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文史資料:土默特左旗·九龍壁記

土默特文史資料:土默特左旗·九龍壁記


土默特左旗政府所在地察素齊鎮人民廣場矗立著一座長28米,高4.8米,厚0.6米的大型彩陶藝術壁畫——九龍壁。清晨日出,光灑龍壁,紅映龍身,飛霞流丹,神采頓現。黃昏暮至,夜色朦朧,靜影似遊,亦真亦幻,美妙絕倫。巧奪天工的九龍壁為人民廣場增添了恢宏的氣勢。承建燒製九龍壁的是旗辦企業土左旗紫砂陶瓷廠。

時間回到1992年,隨著土左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察素齊鎮的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為了進一步提升察素齊鎮的內涵和品位,增強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信心與決心,推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猛發展,共同建設好美麗富饒的土默川,同時在傳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展示土左旗陶瓷產業自主創新的水平和土左旗的文化藝術底蘊。旗委、政府決定在人民廣場建造一座大型彩陶藝術壁畫。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與圖騰,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奮進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具有群賢共濟、蒸蒸日上、飛黃騰達、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蘊含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安居樂業、人壽年年的美好願望。因此,建造九龍壁壁畫提上日程。

這樣,建造九龍壁的任務就落到了土左旗紫砂陶瓷廠的肩上。接到任務後,他們感到無上光榮,又感到責任重大。因為當時紫砂陶瓷廠是個僅有10年曆史的小型企業,該廠建於1983年,是時任國家副主席烏蘭夫同志依據土左旗當地豐富的紫砂陶土資源倡導發展紫砂陶瓷產業而創建的,目的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人民收入。該廠通過橫聯幫帶的形式引進了江蘇宜興的紫砂陶瓷加工技術,大力發展我旗的紫砂陶瓷產業。企業生產的建築陶瓷琉璃瓦雖然已進入市場,但存在著資金不足,設備較差,技術力量不強等問題,而且承接此項工程又是第一次。他們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紫砂陶瓷廠的領導和員工們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和低頭,而是勇敢地迎了上去。他們召開了會議,做了大量的宣傳動員工作,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明確了領導層、技術層、操作層的崗位責任和具體工作,確定了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重點及採取的措施,規定了產品的質量標準和具體建造完成時間。特別是在技術攻關上,他們聘請外省高級陶瓷工程師給予技術指導和培訓,充實了企業技術力量。所有這些,都為完成此項任務打下了結實的基礎,也使全廠上下對完成此項任務充滿了信心。

接著,紫砂陶瓷廠開始了新的嘗試和突破。首先是九龍壁造型圖案。我們知道,在全國範圍內最富盛名的是大同九龍壁和北京北海九龍壁,這兩座九龍壁建築年代早、規模大、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其建造的工藝方法無以查考,只能臨摹取樣,再進行藝術創作,來完成九龍壁的彩畫圖板。彩畫圖板是由180塊小圖拼接而成,小圖就是胎底模型的基礎。如何分製圖型是十分講究的,既不破壞整體造型外觀,也不能破壞局部圖案的造型,同時還需適應成品圖案拼裝上壁的合縫嚴密和工程建築規範的尺寸要求,否則就達不到良好的藝術效果。工程技術人員參照上述兩座九龍壁,創作了九龍壁整體圖案和工藝模具等一系列的成型技術資料。整個製作過程從圖案設計,小圖分制,直到成品,要經過原料粉碎、淘洗、配料、煉泥、製坯、修整、烘乾、施釉、裝燒、出窯、晾曬等二十多道工序,四道技術難關和一次上壁安裝拼接成型。此項工程既要求圖紋精美,形態逼真,又要求在當地氣候條件下,不變形,不開裂,年久不減光,不褪色,能夠永久保存。可見,九龍壁的工藝要求極高,燒製難度極大。

