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11年前的丽江,

古城水更清,

清得可以看见东大街附近水中的三文鱼。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从前,人们拦截西河水,冲洗四方街;

现在,人们打开消防栓,直接冲。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从前,人们在门口洗菜;

现在,他们在门口洗拖把。

从前,古城住户大都是本地人;

后来,人们逐渐搬离,租让店铺。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从前,热闹的地段是以四方街、大水车为中心,

延续到七一街、官门口、木府一带。南门较冷清;

后来,五一街逐渐扩展,以四方街为中心,

辐射的街道都变成了繁华之地。南门也热闹起来。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从前,街道以售卖东巴纸、木雕、银器、披肩为主;

现在,商品越来越多元。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从前看到过水从家里流进,

经过院子又流出的景象,

木府附近就有一家这样的院子……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这是哆咭眼中丽江的过去与现在,他见证了丽江从老到新的变迁。

11年前,哆咭和家人来到这里。喜欢上这里的空气、环境,决定不走了。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哆咭从12岁开始就跟家乡人外出打拼。先后去过深圳、广州、上海,在陌生的城市靠自己的劳动维系生存。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遇见丽江后,把它作为最后安定的地方。

既然选择留下,就想做点什么。思来想去,哆咭一家决定做客栈。门槛低,这是他们能够做的。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哆咭与爱人

于是在四方街现文巷,有了四方驿栈。客栈在原有地基上新建,他们想把藏族信仰融入客栈中,把设计构想跟建筑师说,就有了现在藏族文化流淌的院子。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院子上空的五彩经幡,连接天与院,上面是广阔蔚蓝的天空,下面是朴实的院落。另设一块玻璃盖顶,下雨时,就可以拉上挡雨了。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一间茶室安放佛陀,每天早上在佛前敬拜,是哆咭一家深入骨髓的民族信仰。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哆咭说,以前邻里基本是本地人。他也会客串纳西人家的宴会,人们拿出八大碗、粑粑等招待客人。那种喜庆的氛围就像小时候过春节一样。

十一年来,与丽江的朝夕相处,让他看到了这里的变化,接触了五湖四海的人。让他留下的,或许还有这里淳朴的民族、民风民俗,让身在异乡的他们,获得慰藉,驱散乡愁。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哆咭,来自四川阿坝,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藏族家庭。在外婆家长大,与村里所有的小孩一块玩儿。平时放牛羊、割猪草。这是他的童年时光。

印象中,家里的房子让他无比怀念。他们住的石砌房,砖与混凝土的结合,当地石头资源丰富,石头坚固,保暖好。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小时候的场景现已不在,哆咭怀念以前的时光。

哆咭喜欢散步、喝茶、旅游。说到喜欢的旅游地,他说,喜欢去寺院朝拜。喜欢这里的安静。而烧香拜佛,对藏族来说,是从小就陪伴身边的,就像我们喝水、吃饭、睡觉一样,那么重要。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在佛前就会祈祷,藏族的祈祷显得更加伟大。他们不只是祈祷小孩健康成长,老人晚年安康,乃至为全村的庄稼、天下苍生祈福。

见证丽江11年变迁的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哆咭,见证了丽江十一年的变化,将来还会看到更多丽江的变化。与哆咭交谈,感受丽江情怀,聆听藏族故事。

朋友们,你们想知道民宿哪方面的信息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爱上民宿。

更多住宿问题私信@爱上民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