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一位鵝倌的自述

2018感動固始人物王應付的故事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我叫王應付,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塘村人,是一個養鵝的。有人說,我是閩王王審知的後代,俺自己不知道是不是王審知的後代。但我知道,王審知家族的祠堂就在我們王塘村。

儘管我是個養鵝的,可是一些主流媒體,比如新華網、河南電視臺等,把我的事情放大了,叫我“鵝倌”,還跟“脫貧攻堅”關聯在一起,怪不好意思的。其實,我就是個放鵝的,還是個大老粗,要是我講的不好,請見諒。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因交不起5元錢的學費而輟學。1987年,我17歲開始走向社會,闖蕩江湖,先後在鞏義磚廠當過拉土工,騎自行車遠赴葉集販鴨、鵝,還去上海做建築工,一步一個腳印的打拼,但日子一直過的緊巴巴的。

1999年,為了還清為妻子治病而欠下的債務,我來到蘇州開始做服裝生意。4年之後,也就是2003年,我這個窮光蛋撈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鼎盛時期,我的服裝店年產值高達六、七十萬元。

那個時候,六、七十萬元可是個天文數字。然而好景不長,過了4年,老天又和我開了個玩笑。那是2007年的一天,我從租賃的房屋下樓去談生意,一腳踏空,腰腿摔傷,光是醫療費就花了20多萬元。重活是無法幹了,只得回家休養。躺在異鄉的病床上,我一直在思考返鄉之後,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就這樣,2008年,我帶著治病後僅剩的6萬塊錢,踏上了返鄉的歸途。我是個閒不住的人,也是個愛琢磨事的人。回到家鄉,我看到固始城鄉遍佈的“固始鵝塊店”,一個念頭不經意間進入我的腦海:既然老家人都這麼愛吃鵝,就說明養鵝有市場,有需求。當時,養雞養鴨的非常多,養鵝興許是個好出路。

我把這個想法說給家人聽,誰知卻遭到他們的一致的反對,頭搖的像撥浪鼓子似的。妻子說:“應付啊,我們在外面風風雨雨這麼多年,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別折騰了,俺只想安安穩穩的種幾畝地……”父親也在旁邊附和:“我寧願在外面當個掃大街的,也不願意養什麼鵝!”

面對家人的反對,我沒有動搖,因為我是個倔強的人。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我不惜高價借款,從農戶手中購買了100只純種固始白鵝,開始著手培養白鵝種苗。家人們雖然反對,看到我已經付諸行動,也就不再嘀嘀咕咕了,紛紛來到養殖場裡幫忙。我們一家6口,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簡易的養殖場裡摸爬滾打,使得小鵝苗從當初的100只增加到1500多隻。看著這一群群嘎嘎叫的小傢伙們,我和家人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天有不測之風雲。由於我是初次養鵝,缺乏養殖經驗,特別是缺乏防疫技術,一場瘟疫在2009年降臨到我的養殖場,致使1500多隻小鵝幾乎死光,從頭到尾一盤算,整整虧損15萬元。這15萬元,既讓我從外面帶回來的6萬元血本無歸,還包括我和妻子求爹爹告奶奶,借別人的老貓利錢。那個時候,我真是窮啊,窮的連孩子要2元錢吃早飯,我都拿不出來!又有什麼辦法呢,你說?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儘管如此,這一次的挫折還是沒有壓倒我。我擦乾眼淚,把死掉的鵝苗清理乾淨,又堅毅的走上了養鵝之路。我騎著破摩托車,找專家、找醫生、找同行。從他們那裡,我學到了許多關於養鵝和防疫的好辦法、土方子。更為關鍵的是,一位專家悄悄地告訴我:

“老王啊,養鵝是需要技巧的,經營養殖場也是有套路的。春天賣鵝苗、夏秋拔羽絨、冬天賣商品鵝,這樣才能賺大錢啊!”

