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朱元璋與劉秀,李世民對待功臣名將會不同?

南雷霆峰


自古君王建國後的首要難題就是“如何處理功臣大將”。由於創業過程過度中的過度倚任和培養,往往導致功臣集團勢力的膨脹和尾大不掉。那麼如何保持平衡有序,確認利益均等就成了關鍵所在,其中劉邦、朱元璋、劉秀和李世民對待功臣的手段恰足以說明這些問題。

一:君臣相得的後面是利益的分割

在楚漢之際,劉邦和諸位異姓王之間,即是君臣又是盟友,基於這個定位,所以即便彭越反覆、英布貪求、韓信脅迫,劉邦都不得不溫言以待,和顏悅色不敢撕毀同盟協議。

而在垓下之役,項羽自刎之後,原先的秩序制衡被打破,劉邦和異姓王的關係也由之前的盟友和君臣,轉化為單純的君臣關係。一旦諸侯王有所異動,那就是叛亂,劉邦有十足的理由對其進行征剿的。即便,諸侯王尚無異心,劉邦也可以製造矛盾以便進行軍事打擊。事實就是,在漢朝建立之後,劉邦正是以這樣的手段逐漸削平異姓王侯,奠定漢室江山的。

如果要深究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利害關係”四字而已。在盟友階段時被脅迫的經歷讓雄才多疑的劉邦堅定的認為這些異姓王侯始終是大漢朝的肘腋之患,再加上太子劉盈生性仁弱,劉氏宗族勢力薄弱。基於這個先入為主的成見,剷除異姓王侯自然也就勢在必行了。

而與劉邦情況較為類似的則是朱元璋,不過就前期而言,朱元璋應當是沒有剪除功臣的想法的,只是後來國之儲貳的太子朱標溘然長逝。一時間,堂堂大明王朝變得主少國疑,再加上當年隨同自己出生入死的元勳巨將,老成持重的已經垂垂老矣,不堪負荷;韜略蓋世的又年少驕橫,悍不畏死。在反觀朱允文柔弱溫仁的性格,如何能夠駕馭得了這批驕兵悍將?所以為了國家的安定,他不得不大量誅除功臣名將。因為勳貴集團的勢力並不是朱允文所能把控的。

此外,就我看來,朱元璋屠戮功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群窮極餓怕的角色,心中只有榮華富貴和權勢地位,絲毫沒有道義可言,一旦觸及他們的切身厲害,舉兵造反並不是沒有可能。

二:迫不得已而又無可奈何的光武帝劉秀

雖然劉秀和李世民一樣都不曾屠殺功臣,但兩者之間依然有著本質的區別,光武帝劉秀是“非不願也,是不能也”而唐太宗則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可以說,光武帝是被人太上皇位的,在西漢末年這樣一個大亂之世,劉秀憑藉著出色的個人才華,依託漢室宗親的名義,假借社會輿論的巨大優勢,連結各地實力雄強的地方豪族,通過聯姻和各個擊破方式,一舉破敗割據勢力,成為一統天下,奄有四海的君王。

所謂仗勢者比為勢所限,建國後,劉秀準備徹底清查全國土地田畝數量和天下人口戶籍,但就是這樣一件在正常不過的小事,卻引起了南陽勳貴集團和河西勳貴集團的巨大反彈,幾乎因此而釀成巨大的動亂,此事最終胎死腹中,由此,也就可見東漢初年的政治格局如何了。

今人每每談及光武帝善待功臣之事,無不讚不絕口,稱其人才傑出,建國以來大小戰役大抵遙控進行,聽之則勝,不聽則敗。再加上後繼之君也是精明強幹,所以完全不必擔心功臣為亂之時。殊不知光武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建國後的南陽勳貴集團和河西貴族集團之間的爭鬥日益尖銳,兩邊都不能得罪的光武帝只能充當和事佬和稀泥。而在鬥爭白熱化階段,為了實力平衡,穩固天下。光武帝不得不罷黜皇后郭聖通和太子劉強,進而冊命南陽勳貴的代表人物陰麗華為皇后和立劉莊為太子。

形勢如此,以光武帝之英明神武豈能不知這些勳貴豪族日後必成大漢的肘腋之患,不過形勢所迫,他也是無可奈何罷了。而後來東漢果然亡於貴族豪強。

三:世代豪門,軍權在手,何懼天下英雄?

