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一位鹅倌的自述

2018感动固始人物王应付的故事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我叫王应付,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塘村人,是一个养鹅的。有人说,我是闽王王审知的后代,俺自己不知道是不是王审知的后代。但我知道,王审知家族的祠堂就在我们王塘村。

尽管我是个养鹅的,可是一些主流媒体,比如新华网、河南电视台等,把我的事情放大了,叫我“鹅倌”,还跟“脱贫攻坚”关联在一起,怪不好意思的。其实,我就是个放鹅的,还是个大老粗,要是我讲的不好,请见谅。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交不起5元钱的学费而辍学。1987年,我17岁开始走向社会,闯荡江湖,先后在巩义砖厂当过拉土工,骑自行车远赴叶集贩鸭、鹅,还去上海做建筑工,一步一个脚印的打拼,但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的。

1999年,为了还清为妻子治病而欠下的债务,我来到苏州开始做服装生意。4年之后,也就是2003年,我这个穷光蛋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鼎盛时期,我的服装店年产值高达六、七十万元。

那个时候,六、七十万元可是个天文数字。然而好景不长,过了4年,老天又和我开了个玩笑。那是2007年的一天,我从租赁的房屋下楼去谈生意,一脚踏空,腰腿摔伤,光是医疗费就花了20多万元。重活是无法干了,只得回家休养。躺在异乡的病床上,我一直在思考返乡之后,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就这样,2008年,我带着治病后仅剩的6万块钱,踏上了返乡的归途。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个爱琢磨事的人。回到家乡,我看到固始城乡遍布的“固始鹅块店”,一个念头不经意间进入我的脑海:既然老家人都这么爱吃鹅,就说明养鹅有市场,有需求。当时,养鸡养鸭的非常多,养鹅兴许是个好出路。

我把这个想法说给家人听,谁知却遭到他们的一致的反对,头摇的像拨浪鼓子似的。妻子说:“应付啊,我们在外面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别折腾了,俺只想安安稳稳的种几亩地……”父亲也在旁边附和:“我宁愿在外面当个扫大街的,也不愿意养什么鹅!”

面对家人的反对,我没有动摇,因为我是个倔强的人。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我不惜高价借款,从农户手中购买了100只纯种固始白鹅,开始着手培养白鹅种苗。家人们虽然反对,看到我已经付诸行动,也就不再嘀嘀咕咕了,纷纷来到养殖场里帮忙。我们一家6口,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简易的养殖场里摸爬滚打,使得小鹅苗从当初的100只增加到1500多只。看着这一群群嘎嘎叫的小家伙们,我和家人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天有不测之风云。由于我是初次养鹅,缺乏养殖经验,特别是缺乏防疫技术,一场瘟疫在2009年降临到我的养殖场,致使1500多只小鹅几乎死光,从头到尾一盘算,整整亏损15万元。这15万元,既让我从外面带回来的6万元血本无归,还包括我和妻子求爹爹告奶奶,借别人的老猫利钱。那个时候,我真是穷啊,穷的连孩子要2元钱吃早饭,我都拿不出来!又有什么办法呢,你说?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尽管如此,这一次的挫折还是没有压倒我。我擦干眼泪,把死掉的鹅苗清理干净,又坚毅的走上了养鹅之路。我骑着破摩托车,找专家、找医生、找同行。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养鹅和防疫的好办法、土方子。更为关键的是,一位专家悄悄地告诉我:

“老王啊,养鹅是需要技巧的,经营养殖场也是有套路的。春天卖鹅苗、夏秋拔羽绒、冬天卖商品鹅,这样才能赚大钱啊!”

