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走笔(散文)

延安走笔(散文)

9月22日,我们嵋阳中学三班年到花甲一行30人奔着向往驱车延安,完成神往已久探索培育共和国这课大树的生长点和年轮,去找那些碧绿的叶片和芬芳的花朵,瞻望一下这伟大的宝塔山,神秘的窑洞和革命的圣地。回望历史,缅怀领袖,面对现实希望能得到一股浩然之气,一种聪明启迪和做人的力量。

在临猗县城经过简短的分别四十四年聚餐后,我们便急不可待地登车出发。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诗令我陶醉与向往。坐在车上,望着那宽阔如黑缎般的油路,眼前却闪现出一个个美妙的字眼: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当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思念的时候,深深地被这部沉甸甸的史实征服了。真的陶醉了!很难想象鲜活的字眼呈现在我的心中是多么地伟大而美满。这就是历史吗?是的,这就是世人早已定格的历史,神话般的历史,震惊全世界和流芳千古的历史。每个章节每个标点都在溢光流彩而让每一个知道它的人思绪万千而流连忘返。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中华民族才有了顶天立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今天屹立在世界东方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伟大中国。

延安走笔(散文)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美妙的诗句,不知多少次把我的情与爱唤醒,把我的神与魂牵向延安。论我的年龄与经历,虽说没有经历过延安岁月的陶冶和洗礼,但是,延安两个字的分量,如同闪烁着骊珠,影响着与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人们知道什么是正气,什么是民族脊梁,什么是华夏文化的精气神。

我的思绪随着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而时大时小在波动。昨天的,今天的,现实的,空间的,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时而层层叠叠,时而重重复复地交织在一起。显出激动,显出热烈,显出情与爱,显出血与火,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一个个,一组组由我回想,说不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也弄不清是怎样一种心态。当我抬起头时,这些画面有的顿时消失,有的仍在我的眼前飞旋,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在断断续续之中一晃而过。啊!夜幕降临了,延安市到了!有人惊喜地喊到:快看,夜景是多么地美啊!

延安走笔(散文)

这就是延安吗?是的。这就是延安,既是眼前的延安,也是昨日的延安。是我神追心往几十年的延安,是全国人民敬仰和世界革命人民十分想见的延安。是经过血与火,精与神战斗洗礼过的延安。

透过窗口瞭望,凝重,亲切,雄健,豪迈。这种感觉不是我独有,你看,每个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全部把目光投向窗外那华灯四射的初夜。呵,看到了!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岭,在现代装饰下光芒射向苍穹!延河桥上灯光回溢,延河水中金光闪闪。满眼是绿,苍茫中的绿树,金光中的绿叶,是多么地诱人眼目!五颜六色的灯光装扮中又总有红色光点在闪烁跳跃,可见艺术人的独具匠心。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美得让人醉心夺目!

导游在不停地介绍着延安的情景。一边听一边看一边走,我们一车人仿佛在夜游,也仿佛在欣赏象清明上河图这样的艺木圣卷,真是美不胜收,动人心弦,让我忘了这是在天堂还是在人间。汽车在缓慢不停地沿河边行走,好像带着历史的足音和行进的鼓点,我的感情起伏跌宕,我的眼睛看着看着湿润了,我寻找,我发问,我思索。人,就是这样,向往中揉进了神圣,当梦中的遐想变为现实时,感情的潮汐便汹涌澎湃,一发而不可收。今日的延安已远非昨日的延安,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已初具规模。

延安走笔(散文)

不要忘记革命的延安,伟大的延安。中国革命的摇蓝23日清晨,同学们早早等车,当一轮红日喷薄从东方升起光芒四射时,我们来到了宝塔山下。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曾惊叹:走向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艺术。

眼前,昔曰那空旷,荒凉,广褒,黄土的高垣上,那山沟沟,河畔畔,背洼洼,阳峁峁,高崖崖。面向黄土高原的一道道山,一道道水,一道道塄,一道道坎。是我曾经想了许久,想了许多的。还有那陕北的延河,洛河,无定河。那塞北奔马,黄河风涛,萧关尘沙。那窑洞,土炕,窗花,小米,红枣,腰鼓,大秧歌,荞面圪托,钱钱饭。那信天游,也叫顺天游,酸曲儿,是陕北广泛流行的的民歌。赶脚的人吆上牲口唱,妇女在大树下纺线线唱。纳鞋底唱。农人在地里干活为消除劳累也唱。

