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主食來降低餐後高血糖 --內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時間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血糖波動,主食決定血糖高低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影響血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胰島分泌量、藥物(胰島素)用量、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吃多少主食) 。在日常生活中,吃多少主食是血糖平穩的關鍵所在。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血液中的糖份稱為血糖,是身體必不可少的營養之一。食物經過消化系統轉化為單糖(如葡萄糖等)進入血液,運送到全身細胞,作為能量的來源。如果用不了就儲存起來或者轉化為脂肪。

2、每頓飯都與血糖相關

合理飲食、均衡膳食是控制血糖及治療糖尿病的先決條件,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環。餐後血糖升高是血糖控制失敗的重要原因,進餐和餐後血糖管理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

該怎麼吃主食?

1、學 會計算總熱量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舉例:王老師身高為170CM,他每天總熱量為: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醫生建議:

可先按照1500kcal進行飲食,再根據體重、血糖情況進行調整。

2、學 會合理分熱量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每頓飯主食熱量:500kcal×50%=250kcal

將1500kcal平均分到三餐,每餐應該攝入500kcal熱量,其中主食應該佔到50%,王教師每頓飯的主食熱量應該是250kcal。

醫生建議:

可按照三餐平均分配,也可按照早餐2份、中餐3份、晚餐2份進行分配,主要參考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3、學 會食物轉化

下表列出90千卡的熱量分別等於不同主食的重量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將能量轉化為食物其實很簡單,只要按照90kcal熱量等於的食物重量進行折算就行。

例如:王老師每頓飯主食熱量是250千卡,那麼利用上表粗算,可將食物重量直接擴大到三倍就好了。即

吃饅頭105克;素餡餅135克;肉餃子120克,以此類推......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醫生建議:

1、每位糖友都應該準備一臺廚房電子秤,這樣可以準確秤取食物。

2、其他食物每日推薦:二兩肉、一斤菜、一袋奶、一個雞蛋。

3、在飲食管理過程中需要勤測血糖,觀測腰圍、體重變化,以便更準確地調整食物量。

好吃不升糖的糙米雜糧飯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1.購買新鮮的造米,用水衝下就行,不要用手搓,

搓了會減少麩質層,纖維素和礦物質也會被洗掉,損失很多營養成分。

2.自己製作糙米飯時,把米選浸泡1~2小時,這樣米粒就變大膨脹了。

3.在煮米時加上一些綠豆、紅豆,可以讓蒸出來的大米和糙米色澤更好,米粒更鬆散,口感更好,也更利於血糖控制。

4.煮熟後燜10分鐘,增加糙米的味道,另外可以吸收水分,使米粒更加飽滿。

5.飯做好後放涼一些再吃,這樣糊化程度也會下降,吃了血糖上升速度就會有所緩解;米飯越熱升糖越快。

外出就餐選主食要注意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1、宴席上主食大多是由精米麵製作的,而且還隱藏了糖、油脂、奶油、果醬等,升糖特別快,糖友儘量少吃或者不吃。

2、最好選擇如蕎麥扒糕、蒸玉米、雜糧米飯等粗糧主食。

3、如果沒有雜糧飯,就吃半碗米飯拌上半碗少油蔬菜或豆類。

4、勾芡的菜儘量少吃,如果吃了就要減少主食,甚至可以不吃主食。

這4個吃飯習慣教你輕鬆控制餐後血糖

管住嘴,說到容易做到難,糖友們“貪吃”不可避免,那改變進餐習慣能否幫我糖友們控制血糖呢?

我們習慣以大米飯為主食,每日都攝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因此餐後血糖升高較明顯。如何控制餐後血糖、減少血糖波動便成為了糖友們控糖的難題。

但是你知道嗎?改變一下吃飯的習慣,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哪些習慣將會幫助大家更輕鬆地控制餐後血糖。

1、改變進餐順序:蔬菜—肉—飯

建議糖友們的用餐順序是蔬菜—肉—飯,先進食蔬菜、蘑菇、藻類等,然後進食肉、魚、大豆、乳製品等含蛋白質的菜餚,最後進食米飯、麵條、麵包和芋薯類碳水化合物,以及部分水果。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這是因為蔬菜裡面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可延長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時間,進而延緩餐後血糖的升高。

