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现代名人——李达三

李达三(公元1895年—1973年),又名道南,以字行,纳西族,今云南省丽江市人。出生于商业世家,民族工商业家。据《李氏宗谱》记载:“祖籍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始祖兄弟二人来到云南丽江。始祖应木氏土司邀留丽江雪山书院教书。另一祖前往腾冲谋生,丽江后代每逢家祭和清明上坟时朝腾冲方向一拜,以示悼念。”从始祖李补到李达三已是第十代。由此推断,李世始祖李补兄弟当在清康熙年间来到丽江。

明代以来,随着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向藏区扩张,促进了丽江和藏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使千百年前就已形成的茶马古道进一步拓展。木氏土司向藏区用兵的同时,开辟商贸通道,为滇、川、藏商贸交往提供便利条件,以促进商品交换、物资交流,活跃藏区经济,也促进了丽江商业的繁荣。这时期,不仅木氏土司与藏区进行商业贸易外,在纳西族民间也出现了到藏区经商致富的纳西族商人。

清咸、同年间,李达三的祖父李铨携家到德钦[原名阿墩子,1935年以“德钦林”(林:藏语,意为寺院)之音,改称为德钦;1956年9月11日设置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划属迪庆州。今属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做皮革手艺。此时,德钦已经成为滇、川、藏商品集散地。每年秋冬季节,是升平镇商业贸易旺季,川、康、甘、青、藏等地的藏民前来朝拜太子雪山,带来大批商货药材,在这里进行交易。李铨看中德钦地利人和,改营山货药材,几年间生意越做越大。清朝末年,李铨的长子李鸿芬,在丽江开设商号“永兴号”,并在德钦、昌都(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拉萨设立分号,成为当时在丽江和藏区享有盛誉的大商号之一。李鸿芬有三个弟弟:李鸿藻、李鸿仪、李鸿钧,他让三个弟弟分别管理各地分号和从丽江到拉萨的马帮运输。兄弟四人齐心合力、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永兴号”蒸蒸日上。

李达三幼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李达三17岁时,伯父李鸿芬见他勤学好问、耿直诚实,便命他去协助管理德钦分号,好让他在艰苦环境和商业活动中得到锻炼。1923年,28岁的李达三升任德钦分号经理。这期间,他曾数次跟随马帮往返于茶马古道,到康地(民国时的川边特别区西康省,辖地大部属今西藏自治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后,划归四川省。现主要为四川省甘孜州、雅安市、阿坝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等之辖地)、察隅(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昌都、拉萨等地,考察商情、民情,结识了许多藏族商人、头人、喇嘛、活佛。

民国十九年(1930年),“永兴号”分家后,李达三创建了“达记”商号,堂弟李济南(字胜三)承袭了“永兴号”字号(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李济南家位于古城大石桥旁的商铺还挂有“永兴号”牌匾),李耀南(字震三),则设立“永顺兴”商号,设号昆明。李冠南(字甲三)、李雁南(字泽三)、李兴南(字立三)等人,仍承祖业,行走于茶马古道,进行商贸活动。

“达记”商号承袭“永兴号”的经营模式,仍主营藏区与内地间的山货药材(贝母、虫草、鹿茸、麝香、藏红花等)生意,但规模更加扩大,西至西藏拉萨直到印度加尔各达,东至北京、上海。由于李达三豪爽、豁达、讲信用,逐渐成为当时丽江大商家之一。抗战时期,丽江成为滇、川、康、藏贸易集散重镇(据《丽江文史》记载,在抗日战争期间,丽江纳西人在茶马古道上做生的商号达到了近两千家)。在万商云集、财贸广开的优越条件下,李达三的商业迅猛发展,相继在德钦、昌都、康定,拉萨、印度加尔各答等地设分号,派专人经营,从丽江、下关(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镇)等地运茶叶、腊肉、粉丝、铜器等进入藏区,又由藏区运山货药材及印度疋条(是指从每匹面料头上或尾部剪下来的,约10—30cm左右的小布条,大家就叫匹条。 匹条一般是工厂用来看面料缸差、边中色差和面料手感外观的工厂留样。)、呢绒等到内地,由自家马帮运输,来往不断。正如他常说,我们做事,不论大事小事,都要讲诚信。有诚信,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1938年以后,“达记”的资本更加雄厚,在藏商中有很高的威信,藏商和内地客商都愿与他合作,运来的货物,也交给他全权经营。

