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交通管理服务全国最优、不优不收兵”的目标,始终聚焦“缓堵保畅”和“创新改革”两大主题,努力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在机制创新上求突破,在科技强警上打基础,在服务为民上赢满意,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交通管理和交警队伍转型升级。在去年新增机动车31万辆、新增驾驶员25万人、机动车总量突破320万辆,共有4条地铁线路和1400余处占道施工的巨大交通供需矛盾条件下,确保了全市道路交通有序运转、交通安全总体平稳,为西安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创造了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固本强基 抓牢队伍基础

西安交警紧紧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打造“交警铁军”目标,不断深化队伍正向激励和风险防控,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过硬交警队伍。

为提高全警政治站位,西安交警建立了支队党委抓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常态化机制,对22个党总支(支部)抓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切实推动用党的思想武装全警头脑,指导公安交管工作实践。为增强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和战斗力,建设了28个规范化党支部,组织开展大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文章30余篇。同时,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暨领导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素质能力。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在提升队伍素质方面,市交警支队聚焦问题、短板,出台支队党委《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十条措施》等文件,多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圆满完成各级别警卫任务60批次,“西马”等大型活动、重要会议交通安全保障任务258批次,展现了西安交警的良好风貌。并积极开展“学习新思想、开启新征程、共圆畅通梦”执勤执法练兵竞赛,选拔出民警、辅警“金指挥”20名。举办专项警务实战技能培训及警用器械、单警装备使用培训,在全市公安系统警务实战教官比武竞赛中,荣获团体总分三等奖的好成绩。顺利完成了1929名警务辅助人员过渡和套级工作,队伍整体能力水平明显提升。

紧紧围绕纪律作风整顿暨“三深入”“大警示大排查大整改”专项活动,扎实开展队伍纪律作风排查整改。开展各类考核173轮次,街面检查185批次,数字电台考核120轮次,编发考核通报107期,有力推动了交通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坚决打击处理暴力抗法人员70人,有力维护了法律尊严和执法权威。

动静结合构

建停车管理新体系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市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成为了困扰城市交通发展,甚至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难题。近年来,市交警支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全力缓解“停车难”,治理“停车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高点站位

助推政府主导共治

停车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也牵动着市民的切身利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治理停车乱、缓解停车难作为缓堵保畅的重要方面和一项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特别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治理体系日趋成熟,为停车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年,市政府修订了《西安市停车场管理办法》,明确交警是全市停车场管理的主管部门,实现了交警对城市道路空间的统筹管理。同时,通过事权下放、分级管理,进一步发挥了交警部门在静态交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城市停车难的症结在于供需矛盾尖锐和资源分布失衡,为缓解停车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市交警支队积极报请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构建与道路容量相协调、规模适宜、布局完善、结构合理的停车供给体系作为缓解停车难的重要突破口,促进供需平衡。通过抓基础配建,保障刚性停车需求,部署开展公共停车场建设三年行动(2018-2020),推进PPP项目、P+R地下停车场等模式;抓政策激励,大力发展停车产业,2012年以来,全市共吸引社会资金40多亿元,全国最大的赛格商城楼顶阳光停车场、西北最大的城东客运站智能化停车楼等一批社会停车场相继建成投用,新增车位10万余个,有效提升了停车供给总量;抓价格杠杆,提高泊位使用效率,同步实行了占道停车位15分钟、社会停车场30分钟内免费政策,引导车辆合理高效利用有限停车资源。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深挖潜能 力促社会协同共治

通过深度调研,市交警支队发现虽然停车供需矛盾尖锐,但停车场使用却忙闲不均,存在大量停车资源在部分时段闲置浪费现象。那么,该如何高效利用闲置停车资源?

