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2018下半年開始,5G突然成了超級熱詞。

那麼,5G到底有多火?

看數據:

2018第三季度,全美公司財報電話會中提及“5G“的次數超過1000次,相比2017第四季度,增長了100%;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美國四大運營商,Verizon、AT&T、Sprint、T-Mobile財報中平均涉及5G 28次;

芯片製造商高通,將5G視為復興計劃核心,反覆提及,多達38次。

看展會:

1月份CES,高通、英特爾,打出巨大的5G旗號,手機、芯片擺在展區中心;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2月份MWC,世界各國運營商拿出自家5G商用計劃,智能手機廠商比拼下5G手機;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在這些世界級科技展會上,5G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

口號喊得響,風口來得快,5G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在美國,對這個問題最簡單粗暴的回答或許就是:理想正在照進現實。

美國消費者對5G的認知程度之低,超出你的想象。

PCMag最近開展了一項調查,訪問了2500名路人對5G的看法。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 81%的路人表示,不知道啥是5G;
  • 83%的路人表示,沒體驗過5G;
  • 17%的路人表示,正在使用5G,其中家用5G用戶佔8%,手機5G用戶佔9%。


但是,請注意,9%這個數字有問題!

因為,現階段,美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移動5G網絡…

現有的5G Wi-Fi”、“5G Evolution”都不是真正的5G。

搞混概念,不是消費者的錯,而是運營商在盤算自己的小九九。比如AT&T,最近將部分用戶手機上顯示的信號升級為“5G E”,但換湯不換藥,用戶實際還在用4G網絡。

問題來了,運營商們雄心壯志,大手筆投入數十億美金爭取早日實現5G,但實際情況卻是,大部分消費者不懂,小部分消費者用的糊里糊塗。

運營商口中的、媒體報道里的5G,似乎與現實中的脫節了?剝離關於5G的美好想象,現實中的5G發展到哪一步了?

1. 構建5G信號網絡是第一步

最早實現商用5G服務的是運營商Verizon——去年10月1日,Verizon宣稱在美國4個城市推出了5G Home服務,通俗點兒說,也就是家庭寬帶服務。Verizon通過基站發射5G信號,用戶在家庭中通過CPE設備、再通過WiFi路由器,連接家中的上網設備。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然而,Verizon的5G 服務還是有相當大的侷限性:一沒有移動屬性,二屬於非3GPP標準的5G,

多少有點兒為了“上頭條”而搶先一步的意味。

果然,隔壁的美國運營商老大AT&T看不下去了,緊隨其後在12月21日宣佈於美國12座城市率先推出“5G+”服務,並且是正兒八經3GPP標準的5G。

不過,AT&T的5G+服務目前槽點也不少。

一方面由於缺少能直接使用5G的手機終端,用戶仍然需要通過類似WiFi路由器的移動設備來實現連接。另一方面AT&T最近還遭遇了一批“技術宅”的置疑。這群用戶親測網速後發現,AT&T的5G+與4G速度並沒有明顯區別,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上面那張圖是AT&T的5G+網速,下圖是4G……)

T-Mobile和Sprint分別是美國第三和第四大移動運營商,這兩家眼下在謀劃合併為New T-Mobile,合建5G。利用T-Mobile的600MHz低頻段做覆蓋層、毫米波高頻段做高容量層(熱點),利用Sprint的2.5GHz中頻段做容量層,建設成一張美國史上最廣覆蓋、最高容量的移動網絡。

總體而言,目前美國走在最前面的AT&T所提供的信號離真正的5G還有一步之遙。業界普遍認為,5G信號網絡的鋪設完善或許需要10年。

出於自身利益考量,運營商積極推進5G服務。

對於運營商來說,服務用戶的利潤空間逐漸縮小,5G服務將是抬高服務價格、降低服務成本的契機。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首先5G服務合約的價格有可能達每月100美金,同時,目前的娛樂方式——觀看視頻內容,消耗大量的數據流量,對運營商來說,用5G網絡傳輸內容的成本僅為4G的一半,這樣,在服務價格提升的同時,服務成本降低了。