嚴格說來,李唐王朝的建國和劉邦、朱元璋、劉秀有著本質的區別,唐朝的建立更像是上層階級之間的權利的和平轉移和過渡。並沒有劉邦等人艱苦創業百戰生死的過程,自然也就不存在特別出類拔萃、權勢過重、威名素著的功臣巨將。

再者,老奸巨猾的李淵打從一開始就不相信外姓將領,由於李氏家族本身就是累世公卿、鐘鳴鼎食之家,所以在整個建唐戰爭中,李淵大量運用同宗同族之人,以其統帥一方然後配以異姓偏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目的。李道宗就是這一行政角色的典型代表。

所以,相對於李世民而言,所謂的功臣,並不是參與了建國之戰的將領,而是參與了他與李建成“兄弟鬩牆”之爭的,只追隨了他個人的將帥謀臣。換言之,李唐的功臣並非社稷國家之功臣,而是李世民個人的功臣而已。

對李世民而言,當這群追隨者隨同自己走上“玄武門”時,他們的命運就已和自己密切相關,榮辱與共,原本就已殺兄殺弟、逼宮迫父背上不義之名的歷史名,如果在舉起屠刀砍向這群難兄難弟,即便是素有明君令主之稱的歷史名怕也要背上百世罵名吧。只此一點,就足以使李世民多番剋制了。

此外,在功臣們選擇加入“玄武門之變”時,就註定了他們會“眾叛親離”“萬劫不復”。他們的人生也就成了單項選擇,除了依附李世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之外,別無他法,就此而言,他們絕無背叛李唐的膽量和資本。

四:百世英雄百世夢,是夢到頭一場空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盛行於傳統外交場合的話,又何嘗不同樣適用於古代的君臣關係呢?三角板是最穩定的組合,歷觀中國古代政權,往往能夠找到類似“三角關係”的組合,一旦組合關係破裂,勢必導致政局動盪。至於劉邦、朱元璋、 劉秀和李世民等人的所作所為。無非是因地制宜,進而做出在當時環境下的最優選擇罷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這個問題談起來有點複雜,準確的講劉邦和朱元璋並不能歸為一類,劉秀和李世民也有很大的差異,他們每個人對待功臣名將的態度都有所不同,下面就談一下我個人的一點拙見:

遊俠劉邦

很多人將漢高祖劉邦說成是流氓,這種說法是極不客觀的。漢高祖劉邦少有大志、遊學四方,是真正意義上的遊俠,正所謂“俠者之風、學者之姿”。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張良將自己的《太公兵法》拿給很多人看,他們都看不懂,只有劉邦看了之後大為讚賞,於是張良認為劉邦不同於常人。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所減除的是和他一起合夥爭雄天下的異姓王,對於大多數的功臣名將並沒有動手,反而是因公受封的侯爵,就有將近兩百人之多。對於跟自己南征北戰,且能為我所控的功勳之臣,劉邦是相當寬容的。

苦孩子朱元璋

朱元璋是個苦孩子,他又叫朱重八,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七個哥哥和父母都被餓死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在選擇當和尚也不太成功之後,朱重八果斷的選擇了另外一個行當,一個掉腦袋的行當—造反。



從社會的底層經過努力打拼,和一眾兄弟的扶持,朱元璋終於走上了人生的巔峰。而在這個時候,看到和自己出生入死的這些兄弟,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這些人的能力是一柄雙刃劍,自己在可以操控自如,自己若是不在自己的兒子恐怕難以服眾。

對於這件事,在朱標和自己父親爭論的時候,朱元璋曾說過一個生動形象的例子。朱元璋把這些功臣名將比作一個棒子上的刺,如果不把刺除掉,怎麼能真正握住權柄呢。朱元璋所採取的對策非常直截了當,全清除掉就可以了,這也是他屠戮功臣的原因。