为解决这一难题,市交警支队积极开展“时空挪移、资源共享”探索,找到了治理城市停车难的一把“金钥匙”。通过与区政府、交委会、街办、社区,共同作为联络人、担保人,给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营人牵线搭桥,推进停车共享理念。

对个别停车场实行错时共享,解决商居停车难。例如大唐西市商业区地下车位1600余个,夜间几乎全部闲置,而一路之隔的周边社区却一位难求,市交警支队主动牵线搭桥,将商业区车位以夜间每月180元的优惠价向周边小区住户租用,租用率超80%,既解决了居民夜间停车难也增加了企业收益,实现了居商共享,合作共赢。

针对就医停车难的问题,市交警支队积极联合医院、社区和社会资源,内腾外挪,最大限度方便就医群众。以儿童医院为例,通过联系周边小区停放医务人员车辆,开放社会停车场,内外双循环、置换增加了近1000余个就医车位,基本解决了就医停车难。为解决入学停车难,联合教育部门推行错时上学和弹性放学制度;设置临时停靠车位,限时上下,即停即走,引导车辆规范通行;协调学校利用操场地下和周边闲置土地作为临时停车场,共享周边小区、单位停车泊位,最大限度缓解入学停车难。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以静制动 勇于担当牵头

以文明畅通行动计划为载体,市交警支队按照“停车入位、行停有序、违停必究”的管理思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以静制动,部门协作,社会共治,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通过推行“路长制”,实行动态交通“网格化”勤务和静态交通“路长制”管理,将管理责任具体到民警、辅警。对于违停严重、治理难的路段,落实干部承包制,一路一策开展整治,全力打造

“规范停车示范街”。并选择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地段,设立“严管区”,对违法停车严格落实罚款加记分管理措施,形成震慑效应。建立停车执法协作机制,将城管部门查处的道沿上违法停车全部录入交警六合一平台,统一执法标准,形成管理合力。

单靠执法部门难以实现停车管理的全时段和全路段覆盖,为此,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停车秩序,鼓励市民群众通过西安交警“违法随手拍”进行举报,定期曝光提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活用“新国标”,提升管理效能,促进行停有序,畅通城市血管。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信息驱动倡

导科技引领共治

为积极顺应“智慧交通”建设方向,聚焦公安大数据战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开展停车数据共通、共联、共享,通过创新信息化手段助力城市停车实现精细化管理、点对点服务。

通过建立城市停车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停车智慧管理,目前已有效整合了1389个停车场共计8.6万个停车位信息。在交警内部开发停车业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路内车位设置、路外停车场备案、执法停车场存取、拖移车动态监管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特别是创新应用“仓储式”二维码管理执法扣留车辆,更加透明规范。

依托“西安交警微信服务号”,推出了停车诱导、智慧提醒等服务功能,对前端设备抓拍的违法停车,第一时间向车主发送违法警告,并推送附近停车场信息。2017年9月上线以来,微信“互联网+停车管理”功能已累计服务群众4000万次,推送信息1.5亿条,其中停车警告信息58万余条。开通微信自助挪车和114人工挪车服务,日均服务群众1500人次。搭建实时精准停车诱导服务体系,为驾驶人提供精准停车诱导服务,同时通过全市76块三级停车诱导屏实时发布车位信息,引导就近停车,促进车位资源利用最大化。目前,支队还联合儿童医院,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就医、车位同步预约服务,开辟预约车位专区,实现就医随到随停、泊位高效运转的管理目标。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传递文明

大力推行“车让人”活动

2017年5月初,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文明交通“车让人,人守规”行动,积极推动城市交通文明新风尚。作为我市的交通管理部门,西安交警充分发挥公安主力军作用,通过集中统一行动和日常严管相结合,全面加强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的管控力度,引导每一位交通参与者主动遵法守法。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多 措 并 行

加强“车让人”普法宣传

在继续深化巩固全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的基础上,市交警支队以文明交通“车让人,人守规”活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升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出行意识。结合《西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市交警支队充分运用全媒体手段,广泛宣传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的危害性,通过执法直播、专题解读等引导开展道路交通依法严管话题讨论。在全市选取10个重点路口试点人脸识别系统,实时曝光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全年共查处机动车不礼让行人43.13万例,“双微”平台曝光车不让人3000余例,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化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工作,持续巩固前期治理工作成果,市交警支队从3月1日起至5月31日,在全市部署开展了春季及“两会”期间交通秩序整治暨两三轮车整治百日竞赛活动,持续加大“车让人,人守规”宣传、教育和处罚力度。百日竞赛活动开展以来,机动车礼让行人和行人、非机动车遵章率明显提高,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共查处“车不让人”交通违法行为3.2万余例、行人交通违法38226例、非机动车交通违法143399例。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骑行报告》,西安被评为“文明骑行程度最高城市”。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持续发力 进一步净化交通环境

