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思政课不能脱离社会,要把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再现出来。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与途径。一是课堂不能脱离社会。课堂要有深度与广度、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活内容;教师要从与学生成长、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谈起,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小课堂”要延伸至社会,如博物馆、纪念馆、工厂车间、农村麦田等,让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的热土,探寻“春天的故事”,讲出思政课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时代性与创新性。三是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把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知行合一。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四是打破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藩篱”。把教科书与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构筑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大教育格局。

@ 张晖(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思政课教学工作要求的有机统一。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通过思政“小课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使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理和方法形成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大课堂”,深化青年学生对我国现实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解,在实践锻炼中厚植情怀、积累智慧和增长才干,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育统一到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充分领略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助推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 吴为民(同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如何把思政课开好、讲好,需要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持续探索,既突出课程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又能够使其讲授的内容具有亲和力、针对性,让学生真正进耳、入脑、印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从坚持“八个相统一”具体着力。其中之一是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求教师把理论讲生动、讲透彻,提升青年学子的思想境界和认识高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注重从正反两方面引入社会实践中具体的人物、现象和事例,借助分析点评,褒扬友善、戒免丑恶。同时,要让学生更多参加各种考察调研,形成直观感受,与课堂讲述的理论相互印证、加深印象、增进理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此外,各专业、各学科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都应该也能够承担应有的职责。这既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应有内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其中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脱离开社会“大课堂”的磨炼,思政课也上不好;缺少了思政课“小课堂”的科学指导,学生在社会上就容易迷失方向。一是思政课要用好社会丰富的素材。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又不回避社会矛盾;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介绍取得的成绩,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开门办思政课,而不能禁锢在小课堂里。让学生走出去,在社会中验证思政课学过的内容,丰富思政课讲授的内容;把社会人物请进来,结合思政课教学,让他们登上讲台,成为难以替代的老师。三是注重社会实践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到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长知识、练才干。四是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政课教学中,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社情、党情、民情,力戒空对空、空讲大道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看待、分析社会现实。

《北京教育》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