位面之子劉秀

很多人說劉秀是位面之子,說王莽是個穿越的人。因為在這段歷史中,有很多故事近乎神話。如劉秀率領幾千之眾,竟然能在昆陽擊敗王莽的百萬之兵。所謂的雲臺二十八將,也有杜撰和湊數的嫌疑,如二十八將之首被譽為“蕭何”的鄧禹,就屬於典型的名不副實之人。


事實上,東漢初年最出色的將領非光武帝劉秀本人莫屬。他故意誇大手下的能力,而貶低自己的水平,這就是典型的屈己服人。劉秀手下的這些人不僅沒有造反的心思,更沒有造反的能力。且劉秀建國之後,對這些人授予高官厚祿,但去其權柄及兵權,做到了“揚其名,表其功,虛其位,寬其罪”,稱劉秀為“柔術治天下之君”並非虛言。

唐宗李世民

“唐宗宋祖略輸文采”,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歷朝歷代的君王中達到了頂峰。大唐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開放包容的朝代。出名的諫臣魏徵,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死黨,但其為唐太宗李世民的能力所折服,甘心為其驅使而成為一代能臣。


所謂房謀杜斷,房玄齡、杜如晦只有在李世民為君的時候,才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力。李世民在位時,唐軍殲滅了東突厥,名將李靖更是達到了戰神白起的高度,一生戰無不勝、無一敗績。

人有多大的胸懷,就能達到多高的高度。李世民就是靠自己的胸懷,才得到四海賓服、萬國來朝。如名將侯君集曾協助太子謀反,對這樣一位功臣,李世民念及其功勞,並未將其牽出凌煙閣,僅將其處死並將其族人遷居嶺南。

儘管唐太宗李世民得位不正,但在對待功臣名將的態度上,表現得十分克制能忍。容不下幾個能人,怎麼能治得了天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我來嗶嗶幾點。

1劉邦,朱元璋,史書寫的,得位最正,劉邦到處蹭飯,喝酒欠賬,實在木有錢啊!朱元璋更苦逼,當過要飯的和尚,家裡大饑荒餓死了好幾個,爸爸死了 ,連埋葬的地和棺材板都沒有,號稱淮右布衣。說白了,就是兩窮鬼。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從小被人瞧不起,長大有陰影。和他打天下的,都是窮哥們,知根知底。木有安全感。劉邦死後,呂后懷疑,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想殺盡群臣。被酈將軍 ,申食齊勸阻。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 諸將皆誅 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這反映了當時的形勢。現在有人,不願意嫁鳳凰男,也有這點意思。

2劉秀是劉邦九世孫,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南陽豪強,手下雲臺二十八將,都是南陽的大地主。老婆陰麗華管仲之後,家裡幾百頃地。李世民更是赫赫有名的關隴軍事貴族出身,父親李淵是楊廣的姨兄弟。出身高貴,自信心爆棚,有天然的優越感。

3劉邦和朱元璋年紀比較大了,死的時候,接班人,比較小,難以掌控功臣。朱元璋傳給孫子,更小了。韓信掌兵,多多益善。劉邦帶兵最多十萬,何況劉盈。朱元璋有次把一條棘杖扔在地上,叫太子撿起來,太子為難,朱元璋說:“我今天誅殺功臣,就是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皇太子回答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摜。不過打歸打,罵就罵,朱元璋還是很喜歡朱標這個胖兒子的。李世民和劉秀則正值壯年,完全可以熬死功臣。

4劉邦其實主要殺得是諸侯王,韓信,彭越,英布,臧荼不是直屬部下。可以說是盟友,為了國家的統一不得不除掉。沛縣的蕭何,夏侯嬰,曹參,周勃,軍師,張良,陳平都沒有事。朱元璋是真正的殺了功臣,殺了徐達,傅友德,藍玉,馮勝都是古今名將。只留下一個耿炳文,外號守城將軍,因為他善於守城,短於進攻。最高紀錄,曾經在張士誠的包圍下,守長興守了十年。朱元璋為了廢除丞相制度,也殺了李善長,胡惟庸,以及一大批人。

5劉秀和功臣,子女結為親家。退功臣用文士。讓他們做地主,享清福去。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有點像,做得比較仁義。

5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功臣亡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為什麼劉邦,朱元璋與劉秀,李世民對待功臣名將會不同?

