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火了,股市掀起漲停潮 但小心別交了智商稅!

“人造肉”火了!人造肉第一股在美Beyond Meat上市,IPO當日股價收漲163%。之後,“人造肉”概念股也開始席捲A股,接連兩日掀起漲停潮。除了在二級市場受到歡迎,“人造肉”還受到了資本的熱烈追捧,比爾蓋茨就一連投了3家人造肉公司。不過,在國內“人造肉”還僅僅只是個概念,而且對於有著深厚飲食文化的中國,人造肉真的會有市場嗎?

“人造肉”概念席捲股市

當地時間5月2日,美國人造肉創業公司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開盤價46美元,較發行價25美元溢價84%。

IPO當日,Beyond Meat股價收漲163%,至65.75美元,創下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佳IPO首日表現。

“人造肉”的旋風,從美股吹到了A股,引發市場對“人造肉”概念的關注。5月7日,食品飲料板塊今日盤中掀起漲停潮,雙塔食品等多股漲停。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昨日兩市股指大跌,但哈高科、雙塔食品等仍封一字板漲停,說明資金早已關注“人造肉”概念,而今日兩市股指企穩後,對於題材股的炒作開始升溫,“人造肉”概念人氣擴散到整個食品飲料板塊。

“人造肉”火了,股市掀起涨停潮 但小心别交了智商税!

與此相對的是,豬肉股則應聲大跌,傲農生物跌逾8%,正邦科技、益生股份、唐人神等跌逾7%。雞肉股也紛紛走弱,民和股份跌停,益生股份、仙壇股份、聖農發展等大跌。

根據MarketsandMarkets數據顯示,預計到2023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64.3億美元,2018-2023年GAGR為6.8%,其中,亞洲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長速度最快,預計GAGR可達8%以上。

國盛證券最新研報指出,假設“人造肉”未來能夠替代全球1%的肉食消費,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0億美元。

資本青睞比爾蓋茨連投3家

在美國,漢堡對於人們而言,就像米飯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剛需主食。

龐大的肉製品需求讓美國人打起了“人造肉”的主意。

Beyond Meat是非常早期的一家做人造肉的創業公司。最初,這家公司主要聚焦於冷凍雞肉的研究。後來,他們就越來越不務正業,做起了人造肉。

Beyond Meat旗下有一款人造肉漢堡Beyond Burger是他們的王牌產品,自2016年推出以來,Beyond Burger肉餅已在15000家餐廳、酒店和其他服務網點上市供應,僅在美國就有超過1.9萬個零售銷售點,中國香港也有銷售,售出了超過1300萬個蛋白質肉餅。

Beyond Burger全素肉餅在烹飪的過程中甚至還會“流血”,模仿正常肉餅十分逼真。

但由於人造肉漢堡造價高昂,數據顯示,Beyond Meat 2017年營收達到3260萬美元,虧損3040萬美元;2016年營收為1620萬美元,虧損2510萬美元。

即便到現在還未盈利,但人造肉前景可期,吸引了一大票資本爭相追逐,比工業大麻還瘋狂。

曾經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對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連投了三家“人造肉”公司。

2013年,比爾蓋茨在Beyond Meat拿起了一塊由植物製成的雞肉玉米餅,這肉看上去和雞肉沒有差別,而且聞起來也跟雞肉的味道一樣。他咬了一口,發現味道和質地也像真正的雞肉,“當我得知這肉完全不是雞肉做的後,我被震驚了。”

除了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在2018年8月也獲得了來自新加坡基金公司淡馬錫、比爾·蓋茨、科斯拉風投等投資公司和個人共計7500萬美元的融資。

比爾·蓋茨早先還投資了一家“孟菲斯肉類”的公司,這家公司也將目光聚焦在了“人造肉”上。

現在,這場“人造肉革命”的熱潮已經開始席捲中國,香港富豪李嘉誠對人造肉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早在比爾·蓋茨投資Impossible Foods之前,該公司就獲得了來自李嘉誠、谷歌、瑞銀集團等方面高達1.83億美元的投資。

資本的瘋狂,讓人造肉公司根本不缺錢,高昂的造價也讓“人造肉”漢堡成為了普通消費者消費不起的“奢侈品”。

在中國真的有市場嗎?

那麼,實驗室裡的人造肉究竟是怎麼合成的呢?

1. 植物提取合成

這是大部分人造肉公司的做法。

從各類植物中提取相應的營養物質,比如主要的蛋白和油脂,讓提取的營養物質成分跟目標肉類大體相同。然後通過各種食品加工混合工藝,比如攪拌、壓縮、拉絲、膨脹、蒸汽、冷卻等方式來製造。

Beyond Meat公司就是靠這種工藝來製作人造牛肉和人造雞肉的。

2.幹細胞培養

比起用植物取代肉類,第二種人造肉聽起來就沒那麼“健康”了。

荷蘭的Mosa Meat公司採用了“幹細胞培養”的方式來製造人造肉,通俗來講,就是從活體動物身上取下一小塊肉,然後進行幹細胞培養,這種培養方式合成的人造肉被稱為“乾淨肉”。

但是,在中國,人們絕對不會將素當做葷,消費者都旗幟鮮明認為,素就是素,葷就是葷。

在絕大多數的中國用戶眼裡,風靡美國的“人造肉”,實際上在中國早已經是一種成熟的產品,“我們把它叫做豆腐乾”。

而這種產品,在中國烹飪大廚的手裡,還可以是素雞、素鴨、素鵝。通過傳統的豆製品再加工,就是一桌美味的素肉食盛宴。

這種技術在中國早已實現,而且中國的廚師擁有豐富的烹飪經驗,不僅讓這些豆製品擁有肉質的口感,還能依照消費者需求烹飪出紅燒的、清蒸的、川香的、照燒的等多種口味。

即便是無限接近肉製品,但我們仍然不會說這是“人造肉”,因為在中國博大精深的菜譜裡,素食,永遠代替不了真正的肉類。

因此,風靡美國的仿葷“人造肉”,在中國永遠不會成為主流!而這種披著“人造肉”外殼的素食,實際上早已被中國消費者看的明明白白:

“花更多的錢,

買一種用植物做成的肉,

順便讓你也交了智商稅。”

上游新聞據證券時報、董秘第一圈等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