另外,人們的吃飯習慣往往開始吃得多,所以先進食升糖指數低的食物比較好。

2、用筷子代替勺子

用筷子吃飯有助於控制血糖。用筷子吃飯比用勺子吃飯有助於控糖最重要的原因是用筷子吃飯拉長了用餐時間。

以一碗正常大小的米飯為例,用筷子平均要吃43口才能吃完,而用勺子只要20口。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進餐時間長了,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減慢,糖分緩緩地釋放到血液中,血糖也就更容易控制。所以,糖友們應該儘量拉長用餐時間,每頓飯用20~30分鐘。

3、增加每口飯的咀嚼次數

通過不斷咀嚼,人體會分泌一些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分泌到一定程度便會刺激大腦中的飽足中心發出吃飽了的信號,食慾就會下降。

相反,如果沒有很好地咀嚼,等到大腦發出飽足信號,往往已經吃過量了,不利於血糖控制。此外,粗嚼急咽會加重胃和胰腺等臟器的負擔,久而久之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疾病。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4、煮米飯時放點小米或玉米等雜糧

剛剛熟透又不黏糊的“整粒大米”有助於控糖,因為這樣能延長胃腸道消化吸收的時間。

要想避免做出“黏米飯”,有兩個小竅門:

一是洗米不要超過3次,否則米里的營養就會大量流失,蒸出來的米飯香味也會減少;

二是先把米泡0.5~1小時,讓米粒充分吸收水分,蒸出來的米飯就會粒粒飽滿。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另外,在大米中適量加些小米或燕麥等雜糧,做成“二米飯”。雜糧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不僅能增加飽腹感,還能延長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時間,進而延緩餐後血糖的升高。

這些,你都學會了嗎~?

為什麼一定要測餐後血糖?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餐後血糖管理指南》指出,健康非妊娠人群進食後的餐後血糖很少超過7.8mmol/L,一般會在2~3h內恢復至餐前水平;餐後血糖應在攝食後1~2h內檢測,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達標值一般設定為9.0mmol/L。

大部分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餐後高血糖,流行病學篩查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單純餐後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達50%。那麼,餐後血糖有什麼重要意義?餐後高血糖對糖尿病患者又會造成哪些影響呢?

1餐後血糖是預測HbA1C的敏感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代表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由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共同形成。研究顯示,HbA

1C越接近正常值,餐後血糖對其形成的貢獻值就越大,表明餐後血糖對程度越輕的糖尿病患者的整體高血糖水平影響更大,因此控制餐後高血糖對於新發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

2餐後血糖升高是血糖波動的主要原因

血糖波動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研究表明,急性血糖波動較持續高血糖更顯著激活氧化應激通路,損傷內皮功能,從而加劇慢性炎症造成血管損傷,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風險。餐後血糖和低血糖構成日內血糖波動,其中餐後血糖是日內血糖波動的最主要原因

3餐後高血糖與多種疾病相關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餐後高血糖與多種疾病發生風險增高相關,如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大血管併發症,還與多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相關。

4

控制餐後高血糖,患者臨床獲益更多

控制餐後血糖有助於HbA1c達標;控制餐後血糖有助於減少血糖波動

控制餐後血糖與心血管併發症。

總結

由於特殊的飲食結構,中國T2DM患者多以餐後高血糖為主,控制餐後高血糖促使HbA1C達標以防治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至關重要。(內容來源於一附院內分泌科)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專家簡介:趙永才 內分泌糖尿病四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滄州市首位內分泌與代謝專業臨床醫學博士,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博士後滄州市拔尖人才,

滄州市十大科技創新人才

滄州市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滄州市“獅城好青年”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二層次人才,河北省糖尿病防治協會常務理事

河北省糖尿病足專業委員會理事,

河北省糖尿病學會青年委員

美國糖尿病學會會員

滄州衛生系統最高獎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

計發表國家級學術論文30餘篇,主編出版專著3部。

主持省市級科研課題3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2項。

內分泌糖尿病四科簡介

调整主食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内分泌糖尿病四科科普时间

中心醫院內分泌糖尿病四科是一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隊伍,科室醫師全部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科室始終堅持基礎與臨床相結合,以糖尿病的綜合防治為特色,以糖尿病和甲狀腺疾病為主要研究方向,努力進取、開拓創新,為滄州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糖尿病科配備先進的胰島素泵、動態血糖監測儀眼底鏡以及糖尿病周圍血管檢測等糖尿病併發症檢測設備,目前可開展糖尿病分型診斷、糖尿病血糖的綜合管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滲狀態等急性併發症,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合併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眼底病變等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此外,科室還擅長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風、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垂體疾病、骨質疏鬆的診斷和治療。

由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博士後趙永才主任領銜的內分泌糖尿病四科專注於糖尿病和甲狀腺疾病的診治和研究,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