首先這四個開國皇帝的出身就不一樣,決定了建國後對待功臣名將的方式方法也不同。

劉邦,朱元璋是什麼出身?劉秀、李世民是什麼出身?出身決定了他們的見識,胸襟氣度,由此對待功臣的態度也會不一樣。

劉邦,草民一個,出生在豐邑轄下的一個村落,和他爹和兄弟相比,好吃懶做,整個就是一個流氓混混,書都沒讀過,能有什麼見識?要不是秦朝統一後實行郡縣制,底層需要大量的鄉村治保主任一類的官員管理基層,都三十好幾,沒有任何學歷、文憑和資歷的劉邦能混個亭長?就這個亭長還是鄉親們為了治安需要,怕老實巴交的村民幹不好,才把劉邦這個混混舉薦上去的。

也是時勢造英雄,混混出身的劉邦最後竟在秦末亂世中出人頭地,混成了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當了皇帝雖然不是混混了,但其身體裡還是有混混的基因存在,劉邦就是靠著混混的那一套講義氣,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法則,在弱勢的時候為了聯合各路諸侯共同對抗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封官許願,承諾共分天下,才能夠聯合燕王藏荼,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Ⅹ,趙王張耳等組成統一戰線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混混出身的劉邦當然要兌現自己的諾言,包括韓信在內的這些異姓王都獲得了分封。但不久之後,劉邦發現這樣不行啊,這些異姓王都手握重兵,佔有廣大地盤,完全是國中之國。更何況彭越、英布這些人原來就是項羽分封的十九路諸侯之一,個個封疆開土,手握重兵,對漢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構成嚴重危脅,說不定哪天自己的小命就不保了。劉邦為了中央集權,自然要一一剷平。

草根出身的人最怕什麼?當然是害怕失去獲得的一切,為了自己和子孫後代著想,剷除這些異姓王勢在必行。劉邦幾乎殺盡了功臣,七年時間,先後解決了七王中的六個: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其中殺英布時,劉邦還抱病親征,以至於中了箭傷病重駕崩。有人說劉邦主要對異姓王動手,蕭何、曹參、周勃、樊噲還是善終的。但不要忘記了,劉邦曾一度猜忌蕭何,蕭何嚇得自汙名節才免一死;劉邦臨死前甚至要殺樊噲,只不過自己死的早了,不然嚴重懷疑這些人能否善終。

朱元璋比起劉邦來出身更加不如,就連名字都叫朱重八,而且家裡窮的沒飯吃,這一點劉邦比朱元璋強。朱元璋的老爹餓死了,大哥餓死了,大哥的兒子餓死了,老孃也接著餓死了,放牛娃也當不成了,成了孤兒的朱元璋無奈去做了和尚,接著雲遊四方化緣。說好聽是化緣,說難聽點就是要飯。也是命運使然,歷史選擇了朱元璋,元末亂世給了這個幸運兒機會,最終開創了大明王朝,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

朱元璋的經歷比劉邦還不堪,也許就是這些經歷,使得成為皇帝后的朱元璋更加心狠手辣。殺起開國功臣來毫不手軟。從胡惟庸、藍玉開刀,兩個大案子把開國元勳株連得人人遭殃,數一數: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除了湯和和郭英,當年和他一起扛過槍的元老功臣全部殺光了。開國功臣幾乎被他殺了個一乾二淨,這裡面雖說有些人是定鼎江山後,當了大官,便橫行無忌,多行不法該殺,但大部分還是被朱元璋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的。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奉行家國天下,為了老朱家的天下,為了防止別人染指,威脅是不能存在的。正如他對孫子朱允文所說的:我是在為你拔刺!

