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招分清「溼熱」還是「溼寒」,祛溼食物吃的准,溼氣一排再排

俗話說:千寒易祛,一溼難除。溼氣對於身體健康是有很大危害的,再加上現在生活節奏過快,溼氣和寒氣很容易鬱結在體內,給五臟六腑帶來負擔,只有把這些溼寒之氣都瀉掉,我們的身體才能重新溫暖起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有溼氣,卻不知道到底是溼熱還是溼寒,以至於亂吃祛溼的食物,導致越去越溼!其實,只要認準體內溼氣的性質,吃對食物,祛溼還是很容易的。

教你分清你的體質到底是“溼熱”還是“溼寒”

溼熱的表現:口苦口乾,大便不成形,精神狀態差,舌苔厚,小便黃,有口臭。此外,溼熱還有下列3個特點:

2招分清“溼熱”還是“溼寒”,祛溼食物吃的準,溼氣一排再排

1、熱重於溼表現:特別口乾,舌質紅,苔黃而幹,大便乾結。

2、溼重於熱表現:有一點口乾,口苦不嚴重,舌苔膩而不黃。

3、溼熱並重表現:口乾、口苦嚴重些,舌苔黃厚膩。

溼熱體質的人平時肯定特別喜歡吃辛辣或者油炸的食物,比如薯條,漢堡,烤鴨,炸雞等等,這種高溫的肉質比較油膩,到腸胃中難以消化就變成溼熱,加重脾胃的負擔。此外,除了辛辣食物之外,熱帶水果本身也是偏熱性的食物,吃的太多也會助長體內溼熱的形成。

2招分清“溼熱”還是“溼寒”,祛溼食物吃的準,溼氣一排再排

溼寒的表現:經常拉肚子,易浮腫,怕冷等。

溼寒體質的人日常貪涼,愛吃冷飲,雪糕或冰啤酒,但是,過量食用寒涼的食物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

另外還有一種人可能在廣西或者廣東比較常見,因為當地的氣候比較炎熱,所以他們比較愛喝涼茶,而且這種茶都是有清熱解毒功效的,性味比較含量,這樣頻繁的飲用最易損傷品味,長此以往身體就會有大量的溼寒囤積。

認清溼熱、溼寒之後,下一步就是對症選藥,溼熱體質的人應該多吃清熱降火的祛溼食物,而溼寒的人群就應多食用滋補驅寒的祛溼食物。

2招分清“溼熱”還是“溼寒”,祛溼食物吃的準,溼氣一排再排

除【溼熱】食物:芡米祛溼茶

材料:薏米仁、赤小豆、淡竹葉、馬齒莧、槐米、芡實、綠茶

喝法:準備以上食材各2g,搗碎裝進茶袋,加750ml水煎煮,煮沸後再文火煮10分鐘就行,飲茶即可,每日2-3次。或者用成品茶袋來泡。

2招分清“溼熱”還是“溼寒”,祛溼食物吃的準,溼氣一排再排

薏米仁、赤小豆、芡實能利水消腫、健脾去溼、利尿。芡實還能緩解脾虛水腫、祛溼止帶、固腎止瀉。馬齒莧、淡竹葉等食材富含植物多糖沒能清熱利溼、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同時還可以促進人新陳代謝,能很好排溼、降火、祛熱,對溼熱人群來說針對性很強。

除【溼寒】食物:懷薑糖膏

材料:老懷姜、古法紅糖、土蜂蜜、枸杞、紅棗、飲用水

要溫暖身體就不能少了生薑,很多醫用中藥中都使用生薑。《本草綱目》解讀:姜能夠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對“大便不通、寒熱痰嗽”都有療效。

古懷源懷薑糖膏的配方是出自張仲景之手,已經經過了數千年的檢驗,當年寒冬時節,張仲景行至河南懷慶府(現焦作)看到人們面黃體虛,畏寒疲頓,就用當地的懷姜加入紅糖,蜂蜜等熬製成膏,讓人們當茶沖水飲用,喝後頓覺胃暖身熱,百脈舒泰,精神旺盛,一掃寒疲之氣,該膏方便在古懷府流產至今!這裡的懷姜更是同類生薑中的佼佼者,產地是古懷慶府,現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陽、博愛等地。

2招分清“溼熱”還是“溼寒”,祛溼食物吃的準,溼氣一排再排

喝法:取懷薑糖膏3勺,放入杯中(亦可根據情況酌情添加),在杯中加入80℃左右耳溫開水300ml,充分攪拌待膏體充分溶於水後,即可飲用。

吃過懷姜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寒氣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一同帶出。

紅糖性溫,最適合虛寒怕冷體質的人食用。我國民間女人坐月子時經常要喝紅糖小米粥,用以補血養血。

2招分清“溼熱”還是“溼寒”,祛溼食物吃的準,溼氣一排再排

注意事項:

1、薑糖膏早上服用效果最佳,晚上切忌服用。

2、取膏體時勺子要清洗乾淨並晾乾;不要帶有生水和其它雜質。

3、糖尿病患者或血糖高者禁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