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顧問團在臺灣(中)

規勸國民黨軍撤離大陳

在美軍顧問團介入臺軍整建之初,他們便四處考察國民黨軍佔領下的各處島嶼的防務,其中離大陸最近的浙江大陳——一江山群島倍受關注。退役的臺灣陸軍中將黃世忠回憶說,大陳島(Tachen)位於浙江台州市椒江區東部,總面積達11.89平方千米。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大陳島淪為浙江沿海國民黨殘軍的主要據點,國民黨軍在島上修建大批碉堡、戰壕以及隱蔽坑道,並設置鐵絲網、地雷和絆網等副防禦設施以作長期打算。但美軍顧問團在1951~1952年連續多次上島勘察後,認為這裡距大陸東南沿海太近,很容易被解放軍岸炮和航空兵火力封鎖,希望臺灣當局主動放棄這一“絕地”。


美國軍事顧問團在臺灣(中)


然而蔣介石卻不這樣想,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後,他以為“反攻大陸有望”,特派心腹愛將胡宗南化名“秦東昌”前往大陳擔任“浙東遊擊指揮所總指揮”,統一指揮那裡的國民黨正規軍和地方雜牌部隊,總兵力達1.2萬人。1953年,蔣介石還邀請多名美軍將官隨自己搭乘軍艦抵達大陳島進行視察。可是,大陸解放軍沒有讓臺灣當局的圖謀得逞,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集結137艘各類戰艦、184架戰機(22個航空兵大隊)以及5 000多官兵向大陳門戶——一江山島發動猛攻,一名在戰後被俘的國民黨士兵回憶道:“共軍飛機在我們頭頂俯衝,炸彈、炮彈響成一片,我們的地堡被炸燬,我剛爬出來,解放軍就已經衝上岸來。”經過三天戰鬥,解放軍順利拿下該島。

得知一江山島被解放軍攻下後,大陳島上的國民黨軍頓時陷入絕境。就在一江山島易手後的第二天,蔣介石的大公子、時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的蔣經國帶著父親的親筆信登上大陳島,要求官兵人等“不惜代價死守”,島上的第46師師長鬍忻帶頭響應號召,召集各團營長官,宣誓“死守大陳”。不久,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冒險乘坐空軍飛機沿著大陳島外海視察一圈,發現對面的解放軍浙江路橋基地已經集結了大批殲-5噴氣機,而且解放軍還在集結各類登陸艦艇,眼見浙東制空權和制海權完全在解放軍的控制之下,他意識到繼續讓大批國民黨軍有生力量呆在大陳無異於“作繭自縛”。於是,俞大維一回到臺北,便馬上求見美軍顧問團長蔡斯,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認為繼續據守大陳實為不智,決定報請蔣介石改變初衷,放棄大陳。面對美國人都出面勸退,蔣介石無可奈何地簽署同意書,還言不由衷地“感謝”美軍顧問的“美芹之獻”。


美國軍事顧問團在臺灣(中)


很快,蔡斯與位於夏威夷的美國太平洋總部和駐日美軍最高司令部取得聯繫,然後報請五角大樓和白宮批准,於2月7日啟動“金剛計劃”,由美國第7艦隊出動100多艘艦艇,由美國海軍中將伊勒·E·帕齊格(Earle E. Partridge)、海軍准將哈羅德·格蘭特(Harold Grant)與國民黨“大陳防衛司令”劉廉一、“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共同協調行動。在執行大陳撤離行動中,美軍動用了五艘航空母艦,這些航母搭載的戰鬥機將隨時“反制”解放軍的“攔截行動”,第一艘抵達大陳的美軍艦隻是“亨利科”號運輸艦,它將島上的100多名65歲以上的老人運至臺灣,在為期一週的時間裡,美國軍艦從大陳撤出約2.5萬人,其中包括1.45萬名居民,1萬名國民黨官兵以及一些公務人員,還有近4萬多噸各類物資。


美國軍事顧問團在臺灣(中)


在撤離國民黨軍隊的同時,美軍戰機還先後侵入大陸一江山、頭門山諸島上空進行軍事挑釁。解放軍部隊按照中央軍委“要嚴格掌握對美帝國主義的政策,既不主動惹是生非,又不示弱”的自衛原則,對美臺軍隊的行動保持警戒。英國BBC曾這樣描述:“當美機在大陳島附近海域巡邏時,中共控制的島嶼上只傳出些許高射炮射擊的聲音,但中共部隊並沒有主動干涉大陳島的撤退行動。”最終,大陳被徹底撤空,國民黨軍還將遺留的碼頭、漁船等無法帶走的物資悉數毀壞,整個大陳島僅留下一位老人。2月26日,大陳島以及周邊島嶼獲得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