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美國當地時間5月3日晚,一架波音737客機在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海軍航空站衝出跑道,滑入聖約翰河中,所幸機內人員全部生還。然而,自埃航空難之後,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已經有至少十架波音飛機出現了各種事故,如引擎噴火、起落架故障,平均不到三天就會有一起。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巧合的是,波音CEO剛在4月29日公開表示,波音737的系統設計不存在任何缺陷,之所以會失事,完全是因為飛行員沒有按照飛行手冊操作。始料不及的是,話音剛落,又摔了一架,而且這次出意外的是普通版本的737而非737MAX。眾所周知,從零開始研發一款全新的大型客機,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時間,所需要的資金也是近乎於天文數字,近幾十年來,世界民用航空業發展很快,而且市場環境變化也很大,但是波音旗下中短程雙發噴氣式客機就737這麼一款經典的產品,自研發以來五十年銷路長久不衰,成為民航歷史上最成功的窄體民航客機系列之一,小編忍不住借用一下汽車圈經典的臺詞來形容,“超越737唯有737”,超越不了那怎麼辦呢?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以此方式大大延長了737系列的生命週期,不過隨意改變原有的設計,也遺留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更齷齪的是連電腦操作優先級高於人腦這種有悖於人倫的操作,波音的工程師們也想得出來,甚至波音還擅自停用737MAX關鍵報警功能,並長期不告知民航界與聯邦航空局。真是應了一句老話“不作不會死”。

眾所周知,航空工業屬於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典型,美國作為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肯定要牢牢地將其握在手裡,但是作為美國製造的代表,連波音的飛機都有很多人不敢坐,那麼美國製造很有可能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堅實。

波音事件或許只是美國製造業衰落的一個縮影。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二戰後美國利用其超強的國家實力,用跨國企業滲透進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並逐漸把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的政策,獲取更高的利潤。那些如雷貫耳的美國製造業巨頭,其實大都只在美國研發,而工廠在中國或東南亞國家。在汽車方面,底特律在20世紀上半葉成為舉世聞名的“汽車城”,聚集了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產業巨頭,製造著全世界的70%的汽車。然而,目前底特律已經被嚴重“黑化”,徒有“汽車城”虛名,人口也從鼎盛時期,1950年的185萬,銳減至2010年的71萬,這正是美國製造業衰落的縮影。事實上,20世紀70年代,以“石油危機”以及“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為標誌,隨著國外成本優勢的上升,美國走向“去工業化”時代,普通工業機械、汽車、機電產品等傳統裝備製造開始大量向海外轉移,在東北部老工業基地,留下了一條長長的“鏽帶”,1983年美國轎車產量首次被日本超過,機床競爭力下滑,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傳統裝備製造的霸主地位減弱。同時本土製造業進一步向新興工業化國家(亞洲國家)外流,“產業空心”態勢已經相當嚴重。隨著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美國高科技產業強勢崛起,實際上傳統制造業就一直在衰敗,硅谷締造著新的財富神話,而那部分被淘汰的傳統制造業工人,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總之,技術革命加劇了社會發展的不平衡。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不僅是製造信仰的喪失引發美國製造的衰落,過度發達的金融業更嚴重侵蝕了美國的製造業。如大家熟悉的美國製造巨頭——GE,金融擴張使它在美國工業集體淪落的年代給出了漂亮的賬單,但同時也在產品、研發上投入不足,忽視了對製造業的創新與升級。當金融危機來臨,GE不得不放棄金融業務,但再也無法依靠傳統制造業重新成為一流企業了。GE,這個曾被稱為能夠代表人類工業時代的標誌性企業,早已跌下神壇。