我曾看过载:古时延州,乡人入城,大半戴毡笠,裘帏黑羊皮。

宋康定二年,时任知延州的范仲淹在延河岸边挥笔写下了:关山苍苍,延水泱泱,的壮丽诗句。

延安走笔(散文)

如今,当你真正的到了延安,便会亲身感受到一切思念与遐想倾刻化作一張无限美妙的新版挂图。

你看,山门前停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大巴,中巴。莫道君行早。人们在争先恐后地寻找合适的位置急着照像留影留下这美好所渴望的一刻。一队队穿着八路军服装的队伍看来格外醒目,蜂涌而止的人们在清点人数挤进山门,我们好不容易照了集体像,迫不及待地在导游的召唤下排成四路纵队按倒走进大门。

沿坡而上,年迈的班主任李秀鸾老师虽说平时精神饱满,但时间长时便感到力不从心,在同学们的谈笑声中,在讲着历史典故和唱着红歌声中,当看到一个个同学精神抖擞时,八十岁老人心花怒放,便一下没歇直走到山顶塔前,真是令人佩服。

望见了宝塔是令人震憾的!

站在宝塔下是感到十分荣幸的!

延安走笔(散文)

照过集体像,导游边走边讲:当年曰本飞机连着两天就是以宝塔为中心开始轰炸延安,先后共来17次投入重磅炸弹寻找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驻地。可以说,宝塔山是英雄的山,伟大的山,它不但经受了日本人的轰炸,也经历了国民党胡宗南军队的劫难。而今可以骄傲地接受世人的瞻仰与恭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宝塔山上的青松丛中,多么让人心旷神怡呀!凉风习习,举目四望,晴空万里,格外清晰。居高临下,尽收眼底。随导游边走边看脉络清楚,远眺延河,象一条缎带流淌不尽,连绵起伏的黄土垣崖,绿林覆盖,峰恋险峻,各座高楼林立劲拔。野坡荒岭已让高低错落的建筑所取代,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边走边举目望塔,象一位饱尽历史沧桑的老人,肃穆耸立,高入云端,周围虽不及桂林山水那样明媚秀丽,又不及西湖那样迷人眼目,更不象颐和园那般风景如画。但它却具有民族脊梁般的坚韧不屈独特风格,磅礴挺拔的英雄气势,以雄伟壮丽顶天立地的姿态,代表着华夏民族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气节的伟大气派,体现着如长城般的敢于抵御外侮的性格,出类拔萃的骨气,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挺拔气势,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多少年来,究竟有多少中外名人,多少文人墨客,登高吟诗讴歌,成为今日中国革命的巨人。

延安走笔(散文)

走进延安革命博物馆,人山人海迎面的大厅里一排塑像巍然屹立而格外醒目。

大厅中有戴八角帽青布衣红军装束,也有八路军腰扎皮带装束,把解说员围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示意图前水泄不通。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洗耳恭听的人们听着:在那吃树皮草根的岁月,上有飞机前有突截后有追兵,每天不一定打几仗。

延安走笔(散文)

九月大地,该多么富有感情,色彩和诗意呵!

站在杨家岭开辟的菜地前,我的思绪万千,心潮激荡,望着各种茁壮成长的菜蔬,真是无限感慨!这就是接地气的勤劳,吃苦,纯朴和善良。

孟子云:生于贫困,死于安乐。中国有句名言:家贫出孝子。当时延安实行的是三八作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窑洞前,在小院里,在柳树下,不管是走动着,或者停下拍照时,我总觉得有一种呼唤和呐喊。呼唤什么?呐喊什么?这些,看电视玩手机开汽车的后人们是不懂的。对于延安,我完完全全地可以说心追神往已久。到了延安之后,谁能不在那红歌声中而神思飞扬呢?我陶醉了,很难想家那艰苦岁月我们的打天下的革命前辈是怎样度过那缺吃少穿的艰难岁月的,而当时的窑洞历历在目时,溢光流彩的历史,中华民族站起来顶天立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么让人心旷神怡呀!

延安走笔(散文)

我在窑洞看着这绵软的黄土,呼吸这湿润润的空气,摸着伴着主席日夜的家具,还有床上简单的铺盖,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只要脚不离地就为大无穷,而毛主席离不开人民大众,他的一生都把人民放在心中。

延安走笔(散文)

别了,依依不舍告别枣园,我们驱车奔向另一个红色标点一南泥湾。

可惜,由于堵车我们只等改道直奔壶口瀑布,去领略一番黄河母亲的咆哮。真是百闻不如一見,惊心动魄的场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终生不忘。

延安走笔(散文)

继承中国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延安文化,万古长青。

作者 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

张发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