李世民就比上面兩個出身好多了,關隴貴族出身,而且還是皇親國戚,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自有有很好的環境供他讀書習武,因此養成的氣度和胸襟見識不是草根能比的。李世民征戰四方,可以說唐朝的建立有他一大半的功勞,再加上李世民不是第一任皇帝,經過玄武門之變上臺時除了個別地方,已經基本平定,政治局勢基本穩定,在這樣的情況下,沒必要再去殺功臣來搞得人心惶惶。

劉秀出身也不錯,地主家庭出身,首先生活條件就比前兩個好,而且劉秀是漢朝宗室,父親劉欽還做過縣令。這樣的出身保證了其能夠不為衣食擔憂,而且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李世民一樣,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其見識、胸襟劉邦、朱元璋是比不上的。而且劉秀能成功只是借農民起義起家,後來還是靠地主官僚集團才最後統一天下,成為皇帝。貴族出身有知識有素養的劉秀知道不能濫殺,所以劉秀不但沒殺一個功臣,相反,對輔佐他的“雲臺二十八將”功臣,給以最高的政治榮譽和經濟待遇:賜予丹書鐵券,讓功臣世無絕嗣,“傳於無窮”;賜予大量田產、珠寶、錢帛、御馬,東漢的開國功臣全部善終。

其次是環境的不同,也導致了建國後或當上皇帝后對待功臣名將的態度不同。

西漢剛定,經過多年征戰,可以說是千里無人煙,民心初定,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可是劉邦為了自己的諾言,大封群臣,使得整個西漢王朝中出現了許多國中之國,這些可不是普通的封國,都是手握重兵,而且這些兵還是是經過秦末漢初征戰的百戰之士。再加上這些王侯都是當時為了對付楚霸王項羽劉邦聯合起來的地方軍閥勢力,並不是從始至終一起打天下的人,其對漢王朝的忠誠可想而知,再加上這些諸侯在封地是可以自行收稅和設官的,中央對其控制力很弱。為了西漢王朝的穩定,為了能夠實現中央集權,這些對中央集權統治構成威脅的勢力是一定要剷除的。

朱元璋是為了實現家國天下,讓其他人不能也沒有機會染指老朱家的天下,再加上太子朱標朱標英年早逝,自己的孫子沒什麼威望,老朱在時還沒人敢動,可擔心的是自己死後那些驕兵悍失去了自己的威懾而產生一些不好的想法。為穩妥起見,老朱不得不痛下殺手,為自己的孫子除去隱患。

劉秀是藉助農民起義起家的不錯,但最後卻還是靠的地主豪強才最終獲得的帝位,在這其中,劉秀和這些人已經產生了不可分割的利益關係,他明白自己是怎麼做到這個位子上去的,如果大肆殺戮,可能會導致自己也跟著被這些人拋棄,最終是自己建立的王朝分崩離析,自己也會死於非命。因此,見識過人的劉秀沒有采取血腥暴力的殺戮手段,而是用溫和的手法來鞏固自己的帝位。用最高的政治榮譽和經濟待遇:賜予丹書鐵券,讓功臣世無絕嗣,“傳於無窮”;賜予大量田產、珠寶、錢帛、御馬等來解除這些人的軍政大權,穩固統治。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其時形勢已經很平穩了,各種勢力已經盤根錯節,貿然採取殺戮手段還會破壞好不容易形成的穩定局面,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以李世民的見識當然不會去做。再加上其威望在經過玄武門之變後正是鼎盛時,也能壓制那些人,何況軍權還在手中,也沒有人不識趣去觸黴頭。為了好不容易形成的安定局面,也沒有必要那樣做,後來的凌煙閣一出,更使得那些文臣武將對其頂禮膜拜,沒有了威脅,加上自身修養和胸襟,殺戮已經沒必要了。


