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三長兩短”這個詞指的是古代棺木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是指“意外的災禍、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大多數人在談論到不幸的事情尤其關乎生死之時,忌諱說“死”這個字,常用“三長兩短”來借喻,“有個三長兩短”等。

萬一海兒有個三長兩短,那我也活不下去了。——巴金《春》

我慢慢爬出去,我要爬出去……反正我要有個三長兩短,你給玉山捎個話!

——(杜鵬程《保衛延安》)

而“三長兩短”這個詞最早是指棺材的一個捆綁方法。

原來“三長兩短”這個詞指的是古代棺木

在《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柬,縮二,衡三;衽,每束一。”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柬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用釘子,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材蓋捆柬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

衡三:“橫束者三行也。”“衡”和“橫”是通假字,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

衽:指的是連接棺蓋與棺木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作用是“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

每束一:“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柬的每一道都用“衽”連起來,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

原來“三長兩短”這個詞指的是古代棺木

到了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釘子將棺材和棺蓋釘合起來,既方便又快捷,不僅“衽”被逐漸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繩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長兩短”這個詞卻流傳了下來。

棺材一般用六塊木板拼成,棺蓋稱之為天,棺底稱之為地,左右兩邊稱之日月,這是四長,而前後兩塊短的木板成為彩頭和彩尾,而古人又避諱“死”之一說,因人死後入棺才能蓋上棺蓋,且加上未入棺,親友還希望親人可以生還,這樣一來,不稱呼為“四長兩短”,而借用“三長兩短”來借喻遇難或者死亡。

原來“三長兩短”這個詞指的是古代棺木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戰國時候,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利劍,其中三把長劍,兩把短劍,都鋒利無比,一般人遇見這五把劍就會有性命之憂,於是後世把各種危機生命的風險稱為“三長兩短”。

《越絕書·外傳記》——“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原來“三長兩短”這個詞指的是古代棺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