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卓越計劃,培養“四有”好老師

積極實施“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振興教師教育、創新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四位一體的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攻堅行動,書寫教師隊伍建設“奮進之筆”。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了到2035年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任務。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關鍵、是基礎、是保障,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教師隊伍的現代化。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必須準確把握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改革開放40餘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師教育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成就是全方位、開創性的,變革是深層次、根本性的。當前,教師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如何有效破解發展瓶頸問題、快速步入教育現代化之路,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亟待突破、必須逾越的。

清醒認識面臨的新挑戰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向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教育還面臨著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

教師教育亟待振興發展。長期以來,對師範院校、師範專業的投入支持不夠,生源質量普遍出現下滑,距離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教師培養培訓質量難以適應新時代需要,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相對滯後,教育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待加強等等。

教師待遇亟待加強保障。近年來教師平均工資實現了連年增長,已屬不易。但是由於部分地方重視不夠、政策理解偏差等原因,還有少些省份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仍相對偏低,艱苦邊遠地區教師崗位吸引力不高,教師待遇不能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從教。

管理體制機制亟待理順。編制依然緊張,結構性缺編和城鎮“大班額”現象還存在。“縣管校聘”改革、學校人成為系統人的身份變革在一些省份還是推進不力,中小學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需要進一步優化。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普遍需要提高,教師培訓、教研等基層組織逐漸弱化,考核評價機制尚待完善等等。

教師教育體系亟待加強。上世紀末以來,我國開啟了傳統師範教育向現代教師教育的轉型,師範教育體系有所削弱,師範院校辦師範動力不足。師範生培養數量結構尚不能完全滿足需求;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參與度不高;師範生培養質量仍然有待提升,與中小學對更多優秀教師的需求仍然存在差距;教師教育的專業性仍須強化,教師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信息技術亟待深度融合。面向2035年,我們的教育面臨著信息技術從低階到高階各個層次的挑戰。特別是在育人目標上,教育由工業社會所確定的培養合格勞動力定位,逐步轉變為人工智能時代供給創新型人力資源,幫助學生在新的社會就業體系實現自我。在未來人工智能環境下,教師工作面臨著重新塑造職業定位的新挑戰。

全面落實改革的新舉措

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是先導性、關鍵性、基礎性工作,必須抓緊抓好抓實。我們積極實施“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振興教師教育、創新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四位一體的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攻堅行動,書寫教師隊伍建設“奮進之筆”,揮就讓教師有獲得感的“得意之作”,做好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答卷”。

啟動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加強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教師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增強價值判斷、選擇、塑造能力,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印發“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要加強師德教育,上好師範生師德第一課,出臺師德修養培訓課程標準,推進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發掘師德典型,講好師德故事,持續推出一批讓人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弘揚以“西遷精神”為代表的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愛國奮鬥精神,注重宣傳感召,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努力推動教師教育振興發展。教師教育要遵循“服務大局、加大支持、增強動力、深化改革、提高質量”的二十字方針,大力推動教師教育振興發展。一是明確師範院校主體的體系。師範院校評估要體現師範教育特色,確保師範院校堅持以師範教育為主業。二是推進師範生培養機制改革。全面推進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工作,鼓勵各地根據實際實施地方公費師範生政策,提高師範生培養質量。三是推進教師培訓專業化。以示範引領、雪中送炭、促進改革為宗旨,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推動各地開展大規模教師培訓。四是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

推動管理改革創新。持續推進教師管理制度綜合改革,不斷深化以教師資格、職稱、聘用、考評等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職工編制配備管理辦法,提高中小學中高級教師崗位比例。建立“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示範區,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

提升教師地位待遇。要關心教師工作生活,提高教師地位待遇,使教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一是明確教師的特別重要地位,凸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二是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健全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三是深入實施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鼓勵提標擴面。四是加大表彰力度,分級建立教師榮譽表彰體系,紮實開展尊師活動,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

升級實施教師培養的新計劃

《教育部關於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下簡稱《計劃2.0》)的出臺,是對《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升級;是在師範院校辦學特色上發揮排頭兵作用,在師範專業培養能力提升上發揮領頭雁作用,在師範人才培養上發揮風向標作用;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面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示範引領高素質教師培養的重要舉措。

《計劃2.0》以“堅持師德為先、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分類指導”為突出特點,全面開展多項舉措,加快形成高水平師範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廣大師範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從源頭上培養高素質教師。

全面開展師德養成教育。教師是一個承載著文化傳承與道德引領的職業。教師的整體道德水平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影響。青少年學生可塑性大、模仿力強,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教育引導作用。教師要自覺加強道德修養,率先垂範,全心全意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

分類推進培養模式改革。分類體現管理學的精細化,契合教育學的因材施教,符合哲學中矛盾具有特殊性原理。只有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計劃2.0》重申“分類推進”舉措,是對2014年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繼承和昇華,進一步聚焦五類教育發展需求。

深化信息技術助推教育教學改革。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給教育帶來革命性影響。應用信息技術重點一是提高教學環節的效率;二是讓學習更加生動;三是讓師範生更好適應未來世界;四是助力教師在教育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著力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師範生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培養的必要環節。舉辦教師教育的院校要通過系統設計和有效指導下的教育實踐,促進師範生深入體驗教育教學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師德素養和職業認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班級管理與學生指導等能力,為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和持續的專業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

完善全方位協同培養機制。堅持產出導向,對標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建立和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協同合作共贏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支持高校之間開展交換培養、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同步課堂、學分互認等交流合作,使師範生能夠擴寬視野、博採眾長;推動師範院校和醫學院校合作培養特殊教育專業人才,促進特殊教育工作者瞭解醫學常識和認識基本規律,針對性激發特教兒童學習潛能;深化高校與行業企業、中等職業學校聯合培養中職教師,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建強優化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加大對教師教育師資國內外訪學支持力度。引導支持高校加大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培養力度。推進高校與中小學教師、企業人員雙向交流。高校與中小學、高校與企業採取雙向掛職、兼職等方式,建立教師教育師資共同體。充分發揮教研員、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高技能人才在師範生培養和在職教師常態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深化教師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近年來,英美等發達國家紛紛研製標準、啟動計劃,引領本國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和高水平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我們要加強同境外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教師教育創新研究,學習借鑑先進教育理念。支持師範院校積極參與“絲綢之路”師資培訓推進計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師教育交流與合作,大力提升師範院校國際化水平。

構建追求卓越的質量保障體系。配套建立客觀多元的評價系統、反饋機制,並將評價結果應用於教學改進,是檢驗落實效果的重要手段。《計劃2.0》提出落實《普通高等學校師範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師教育質量監測認證體系,分級分類開展師範類專業認證。各地各高校要以監測、認證為突破口,重塑體系、落實保障、提高質量,推進教師教育振興發展。

適應新形勢、回應新要求、落實新任務,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作戰圖已經繪就,培養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重任在肩。讓我們齊心協力、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善做善成、久久為功,努力推動教師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培養造就大批“四有”好老師,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根據有關材料和於興國在2019全國師範院校新聞宣傳工作研討會上的講話整理)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06日第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