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溼熱還是溼寒?祛溼分不清這4點,一切都是白費!

在中醫理論當中,溼氣其實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根據溼氣的病因不同、病症表現不同,中醫又將溼氣區分出了包括溼熱,以及溼寒兩大類別。在祛溼的過程中,想要效果顯著,就一定要針對性祛溼,以達成良好祛溼效果。那溼熱和溼寒的區別有哪些區別呢?

你是溼熱還是溼寒?祛溼分不清這4點,一切都是白費!

一、原因不同

溼寒:

內部溼寒,多因脾虛所致,脾虛則主要由飲食不當,常喝冷飲,過食西瓜等涼性蔬果,刺激脾胃,導致脾的運化水溼功能受損,內溼淤積;

外部侵襲導致溼寒,多因夏天長期待在空調房,又不經常開窗,空氣不流通,涼氣侵襲人體,淋雨、洗冷水澡引發溼寒也都是同樣的原理。

溼熱:

內部原因,飲食不當導致的脾虛所引起,夏天人們喜歡吃點燒烤,喝點啤酒,就是熱性的,容易助長溼熱問題,油膩食物不消化,脾胃消化功能停滯,悶脹。

外部環境因素,夏天高溫,暑熱日盛,尤其是南方更為嚴重,人也容易煩躁易怒,造成肝氣鬱結,最終溼熱淤積。還有熬夜、壓力大等也會導致溼熱。

你是溼熱還是溼寒?祛溼分不清這4點,一切都是白費!

二、病理變化

如在高溫高溼的環境,或天暑地蒸,或嗜食酒酪所致,溼邪多從熱化;或居於陰冷卑溼之地,或嗜食生冷所致,溼邪多從寒化。

凡面白陽虛之人,一旦感受溼邪,溼易從寒化,成為寒溼之證;面赤陰虛之人,一旦感受溼邪,易從熱化,成為溼熱證。

脾胃虛弱者,感溼易從寒而化;胃中積熱火盛者,感溼易於熱化。

若用寒涼之品,溼邪易於寒化;用燥熱之劑,溼邪易於熱化。溼從寒化,多易損傷脾陽;溼從熱化,多易損傷胃陰,這又是溼邪寒化或熱化後的病理發展趨勢。

你是溼熱還是溼寒?祛溼分不清這4點,一切都是白費!

三、主要表現

溼寒:

1.舌苔白厚,滑膩有齒痕,口黏發甜,可能常伴有口臭、口腔潰瘍;

2.臉色發白、發青、發暗或發黑,冷色系;

3.畏寒怕冷,手腳冰涼,感冒時渾身發冷;

4.大便粘軟不成形,小便短少或濁,白帶增多但清稀。

溼熱:

1. 舌苔黃膩、粗糙有齒痕,嘴裡發苦、發乾、有口臭;

2. 臉色暗黃、油膩,容易長痘痘、粉刺等;

3. 全身粘滯,手腳容易出汗,怕熱,體味較大;

4. 大便軟黏,或有便秘,小便發黃,有發熱感,白帶色黃量多、異味大。

你是溼熱還是溼寒?祛溼分不清這4點,一切都是白費!

四、調理方法

溼熱:

溼熱的調理,一般要分溼重還是熱重。溼重的治療以化溼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則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

溼寒:

溼寒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要用祛風溼通絡的藥物。中藥藤類多具有此種功效;還要根據身體上下肢的不同,選用不同的中藥,如羌活一般用於上肢,獨活多用於下肢。

溼寒之邪停留於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化溼或者燥溼藥。如藿香、陳皮、半夏、厚朴等。

溼寒之邪用藥,還要看引起寒溼的具體病因。寒溼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多由於外感六淫之寒溼;內溼多由於臟腑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腎陽虛導致的內溼。外溼宜祛邪,內溼要溫補臟腑之陽氣。

你是溼熱還是溼寒?祛溼分不清這4點,一切都是白費!

中醫講究因人而異,對症下藥,藥理也是隨機應變,千變萬化。在面對病症時一定要諮詢醫生意見,謹遵醫囑,切忌盲目用藥,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