汗水澆灌出果實,平凡孕育著偉大。在建造九龍壁的過程中,紫砂陶瓷廠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員工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讓這個五彩班斕的夢想變為了現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研發項目方面攻克的四道難關。一是原料配方關,我旗紫砂陶土品位好、儲量大、成分複雜,和宜興陶土相比有一定的差別,氣候不同,地域不同,水質不同,那麼採取的製作工藝就不同,攻關小組通過對原料的科學分析,查閱大量技術資料,多次請教專家教授,經過反覆實驗,最終確定了原料特殊處理方案和輔料配置方案,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原料配方。二是胎坯成形關。按照九龍壁紋理清晰,圖案生動,主體感強等工藝要求,所制模具的精度,泥料的軟硬度,小塊分制的恰到好處,操作方法的適當都關係到了胚胎的成型率。攻關小組通過多次嘗試最終攻克了這道難關。三是素坯燒成關。紫砂陶瓷廠的燒製窯是隧道燒製窯,按照溫度不同分三區,前區為升溫區,中區為恆溫區,後區為降溫區,三區溫度燒成點和燒成時間各不相同,攻關小組在試燒時,要根據琉璃瓦的燒成數據和平時積累的經驗,隨時觀察三區的溫度變化情況和窯內胎胚色狀況,經過幾次試燒,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素坯燒成技術。四是色釉燒成關。由於九龍壁用色豐富,如何一次完成上色,要一次燒製出多種顏色並保證色的牢固度和持久度,這又是一個難題。攻關小組按上釉燒成工藝和色釉配方,結合先進的燒成技術,最終形成了企業自主研製的色釉配方和上釉工藝,使多種顏色一次全部燒製成功,且成形穩固度、色牢固度以及光澤度都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通過全廠上下的攻堅克難和不懈努力,終於在1992年底,這座大型彩陶藝術壁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座九龍壁整體由三部分組成,上為琉璃瓦簷,砌以精美磚雕,勾以線條花紋;中為壁身主體,九龍於驚濤駭浪上或曲軀盤旋,昂首而立;或張牙舞爪,肆意騰空;或上下翻飛,怒目威顏;或振須擺尾,翻江倒海。下為須彌座,飾以小黃龍和雲紋,使其呼應於中間九龍齊飛的主體,突出在江崖海水、明月當空中騰起的九條巨龍。 九龍壁以其極高的藝術品位為觀者稱道。至今,土左旗人民廣場的九龍壁已度過了25個春秋,經歷了無數次寒來暑往,風雨剝蝕,卻依然紋樣清晰,色彩奪目,亮麗如初。

至此,紫砂陶瓷廠形成了符合當地特點的工藝陶瓷的技術標準,也為生產同類產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後,經過不斷地努力,紫砂陶瓷廠爭取到全國星火計劃的支持,建成了年產100萬塊紫砂琉璃瓦生產線項目。與此同時,紫砂陶瓷廠也在產品研發與創新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在建築陶瓷、藝術陶瓷、日用陶瓷、應用陶瓷等方面均形成了成套工藝,積累了成熟的燒造經驗。這其中蘊含著廣大員工立足本職、默默無聞、樂於奉獻、勇於奮鬥、善於創造的開拓精神與責任擔當。正是這種精神推動著企業步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1992年至1995年,公司累計實現產值1805萬元,利稅106.8萬元,企業自行開發的紫砂系列產品在全國星火計劃向中西部轉移技術洽談會上榮獲金獎。特別是隨著紫砂地面磚和琉璃瓦的訂單逐年增大,企業也逐漸聲名鵲起,成為土左旗一顆熠熠生輝的新星。

時間轉到1996年初,紫砂陶瓷廠獲知豐鎮要建大型商貿城,需要用大量琉璃瓦,當時南方有兩家陶瓷廠與土左旗紫砂陶瓷廠都想承攬琉璃瓦供應的業務,在多次洽談後,土左旗紫砂陶瓷廠生產的琉璃瓦因其色度飽滿、光度潤澤以及加入石英後獨有的藝術龜裂而被豐鎮商城最終選定,紫砂陶瓷廠保質保量地為豐鎮商城提供了70多萬塊的琉璃瓦,雙方合作十分愉快。於是,紫砂陶瓷廠決定再燒製一套九龍壁作為豐鎮南國農貿市場竣工的賀禮。當年9月在豐鎮南國農貿市場竣工前夕,這套九龍壁拼砌鑲嵌完成。直到現在,這套藝術壁畫依然完好地璧立於市場內。

