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訪戶的轉變

記者 丁瓊

“我前幾天買了兩頭豬,這段時間又可以摘箬葉了,一天可以賣一百四五十塊錢呢。”記者一行剛坐下來,向才娥就高興地對三溪村“尖刀班”成員陳倫恩說道。從她爽朗的笑聲裡,能聽出她發自內心的滿足。

陳倫恩笑著回道:“一天有錢掙,那肯定要比天天上訪強些嘛。”

“現在政策這麼好,哪個還願意上訪,我以前也是太固執了,給你們添了很多麻煩。”向才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向才娥是三溪村的“名人”。出了名的貧困戶,更是出了名的上訪戶。

向才娥家原本住在三溪村六組一個小地名叫“大埡”的地方,這裡山高路陡,不通公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走到最近的公路上都要一個多小時。住的房子還是十多年前政府通過“消茅工程”建起的三間木屋。

“我們進駐村裡,第一次走訪到她家時,真的被眼前的景象驚到了,完全不能想象還能看見這樣的房子。”陳倫恩說,向才娥家當時住的房子已是“天穿地漏”,臥室床鋪的正上方,擋雨的塑料膜兜著近半尺深的積水,女兒住的房間就用一塊破布簾隔著,廚房就是一個土灶上面搭的一個遮雨棚。

一家人生活居住條件非常惡劣不說,雪上加霜的是,向才娥的丈夫因摔傷致殘,後又罹患癌症,長期臥病在床,兩個女兒上學也要花錢。各種困難交織,向才娥走上了上訪之路。

從2014年開始,她長期到鎮裡和縣裡上訪,地不種了,豬也不餵了。農事荒廢,向才娥家的日子更難過了。

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全面開啟,向才娥家被納入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搬遷重點戶。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向才娥一時放棄易遷,一時又要享受易遷政策,最後因易遷系統問題無法納入易遷計劃。她以此為由,又多次到鎮裡、縣裡上訪。

2017年,“尖刀班”入駐該村後,十分關心向才娥的生產生活。半年多時間裡,駐村幹部翻山越嶺到她家10多次,反覆跟她講政策、說道理。“尖刀班”的努力感動了向才娥,她最終表示要易遷房,不再去上訪了。

經過駐村“尖刀班”的積極協調,向才娥家於2017年7月納入分散安置計劃。

但因選址、施工等問題,向才娥多次推翻前一次的方案。“選到這裡不合適,找到那裡也不合適,反反覆覆七八次才定到現在這個地方。”不僅如此,房子地基都打好了,向才娥又反悔了一次,駐村幹部和村民們好不容易才說服了她。

“不過現在好了,房子建好,向才娥一家也搬遷入住了,她的思想也有了很大轉變,她還讓自己的大女兒寫了入黨申請書呢。”

這是怎麼回事呢?“住在大路邊,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這是我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日子。”向才娥說,自己以前太糊塗了,給駐村幹部和村裡添了數不清的麻煩,但是大家從來都沒有放棄她,還幫助她過上了好日子。“黨的政策好,黨的幹部也好,我是發自內心的感恩,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就想到讓女兒也入黨,跟這些幹部一樣做個為人民服務的人。”

今年初,向才娥的大女兒向金玲在去深圳上班前,正式向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如今已脫貧的向才娥,把致富列為新的生活目標。她不僅餵了豬、新種了4畝茶,還天天上山摘箬葉,甚至還規劃著要做點小生意,每天都充滿了幹勁。

“以前做了很多糊塗事,浪費了太多時間,現在家裡條件好了,我也要加把勁把日子過得更好。”說著這些話,向才娥的眼裡閃爍著希望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