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 - 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2018年年初,银行刚刚惊悚地跨完年,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监管文件(特别是资管新规)的落地。这一年,经历了"去杠杆"、"贸易战"、"资管新规"、"宽信用"、"扶持民企"银行的经营到底如何呢?

我们会发现,银行这一年的经营其实还真的不错。从行业层面的数据来看,规模增速低位企稳,息差稳步走扩,债券牛市带来了投资收益,收入也都不错。(要不也不会出现调整利润增速的监管要求)。

2018年,银行总资产增速结束了前期的快速下行,逐步企稳,目前的增速水平大体与GDP增速相适应。年中我们所提到的银行扩表、调表和缩表三种可能性,最终从结果上看,还是扩表和调表成为了主流。

图表1:筑底企稳的资产增速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而息差方面,基本上是一个稳步向上走的态势。这是非常可喜,也是超出银行经营层面之前预期的变化。

图表2:息差整体走扩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规模温和扩张,息差缓步回升,量价双涨,从结果来看,银行2018年的经营成果没问题,非常好,比预想的要来得好。但其实这并不是计划好的,这一年来银行的经营面临重重制约,环境变化也非常快,与其说有成型一贯的策略,还不如说是相机抉择。那么2018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对于即将到来的2019年有什么启示呢?站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一同来回顾这并不平凡的2018年,检视我们的资负策略,希望能给即将到来的2019年带来一些启示。

我们先来看流动性环境。2017年末的跨年是很惊悚的,而从事后复盘的角度来看,流动性松紧的变化也正始于年初,虽然真正的确认信号要更晚些到来。从年初开始,虽然有CRA,也有公开市场加量,但在"去杠杆还有三年"的提法之下,市场普遍都认为这只是为了春节、两会等重要节点保驾护航,并不是真正的转松。

对货币政策的转向的正式确认,出现在4月份的第一次降准。然而,由于机构过分乐观,出现了"乐极生悲"的状况。而这,也成就了年内第一次有感的、持续的资金紧张。

随后的大段时间里,合理充裕成为市场的主旋律。资金紧张,只是非常零星地在各别非季末月的月末出现,而年末资金紧张也仅仅持续了几天,艰困程度和过往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非银可能跨年成本有点高,但去年的年末更多地可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资金有没有的问题)。

图表3:从惊慌到合理充裕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资金面环境趋于缓和,银行司库的一大压力得以缓解。2018年,银行司库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利用这一难得的资金面宽松环境,通过负债结构的调整,降低负债成本,为净息差展宽助力。

负债结构:

2018年的3次降准,叠加其他公开市场操作,保障资金面合理充裕的同时,也显著拉低了银行中长端市场化负债利率的水平。3M NCD较年初下行了接近200BP,而3Y的金融债也较年初下行了接近150BP。同业负债成本的大幅下行,是今年银行息差得以走扩的关键因素。

我们日常的周报及时提供了NCD的吸收策略,为银行类机构降低成本提供有益的参考。而在四季度,在年内第三次降准之后,我们多次提示机构抓住机会发行长期金融债,这实实在在降低了银行长期的负债成本,也为资产配置打开了空间。

图表4:3M NCD 下行200BP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图表5:AAA3Y金融债下行了接近150BP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同业负债利率下的幅度这么大,为啥息差走扩的幅度这么小?问题很大程度出在存款上。监管设定的各类流动性指标,对同业负债的规模设置了上限,不能多吸收。要想多吸收,还得要更多的存款才可以。然而,2018年的存款态势非常不理想,到什么程度?以公司存款为例,可能是10年来最低的一个存款增量。

图表6:2018年企业存款非常低迷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这背后的原因,大家分析解释的很多,主要的因素就是非标融资渠道收缩,融资都转向信贷,信贷派生效果又不好。存款总量少的可怜,撑起这些增量还都是以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主动负债。这样一来,存款的价格非但下不去,反而还上去了。存款少而且贵,使得净息差展宽的幅度就相对有限了。

图表7:存款的事说了一年,基本没用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图表8:存款和M2一齐筑底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痛苦的资本补充

再来说说资本端,今年应该是近些年来,银行补充资本最为艰辛的一年。虽然,在资本充足率的走势图上,这并看不出来。实际上,从供需两方面来看,需求迫切但供给严重不足:需求端,银行对资本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业务顺应监管转型,成立资管子公司、债转股子公司等等,都需要用到资本,有的还是需要高层级的一级资本;而供给端,今年则遇到多重困境,一度曾出现过资本补充渠道几乎全部被堵死的尴尬境地。权益市场大跌及银行股破净,定增无门;资管新规限制,二级资本债发不出来,优先股的批文也下不来…

图表9:图上看不出来的艰难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进入9月,我们共同经历了二级资本债市场的蜕变:二级资本债互持发行的本质是人为压低价格,既然银行需求迫切资本非补不可,想明白的银行开始行动,提高价格吸引投资者,于是发行量地量变巨量。

我们曾经在9月密集拜访各类非银和资管机构,推荐二级资本债,市场化之初的二级债利率高,发行主体资质好,风险很小是一个风险收益比良好的品种。听取我们建议的投资者,在9月买入二级债不但能够享受到高票息收益,还能够受益于4季度的降准,而获得额外的资本利得(二级债的流动性目前不错,基本可以在目前估值附近成交)