市交警支队将继续以此作为长期重点工作,持续开展“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创建活动,全力推进城市文明交通建设,全面提升交通秩序管理水平。

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支队将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安排勤务,科学部署警力,结合早晚高峰两三轮车整治点,同时开展“车让人,人守规”整治现场处罚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电子警察、布控球等科技化执法设施、设备,加强对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非现场处罚。同时,积极联系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机关单位,在单位内部广泛宣传文明出行创建活动;积极联系公交车、出租汽车、网约车等企业,动员其驾驶人参与到“车让人,人守规”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行业表率作用,组织开展“0”交通违法行为竞赛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并利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结合交警自媒体,面向社会持续开展“车让人,人守规”活动宣传教育工作,使“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车让人 人守规”文明交通新风尚。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深化改革

回应群众需求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抓住公安部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契机,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创新服务方式,深化业务监管,有力确保了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落实到位,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按照“一窗通办”“通道式查验”要求,重新梳理优化了内部业务流程。车管处所有业务大厅均已实现了普通业务“一窗通办”和全项目电子缴费,总所设置了自助服务区。全面落实“通道式查验”和新车挂牌预约制度,新车挂牌由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号牌领取由过去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30分钟。积极推动全市25家汽车4S店、5家二手车交易市场、4家机动车检测站承担了机动车挂牌、核发临时号牌等车驾管业务。与人保西安市分公司合作,在碑林大队进行试点

“警保联动”工作模式,逐步形成了“警保编组、屯兵街面、联动查勘、综合服务”的新机制,大幅提升了交通事故处置效率。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依托“交管12123”手机APP和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21项车驾管业务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办理。每天有近500名群众通过手机微信、互联网平台办理各类车驾管业务。西安交警微信服务号和APP目前吸引注册人数突破378万人,日活跃用户15-20万人,为群众提供3大类72项便民服务,上线运行以来,共在线处理交通事故8万余起,占全市快处快赔事故量的65%。颁发电子证照62万余张,违法随手拍审核38万起,智慧提醒超2.38亿条。长期稳居全省政务微信排行第一位,活跃度全国第一。“西安交警”微信服务号被列为腾讯警务微信十大经典案例。

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下一步,市交警支队将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公安局党委对我市公安交管工作的要求,围绕“大整治、智能化、上街面,补短板、铸铁军”的总体部署,下功夫、出实招、见实效,全力以赴为打造安全、畅通、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贡献西安智慧和西安力量。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聚力创新

打造智慧交通

作为硬科技之都,西安市委提出“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作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先手棋”,2018年年底,西安交警厚积薄发,经过两年的大数据平台运行积累、沉淀,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标志性项目——西安交警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正式启用。

在2+5智慧交通规划基础上,市交警支队经过不断融合、升级,初步打造了符合西安路网实际、交通管理特征、群众出行需求的西安交警城市大脑指挥中心,作为西安交通管理的神经中枢,集交通综合监测、可视化指挥调度、精细勤务管理、科学督导评价、互联网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现已实现一屏全域感知、一屏综合监测、一屏统筹决策、一屏科学评价、一屏多方协作,为精确打击、信息研判、指挥调度等实战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西安交警用科技打造新时代交通管理体系

为保障“西安年·最中国”活动顺利进行,西安交警大胆尝试,采用指挥中心大屏直播互动指挥方式,坐镇指挥中心,总览各辖区交通概况、勤务部署情况、警员位置信息、多路现场视频实时切换、活动现场实时图文信息交互,打造了大型活动指挥作战一张图新模式;同时与西安急救中心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及时应对急救任务过程中对重危病人的护送需求,确保生命通道的畅通;运用大数据技术持续拓展便民服务领域,为群众打造了三个触手可及的指尖终端——西安交警微信服务号、西安交警APP和支付宝城市服务,实现了多个业务的在线全流程办理,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得到市民群众及省市领导一致好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