过滤后,水的浊度进一步降低,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将进一步进行杀毒处理。虽然原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可以除去大部分细菌和病毒,出于群众健康考虑,过滤完的净水还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主要通过在净水中投加液氯来实现消毒,通过氯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大肠杆菌等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消毒后的水由清水池经送水泵房提升达到一定的水压,即可通过输、配水管网送给千家万户。

水务集团第三供水厂厂长董志博特别提醒市民,因为要保证管网末端有余氯留存,确保输水全过程杀毒,因此个别市民家的自来水会有轻微的游离性余氯。由于氯是常温常压下是气体状态,因此将自来水放置一会儿即可让余氯挥发,不影响市民饮用水安全。

三级监测

确保供水安全

市水务集团把水质问题视为企业命脉,严格履行“不合格的水一滴也不能送”的承诺。

为保障全市供水安全,市水务集团实行了三级监测制度。

第三供水厂中心控制室是水厂第一道检测关口。他们通过各种在线监测仪表,对原水、沉后水、出厂水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原水浊度,决定絮凝剂的使用量。

第三供水厂化验室配备了较为齐全的实验设备,可对原水和出厂水的浊度、色度、PH值等自来水的十余种指标进行日检测,保证出厂水达到国家标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务集团就建立了水质管理检测中心。国家要求2012年饮用水水质全面执行新标准,水务集团投资对水质管理检测中心进行全面升级,采购了国际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成为国家认定的吉林省供水行业第一家具备106项水质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实现了从原水、出厂水、二次供水、终端的各个环节的全面监测。水质管理检测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检测设备升级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也升级了,一线分析人员基本上都是本科生,操作气质谱仪等先进设备的技术人员还拥有硕士学历。

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一点之间,市水务集团水质管理监测中心的技术员会把从各供水厂、用水终端随机抽取的自来水水样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自来水各项指标是否合格,与水厂检测结果互相对照,随时指导供水厂生产。除了水厂的常规检测项目,他们还要进行还包括有机物、农药、重金属、细菌、放射性等类项目检测,对水质进行全方位监控。

2018年,水务集团开展了“水质管理年”专项行动,对供水水源水质、供水厂出厂水质、市政供水管网水质、二次供水储水设施及二次管网水质、供水设施建设、改造、维修过程中水质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建立水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出厂水浊度小于0.8NTU,管网水浊度小于1.0NTU。上述指标均在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指标之内。

一个平台

强化用水服务

自来水生产出来后,要通过庞大的管网系统送至千家万户。为保证市民正常用水,做好日常服务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市水务集团坚持围绕用户做文章,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

2017年,水务集团在原来集团公司、分公司、维修站三级服务联动网络接受涉水报修、供水等服务基础上,整合全市的水务资源,成立供水110指挥中心,统一接受用水业户的涉水服务需求,减少因多头管理导致出现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市水务集团还重组成立5个集“用水查表、收费、质检、稽查、水表、室内外供水设施维修”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分公司,变线式服务为区域综合服务,一体化调度平台实现了辖区居民所有涉水问题“一站式”解决。

市水务集团还在城区设立14个维修站点,配备了近500人的维修队伍,“小修不过夜,大修连续干”,每年授理涉水问题3万余件。

市水务集团还在公司推行客户经理管理模式和年缴费制,抄表员全部变身为客户经理人,他们主动走访用户征求意见,让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贴近百姓,实现了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使“民生为先”“服务为本”“只跑一次”的服务宗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群众满意率长年保持在98%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