歷史的沙灘


劉邦

1. 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的。劉邦和朱元璋,一個是泗水亭長,玩世不恭的小混子,雖然算是秦朝的小吏,但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一個是給地主放牛的娃,受地主剝削,日子過得很苦,就連自己的父親去世都沒有錢去下葬,處處受欺壓,他們都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又沒有讀過書,不懂得書中的大道理,所以,他們都對這個社會產生一種不信任的感覺,所以,在他們掌握權力以後,尤其是當上皇帝成為萬人之上的時候,這種不信任的感覺再一次呈現,怕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被他們奪去,所有,他們都採取了對功臣名將進行血洗的策略。而劉秀和李世民,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雖然西漢瓦解了,但是其作為皇室的餘脈,雖然生於小吏之家,但其到長安學習《尚書》,李世民出生時,其父李淵在隋朝當官,從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所以,他們能夠對忠臣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認識,能夠以理智的態度和方法處理與功臣名將之間的關係。所以,他們都採取厚待功臣的做法。

劉秀

2. 與繼任者能力有關。這個聽起來好像不搭嘎,對待功臣良將的態度有什麼關係,實際上是有很大關係的。劉邦立的太子是劉盈,其始終生活在母親呂雉的陰影裡,雖然是一個好孩子,但是就是太羸弱,朱元璋立的太子是朱標,朱元璋之所以大開殺戒,是他為繼位者掃清障礙,永保大明江山。據史書記載,太子朱標對他 大開殺戒不以為然,曾數次勸諫。一次,朱元璋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放到朱標面前 ,讓太子朱標去拿,朱標畏懼不敢伸手。朱元璋說我殺人就是像去掉荊棘上的尖刺一樣,這樣你將來才可以安坐天下。而劉秀立的太子劉莊,十歲時就通曉《春秋》,聰穎好學,對於政治了解甚多,在朝中口碑也很好,李世民立的太子李治,好學而善良,在被立為太子之後,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經過提前培養,其已具備繼任的能力。所以,對於後繼者自身的能力,決定了幾位皇帝對於功臣處置的結果,後繼者羸弱的,多采取殺戮功臣,扶植新的力量,以便繼任者位置穩定。太子強大的,則籠絡有功之臣、肱骨之臣,更好地輔佐繼任者。

李世民

3. 所面臨的發展形勢不同。劉邦、朱元璋建國後,都大肆分封,有的封為王,有的分封為侯,分封后,一方面本來作為功臣他們都具備很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當然他們自身的實力也在不斷的增強,劉邦和朱元璋看到了王侯等勢力發展的迅速,以及個別王侯不安分的舉動,從中嗅出了危險的信號,所以,為了保證自家江山社稷,採取大肆殺戮。劉秀建國後,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 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李世民則繼續重用各位功臣良將,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形成了人才濟濟的局面。

朱元璋

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一點意見,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



出身不同,底氣不同!

當然,說到底還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同!

劉邦流氓出身,但說到底他大殺功臣是基於剪除異姓王、維護劉漢王朝穩定出發的,這是一個出色政治家都會幹的事!

朱元璋是窮人家苦孩子出身,他的大殺功臣就顯得有點變態。當然,有些人該殺是事實,卻株連太狠。

當然,對比劉邦,朱元璋敢於大開殺戒的原因,還因為老朱有實力廢了丞相,帝權高度集中,換劉邦的西漢、劉秀的東漢以及李世民的初唐都是不一樣的政治環境。

再說劉秀、李世民,這兩個均是貴族出身,劉秀還是皇族,有自信御下治國。

但,劉秀很少動功臣的原因和李世民又有不同。因為,東漢的光武中興,說到底是幾個豪族擁劉秀上位的,門閥勢力支撐下的皇權本就多有水分。

李世民起於徵戰,殺伐四方,兼有玄武門之變在前,殺功臣那種落人口實的事兒那肯定不能幹了。不過,李世民的帝王術卻堪稱歷代帝王中少見,大氣服人、用人,這點是少有皇帝能及的。


左述子


他們所選擇的道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個人素質有直接的聯繫。

劉邦的才華在他的小夥伴們中間並不是出色的,不要說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也不要說漢初三傑,就是當時的一些異姓諸侯王,若論軍事才華也是吊打劉邦,所以在劉邦的江山稍稍平定之後,他就不敢再留著這些能人酣睡在他的睡塌之側了。