打那以后,老天似乎对我有了同情心,我的养鹅事业渐渐走上正规之路。2015年,我在王塘村正式开办了“蓼东白鹅”养殖场,并注册了商标,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还雇佣了3名员工,收养了一个流浪汉和2名五保户。也是这一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拂了我的养殖场,政府为我发放鼓励基金6万元,俺心里真是暖洋洋的。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拿到这6万元鼓励基金后,我没有去打麻将、诈金花,也没有拿去胡吃海喝,而是马上购进一批优质鹅苗,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在此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的养鹅事业,慢慢地芝麻开花节节高。然而,就在我雄心壮志,规划养殖场下一步的发展时,一个个意外再次接踵而至:

2017年10月,我去安徽购鹅苗,一辆大卡车把我和我的摩托车撞飞到树上,然后落下来,我的胸骨和腿部严重受伤。

2018年1月,固始县遭遇百年未遇的大雪之灾,我的养殖场刚建好、尚未投用的15间鹅苗孵化板房在暴雪中轰然倒塌。

真是祸不单行啊。面对一片倒塌的废墟,我欲哭无泪!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乡镇领导来了,村干部赶到了,他们为我送来慰问金,并语重心长地鼓励我: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我拖着尚未痊愈的身体,咬紧牙关,用9个月的时间重建养殖场,不仅神奇般的恢复了倒塌的板房,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33间,至此我的养殖场厂房达到了48间。

2018年底,乡领导来养殖场视察,看到曾经一片狼藉的园区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时,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眼睛,翘起大拇指对我夸奖道:

“王应付呀王应付,没想到,你养鹅还真的是脚踏实地,不应付!”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这一年,固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领导被我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又给了我一部分奖金帮助发展。

我王应付还是个守法守规的人。为了不让鹅种的粪便造成污染和浪费,我们建造了果园,在草地和鱼塘边对鹅群进行合理放养,立体养殖,这样既达到了除去杂草的目的,鹅苗排泄的粪便又使得土地更加肥沃,而鱼塘里的鱼类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养料。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为了养出真正的固始笨鹅,也为了规避鹅苗的粪便污染水源,影响人居环境,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小鹅赶上山放养,我们在山边搭个棚子,吃住山上。每年春季,我带领我的团队一走就是几个月。那真的是风餐露宿,年轻人往往吃不了这个苦。

2018年7月,我正在固始县陈集乡的山上放养鹅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活像一个独居深山的“野人”,恰恰被到这个地方检查工作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领导同志看到了,当他们听说了我的人生遭遇和创业故事后,特别是了解到我养鹅的过程中雇佣了3名五保户,收养了1个流浪汉,还给8个贫困户提供种苗和养殖技术的事情后,非常感动。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一位叫单湛的领导走上前来,亲切跟我握手,激动的说:“目前,一些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既不愿意吃苦,又怕受累。而你王应付作为伤残人,不仅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而且还主动带领五保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这种行为和精神非常难得、非常少见、非常令人敬佩!”

分水乡村两级政府的领导干部也主动来到我的养殖场,积极帮助我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2018年底,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大力推荐下,我获得了“感动固始十大人物”的荣誉称号,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老农民,站在台上接受县领导的表彰,还上了电视,多么自豪啊!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俗话说得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现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借助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我的“蓼东白鹅”养殖场越办越红火,一年可卖2到3万支鹅苗,年产值可达90多万元,有员工5人,还带动十多家贫困户从事关联产业。眼下,我的鹅产品主要销往消费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一般来说,一个鹅郡加一副鹅爪就是40元,一枚鹅蛋30元,是专供孕妇食用的。鹅头专门销往广州,3年以上的老鹅头,餐馆做出来,居然可卖到700元。几款鹅的产品都很畅销,市场前景非常不错。

固始一位鹅倌的自述......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中国梦。俺是个农民,大道理我懂得的不多。但我的中国梦就是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将固始白鹅这一原产地产品注册商标,在不久的将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最后,向所有在我困难之际关心过我的领导们,向所有在我苦难之时对我不离不弃的亲人们,向所有跟我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乡亲们,道一声:王应付,谢谢你们了!

策划:席孝华

文稿:孟军

本文原载于《固始县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采录》(第二辑),主人公王应付系2018年度感动固始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