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文言核心詞用法大整理丨請收藏

在各種考試的文言文考察中,經常會有一些核心詞彙出現。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了簡單整理了十三個文言核心詞。掌握了它們,就是文言文閱讀致勝的基礎!

1.(動詞)認為,以為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以為妙絕。——《口技》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介詞)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憑藉的條件等

①可譯為“用”“拿”。

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山市》

徐噴以煙。——《童趣》

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勸學》

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狼》

或以錢幣乞之。——《傷仲永》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核舟記》

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成,將以攻宋。——《公輸》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

②可譯為“靠”“憑”“憑藉”。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隆中對》

何以戰?/ 可以一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曹劌論戰》

③可譯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曹劌論戰》

3.(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童趣》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論語》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

宅邊有五柳樹,引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第二個“以”) ——《送東陽馬生序》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以君之所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可譯為“因”“因為”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馬》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第一個“以”) ——《送東陽馬生序》

以中有足樂者。——《送東陽馬生序》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記》

夫不能以遊墮之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滿井遊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第一個“以”)——《出師表》

先帝不以臣卑微。——《出師表》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5.(連詞)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而”,也可不譯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觀滄海》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6.(連詞)表示修飾關係,可譯為“而”“來”?

也可以不譯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記》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7.(連詞)表目的的關係

①可譯為“來”“用來”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觀滄海》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

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出師表》

則責攸之、幃、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出師表》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公輸》

②可譯為“以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8.(助詞)表示時間、方位的界限或範圍,

用法同現代漢語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

自既望以致十八日為盛。——《觀潮》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陳涉世家》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9.(副詞)通“已”,已經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一、讀作wéi時

1.(動詞)做,幹

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

行拂亂其所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魚我所欲也》

2.(動詞)當,擔任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孫權勸學》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項燕為楚將 /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陳涉世家》

3.(動詞)築,造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公輸盤為我為雲梯。(第二個“為”) ——《公輸》

4.(動詞)題,寫

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5.(動詞)看作,當成,當作,結為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論語》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童趣》

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隆中對》

6.(動詞)成,成為

棄其杖,化為鄧林。——《夸父逐日》

卒之為眾人 / 不受之人,且為眾人。——《傷仲永》

得為眾人而已耶?——《傷仲永》

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小石潭記》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

7.(動詞)以為,認為

孰為汝多知乎?(同“謂”,說) ——《兩小兒辯日》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

微笑,默嘆,以為妙絕。——《口技》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8.(動詞)是,表判斷

始悟為山市。——《山市》

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兩小兒辯日》

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謂為信然。——《隆中對》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出師表》

此為何若人?/ 必為有竊疾矣 /為與此同類 ——《公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9.(名詞)心理活動,心情

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10.(助詞)表示疑問語氣

父子何命焉為?——《公輸》

二、讀作wèi時

11.(動詞)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觀潮》

山巒為晴雪所洗。——《滿井遊記》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12.(介詞)給,替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公輸》

13.(介詞)因為

昂首觀之止,項為之強。——《童趣》

為之怡然稱快。——《童趣》

14.(介詞)為了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15.(介詞)為了……,後面省略賓語“此”“之”等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木蘭詩》

16.(介詞)向,對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不足為外人之道。——《桃花源記》

為天下唱,宜多應著。——《桃花源記》


一、讀作yǔ時

1.(動詞)給,給予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傷仲永》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2.(連詞)和,及(注:連詞前後的幾個事物為並列

關係,順序可以顛倒)

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醉翁亭記》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公輸》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松武判官歸京》

吾與汝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3.(介詞)跟,通

(注:介詞前後的幾個事物不構成並列關係,順序也常常不可顛倒)

蹲其身,使與臺齊。——《童趣》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

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山市》

夸父與日逐走。——《夸父逐日》

與兒女講論文義。——《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

與蒙論議。——《孫權勸學》

神情與蘇、黃不屑。——《核舟記》

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石壕吏》

念無與為樂者。——《記承天寺夜遊》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送東陽馬生序》

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記》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而此地適與餘近。——《滿井遊記》

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隆中對》

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與桓、靈也——《出師表》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4.(副詞)相伴,一起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

二、讀作yú時

5.通“歟”,表疑問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不辱使命》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三、讀作yù時

6.(動詞) 欣賞

未復有能與其者?——《答謝中書書》

四、讀作jǔ時

7.(動詞)通“舉”,選拔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1.(代詞)這,那

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其船背稍夷。——《核舟記》

一狼洞其中。——《狼》

2.(代詞)他,他們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

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問其姓氏。——《湖心亭看雪》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3.(代詞)他,他的

則題名其上。/ 其色墨。/ 其色丹。——《核舟記》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飛漱其間。——《三峽》

