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二)

(二)中国下沉市场解法一: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最懂零售的价值投资机构

针对中国下沉市场的解法,我要先讲两家企业。第一家是日本的折扣店堂吉诃德,我称之为“线下版拼多多”。第二家是日本的百元店大创产业,我称之为“下沉版名创优品”。

其实拼多多的出现,已经验证了下沉市场对于低价商品的需求,但线下版拼多多和连锁 5 元店业态尚处于缺位状态。那我们就来看看,堂吉诃德是否会是中国下沉市场的解法之一?

我认为,尾货的价格优势天然适合快速切入中国的下沉市场,但核心有两个点:一是如何把尾货的潜在价值发挥到最大;二是如何管理极为复杂的尾货商品和尾货供应链。中国目前的零售企业皆缺乏这样的能力,堂吉诃德是一个好的参考样本。

我们先来看堂吉诃德是一种怎样的存在?2018 年,其销售额超过了 500 亿人民币,门店数有 400 多家,单店销售额有一亿多人民币,SKU 在 10 万以上,整个公司客流量 3 亿人/年。


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二)

图:堂吉诃德的收入变化趋势


再来看一下堂吉诃德的收入变化趋势,上图中,灰色的线是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黄色的线是堂吉诃德的收入增长率。 可以发现,从2008 年开始,它有非常明显逆周期的特点。

堂吉诃德的创始人叫安田隆夫,石油危机时期,他产生一个想法——既然很多公司开始倒闭清尾货,整个社会在消费降级,但市场上只有百货,GMS,品类杀手店等业态,这些业态的商品价格又做不到很便宜,那能不能收尾货然后以极低价格卖出去?这就是他当时创立堂吉诃德的初衷。

他有三个营销策略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也是堂吉诃德在早期致胜的法宝:

第一个叫“POP洪水”。拿到尾货商品,用手绘的海报把商品的亮点全部体现出来。

第二个是压缩陈列。看起来乱七八糟,和易寻易买易拿的原则相悖,但给你一种挖宝的感觉,很像拼多多娱乐式的消费体验。

第三个是深夜运营,夜间消费占日本整体消费的 50% 且市场空白。

单店模式跑通之后要想怎么样规模化地复制,建立处于 Growth 阶段的竞争壁垒,安田隆夫在这个阶段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扩大自己上游供应链的规模,正好当时泡沫经济之后有很多企业倒闭,他有更多可以收的尾货;第二,丰富自己的商品矩阵,尾货商品的毛利高,商品占比 40%。一般商品和爆款商品,占比 60%,但是他用市场价九折去销售。这两点加起来,一个是毛利最大化,一个是客流最大化,最后实现整体盈利。

除此之外,他将管理权下放,设置“个人店长”制度,从进货到采购营销到库存管理,包括整个 PDCA 的流程全都是一线店员自己决定,同时导入“店员battle”制度激励一线员工。这使得堂吉柯德拥有了极其灵活的战斗模式,即使资产很重但也能实现门店的规模化复制。再之后通过既有供应链能力,以自建和收购两种方式创造 cross-over 业态,实现业态横向扩张。

我们知道,所有的零售公司都会做自有品牌

,堂吉诃德也一样。它首先成立审批委员会,主要负责从店铺收集顾客需求,然后给到商品研发部门,中国的代工厂和品牌方负责生产,最后通过自有物流把商品配送到门店。

堂吉诃德自有品牌矩阵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情热价格”,这是它定位最低的自有品牌;第二个是 PLUS ,低于市场价格,但品质上乘;最后是 Premium,更为综合考量价格、品质、设计。从数据来看,自有品牌贡献 11% 收入及 16% 毛利,这个战略是非常正确的。

2007 年,堂吉柯德收购了一家即将破产的地方 GMS 企业——长崎屋,因老龄化程度加深,深耕日本二三线城市的长崎屋业绩严重下滑。堂吉柯德收购长崎屋后,对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做了一个融合业态叫“Mega Donki”使长崎屋成功扭亏为盈。

现在我们来画出堂吉诃德的“进化”过程,你可以看到,它的核心能力是“变废为宝”——卖尾货,收购运营不善的商业地产,并购破产企业,最后将他们变废为宝。

这就是一家卖尾货公司的终极形态——一家零售公司越来越像一个玩价值投资的 PE 机构。


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二)

图:堂吉诃德的“进化”过程

那这也会是拼多多的终局吗?

