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中國的廣州,世界的廣州!林毅夫他們這樣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將廣州定位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在談到《規劃綱要》時表示,廣州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拿出世界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的格局和胸懷,展現大灣區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的風範和擔當,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面前,廣州應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本期圓桌會,我們邀請了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陳志武,經濟學家、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一起參與討論。作為廣州的老朋友,林毅夫對廣州有很高期許:廣州不僅要做廣東的廣州,更要做中國的廣州、世界的廣州。

要做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林毅夫他们这样建议……

主持人:畢徵 (廣州日報夜編中心副主任、中心工作室負責人)

搶抓大灣區絕佳窗口期

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主持人: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在談到《規劃綱要》時表示,將舉全市之力紮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發揮廣州作用、貢獻廣州力量。在各位專家看來,《規劃綱要》將對廣州的高質量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林毅夫:粵港澳大灣區是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支撐的重要平臺,是國家戰略。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是經貿合作極為活躍、開放化程度非常高的省份,同時,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

要做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林毅夫他们这样建议……

林毅夫: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有前途、最開放、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規劃綱要》為粵港澳發展描繪了藍圖和路徑。對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定位也呈現差異化,有利於促進四個城市更好協同發展。接下來,各地政府應著重在生產要素自由流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戰略規劃對接、城市空間共同開發、生態環境共同治理、破解制約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等方面發力,要以市場機制為推力,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從而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規劃綱要》對廣州的定位非常契合廣州當前的現實條件,也有利於廣州在未來發揮比較優勢、增強綜合城市功能、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規劃綱要》要求廣州擔負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的職責,如深化穗港澳合作、加強廣深雙核驅動等,這是廣州的使命所在,也對廣州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廣州必須進一步增強對周邊地區的中心輻射能力,強化綜合性門戶城市服務功能,換言之,廣州不僅要做廣東的廣州,更要做中國的廣州、世界的廣州。

同樣,如果廣州抓住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在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過程中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創新中心,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激活各種生產要素,讓各種市場資源在大灣區城市群得到更優化的配置,那對於廣州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推動自身先進製造業與港澳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以及提升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水平,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進民生福祉也將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賈康:《規劃綱要》是中央著眼全局的制度安排和頂層設計,要求在“9+2”區域形成更清晰的地緣組團。過去有珠三角、泛珠三角的經貿合作,這次區域更加廣泛,更加向外,對標的是全球性的灣區。這是什麼概念?是要把大灣區建成全球性的經濟增長極、創新中心。《規劃綱要》賦予了廣州新的歷史使命,特別是廣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一系列重大使命安排。

要做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林毅夫他们这样建议……

賈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

廣州應該抓住當前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做出頂層設計的絕佳窗口期,順應大灣區城市群範圍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生產要素更加自由流通的大趨勢,這種“升級版”的資源流動,對廣州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

科教區位優勢明顯

潛力還未完全發揮

主持人: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要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從現實條件看,廣州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具有哪些優勢?

賈康: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和門戶樞紐,在2018年世界級城市名冊中,廣州更是成為世界一線城市。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排頭兵。廣州是千年商都,有很好的產業基礎。

廣州擁有“頂配”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實力強勁。比如,共有1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13家省重點實驗室,分別佔全省的70%、69%,多層次實驗室體系逐步建立。79所普通高等院校,匯聚了廣東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員和95%的博士,加上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大學城、南沙自貿片區等創新載體,廣州無疑是華南地區的“創新大腦”。

廣州連續多年奪得《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第一名,這說明廣州有中國一流的營商環境。

陳志武:首先,廣州的國際化和開放程度高。廣州在商貿領域更早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更容易打造高標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其次,廣州的區位優勢明顯。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和門戶樞紐,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廣州還提出2035年要建成全球交通樞紐,輻射東南亞地區。

要做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林毅夫他们这样建议……

陳志武: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徐洪才:我一年就要來十多次廣州,這些年城市面貌變化很大,珠江兩岸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歡這座城市。廣州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廣州是世界一線城市,最先接觸到國際先進的生產要素和國際通行規則,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下雄厚的家底和經濟實力。廣州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明顯,在機制創新方面也有深厚的根基和土壤。在新形勢下,廣州有條件、也理應走在全國前列。

主持人: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廣州還面臨哪些短板?

徐洪才:首先,廣州的“包袱”重一些,老城區面積比較大,城市建設管理欠賬多,要實現城市面貌綜合提升難度更大。

其次,科技創新能力不夠高。不管是科研經費和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數量、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還是發明專利數量、兩院院士數量等,廣州都與北京、上海甚至深圳有一定差距。

第三,產業佈局不夠合理,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附加值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還比較低,尤其是金融業欠賬比較多,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現在還處於迎頭追趕階段。

此外,機制體制創新的勢頭還要加強,過去那種敢為人先、“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要繼續保持。

要做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林毅夫他们这样建议……

徐洪才:經濟學家、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主持人:賈教授,您怎麼看?

賈康:廣州是世界一線城市,這些年廣州在創新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對比國際最高標準,和其他灣區如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相比,創新水平還是有差距的。不管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上市公司數量還是兩院院士數量,以及凝聚高端創新要素的能力,與其他一線城市都存在差距。

其次,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中心輻射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廣州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與它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廣州的輻射力更多體現在珠三角區域,對珠三角以外的城市、廣東省外的城市乃至東南亞地區,輻射力和資源吸附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未能有效轉化為經濟增量和效益。

徐洪才:我補充一點。以交通為例,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和佈局與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要求仍有差距。比如,當前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國際航點數為87個,與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機場、香港國際機場相比偏少。總體感覺就是,廣州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增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 更好融入引領大灣區發展

主持人:廣州將把貫徹落實《規劃綱要》作為推動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總抓手。如何用好這一總抓手,各位專家有何見解?

