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春秋末和戰國時期,由於激烈的社會變革和尖銳的階級鬥爭,人們的思想也空前活躍起來。一些學者為了適應某一階級或者階層的需要,紛紛用筆和舌來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和學術觀點,形成了思想文化領域裡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所謂“諸子”就是指這些學者或他們的著作。諸子的著述保存到現在的,主要有: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雜家的《呂氏春秋》;兵家的《孫子兵法》等。在這些著述中,《論語》、《孟子》、《莊子》是文學影響最大的三部書。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對孔子思想和他一生活動所做的記錄,其中也記載了孔子弟子的一些活動,成書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全書二十篇,內容豐富,涉及到當時社會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文藝等各方面。在我國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這是一部影響極為廣泛的書。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的創始者,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仁”為核心,以“禮”為規範。“仁”的含義很廣,按照孔子的解釋,主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就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性,對後代不少政治家、思想家、歷史和文學家也有積極的影響。但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相對比較保守,有利於維護舊秩序和貴族的統治,曾被歷代統治者所利用。因此孔子學說對後代影響也是很複雜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在認識論方面,孔子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等一系列主張,這在今天仍有借鑑的意義。經過自漢代以來儒家的補充、改造,孔子的思想系統化了,影響擴大了。現存《論語》一書記載了他的言行,是研究他思想的主要資料。《史記》裡的《孔子世家》是他最早而且較完整的傳記。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論語》是一部記錄體的散文。文章上的主要成就是語言精煉、含蓄、概括力強。記述孔子的言行,三言兩語就能準確生動地表達了意思。如:“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等。還有不少格言式的警句:如“故而溫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任重而道遠”、“當仁不讓於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都是生活經驗的高度概括,富有教育意義。同時,它在簡略的記述中,還能展示人物的性格。《子路、曾晢、公西華侍坐》一章,用精煉的筆墨,寫出了孔門師生五個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的志趣、神態,尤其是對孔子這位大教育家同學生的融洽關係,寫得更為傳神,給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孟子》是孟軻和他的學生合寫的一部書,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哲學和政治思想、個性修養等。孟軻(約前372一前289)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人,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權威大師。他提倡“仁政”,主張“民為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為輕”。孟子對當時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批判很尖銳,甚至主張為了“救民於水火之中”,應該殺掉像商紂王之類的暴君。這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很可貴的思想。

孟子長於辯論,他的文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如《梁惠王》中的一段。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樂(樂意)承教。”孟氏對曰:“殺人以梃(棍棒)與刃,有以異乎(有什麼不同)?”曰:“無以異也。”曰:“庖(廚房)有肥肉,廄(馬棚)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餓死的人),以率(率領)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尚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怎麼)在其為民父母也?”

文章氣勢連貫,一句緊逼一句,說得梁惠王啞口無言。“庖有肥肉”、“野有餓莩”,到了杜甫筆下,化為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孟子論辯的方法很高明,他在跟各種不同的人物的辯論中,善於揣摩對方心理,因勢利導,步步進逼,層層推理,說的對方心悅誠服;或者“顧左右而言他”。代表篇章《齊桓晉文之事》寫他怎樣說服齊宣王放棄覇圖,實行王道,充分顯示出孟子卓越的雄辯才能。這種論辯的藝術,表現在文章裡,就使得文章波瀾起伏,妙趣橫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孟子還擅長比喻,使抽象的道理通過巧妙的比喻變得具體形象,很容易為聽的人接受。《孟子》全書運用比喻的方法不下千處:“挾泰山以超比海”、“緣木求魚”、“五十步笑百步”等,都是人們熟知的。還有用寓言來說理的,如“揠苗助長”、“齊人有一妻一妾”等,不但意思深刻,設想也很新奇。因此,《孟子》對後代散文的影響要遠遠超過《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後學的哲學著作,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莊周(約前369一前286)宋國蒙城(今河南)人,道家學派的繼承者和代表人物、哲學家。莊周生活在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的時代,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極端不滿,喊出過“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無恥者富”一類憤激的聲音。但他並不主張同現實做積極鬥爭, 而是幻想成為絕對自由的“真人”(得到成仙的人)。他對現實悲觀絕望,覺得“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因而只求個人身心的調和與自我麻醉。但他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態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它的積極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莊子的文章風格獨特,他講哲學道理,很少做抽象的說教,而是藉助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運用神話和寓言抒情說理。使文章充滿了奇幻的浪漫主義色彩。代表作《逍遙遊》的開頭一段,為了論證超時空的絕對自由,作者幻想出北海有一條叫鯤的大魚,“鯤之大,之知其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遮天蓋地。當海水波動時,它飛往南海,翅膀拍著海水,激起三千里浪花;又向旋風一樣衝上九萬里高空。這些地方寫得極有氣勢,意境十分開闊,富有濃郁的詩意。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有三部對文學影響最大

莊子的文章也多有寓言的運用,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幾乎都蘊含著較為深刻的人生哲理。

《莊子》的語言也極有特色。詞彙豐富多彩,聲調鏗鏘有韻,讀來或如長江大河,汪洋恣肆;或如行雲流水,舒捲自如。從文學成就來說,《莊子》在諸子中最突出。因此,它,對後代文學的影響也十分深巨。歷代許多詩人和作家都從他的風格和技巧中得到啟發。至到上個世紀,魯迅還從莊子的故事和寓言中選取創作題材,寫了《出關》、《起死》兩篇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