再就是1999年,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要召開那達慕大會,邀請土左旗的黨政領導參加。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阜新蒙古族和土默特蒙古族是同宗同源,兩個旗縣的關係也十分親密,為了表達對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濃濃親情和美好祝願,土左旗決定贈送一套九龍壁。有了前兩套的燒製經驗後,很快,紫砂陶瓷廠按照程序和工藝進行了燒製,在燒製過程中,需要通過電力來使重約56噸的成型坯體在長54米的隧道窯中一個挨一個往前推送,在封閉的空間由碳化硅隔煙吸熱後輻射來保持持續恆定的溫度。在預計燒製完工前2天,通知阜新縣的親人們來拉,但不巧的是停電了,一停電,模型不能被推送著往前走,造成溫度不均衡,燒製沒能成功。大家立即仔細檢查燒製出來的產品,發現好在主要部件的燒製還是比較成功的,部分周圍的輔助件由於溫度不均衡而失敗。情急之下,一位員工忽然想到在給豐鎮燒製時,還有剩餘的部件存在庫房中,於是,員工們趕緊把庫房裡的部件搬出來,進行了精心選配,終於搭配成了完整的一套。連同剛燒製出來的主要部件(大約餘溫有60——70度,摸上去還有點燙手)一同裝上了車,這套九龍壁載著我旗人民的“熱”情去了阜新。我們的技工也終於趕在阜新開那達慕大會前夕,安裝鑲嵌完畢。至今,這座依然峭立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阿金大橋橋北的九龍壁,見證著土左旗和阜新縣的曠世親情。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座具特殊意義的九龍壁——陝西省黃陵縣九龍壁。眾所周知,陝西黃陵縣是安葬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地方,相傳軒轅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為表達我們對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敬仰和緬懷之情,2000年,土左旗決定向陝西黃陵縣贈送一套九龍壁。紫砂陶瓷廠在總結前三套九龍壁建造的經驗的基礎上,對這套九龍壁又一次地進行了精心設計和製作。由於燒製經驗和技藝的日益成熟,這套九龍壁是該廠最滿意、工藝最精湛、色彩最瑰麗的一套。陝西省黨政領導和各地領導先後參觀過這座九龍壁,對其精湛的工藝、瑰麗的色彩都讚不絕口。這座九龍壁上九條巨龍以飛騰之勢均勻地分佈於壁上,活靈活現。正中一條龍是九龍的中心,黃色的主體,鱗光閃爍,龍首軒昂,龍身盤卷,龍尾靈動,威嚴尊貴。主龍兩側依次相對排列著四組游龍,九龍形態各異,奔騰在雲霧波濤中。九條巨龍體態矯健,剛猛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壁上嵌有山石、海水、流雲、日出和明月圖案,壁東面為江崖海水、旭日東昇流雲紋飾,西面為江崖海水、明月當空流雲圖像。壁頂為琉璃筒瓦大脊龐殿頂,大脊上飾黃琉璃流雲飛龍紋。整個壁畫構圖協調、古樸大方、穩重端莊、氣勢磅薄。在陽光的照耀下,整座壁畫流光異彩,金碧輝煌,為黃陵縣增添新的藝術韻味。至今,這座九龍壁依然完好無缺地端立於黃帝陵印池公園內。

站在這幾座九龍壁前,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分,也許人們很難相信這樣的藝術品就出自一個普通小廠之手,然而這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附:九龍壁建造領導成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名單。

姓 名 職務職稱 承擔的任務

尹成忠 廠長 總指揮

賀如江 生產副廠長 指揮調度

吳巨潮 工藝美術師 圖案設計

劉春茂 熱工技工 燒製

張全觀 熱工技工 燒製

熊義源 釉料工藝師 釉料配方

郭三黑 高級技工 雕塑工藝

孫成軍 化驗室主任 原料分析、質量檢查

馬淑燕 化驗工 原料分析、質量檢查

呂瑞軍 化驗工 原料分析、質量檢查

付巨栓 鑲嵌技工 九龍壁安裝

尹成忠,1992——2005年任內蒙古陰山陶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1993年獲“呼和浩特市市長特別獎”,1994年獲國家科委“全國星火百名明星企業家”,1995年獲“呼和浩特市特等勞模”稱號,1996年被評為“呼和浩特市十佳市民”。1998年6月,獲呼和浩特市政府頒發的“彩陶琉璃瓦與大型浮雕彩陶藝術壁畫三等獎”。

趙文在,1975——1978年在旗工業局工作;1978後在旗二輕局工作,1992年任旗二輕局副局長;2000之後,先後任旗經貿局副局長、旗安監局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