但5G不是運營商的獨角戲,想要唱好這臺戲,芯片製造廠商、設備/應用開發廠商缺一不可。5G芯片承擔驅動設備運行的重任。

2. 5G芯片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

以高通、博通和英特爾為代表的廠商擁有足夠強大的芯片技術實力底蘊,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相當的話語權,有望成為5G芯片領域的三個最大贏家。

首先是高通,它家在2018年12月就推出了全球首款5G 商用芯片驍龍855 ,內建4G 通訊技術,再外掛驍龍X50 5G調制解調器。

今年2月19日,高通又發佈了第二代5G調制解調器Snapdragon X55。這款調制解調器不僅支持5G連接,還可以與4G以下的舊網絡兼容,解決了上一代X50的侷限;預計會在2019年底投入商用設備。

作為當下最先進的蜂窩調制解調器,SnapdragonX55再次捍衛了高通處於5G芯片“鄙視鏈頂端”的地位。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相比之下,英特爾在5G芯片上的迭代速度似乎要“慢悠悠”一些,卻也不容小覷。

和高通、博通不同,英特爾的自我定位是“端到端”的5G解決方案提供商,被不少業內人士親切地稱為“5G全家桶套餐”。

目前英特爾已經有兩代5G基帶芯片,分別是XMM 8060和英特爾8161,不過最快也要在下半年才能被手機商用。

在剛過去不久的2019 MWC展會,英特爾還向外界解開了其面向無線基站的10納米5G芯片Snow Ridge的神秘面紗,並宣稱該芯片將於今年下半年投產,2019年底上市。目前,Snow Ridge已經獲得了AT&T、愛立信、諾基亞、日本樂天、索尼、華納兄弟等客戶的採用。

可想而知,未來的大部分基站將會採用英特爾芯片,英特爾的“5G全家桶套餐”也將會是大量用戶繞不開的5G初體驗。

至於另一家通訊芯片大廠博通,其一直以來的強項是銷售Wi-Fi、藍牙以及蜂巢式網絡等領域的通訊芯片,在智能手機產業鏈的上游佔據了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近年來,博通緊跟趨勢研發了支持第六代 Wi-Fi協議 802.11ax的芯片,在 2017年發佈 BCM43684/43694/4375。802.11ax在理論無線速率方面平均吞吐量能達到 802.11ac 標準的 4 倍。

博通的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其主要客戶蘋果公司就為博通的無線通信業務貢獻了 65%以上的收入,可謂是保障博通在未來會繼續受益於5G技術紅利的定心丸。

隨著 5G 時代到來,手機使用的通訊頻段更多,對濾波器(特別是 BAW 濾波器)複雜度和需求數量將大幅增加。2005 年,博通公司就已經高瞻遠矚地收購了英飛凌 BAW 濾波器業務,為目前的技術打下基礎。截至 2018 年,博通在BAW 濾波器領域佔據了全球 56%的BAW市場份額,預計將迎接下一輪的市場強勁增長。

3. “萬物互聯”解鎖5G工業應用價值

已經有很多關於5G時代秒下視頻、無卡頓直播、超流暢遊戲的美好想象,除此之外,5G最令人興奮的點可能在於實現“萬物互聯”。

4G網絡下,接入的設備無外乎手機、電腦和少量IoT設備,每平方千米4G網絡最多隻能支持2000臺設備。

而5G時代,可接入的設備種類將無法計數。

芯片、傳感器、攝像頭…基本上,我們生活中所有的電子設備都可接入5G網絡。並且,同樣面積的區域內,聯網設備數量將多達百萬臺。Ericsson AB預測,2024年,將有220億臺設備接入5G網絡。

“萬物互聯”也將解鎖5G網絡在工業級應用層面的巨大價值。

目前,有一種共識是,5G網絡可在工業生產中發揮最大效用。甚至,工業級5G應用或許會走在消費級應用前,催生5G技術爆發,加速其落地應用。

  • 5G網絡下,工廠可將芯片安裝至每臺機器中,監測其運轉情況,及時維修;
  • 農業領域可普遍應用傳感器裝置,掌控家禽家畜的健康狀況;
  • 醫療領域,遠程手術或將成為現實,醫生可在地球另一端,控制機器臂進行手術。