其次,劉邦出身平民,泗水亭長這樣的官職和貴族出身的部下相比肯定會給劉邦很大的壓力,讓他自慚形穢,要想老大身份做的牢就得把這些礙眼的傢伙都除掉。

而朱元璋呢,他的軍事才華在農民起義領袖中可謂是首屈一指,在他的弟兄中也是威望頗高,在他有生之年應該是沒人敢造反,甚至他的兒子太子朱標也是眾望所歸,文臣武將都臣服於太子,看起來似乎朱元璋可以安枕無憂。

但世事難料,朱標英年早逝,老朱白髮人送黑髮人,皇太孫人小威望輕,和那些久經沙場的武將比起來真是不值一提,本就心狠手辣的老朱動手了,他要為心愛的孫子鋪平道路,殺掉功臣,並且讓兒子輔佐這位皇太孫,可他想錯了,反叛之人就出在自己的兒子中,真是讓人唏噓。

李世民並沒怎麼殺功臣,除了後來站錯隊謀反的侯俊傑,李世民並沒有殺過任何人。其實他是有殺功臣的動機的,當年玄武門兵變,李世民雖然奪得了皇位,卻也留下了弒兄殺弟的惡名,這是他人生的一大汙點,他完全可以像有些皇帝那樣,把責任推給臣下,說他們擅自行動,自己是無辜的。這樣就可以洗脫責任。李世民沒有這樣做,他承擔了自己的責任,他是一個有心胸的皇帝。

他甚至能容忍臣下當面指摘自己的過失,也能容忍少數民族來中原生活,正是他的兼容幷包才開創了貞觀盛世,名垂千古。

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不害怕功臣,當年他南征北戰,打下了大唐江山,既有退敵的計謀,又有衝殺的狠辣,李世民本身就是軍事的佼佼者,他沒有必要殺功臣。

最後再說光武皇帝劉秀,毛主席評價他是最會打仗的皇帝,他出身平民,靠著自身的才華和品行吸引一群文臣武將,共同開創了東漢二百年基業。

在平定叛亂中,各位將領的作戰部署都要送回洛陽經劉秀審批。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司馬吳漢帶兵入蜀,作戰計劃報來,劉秀頓時大驚,預言吳漢將敗,結果情況果然如劉秀所料,吳漢差點喪命,當時劉秀並不在四川,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洛陽,僅憑地圖就這樣料事如神,真可謂神人也。

而這個故事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部下的智慧不如劉秀,他可以安枕無憂。

劉秀的繼承人漢明帝劉莊同樣才華出眾,國家在他們父子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國泰民安,君臣相安無事,時不時在一起聚聚餐,還可以開個玩笑,這真是理想的君臣關係啊!








歷史可以這樣學


劉邦,劉秀,李世民和朱元璋四人都是開國皇帝,文治武功都非常歷害。劉邦和李世民軍事經歷相似,常常率軍在一線作戰,作皇帝后還御駕親征。劉秀和朱元璋足智多謀,除了早期親自上陣外,以後則在後方排兵佈陣,運籌幃幄決勝千里,軍事上更加自信和餘刃有餘。對待功臣上,四人處事風格也不盡相同。

漢高祖劉邦同項羽爭奪天下時,聯合燕王藏荼,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Ⅹ,趙王張耳等組成統一戰線。劉邦當上皇帝后,這些異姓王手握重兵,佔有廣大地盤對漢王朝構成嚴重危脅。劉邦剷除異姓王是大勢所趨,任何一個開國皇帝都會同樣做,這和劉邦個人品質沒什麼關糸。周勃,陳平,周昌,雍齒等沒什麼軍權的都得到了善終。

光武帝劉秀是天縱之材,在中國曆代皇帝中學問最高,修養最深是最完美的皇帝。劉秀一個文弱書生,昆陽之戰以少勝多,率三千精兵搗毀王莽四十萬軍隊,巡河北,建都洛陽,運籌幃幄決勝千里,收竇融,收西蜀,平江南統一天下,能夠駕御雲臺二十八將。劉秀依靠豪強地主立功,和他們共享榮華富貴。