今天,美國雖然在航天、軍用艦船、核能、石油等行業依然處於領先地位,但製造業迴歸是十分艱難的。因為美國淪為金融帝國之後,已經嚴重缺乏製造業所需的土壤和環境,長期以來在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的頻頻施壓之下,底特律“三巨頭”都是在以老邁的步伐負重前行,尤其是在養老和社保方面的負擔是相當沉重的,在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很快現出了敗象。振興“美國製造業”,這不僅僅是喊口號,減稅所能解決的,波音飛機事件其實只是美國製造業衰敗的一個縮影,實際上,在許多有經驗消費者的眼中,進口美系車的質量真的也是令人堪憂。從社會環境來看,美國社會割裂嚴重,已經沒有一群數量龐大而且還富有技能,盡心盡責的產業工人。威斯康星州給予富士康40億美元的稅務減免和其他激勵措施後,才把富士康拉到美國建廠,期初富士康承諾僱傭13000名工人,但富士康很快就發現在當地沒法僱傭到這麼多工人,只能從中國調派工人過去。所以,振興“美國製造業”不過是政客們為了選票,喊喊口號而已,不要太當真。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不僅僅是美國,全球另一高端製造大國——日本也出現了製造信仰的喪失,造假成風。曾幾何時,“日本製造”以高品質、高性價比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也為全球帶來了全面質量管理、TPS等知名管理方法,成為“中國製造”學習的榜樣。然而近年來,日本也已經丟掉了引以為傲的匠人精神,開始在偷工減料、降低成本上大做文章——豐田汽車因“召回門”深陷危機,先後在全球範圍內召回近千萬輛;三菱、鈴木相繼承認在油耗測試中採用不當手段,使得燃油經濟性測試結果好於實際情況;日產汽車讓無資質人員充當質檢員;神戶制鋼篡改部分銅、鋁產品的檢驗數據,把產品以次充好地賣給客戶,令人震驚的是這種造假已持續10多年,且經過高層領導許可......對日本製造業打擊最大的或許來自高田問題氣囊事件,因存在安全隱患已被迫召回數千萬輛汽車,高田公司無奈宣佈破產。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除汽車行業之外,“日本製造”的其他優勢產業同樣未能倖免:在家電領域,東芝、奧林巴斯被曝財務造假,虛報稅前利潤;在建築領域,日本旭化成建材公司和日本東亞建設工業公司,先後被曝偷工減料;在食品領域,北海道某烤肉連鎖店以次充好;在化工領域,日本肥料企業太平物產造假......一次又一次造假、作弊等事件,讓“日本製造”的“人設”崩塌。“日本製造”造假的問題呈現出集體參與、全面蔓延的趨勢,而且從單一行業向多個行業蔓延,這是整個日本製造的危機。如果這種趨勢繼續蔓延,日本製造將失去僅存的優勢。筆者不禁感嘆:“日本製造”也將繼美國製造之後跌落神壇……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為什麼曾經創造了屬於自己“神話”的“日本製造”開始紛紛走下“神壇”?原因在於曾經支撐日本製造業不斷改善、技術進步的社會根基已經瓦解;研發投入不足,導致技術進步的源動力喪失,在當前的全球化競爭中敗下陣來。究其根源還在於高層管理者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出現問題,偏離了顧客導向的基本原則,突出強調股東利益而不是長期經營,更加關注各種短期財務報表,千方百計地追求利潤上升,為確保訂單和盈利,基層和高管都有“造假”動力。

在中國汽車企業正做強做大並走向世界的時候,美國製造、日本製造的衰敗就是最好的教材,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首先,中國汽車企業不要貪大,要控制好擴張的腳步和力度,在追求規模、成本控制、產品質量三者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控制野蠻擴張或許是我們國內車企最要關注的一件事情,貪大圖多很可能就是企業噩夢的源頭。企業規模效益只能在一定邊界內效果明顯,而恰恰是幾乎所有的中國車企都會犯上“貪大”的海洛因,這也是資本的內在衝動和不斷追求擴張的難以克服的毛病所決定的,似乎企業帝國們都難以迴避這種與生俱來的病根。車企規模急劇擴大,容易自信過頭,偏離原有的方向,失去原有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再因競爭激烈發生價格戰,不斷削減成本,那張弛之間可能忽視各種質量問題。而一旦出現重大的質量問題,將給企業致命一擊,甚至一個小小的錯誤,就能讓帝國大廈頃刻間化為瓦礫。所以堅守初心很重要。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其次,質量永遠是第一生命力。汽車實行批量化生產模式,一個問題出來,就會引起一大批汽車的召回。如果快速做大的車企沒有質量作保障,那麼反而是離死亡之門越近。車企擴張越大、越快的時候,管理越要跟上去,特別是在消費者維權意識日益強烈的背景下,像以前那樣只要能製造出來就能賣掉的短缺經濟時代,已經過去了。設計、製造、服務及其他環節,如果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出事的可能性就很大,最終會動搖企業的根基。

第三,技術創新是關鍵。二戰後,日本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模仿型“技術立國”階段,即積極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自身努力開發應用技術。同樣,中國的汽車企業必須要創新,不創新連國內市場都佔領不了,還說什麼做強做大呢?技術創新是第一位的,控制成本是第二位的。如果僅僅指望以廉價的方式佔領市場,那將是噩夢的開始。

最後還要特別注意的是,現在是信息時代,考驗的是整個企業的體系協同能力,產品交付只是客戶價值的開始,營銷和服務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小事情也能引起大危機,中國車企當引以為戒。


大潰敗!波音隕落,誰摧毀了美國製造的“驕傲”?

2019年註定是一個消解權威與神話的一年。美國製造、日本製造正經歷著發展史上最大的信任危機,跌落神壇,客觀上給中國車企一個趁勢而上的機會。同時,豐田、三菱、神戶制鋼、高田、波音所出現的問題,也是一面活生生的鏡子,值得中國車企深刻反思。隨著合資開放股比、降低整車和零部件進口關稅等政策的推出,中國汽車行業將進入完全市場化、國際化的競爭新時代。中國車企的高層管理者要適應全球化競爭形勢,堅守正確的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摒棄短期財務報表,構築長期經營機制,注重質量管理和技術創新,構築競爭力,實現新的發展與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