質量監測設備、機器人、AR設備… 接入5G網絡,服務信息、運轉數據,一切變得更加透明、更加智能。

5G也將釋放IoT設備的真正潛力,節省電池功耗,將電池壽命從1年延長至10年,實現全天候、不受空間限制的互聯,這些都將喚醒IoT設備的更多應用可能。

4. 5G之爭,沒有硝煙的“暗戰”

5G發展中,關鍵性、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是政府。

  • 3G通信,歐洲主導。
  • 4G通信,美國掌控。
  • 5G之爭已來,這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2000年前後,美國掌握4G發展主動權。2010年前後,全國運營商開始提供4G網絡服務。網絡服務質的改變,為新應用和服務誕生創造了沃土,比如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Netflix、Uber、Airbnb… 同時,正是有了4G,才讓智能手機有了用武之地。

掌握4G主動權,開啟了美國領先的移動時代。據研究,美國的4G優勢,為國家創造了1250億美金經濟效益,創造了210萬工作崗位,相當於新增84%工作機會。

發展5G,背後是相同的道理。

美國CTIA(美國無線通信和互聯網協會)調查顯示,目前中國、韓國、美國是5G佈局中的先行者。

從運營商層面看:

去年10月起,美國四座城市接入Verizon 5G網絡,AT&T預計將在12座城市鋪設移動5G網絡服務。T-Mobile和Sprint的5G網絡將在今年年中投入使用。目前,中國最快將於2020年支持5G網絡。

從基建層面看:

中國鐵塔集團承建5G網絡基建,據其推算,中國將在3年內即2023年實現全國範圍內5G網絡的覆蓋。

相比較,美國5G網絡的基建工程量更大,耗時可能更長。

中國運營商大概率上將在3G和4G基礎上,延展5G基礎建設。但美國運營商AT&T和Verizon計劃採取的網絡鋪設方案,需要的基站數量是4G時期的三至四倍。美國運營商需要跟每個城市談合作,目前已有幾座城市透露出拒絕的意思。

另外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中國新建35萬座基站,美國新建數量少於3萬座,中國建設基站的速度是美國的10倍。

平均下來,中國每萬人擁有14.1座基站,美國則是每萬人擁有4.7座基站。

我們離5G還有多遠?讓來自美國賽道的“賽車手們”告訴你答案

而基站數量,與5G網絡息息相關。

從芯片層面看:

據IPlytics提供的數據,截至2019年2月,華為共擁有1529項5G標準的必要專利,居全球首位,如果算上中興和OPPO,中國目前共持有全球36%的5G標準必要專利,是4G專利佔比的兩倍多。

美國高通和英特爾,僅持有14%的相關專利。

但是,美國企業在前幾代的通訊技術裡佔據了制定標準的絕對話語權,中國目前的5G產業始終還是難以繞開以高通為代表的核心專利,比如高通在5G基帶和控制上的專利質量優勢突出。

此外,芯片研發的競爭同樣激烈。在5G芯片技術能力的積累和製造上,中國企業相比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英特爾的X86和英國的ARM架構,是目前芯片設計領域的兩大標準,要想完整地參與芯片設計,就必須取得這兩家公司的“通關秘籍”;同時,智能終端芯片行業目前能夠生產CPU的廠家主要有三星、聯發科和臺積電,但它們的芯片製造設備都依賴於荷蘭的ASML控股公司。在ASML嚴格控制設備供給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長久以來一直無法買到當下最先進的芯片生產設備。

5G這場戰役才剛剛開始,拼完網絡搭建速度、網絡覆蓋範圍、芯片製造能力,不能漏掉應用這一終極目標。

如果定義這場戰爭的終點,或許是完成

全國網絡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在5G網絡基礎上創新面向消費和企業的應用服務,並向全球輸出。

從這個意義上,美國在4G時代,應用和服務持續創新的傳統或將延續到5G時代,鋪設完整網絡僅是第一步,“靈活創造、大膽創新,同樣重要。”

總體來看,5G時代的腳步已經近了,但中美兩國的消費者離5G技術的真正落地商用都還有一段距離。這場由產業鏈多方逐鹿的激烈戰役,才剛剛打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