林毅夫:經濟發展本身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的過程。反過來,技術創新也會給個人提供發展的機會,比如,由人的創業來推動創新。以前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們的比較優勢,現在要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去創業、創新,科技的發展也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因為各種新的技術和產業是以高人力資本投入為特點,並且研發週期比較短。而大灣區城市群在這方面的創新有獨特的優勢,包括人才密集、市場巨大、產業配套能力強,很容易把概念變成新的技術和產品,利用龐大的市場形成國際競爭力。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民營化程度最高、最具創新精神和活力的城市群,廣州身處其中。廣州是一座開放程度非常高的城市,擁有廣州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國家級開發區和南沙自貿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國家層面的戰略性平臺,是“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

廣州是一座擁有商業文明的文化傳統的城市,善於抓住新的科技、新的政策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提供的新機遇。廣州也十分重視人才,企業家是非常關鍵的,他們具有最強的能動性,是創新的發起者。政府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政策,企業家抓住機遇,兩者相輔相成,造就了廣州的持續繁榮。

賈康:廣州要煥發新活力,關鍵在於把中心城市和門戶樞紐的作用凸顯出來,要顯示出大灣區核心引擎的“範兒”。廣州的中心城市的作用不僅在於向外拓展發展空間,更在於向內帶動其他城市發展。加強區域城市深度合作也是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廣州提出加快建設廣佛同城化合作示範區、廣清一體化、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等,只有中心輻射能力增強了,各種生產力要素才會向廣州聚集。

徐洪才:首先,當前廣州需要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和樞紐門戶功能,增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實際上,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完全可以成為珠三角地區最大的輻射源。比如,廣州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密度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最高的,有天然的優勢。

其次,要夯實產業基礎,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要形成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合作、錯位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的帶動作用要持續增強。廣州輻射半徑大,可以利用周邊城市,形成合理分工、梯度佈局、腹地廣闊的產業帶。比如,在過去一段時間,廣州和佛山的深度合作取得了顯著進展。自2009年廣佛同城化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以來,兩市地區生產總值從當初的1.2萬億元提升到2018年的將近3.3萬億元,廣州和佛山的GDP加在一起,超過了上海或北京。廣州城區面積大,尤其這些年,通過產業升級和舊城改造,為廣州下一步的發展積蓄了足夠的動能。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相比,廣州經濟發展的迴旋餘地更大。

再次,要著眼於營商環境的改善,提升軟實力。開放程度高、國際化程度高,廣州過去這方面做得不錯,廣州要將這方面優勢進一步強化,繼續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高效服務型的政府。

主持人:陳教授怎麼看廣州的新動能?

陳志武:廣州要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升綜合城市功能,關鍵在於提升產業水平,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過去,廣州的傳統支柱產業主要是電子信息製造業、汽車工業與石化業,這三大支柱產業在廣州工業總產值中平均佔比超過一半。這些年,三大產業雖然仍保持增長態勢,但速度已明顯放緩,面臨市場飽和等瓶頸。

廣州近年有一些新嘗試,自從廣州大力推動“IAB”計劃以來,許多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領域的世界領頭羊公司佈局廣州,“IAB”產業對廣州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

其次是要補齊短板。廣州作為國內一線城市,但金融業卻相對滯後,所以廣州這些年高度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去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發佈會上發佈了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和第十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廣州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體系排名第19位。作為在《規劃綱要》中被賦予更大使命的廣州,理應在這方面有更高目標。

構建高質量發展創新優勢 產業結構必須“換擋”升級

主持人:提升綜合城市功能、推動高質量發展,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途徑。在各位專家看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廣州還有哪些發力點和突破口?

賈康:高質量發展就是以結構優化為支撐的發展的升級版,必須進行新舊動能轉換,首要的就是要進行產業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加註重經濟發展效益,大力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實現“高質量增長”;更加註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接續;更加註重創新驅動發展,在指標上重點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R&D經費投入比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更加註重優化城市功能品質,對標國際國內一線城市,高標準推進城市管理;更加註重綠色發展等。

陳志武: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要培育更多更強的創新型企業,打通創新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通道”,引導高端經濟要素資源向創新型企業匯聚,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激發企業創新能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部動力。推動資源向自主創新能力強、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行業或企業集中,引導企業生產出更高質量、更高層次、更高品位的產品。以優質的制度供給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優化創新生態,最大限度激發創新全過程全鏈條的創新活力,構建國際創新高地。並持續加大創新投入,以此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優勢,從而打造國際創新樞紐。

《廣州市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經對這方面做出了部署。比如,提出到2020年末,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技創新企業超過20萬家,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佔GDP比重超15%等。未來廣州科技創新前景值得期待。

徐洪才:我也認為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是關鍵。北京、上海、深圳早已將創新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第一支柱,廣州在這方面也要持續加大力度,要通過強力政策來推動。比如廣州提出創新產業“七路並進”,具體將著眼未來發展,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作為重中之重籌劃佈局,打造產業發展新支柱。

其次,廣州的產業結構必須“換擋”,進行升級。要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吸引大量高端人才集聚。沒有這些產業,如何說自己是一線城市?一線城市得有一線城市的樣子。舉個例子,廣州的金融、信息、科技等三個高附加值行業佔GDP比重不到20%,而北京接近40%。今後,這方面短板必須補起來,可以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實現差異化發展,不是說非得和深圳、香港一樣要弄個交易所。

主持人:本期“高質量發展”專題圓桌會暫時告一段落,下期我們繼續探討這一話題。感謝四位老師,再會!

中心工作室出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歡歡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莊小龍(頭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