李世民少年得志,秦王府中文官武將雲集,他依靠關東武將集團平定天下,又依靠他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地位。李世民武功高強,軍事能力出眾,手中牢牢掌握軍隊。手下眾將全都效命於他,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除了侯君集參與太子李承乾叛亂被處死之外,其他人都得善終。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他最痛恨貪官汙吏欺壓百姓,朱元璋用嚴刑重法治理貪官,共殺了十五萬貪官。開國將領中有些人居功自傲,目無國法,違法亂紀嚴重,朱元璋殺了一批武將,大將軍蘭玉還被剝皮示眾。這件事在歷史上影響較大。所以,劉邦,劉秀,李世民和朱元璋在對開國元勳態度上是由當時政治,軍事形事決定的,當然也和他們個人修養也有一定關糸。





關東俠客


一、出身不同,思想上對皇權的需求更為嚴苛。劉邦與朱元璋都是草根皇帝出身,生於草莽他們付出了太多,他們打下來的江山非常不易。皇權思想比劉秀和李世民更重。如果想江山久遠,必須為子嗣除掉荊棘與潛在危險。

武將威脅,作為皇朝的創始人,劉邦和朱元璋有很多優秀的將領,有的能力絲毫不亞於他們。他們在尚且能控制住,可是他們擔心自己的子孫未必能壓制住功臣。劉邦有韓信、英布、彭越等大將,都是從項羽處投誠而來,對安定的天下而言,武將的威脅更為恐怖。

朱元璋手下李善長、徐達、藍玉等文韜武略各有所長,太子朱標仁義。朱元璋恐天下為他人所得,也是常理之中,只是他的殺伐過於殘酷,牽連太廣。

二、劉秀與李世民對待功臣方面,劉秀對待功臣要比很多皇帝好太多,他基本上沒有屠戮功臣。對功臣哪怕是有反叛的功臣,也給予了妥善安置。

李世民對擁護自己奪取帝位的臣子,都畫上圖像,有凌煙閣的二十四功臣圖。李世民在位時間比較長,他去世時有小舅子長孫無忌在,還有很多賢臣,通過聯姻關係鞏固。他相信自己的安排比較妥當。

劉秀與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更為自信。而這些與他們的出身息息相關。


老鴨說歷史


這不是個人決定的,是根據形式決定的。最根本在於創業的起點不同。當上皇帝后,做事情也不同。就比如劉邦,朱元璋等,他們起點低,一旦身居高位,尤其是至尊無上的皇帝,下邊人難免會有不敬的地方,或多或少可能說漏了嘴,把當年的糗事說出來,那是犯大忌諱的。而且大家基本上也都是知根知底的,都知道大家都是一塊穿開襠褲長大的,憑啥你做皇帝,我覺得我也可以。也會有這種想法!而劉秀李世民則是貴族血統,創業之初就有階級尊卑劃分,不會出現前者的情況,所以沒必要通過殺戮來解決。

另一方面,像劉邦朱元璋起身草莽,跟隨一同創業的人起初的身份也高不到哪裡去,還沒多少文化,沒見過大世面,他們一旦身居高位,也更容易囂張跋扈。新天子出於對江山社稷長久計,必然也會才去措施!

開國的形式也不一樣,漢建國是在一片廢墟之上建立的,秦二世的壓榨,秦末動亂,秦亡之後的後戰國時代列國戰爭,生靈塗炭,劉邦創業的時候跟下屬之間大多是鬆散的聯盟關係,誰也不服劉邦,再加上匈奴虎視眈眈,這種形式下,國家經不起再折騰,所以必須殺戮來換取和平。明初情況大致相似。而劉秀。李世民則不同,兩漢之間王莽竄過短暫動亂,中華大地沒有到元氣大傷的地步,下屬也沒有造反的可能,國家形式總體是好的,還有唐初,雖然隋末動亂,但是隋朝短暫經營積累的財富不可估量,隋到唐也只是一個短暫的過度,國家形式依然是比較可觀的,發生再次動亂的條件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