及其日中屠乃奔倚其下。(代詞,指柴草堆) ——《狼》

帝感其誠。(代詞,指愚公) ——《愚公移山》

屠自後斷其股。(代詞,指狼) ——《狼》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代詞,方仲永) ——《傷仲永》

並自為其名。(代指自己) ——《傷仲永》

親舊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代指千里馬)

——《馬說》

其岸勢犬牙差互。(它,代小石潭)

——《小石潭記》

增其舊制。(它,代岳陽樓)

——《岳陽樓記》

醉能同其樂。(代詞,代賓客)

——《醉翁亭記》

百姓多聞其賢。(代詞,代扶蘇)

——《陳涉世家》

卜者知其指意。(代詞,代陳勝、吳廣)

——《陳涉世家》

皆刑其長吏。(當地的)

——《陳涉世家》

其鄉人也。(他的。指曹劌)

——《曹劌論戰》

下視其轍。(代詞,指齊軍)

——《曹劌論戰》

望其旗靡。(代詞,指齊軍)

——《曹劌論戰》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他,代古仁人)

——《岳陽樓記》

謂其妻曰。(他的,指鄒忌)

——《鄒忌諷齊王納諫》

其妻獻疑曰。(他的,指愚公)

——《愚公移山》

4. 其中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其一犬坐於前。——《狼》

5.(副詞)表語氣

其真無馬邪?(難道) ——《馬說》

其真不知馬也。(恐怕) ——《馬說》

安陵君其許寡人。(加強語氣,一定) ——《唐雎不辱使命》

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愚公移山》


1. (動詞)像,好像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山市》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桃花源記》

右手攀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皆若空遊無所依。——《小石潭記》

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滿井遊記》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鄒忌諷齊王納諫》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逐浪排空。——《岳陽樓記》

2.(動詞)及,比得上

未若柳絮因風起。——《詠雪》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3.(代詞)你

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4.(代詞)此,這樣的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五柳先生傳》

5.(連詞)假如,如果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遊山西村》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唐雎不辱使命》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出師表》

6.(助詞)用於詞尾,可譯為“……一樣”

舍其粱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公輸》


1.(副詞)乃,就是。用以加強肯定語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傷仲永》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出師表》

2.(副詞)表示順承

樓愈高,則明漸少。——《山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兩小兒辯日》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陳太丘與友期》

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核舟記》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核舟記》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觀潮》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三峽》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送東陽馬生序》

則有去國懷鄉。——《岳陽樓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作則飛沙走礫。——《滿井遊記》

不效,則治臣之罪。——《出師表》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相當於“那麼”。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童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出師表》

3.(副詞)表示轉折,相當於“卻”

餘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4.(連詞)表示假設,想防禦“如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連詞)表示讓步,“倒是”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隆中對》

6.(助詞)無意義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


1.(連詞)於是,就

蒙乃始就學。——《孫權勸學》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輸》

陳勝、吳廣乃謀曰。——《陳涉世家》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乃入見。——《曹劌論戰》

2.(副詞)才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陳太丘與友期》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羽、飛乃止。——《隆中對》

3.(副詞)竟然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4.(副詞)應該,是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1.(副詞)況且

且為眾人。——《傷仲永》

且秦滅韓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2.(副詞)尚且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1. (形容詞)眾,各個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記》

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2. (兼詞)相當於“之於”

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諸侯,古代分封的各國國君

挾天子而令諸侯。——《隆中對》

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4.人名中的字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陋室銘》


1.(動詞)順著,就著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核舟記》

2.(介詞)依靠,憑藉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未若柳絮因風起。——《詠雪》

3.(連詞)因此

餘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4.(副詞)於是,就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因屏人曰。——《隆中對》


1.(動詞)去,往;到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飼中。——《陳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①相當於“他”。

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

下車引之。——《陳太丘與友期》

借旁邊與之。——《傷仲永》

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傳》

楚人憐之。/ 令辱之。——《陳涉世家》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陳涉世家》

長跪而謝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將軍豈願見之乎?/ 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對》

願借子殺之。—— 《公輸》

親戚畔之。/ 天下順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爾而與之。/ 蹴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惠子相梁》

②相當於“他們”。

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隆中對》

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出師表》

公將馳之。/ 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③相當於“它”。

鞭數十,驅之別院。——《童趣》

學而時習之。——《論語》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

傳一項秀才觀之。/ 受之天也。——《傷仲永》

復投之。/ 又數刀斃之。——《狼》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箬篷覆之。/ 閉之。/ 石青糝之。——《核舟記》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馬說》

弗之怠。/ 走送之。——《送東陽馬升序》

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明之者誰?——《醉翁亭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個“之”) ——《醉翁亭記》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遊記》