图表10:磨了几个月的成果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有句俗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二级资本债提价可以摆平,但核心一级资本可不行。愿意大幅溢价定增的股东毕竟少之又少。能自己通过市值管理把股价提振以促成转股,这也只有少数优秀的银行才能办到。大面积做到这一点,依旧是困难的。

当然,临近年底,我们欣喜地发现,之前我们畅想了挺久的永续债终于要来了,2019年,我们会继续跟踪这个新市场的进展与变化。

图表11:深度破净是真的苦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我们再回到资产端,今年商业银行表内的结构调整是顺应监管要求的,增信贷、增债券、压同业。资产结构向监管合意的范本去靠近,而这么做,在2018年的利率环境当中,也恰恰是非常合理的。

资产结构:

图表12:贷款增速持平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零售+票据的组合是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银行信贷投放的主流策略,并且保持了相当一定的惯性。

一般贷款方面,收益率是往上走的,银行主力配置的又还是风险相对低的零售信贷资产,这兼顾了高收益和低风险。而通过CLO出表还有了流动性,部分大行还成功做起了流量。

图表13:贷款利率走上升通道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零售信贷资产之外,另一个显著的配置方向是票据。银行不再把票据作为挤出的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冲量的工具。进退之间,风险偏好的变化显而易见。

图表14:票据从被压缩到来填量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图表15:票据利率和资金成本倒挂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而债券方面,利率债今年无疑是牛市。拉长时间来看,我们可以说2017年债券让银行亏得有多疼,2018年就让银行赚的有多爽。息差之外,债券的资本利得也为今年银行,特别是股份行的盈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表16:有没有一点对称的感觉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说到债券,不得不提地方债。我们跟踪了地方债一年,眼看着地方债的成交量从每周不足100亿急速扩张到超过2000亿。流动性合理充裕,下调风险权重的说法以及40BP的补贴一齐激活了地方债的一级和二级市场。地方债从银行的鸡肋业务变成了香饽饽。

图表17:地方债成交量翻了二十倍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可以看到,2018年的资产投放上,信贷投向零售和票据,债券加码地方债等利率债,替换到期没法再做的同业业务。简单的策略、保守的风险偏好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总得来说,这个策略是在选择有限、大势所趋环境下做出的应激反应。

这一年来,我们不断思考,持续完善、推出负债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和资产配置的策略。以下是一些感悟,与市场同仁分享。

2018年学到了什么?2019年要注意什么?

1. 要保持敬畏与警惕

这对于银行司库而言,是始终需要铭记的。2018年流动性紧张的次数很有限,跨季跨年的痛苦经历逐渐被银行淡忘。关于流动性缺口的管理今年提的频率也少了。但是这种情形往往是最需要保持警惕的。4月降准后的悲喜切换,12月中旬的资金紧张都是生动的案例。我们说,保持合理的备付,保持合适的杠杆,不拿流动性安全当赌注(对于年末,坚持不拿7天、14天,而是一路滚隔夜滚到2019的做法,我们不做推荐。),银行才能行稳致远。

2. 市场化渐进而曲折

今年,我们看到了两个过去不被关注的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是地方债市场,一个是二级资本债市场。过去默认的经验总是在不断被刷新中。

展望来年,我们将要迎来一个全新的资本工具,也就是银行的永续债。它的条款设定、发行、定价、交易都需要在摸索中完成。

而利率市场化行至终点,只差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最后一步,明年会不会迈出去呢?更低的利率环境是适宜迈出这一步的。但如果迈出去,会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去实施呢?如果选择的过度工具是大额CD,面对着已经接近10万亿体量的结构性存款,银行要怎么衔接过渡呢?这可能是明年负债端会遇到的问题。

3. 服务民企小微需要更主动

下半年以来,达成"宽信用"的目标成为监管的关切。银行迄今为止的表现并不能大家满意。在商言商,银行谋取更高受益无可厚非。但在经济下行、违约频现的环境下,银行规模变大,息差走扩,盈利增厚真的完全没有问题么?这是可以持续的模式么?资金成本下来了,资本的渠道也通了,接下来呢?在目前的环境下,转变过于谨慎的风险偏好,更加积极、实在地为民企、小微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恐怕是明年更加合理的一种安排,也是长期可以持续的做法。

图表18:这个钱明年要怎么赚

因时制宜、顺势而为-2018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回顾

展望2019年,"合理充裕"不能代表资金面风平浪静,市场利率向下的一致预期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资本的困境还没有摆脱,服务民企小微的答卷也还没有完成。银行经营的环境依旧充满不确定性。这对于计财和司库而言,也依旧有很多挑战。我们也将继续优化资负和司库策略的框架,完善体系,与市场同仁一同进步,一同成长。

本报告由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业研究公司",CIB Research)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分析师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分析师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分析师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分析师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分析师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扫描下载兴业研究APP

获取更多研究成果

大类资产配置

� DOCPROPERTY doctypename \* MERGEFORMAT �资产配置策略报告�

� DOCPROPERTY date \* MERGEFORMAT �2018年12月3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