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和NASA為什麼會技術支持馬斯克?

窗戶吃貨


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這麼問,因為在美國,投資人只看技術,不看關係,與其說是NASA給馬斯克提供技術,不如說是NASA看到了馬斯克對太空的執著並逐漸有了自己的技術而尋求的一種合作。我們先了解一下馬斯克是怎麼走進太空領域的。

當年馬斯克賣掉PayPal之後,開始了又一次創業,而這次選擇的是太空領域。馬斯克最初的計劃是從俄羅斯購買火箭進行研究,因為當時只有俄羅斯有技術向國際空間站發送物資和宇航員。而俄羅斯當時也有一些高傲,因為當馬斯克跟俄羅斯進行購買火箭的談判時,俄羅斯只同意賣給馬斯克一枚不怎麼先進的火箭,而且要價奇高。馬斯克直接停止了談判,因為他意識到俄羅斯的要價都夠他這個“小白”造幾枚火箭了。

馬斯克在後來有一段訪談,可以解開他回到美國之後的籌備工作。訪談中馬斯克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

你能不能給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一些建議?


馬斯克說:

希望你們畢業之後能夠在特斯拉或SpaceX尋找一份工作。當然如果你們達不到我的要求的話,可以自己創業,但創業的話,不建議選擇太空領域,因為這個領域的風險太高了。另外,創業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你只需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坐在一起,馬上開始就好了。


從上面馬斯克的建議中可以猜測,馬斯克回到美國之後應該是先尋找了太空領域的合夥人。而當時NASA的太空技術不爭氣,有好多NASA的員工外流,而馬斯克就趁此機會招攬了一批NASA員工,組建了自己的火箭團隊。


稍微瞭解SpaceX歷程的人都知道(不瞭解沒關係,我發佈了好多相關視頻),前期火箭是不停的爆炸,最後連試驗的錢都快沒了,還好天助自助者,馬斯克最後是終於成功了,那就是獵鷹9號火箭以及龍飛船。

當時馬斯克的獵鷹9號和龍飛船是除了俄羅斯之外,美國第一家能夠對接國際空間站的飛行器,而就是在這種環境上,NASA送上了一份摳門的商業合同,16億美元發射12次的國際空間站任務。仔細算一算,一次發射的報價大約是1.33億美元,而這個報價是遠低於當時的市場價的。但這也正好給馬斯克提供了技術研發的資金。


從這裡可以看出,NASA給SpaceX基本沒有提供什麼技術,只有這份16億美元的合同是有一定幫助的,因為它幫SpaceX可以繼續活下去。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獵鷹9號可回收技術,獵鷹重型火箭全球推力最大的可回收火箭,SpaceX現在已經完全成功了,三天兩頭的向國際空間站送點貨,成本低了很多。


最後,與其說是NASA向馬斯克提供了技術,不如說是馬斯克在合適的時機獲得了一批NASA員工以及一份16億美元的保障金!


宇宙美學


因為馬斯克的Spacex其實說白了就是美國軍方或者NASA的小白鼠;


我們現在一談起馬斯克肯定不能不提Spacex,而一提Spacex就不能不談以可重複使用的“獵鷹”系列火箭,而當年Spacex之所以用“可重複利用火箭”為噱頭當做立命之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當時環境下,國際航天發射市場基本已經被瓜分完畢,一個私人商業航天公司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要能拿出有別於別人的技術,這樣才能吸引投資、爭取訂單。


▲我們總認為Spacex的“獵鷹”可重複利用火箭可以省錢,其實航天真正省錢的不是火箭而是衛星,一枚商業通信衛星的造價往往是發射火箭的三倍有餘,所以發射火箭的可靠性至關重要,而可重複利用火箭最大的問題也就在這裡,一次星箭俱毀的損失可以多發射好幾次新火箭了,所以“獵鷹”每次回收以後還要進行繁複的全面檢查,曾有大神計算過,要想讓獵鷹火箭真正體現出“可重複利用”的優勢,獵鷹單次發射後的維護保養費用不能高於649.4萬美元,而隨著重複發射次數的增多維護保養費用也會激增,同時保險公司對多次重複利用火箭是不進行保險的,所以衛星損失的費用也要計入。

所以Spacex重複利用火箭的方法,省錢是很有限的,但是這個技術思路還是正確的,而NASA也正是看重了這一點才在2008年以後與Spaces展開合作。

▲“獵鷹1號”,當年前蘇聯解體以後,NASA就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扶持商業火箭的發射上,而Spacex的“可重複利用火箭”的思路吸引了NASA,但是這在當時就是實驗性質的東西,能否成功還有疑問,所以Spacex說白了就是趟路的小白鼠,當年Spaces頭三發火箭全部失敗,馬斯克差點破產,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是NASA與Spaces簽訂的16億美元國際空間站12次補給服務訂單救活了Spaces,就連“獵鷹9”火箭的後續開發資金,都是NASA直接提供的2.78億美元。

