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反一個順序,死亡一批創業!醍醐灌頂

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免費獲取“東方思維管理課堂”分享的職場及管理知識

前段時間,路長全老師在中山大學高峰論壇上,對中國創業死亡率高的原因,做了這樣的剖析,他說:“很多人創業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他們把一個關鍵順序搞反了”。

什麼關鍵順序搞反了呢?

有一次,路長全老師到醫院看望一位病人,人在中年,身體卻不行了,因為他拼命的創業,已經完成了A輪,B輪融資,馬上就要C輪了 ,卻因身體原因躺在了醫院,他曾經對路老師說過他的目標是成為馬雲劉強東那樣的人......

搞反一個順序,死亡一批創業!醍醐灌頂

路長全老師說:“我跟給他交談之後,發現他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把一個順序搞反了”,把“想要”和“需要”搞反了。

比如有的人只需要月薪2萬元就可以過好生活,但他卻想要成為馬雲劉強東那樣的人;

有的人只需要90平米的房子,但卻想要300平米的大別墅!

正確的順序就是先滿足“需要”,再滿足“想要”。先滿足“需要”,人生很穩健,很平坦,一旦搞反了,人生就會痛苦不堪!

畢竟,像馬雲,劉強東那樣的卓越者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大多數是普通的創業者,作為普通創業者的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想要”和“需要”的先後順序,否則會忙死和累死!

20年前創業成功率為什麼相對比較高,而那些創業成功的並不是很有知識很有學問的人,不少是下崗失業,甚至是地痞流氓,刑滿釋放的人員,為什麼那個時候總體的成功率較高呢?

搞反一個順序,死亡一批創業!醍醐灌頂

除了他們膽子大,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原因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先滿足了市場“需要”,也就是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就生產什麼;

人們“需要”什麼,他們就賣什麼。

比如那時候人們喜歡戴太陽鏡,他們就生產太陽鏡;喜歡喇叭褲,他們就賣喇叭褲,他們關注的是市場的“需要”。

另外,那時候是以滿足市場“需要”為出發點的創業,可能會不成功,但沒有什麼大風險,比如有的人生產豆腐,賣不完了送人或者自己吃了,風險是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

而現在創業恰恰相反,他們首先關注風投”想要“什麼。

他們“想要”利潤,“想要”規模,“想要”B輪,C輪融資,他們關注的是想成為馬雲的那樣的人,他們崇尚“無中生有”,風險被無限放大。

搞反一個順序,死亡一批創業!醍醐灌頂

比如前一段時間媒體傳播的某自殺創業明星,是一位電腦天才,但是在資本,外界力量的推動下,不堪重負,最終自殺身亡。

路長全老師說:“只要首先關注“需要”什麼,然後關注“想要”什麼,順序對了,就不會被外界裹挾”。

相反,先關注投資者“想要”什麼,自己“想要”什麼,就會超出自己承受力的極限,不斷髮展下去,就會讓自己崩潰”。

搞反一個順序,死亡一批創業!醍醐灌頂

要想成功,正確的順序是先滿足“需要”,再滿足“想要”!

如果不先滿足“需要”,甚至藐視“需要”,或者把順序搞反了,往往就是找死,因為他只是做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我“需要”一個老公,“想要”一個高富帥的老公。前者是“需要”,後者是“想要”;買一臺桑塔納代步用,是“需要”,買奔馳600,是“想要”,前者是生活品,後者是奢飾品。

人生優先滿足“需要”,再滿足“想要”。

創業更是如此,如果所有人都想成為馬雲,成為劉強東,把他們當成典範,都希望一夜暴富,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創業傾向。

首先你要滿足自己的“需要”,然後再實現自己的“想要”,這樣你的成功率就高了很多。比如首先你要成為一個自食其力賺錢的人,然後再幫助別人一起賺大錢,如果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怎麼能帶領100人完成他們的夢想呢?

搞反一個順序,死亡一批創業!醍醐灌頂

我們這個社會不少的痛苦源於不甘心做一個普通人,我們希望孩子考一百分,但是考了99分我們就罵他

我們這個時代痛苦的根源是,“我們不接受現實,不接受普通,不接受平庸,我們希望變成卓越的人”。

如果我們首先能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然後在此基礎上成為想成為的人,就會成多敗少。

就像你們年輕人找對象一樣,如果總想找一位像崔永元白巖松那樣的人,那你們就很難嫁出去。

畢竟這樣的人很少,你需要的是能跟你過日子的人。

順序錯了,可能一切皆錯!

搞反一個順序,死亡一批創業!醍醐灌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