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亦有“稻” 河南信陽小夥返鄉創業鋪就致富路

养虾亦有“稻” 河南信阳小伙返乡创业铺就致富路

劉洋向記者介紹“稻蝦共養”種植模式。 段正麗 攝

劉洋向記者介紹“稻蝦共養”種植模式。 段正麗 攝

中新網信陽5月6日電(趙暉 張因祥 段正麗)五月的信陽,大地披綠,草木欣然。在河南信陽平橋區王崗鄉大山頭村的一片稻田邊,“90後”小夥劉洋看著田裡高產的蝦,憨厚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在水稻田周圍挖養蝦環溝,種一季水稻,養二季小龍蝦,每年三月份投放蝦苗之前,在田裡備足有機肥,保證土壤的營養供給,整個生長過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保持田裡水量適當。五月份先出售第一季龍蝦,等稻收之後又能再賣一季龍蝦。以往只種水稻,每畝淨賺最多500元,現在能賺2000多元呢。”5月6日,在一片“稻蝦共養”田裡,劉洋介紹了他在當地推行的“稻蝦共養”技術。

养虾亦有“稻” 河南信阳小伙返乡创业铺就致富路

圖為劉洋演示撈網捕蝦。 段正麗 攝

劉洋雖然不到30歲,但經歷可謂豐富多彩。2008年,他從駐馬店財經學院畢業後便北上創業;2009年底,在北京就有了自己的建築運輸車隊;2010年初,經過走訪、調研,他認準了建材市場的發展前景,回到家鄉通過融資成為明港水泥廠廠長。2012年,隨著家鄉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劉洋主動回鄉創業,並進入大山頭村委。2017年,劉洋被鄉黨委任命為村黨支部副書記。

在帶領村支兩委到湖北、安徽,實地調研學習“稻蝦共養”技術時,劉洋瞭解到因為“稻蝦共養”,水稻也會比之前產量高、質量好。如今每到龍蝦季,商販們就會直接來田頭收購。就連水稻,現在也有外面的商販提前預訂收購了,根本不愁銷路。自己致富的同時,也帶動周圍的村民增收。

村裡的吳得保和陳萍夫婦,是劉洋聘用的常年工,夫妻倆主要負責向“稻蝦共養”的田裡投餵龍蝦,並觀察龍蝦的長勢、田裡水量等,然後根據情況做好龍蝦最佳生長環境的保障工作。

“我們倆每月共5000元工資,活兒不重,又在家門口,乾得很舒心!”陳萍高興地說。

邱琳是大山頭村的第一書記,去年被評為“平橋區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對大山頭村的情況瞭如指掌。他說:“大山頭村位於王崗鄉西南部,村委會所在地距王崗鄉12.4公里,曾是平橋區最偏遠的貧困村,2015年全村脫貧。但長久以來,大山頭村農業發展仍以單季稻為主,農業產業模式單一,導致土地資源浪費,農戶收入少。”

對於大山頭村來說,雖已退出貧困村,但如何讓老百姓實現可持續增收,進而防止脫貧戶返貧,卻仍是一大問題。

村裡的合作社將貧困戶納入到產業發展中,實現信息分享、技術共享、降低風險的共贏增收模式。大山頭村生態環境良好,水源充足,“稻蝦共養”模式試驗成功後,就正式向老百姓推廣,讓更多人都加入進來,一起致富。

除此之外,合作社還通過用工勞務帶貧,通過勞動技能培訓,簽訂用工合同,將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分為不同工作崗位,負責養殖、種植工作。通過勞務,15戶貧困戶(其中五保戶3戶)實現戶勞務年均增收3500元。

村裡搞“稻蝦共養"產業,大夥都有錢掙,有勞動力者可自己發展,也可去基地打工,沒勞動力者可出租土地給合作社,坐地收錢。大山頭村低保戶李金玉喜滋滋地說:“去年,我就開始搞‘稻蝦共養’,如今,看著小龍蝦走俏,一畝田收益翻了數倍,別提我有多高興了。”

除了“稻蝦共養”,大山頭村還發展有林間養牛、林下養雞、林中中藥種植、有機訂單蔬菜養殖基地多元產業,讓農戶拓寬增收渠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