願終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公輸》

環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相當於“它們”。

昂首觀之。《童趣》/ 忽啼求之。——《傷仲永》

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陳涉世家》

⑤相當於“這件事”。

餘聞之也久。——《傷仲永》

聞之,欣然規往。——《桃花源記》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再拜,曰:“請說之。” ——《公輸》

吾既已言之於王矣。——《公輸》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暮寢而思之。——《鄒忌諷齊王納諫》

3.(代詞)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

項為之強。/ 為之怡然稱快。——《童趣》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桃花源記》

心樂之。——《小石潭記》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公輸》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4.(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

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不能稱前時之聞。——《傷仲永》

仲永之通悟。——《傷仲永》

於廳事之東北角。——《口技》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水陸草木之花。——《愛蓮說》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愛 ——《愛蓮說》

能以徑寸之木。——《核舟記》

春冬之時。——《三峽》

山川之美。/ 實是欲界之仙都。——《答謝中書書》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黔婁之妻有言。/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五柳先生傳》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先生傳》

益慕聖賢之道。/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腰白玉之環。/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前人之述備矣。/ 覽物之情。——《岳陽樓記》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第一個“之”) ——《岳陽樓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記》

山水之樂。/ 山間之朝暮也。而不知人之樂。

——《醉翁亭記》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此用武之國。——《隆中對》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荊之地方五千裡。——《公輸》

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公輸》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小大之獄。——《曹劌論戰》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

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5.(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心之所向。——《童趣》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狼》

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當餘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岳陽樓記》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滿井遊記》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唐雎不辱使命》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離之刺慶忌也。——《唐雎不辱使命》

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公輸》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6.(助詞)作定語後置的標誌

馬之千里者。——《馬說》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7.(助詞)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何陋之有?——《陋室銘》

宋何罪之有?——《公輸》

8.(助詞)補足音節,沒有實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

婦拍而嗚之。——《口技》

卒之為眾人。——《傷仲永》

久之。——《狼》

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記》

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9.(助詞)用在“前”“後”“內”“外”“間”等詞前,表示對時間或方位的限制

期年之後,雖有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

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滿井遊記》


1.(代詞)這樣,那樣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

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馬說》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謂為信然。——《隆中對》

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出師表》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公輸》

人恆過然後能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形容詞)是的,對的

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3.(助詞)作詞尾,表狀態,相當於“……的樣子”,也可以不譯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為之怡然稱快 / 不覺呀然一驚。——《童趣》

生氣莽莽然 / 則黯然縹緲。——《山市》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詠雪》

滿坐寂然,無敢譁者。——《口技》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屋舍儼然。——《桃花源記》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聞之,欣然規往 ——《桃花源記》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小石潭記》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醉翁亭記》

雜然而前陳者 / 頹然乎其間者 ——《醉翁亭記》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者。——《滿井遊記》

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 ——《滿井遊記》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4.(連詞)然而,但是

然數年恆不一見。——《山市》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醉翁亭記》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出師表》

然胡不已乎?——《公輸》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

①可譯為“在”

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童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傷仲永》

於廳事之東北角。——《口技》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口技》

其一犬坐於前。——《狼》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第一個“於”)

——《大道之行也》

相與步於中庭。——《記承天寺夜遊》

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觀潮》

出沒於鯨波萬仞中。——《觀潮》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說》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岳陽樓記》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岳陽樓記》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記》

於是冰皮始解。——《滿井遊記》

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試用於昔日。/ 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往身於外者。——《出師表》

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於是鴟得腐鼠。——《惠子相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可譯為“到”。

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夸父逐日》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醉翁亭記》

倉鷹擊於殿上。/ 何至於此!——《唐雎不辱使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遂用猖蹶,至於今日。——《隆中對》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還於舊都。——《出師表》

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

皆朝於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愚公移山》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③可譯為“從”。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大道之行》

見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醉翁亭記》

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休祲降於天。——《唐雎不辱使命》

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夫鵷鵮發於南海。——《惠子相梁》

2.(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介詞)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

①可譯為“向”。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而飛於北海。——《惠子相梁》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告之於帝。——《愚公移山》

胡不見我於王?——《公輸》

②可譯為“給”。

請廣於君。——《唐雎不辱使命》

欲報之於陛下也。——《出師表》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③可譯為“對”“對於”。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恆、靈也。——《出師表》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五柳先生傳》

④可譯為“與”“跟”“通”。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隆中對》

4.(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從”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傷仲永》

5.(介詞)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傷仲永》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

6.(連詞)至於,表示提起相關的另一件事

至於夏水襄陵,嚴溯阻絕。——《三峽》

至於負者歌於途。——《醉翁亭記》

至於斟酌損益。——《出師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