打那以後,老天似乎對我有了同情心,我的養鵝事業漸漸走上正規之路。2015年,我在王塘村正式開辦了“蓼東白鵝”養殖場,並註冊了商標,不僅養活了一家老小,還僱傭了3名員工,收養了一個流浪漢和2名五保戶。也是這一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拂了我的養殖場,政府為我發放鼓勵基金6萬元,俺心裡真是暖洋洋的。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拿到這6萬元鼓勵基金後,我沒有去打麻將、詐金花,也沒有拿去胡吃海喝,而是馬上購進一批優質鵝苗,進一步擴大養殖場規模。在此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我的養鵝事業,慢慢地芝麻開花節節高。然而,就在我雄心壯志,規劃養殖場下一步的發展時,一個個意外再次接踵而至:

2017年10月,我去安徽購鵝苗,一輛大卡車把我和我的摩托車撞飛到樹上,然後落下來,我的胸骨和腿部嚴重受傷。

2018年1月,固始縣遭遇百年未遇的大雪之災,我的養殖場剛建好、尚未投用的15間鵝苗孵化板房在暴雪中轟然倒塌。

真是禍不單行啊。面對一片倒塌的廢墟,我欲哭無淚!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這個時候,鄉鎮領導來了,村幹部趕到了,他們為我送來慰問金,並語重心長地鼓勵我: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我拖著尚未痊癒的身體,咬緊牙關,用9個月的時間重建養殖場,不僅神奇般的恢復了倒塌的板房,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了33間,至此我的養殖場廠房達到了48間。

2018年底,鄉領導來養殖場視察,看到曾經一片狼藉的園區又恢復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時,簡直不敢相信他們的眼睛,翹起大拇指對我誇獎道:

“王應付呀王應付,沒想到,你養鵝還真的是腳踏實地,不應付!”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這一年,固始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的領導被我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又給了我一部分獎金幫助發展。

我王應付還是個守法守規的人。為了不讓鵝種的糞便造成汙染和浪費,我們建造了果園,在草地和魚塘邊對鵝群進行合理放養,立體養殖,這樣既達到了除去雜草的目的,鵝苗排洩的糞便又使得土地更加肥沃,而魚塘裡的魚類也有了更為豐富的養料。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為了養出真正的固始笨鵝,也為了規避鵝苗的糞便汙染水源,影響人居環境,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小鵝趕上山放養,我們在山邊搭個棚子,吃住山上。每年春季,我帶領我的團隊一走就是幾個月。那真的是風餐露宿,年輕人往往吃不了這個苦。

2018年7月,我正在固始縣陳集鄉的山上放養鵝群,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活像一個獨居深山的“野人”,恰恰被到這個地方檢查工作的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的領導同志看到了,當他們聽說了我的人生遭遇和創業故事後,特別是瞭解到我養鵝的過程中僱傭了3名五保戶,收養了1個流浪漢,還給8個貧困戶提供種苗和養殖技術的事情後,非常感動。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一位叫單湛的領導走上前來,親切跟我握手,激動的說:“目前,一些個別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十分嚴重,既不願意吃苦,又怕受累。而你王應付作為傷殘人,不僅沒有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而且還主動帶領五保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這種行為和精神非常難得、非常少見、非常令人敬佩!”

分水鄉村兩級政府的領導幹部也主動來到我的養殖場,積極幫助我想辦法,解決實際困難。2018年底,在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大力推薦下,我獲得了“感動固始十大人物”的榮譽稱號,這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老農民,站在臺上接受縣領導的表彰,還上了電視,多麼自豪啊!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俗話說得好: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現在,在各級領導的關心關懷下,藉助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大好時機,我的“蓼東白鵝”養殖場越辦越紅火,一年可賣2到3萬支鵝苗,年產值可達90多萬元,有員工5人,還帶動十多家貧困戶從事關聯產業。眼下,我的鵝產品主要銷往消費水平較高的大城市,一般來說,一個鵝郡加一副鵝爪就是40元,一枚鵝蛋30元,是專供孕婦食用的。鵝頭專門銷往廣州,3年以上的老鵝頭,餐館做出來,居然可賣到700元。幾款鵝的產品都很暢銷,市場前景非常不錯。

固始一位鵝倌的自述......

現在,都在說中國夢、中國夢。俺是個農民,大道理我懂得的不多。但我的中國夢就是想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將固始白鵝這一原產地產品註冊商標,在不久的將來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最後,向所有在我困難之際關心過我的領導們,向所有在我苦難之時對我不離不棄的親人們,向所有跟我同甘共苦、共同奮鬥的鄉親們,道一聲:王應付,謝謝你們了!

策劃:席孝華

文稿:孟軍

本文原載於《固始縣農民工返鄉創業風采錄》(第二輯),主人公王應付系2018年度感動固始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