而且NASA與Spacex的合作還不至於此,Spacex很多核心技術就是直接來源於NASA及其下屬的航天飛行重心與航天實驗室,比如獵鷹9的梅林1D發動機原型,就是NASA把當年阿波羅載人登月的發動機全套技術,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讓Spaces在其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而來的。
▲梅林1D發動機的前身梅林1A,其採用的燃燒室針栓式噴注器,就是直接從阿波羅登月艙下降段變推力發動機上“借”來的。

所以NASA與Spacex的合作,說白了就是由NASA提供一定資金與技術,再利用Spaces進行技術探索的一個方式,不然單憑一個私人企業想玩航天根本不可能。

而美國軍方與Spaces的合作其實也是如此,比如Spacex的“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的開發,也是在Spaces有了一定技術成果,但是在前期又有技術困難階段的時候被美國空軍介入的。

▲Spacex的液氧甲烷發動機項目起源於2009年,2015研製成功,但是始終沒能進行測試,2016年1月美國空軍對Spaces液氧甲烷發動機項目注資3360萬美元,2016年9月25日Spaces“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在德克薩斯州首次點火成功。

所以Spaces能研發出可重複利用的獵鷹9並不是馬斯克的本事,而是馬斯克用這個思路吸引了NASA與美國軍方的支持,這也是目前互聯網企業的主要運作方式,就是利用概念去找風投融資,但是馬斯克成功了,所以我們關注、稱讚他。

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在這種思路下成功不是絕對的,今天馬斯克成功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成功,雖然私人商用火箭公司是現在發展的熱潮,但是具體成功與否還是看背後的扶持,說白了還是後臺!


軍事小科普


NASA主要支持波音,當年的土星5號,美國自己的主力火箭德爾塔4,在建的sls發射系統都是波音做的;空軍主要支持的是洛克希德馬丁,軍方發射,軍方載荷,GPS等都是洛馬承包。美國太空商業化,鼓勵競爭,能成功發射火箭,能降低成本就能分配到訂單,NASA是在馬斯克成功發射入軌火箭之後給的訂單,軍方更是在幾十次成功發射之後才給的訂單,NASA和軍方也同樣支持軌道atk、藍色起源等私企。支持力度還是不一樣的,跟波音洛馬比起來,同樣的項目馬斯克只能拿到一半甚至更少的錢。圖書館裡的知識浩如煙海,辦個借書證就能看,也不見得人人都能成為牛頓愛因斯坦,能不能成功還是要看你的天賦和努力。


還有沒有能用的暱稱了


因為馬斯克是硅谷鋼鐵俠,馬斯克是美國的可以代表人物,特斯拉,之前paipia創始人、以及現在的spix的創始人,他已經把特斯拉送到火星第一人,也是把火箭🚀發射成本降低四倍的超級可以企業家。

馬斯克是物理學博士,他的人生方法論就是,用物理學改變人生。改變體積,改變速度,改變燃料~

所以馬斯克是美國🇺🇸科技企業家的代表。也是世界企業家科技創新的首席代表。



北京鳥潮惠宇董事長


小白鼠,特斯拉也一樣,熱管理都做不好,背後華爾街資本的影子,收割智商稅。看看出了多少自燃和碰撞事故就知道了,到處軟文水軍。不過營銷牛逼。幾千個小電池複雜系統的工業設計失敗品,熱管理都做不好,自燃風險極高,三電核心都不是自己的組裝廠,在中國被吹成神,忽悠到免費貸款免費土地,華爾街營銷牛逼[淚奔][淚奔][淚奔]


Jack-0-


馬斯克用的發射場是租空軍的,而且用水瀑進行噪音降低的創舉。發動機是NASA不受重視工程師研製的。失敗次數非常多,從最初到最終版本都是一步步研製的。回收技術關鍵就是發動機共振自動噴口大小推力調整,這也決定發動機返回的能力,多噴口。。。蘇聯n1火箭失敗的原因就是沒解決發動機陣列共振問題。


夏萍壺澈


馬斯克的火箭不知道炸過多少回才有今天的成功的,為什麼一定要說美國軍方和政府支持馬斯克技術呢?

馬斯克的箭不知失敗過多少次,才獲得今天的成功,這是資本主義的偉大的結果,任何有夢想的人都有探索未知的能力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