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一條掙脫陸港矛盾的鯊魚

《过春天》:一条挣脱陆港矛盾的鲨鱼

在香港上學深圳居住的跨境學童劉子佩,很想要體驗一下冷是什麼感覺,為此和閨蜜阿Jo定下了去日本看雪的寒假計劃,還在遊艇上的生日聚會上許願,“我希望香港落雪”。

“香港是不可能下雪的,要想體會冷的感覺,可以把頭塞雪櫃裡啊”,Jo那個古惑仔男友阿豪挖苦佩佩。他身上紋著一條鯊魚,Jo姨媽的大宅裡養著一條鯊魚,佩佩送來的手機殼上繪著一條鯊魚。阿豪自己或許就想成為一條鯊魚,遊得快有利齒,自由在大海里馳騁,誰要是欺負上來就咬過去。

《过春天》:一条挣脱陆港矛盾的鲨鱼

落雪和鯊魚,是電影《過春天》裡的兩個漂亮而重要意象,於主角可能很重要、於敘事卻無實質幫助的麥格芬。無論是看雪還是遊鯊,也都可以視作是佩佩和阿豪從沒掛在嘴邊的自由夢想,掙脫壓抑的家庭或團伙,離開逼仄的樓群和擁擠的地鐵,成就一場兩小無猜的私奔。

實現自由需要金錢,一國兩制的經濟體系、iPhone的巨大價差、深港兩地的地理關係,以及少女不會被海關懷疑的純真形象,讓“走水”成了年輕人積蓄金錢的快捷手段,繼而滋長出天然具備緊張感的青春冒險故事,“過春天”,作為走私者的黑話,也被鯊魚看雪的成長劇情,加持上了浪漫詩意。

《过春天》:一条挣脱陆港矛盾的鲨鱼

大陸(深圳)這頭,有著佩佩那個頗有丰韻姿色的媽媽,卻從香港夢到西班牙夢,屢屢在與男人關係中吃虧受苦;香港(上水)那頭,有著佩佩剛剛混入的“小偷家族”,在族長花姐的帶領下,無血緣關係的年輕人們卻更像一個真正的家庭,一起吃飯,一道說笑,偶爾爭吵。佩佩開始了在學校、走水團夥和深圳家中的三點一線生活,偶爾加上另外三點——去閨蜜Jo的姨媽大宅裡過週末,到香港父親勇哥的車場坐坐,與暗生情愫的阿豪到山頂看夜景。

生活空間的靜與走水過關的洞,形成著影像風格上的鮮明對比。而偏偏醞釀危機的情節事件總在室內,從上水窩點出現槍支,到華強北電子市場被潮州人團團圍住。反而是一場場羅湖海關“過春天“的戲,除第一次通過主客觀視角的交替來呈現慌亂外,其餘時候,觀眾和佩佩一樣篤信,少女和她夾帶的iPhone都肯定能順利過去。

《过春天》:一条挣脱陆港矛盾的鲨鱼

導演白雪和那些助她圓電影夢的本科同學,以非常高的故事完成度和犀利的影像質感,為本已在一系列負面新聞事件中聲名狼藉的母校北京電影學院,挽回了些許聲譽。加之之前的《我不是藥神》、《狗十三》等作品,向觀眾證明了,對於拍電影這碼事,專業教育和科班出身還是很有必要的。

有著香港父親和內地母親的跨境學童劉子佩,當然是一個會有個體身份困惑的少女。卻因為全片著重描述成長經歷和情感狀態,而不易讓觀眾去解讀背後的政治含義,導演顯然也沒有這些企圖。於是,《過春天》和以往所有涉及陸港矛盾題材的電影還都不一樣,裡面呈現出的深港高度一體化,讓維繫兩邊故事的再不是從前那條經濟和財富鄙視鏈。

《过春天》:一条挣脱陆港矛盾的鲨鱼

《打蛇》和《恐怖雞》中的偷渡客、《省港騎兵》系列的大圈幫、《阿燦正傳》裡的小市民、《甜蜜蜜》的夢想打拼者、《榴蓮飄飄》反應的北姑、《黑社會2》呈現的廣東公安、《低俗喜劇》挖苦的強國人、《單身男女》追逐的優才……都與時俱進著成了過去式形象。

當然,白雪這部電影處女作,更應該反過來,算是大陸電影中的香港形象。相較香港電影裡的大陸形象,可供對比討論的反向變化脈絡例子還太少,能迅速想到的,只有徐崢2015年的《港囧》和郭寶昌1991年的《聯手警探》。前者只是把對粵語流行曲的懷舊當個電影“音景”,後者則算是施瓦辛格《紅場刑警》的“本地化”,讓於榮光和郭秀雲這對陸港警察,製造一些有關意識形態差異的笑料。

《过春天》:一条挣脱陆港矛盾的鲨鱼

走水學童只是屬於新聞報道中的特例,佩佩們當然不能通過串聯上水和華強北的電子市場,就舒緩愈發拒絕理解對方的陸港矛盾。不過,和科索沃米特羅維察、塞浦路斯尼科西亞、曾經的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等等有著意識形態嚴重對立的邊界地帶一樣,即便兩邊居民老死不願往來,做著地下買賣的黑道生意人,始終保持著熱切的聯絡。

《過春天》結尾,取保候審中的佩佩拖著水箱來到海邊,將鯊魚放歸大海。還帶著老媽來到上水山頂,那個阿豪帶她看夜景的地方。“這就是香港啊!”,媽媽感慨,山頂飄起了像頭皮雪一樣的粉塵。

作 者 簡 介

張海律,旅行作家、地球流浪者。自詡為收不到紅包的非市場影評人,沒人買單的非旅行流量明星。

《过春天》:一条挣脱陆港矛盾的鲨鱼
《过春天》:一条挣脱陆港矛盾的鲨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