我认为,极致低价的商业模式是天然抗周期的,经济景气的时候,可能活得比较一般,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以活得非常好。

所以,拼多多在未来扩张的过程中,如果从卖尾货培养出将商品、将企业变废为宝这样的能力,它最终形态就会越来越接近最懂零售的价值投资机构。

(三)中国下沉市场解法二:类大创的 5 元店可能是中国县域经济的下一个破局点

中国下沉市场的第二个解法,需要学习的样本是日本的百元店鼻祖大创产业,我称之为“下沉版名创优品”。

这里要先讲一下名创优品,看它未能满足的中国市场是什么。

名创优品比 MUJI 的定位低但比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大创定位高。你去东南亚会发现,名创优品的价格是大创的两倍,其实跟 MUJI 在 2005 年刚进中国的时候定位是一样的。所以,它可以在一二线城市利用“日本设计+中国制造”获得成功,

打的是消费升级的旗号,但问题是很难下沉

我们知道,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是三四线的 2 倍至 3 倍,名创优品的 15 元价格带在三四线城市难以被接受,但拼多多的定位又太低,在这之间就存在一个 5 元至 10 元的价格真空地带。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市场可以用日本打消费降级的逻辑去做,类似于大创的 5 元店(所谓日本的百元店,折合人民币就是 6 元左右),有可能是中国县域经济下一个破局点。

我们来看看日本百元店的进化史。

大创是日本百元店的鼻祖,百元店一开始的逻辑跟堂吉诃德比较像,石油危机中大家都没什么钱,开始追求性价比,大创就诞生于此。但当日本慢慢从石油危机里恢复,大创也就不温不火了。直到 1991 年泡沫经济低迷,大创迎来飞速增长,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其他百元店公司。

2000 年左右,因为日本百元店的上游供应渠道多在海外,日元贬值使得原材料价格上涨,百元店又是薄利多销的逻辑,所以当时死了一大批小的百元店公司,进行了一次行业洗牌。现在整个日本百元店的市场格局是:大创、Seria、Cando 和 Watts。其中大创占了约 60% 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二)

图:大创产业销售额和店铺推移

再来看一下大创的销售额和店铺推移。从上图可以看出,大创从 1990 年到 2003 年是极速增长的状态,这受益于经济危机。但是为什么在 2003 年增长放缓了?原因就是日本的百元店处于饱和状态,所以大创之后一直在做出海,但它的出海做的并不顺利,比名创优品差很多,也是因为出海定位没找对的问题。

大创商业模式的进化也有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

1. 大创从上游批发商收购低价商品(如尾货),再利用卡车进行移动销售,其实就是移动式地摊。而且所有商品限定期间销售,让消费者一直保持新鲜感,这也一直融入到了大创的基因里。大家现在去日本大创逛,不会发现第二家一模一样的门店。

2. 全品 100 日元。好处是,一计数方便,二缩短消费决策流程,更易产生冲动消费。大创不管进货成本多少,它的核心是保证商品的质量,所以一部分是赚着卖,一部分是亏着卖。

3. 在超市门口人流量特别大的地方开店,并从中国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货,商品价格在 0.5 元至 3 元人民币左右,在日本能卖到 6 元至 7 元。

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去寻找海内外大量的代工厂。现在大创有 1400 多家工厂,SKU 在 7 万左右,上新速度是每个月 800 个 SKU。

这里我举两个大创做 OEM 的例子。第一个案例,是包下泰国代工厂全年产能生产和纸(日本的一种纸制品),泰国树林多,离原材料产地近且产地原材料足够充足,所以价格比较便宜;造纸属于当地传统行业,技术难度不大,下沉到东南亚村镇,人力成本也低。大创会包下整个工厂全年的产能,把单均成本压到最低,最后除掉关税门店,毛利率能达到 95.4%。

第二个例子是大创如何生产 100 日元的新刊杂志。出一本书有用纸费、印刷&制版费、版权费等等,这里面成本最高的是印刷&制版费,占了 50% 左右。大创通过注资印刷公司,把印刷制版费降低了 10%,它还把印刷和制版公司放在一个楼里,省去各个环节的物流管理费。

另外,大创还用杂货的逻辑去做书籍杂志,新刊出来后,如果进书店是要给书店新刊门费的,但以杂货去做,就可以省掉这笔钱。其实拼多多也是一样的逻辑,9.9 包邮倒逼中国很多制造商将潜能发挥到最大。

大创在日本的加盟店很少,80% 都是直营店,而且有多种多样的门店类型,站内店、街边店等等,每个店都不一样。在门店管理上,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大创是一人店长制,其他都是兼职;它还会在货架的两端放一些主推商品,因为消费者去购物的时候,这里的注意力停留时间最长。如果商品出现滞销,大创就会调整它们的摆放位置。


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二)

图:日本百元店行业总览

这里我对比了日本的几家百元店的数据的特点,会发现大创的毛利在 30% 至 35% 左右(估测,大创未上市),而且在 6 元至 10 元这个价格带不会出现第二名;主打中高端女性消费的 Seria,毛利在 45% 左右,净利率高达 7%。运营效率方面,各家百元店都差不多,人力成本和租金各占 10% 左右。

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类似于大创这样的公司出来?

我认为,5 元店需要极强的供应链规模效应壁垒,大创 SKU 有七万多,其他几家也就两万左右,这就对供应链的整合管理能力要求非常高。

其实大创的供应链基本在中国,也就是说他们中国的工厂一开始都被训练得很好,供应链能力很强,但问题是,中国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和整合的能力。

所以,中国下沉市场解法之二,就要看能不能建立类似大创这样的供应链管理和整合的能力。

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二)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