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网络新一代崛起

这一次,我们绝对不能再错过。

1999:网络新一代崛起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直接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1997年,媒体评论Internet进入中国时,曾广为引用过一段话:“我们错过了文艺复兴,错过了工业革命,这一次,我们绝对不能再错过。”

1999年,丁磊创办的网易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网站。同年第9期《中国青年》特刊《百年青春——二十世纪中国青年名人殿堂》中,将他评选为1999年度青年人物。第13期对丁磊的特别报道中写道:“如果说1996年中国人刚刚开始了解Internet,1997年网民们开始进入Internet,那么1998年,中国网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应该是忙不迭地去申请一个甚至几个免费的电子邮件地址。”

163、263、188、126……据统计,1999年使用网易免费电子邮件系统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00万。而据199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199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国,每两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在使用网易的产品。

也是这一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将时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元庆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偶像”。在此之前的4年,联想电脑已成为中国第一品牌,根本上改变了此前中国电脑只能跟在外国电脑后面的状况。

此时,网络与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正不容忽视地改变着一代青年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话语方式。越来越多青年人加入到这一行列,网络与电脑给青年群体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困惑。

1999:网络新一代崛起

这一年,《中国青年》第16期特别推荐话题“网络新一代:鲜花与陷阱”探讨了这一新事物对当下青年的影响,也在第20期《媒体大战进入网络时代》一文中写道:“舆论界形成了一个这样的共识: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问世的当之无愧的第四媒体。因特网的普及不仅是一种浪潮,也是一种社会共识。社会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率先实现信息化,谁就掌握了下个世界竞争的主动权。”

面对即将迈入的新世纪,面对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过对1999年《中国青年》的梳理,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无法忽略的人物和事件。

1999年10月刊中,《中国青年》发表了对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秦文贵的采访文章。“为了采访秦文贵,我们在天上飞了近5个小时,剧烈的颠簸使女记者们一阵阵眩晕,而中国青年报的‘摄影大腕儿’解海龙则‘吐了三回’。机翼下,茫茫戈壁和浩瀚的沙漠告诉我们:柴达木到了,青海油田到了,秦文贵,就在那些林立的井架中。”在每天少吸30%氧气的柴达木,秦文贵为了建设油田,在这里坚持了20年。

同年10月,中国举行了建国50周年大阅兵;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对澳门的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999年,《中国青年》在第23期“百年特别报道”中记录道:“虽然改革也伴生着许多丑恶,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否认:中国所发生的巨变,是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中国的国力极大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更是极大地富足了起来。即使是未来的史学家,在描述世纪之交的中国时,相信他们也会不无豪迈地写下这样的文字:那时的中国人,是带着光荣与梦想,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渴望,昂首跨进了伟大的21世纪!”(文-宋泽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