“达记”商号的马帮最多时有300多匹骡马,一年进藏一次,一般往返于丽江与西藏拉萨之间。过去进藏马帮路途遥远艰辛,还要防备野兽袭击、土匪抢击,因此每人都配备一杆步枪,枪枝多达四五十只。为稳定马帮队伍,李达三对连续赶马三年的伙计给一匹马的马驮位子,让其往返进点货,做点自己的小生意。他深知首先要与藏区搞好关系,取得藏民的信任,进藏马帮就能一路畅通无阻,通过与各寺院以茶交友,大寺3—5驮,小寺1—2驮;二是与沿途的藏民交友,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每当“达记”马帮进藏或返丽的季节,许多藏民赶几里路在古道旁搭帐篷等候,托请马帮买一些日用品,如一包针、一把剪刀、一块布料等,他叮嘱马锅头要——记录在案,并告知藏民大致返程日期。马帮返程时,一定要将所托之物——送到藏民手中,决不能失信。“达记”马帮往返藏区几十年,从未发生过被土匪抢劫之事。李达三是丽江家喻户晓的富商大户,他的商号遍及藏区各地,还远达印度加尔各达,重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他的代理商。

上世纪四十年代,丽江民族工商界兴起了一个官商合办厂矿的热潮。这期间,李达三先后独资经营和投资合办了下桥头铜厂、六区大东银厂、奉科水银厂、德钦和石鼓的石棉厂、贡山高翠华云母厂、中甸水晶厂、丽江羊见造纸厂、永胜米厘铜厂、白沙玉湖牦牛场、丽江大华松香厂等十多个地方厂矿。这些厂矿规模不大,技术装备也有限,但在其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对边疆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为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打通一条国际运输通道,国民政府责成交通部勘察中印公路。由于拟定中的中印公路经过察隅等藏族地区,地方官便请李达三出面协调,以取得沿线藏族头人和群众的支持。李达三深知勘察中印公路的重要意义,欣然答应地方官的要求,派得力的向导和大队马帮协助,并写信给沿途各地的活佛、头人,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协助,使勘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此,地方官呈请交通部向国民政府举荐,授于李达三“中印公路勘察少将副专员”职衔,并赠予“忠信笃敬”匾额,其字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书。

1949年7月1日,丽江解放。这年八月,李达三捐出银元5万元、黄金40两,以支持新生的人民政权。之后,将梨园(后为玉龙花园)、纸厂、牦牛场等厂矿捐献给人民政府。但保留了大华松香厂厂长的职务。大华松香厂主要生产肥皂,那时交通还不十分方便,从外地进来的产品还不很多,肥皂是生活必需品,大华松香厂的产品很受丽江各族人民的欢迎。后又为兴修团山水库捐款,资助五一酒厂、土产联合社等一些公私合营企业,并将其全部积蓄用来购买国债卷,以支持国家建设。他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先后数届被选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代表、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县工商联主任。

李达三一生创业无数,创建了著名的“达记”商号,在茶马古道上留下了辛劳的汗水,也留下了许多“达记”商号店铺、驿站。在藏区,在数千里的茶马古道上,许多藏民都没有见过李达三,但都知道丽江有位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的“冲本达三”(“冲本”系藏语,意为“大老板”)。李达三幼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在商界活动中深受文化低之苦,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特别关注。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全丽江县境内只有一所省立中学。为使有更多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深造,1942年,达三先生向当时任县教育局长的王筱页建议成立县立中学,将良田196亩作为该校基金,并出资兴建两层土木结构8个教室。李达三从17岁开始到藏区经商,几十年来走遍藏区各地。他精通藏语,熟悉藏区的生产生活、风土民情、宗教信仰。1942年,他出于对藏传佛教的信仰,不惜重金从拉萨购得一部卷佚浩繁的藏文经书。随后,一队马帮,20多匹骡马,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把藏经从拉萨驮回丽江。李达三虽然只读过几年书,但在几十的经商生涯中,在与各行各业人士的交往中(其中有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等),增长了才干,增长了学识。他最看重的是挂在中堂的一幅字,据说是素有“南董(其昌)北米”之称的北宋书画家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的真迹,每当家里来了位新客人,他都会请他观赏这幅字。民国三十年(1941年),丽江创办丽江县立中学,李达三捐资捐产并在县中校园内捐建一座小亭,亭名“鸿藻亭”,以纪念其先父李鸿藻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