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在吃瓜群眾眼裡,新能源汽車行業做的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上有動輒上百億元的政府補貼,下有雙限城市大量剛需,生意不能不好;從業人士卻常訴苦,新能源汽車投入大,週期長,回報難,錢越來越難掙了。

那麼,哪種觀點更接近事實?縱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到底誰賺錢了?

為回答這個問題,《電動汽車觀察家》研讀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內,16家龍頭企業的2018年財報(包括業績快報),探尋這些企業的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當年是否盈利。

由於新能源汽車運營企業多為非上市公司,我們還發起“2018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賺錢了嗎”的調查問卷,向從業人士徵詢所在企業狀況,補充收集了包括運營企業在內的非上市公司2018年的盈利(或虧損)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06份。

需要提示一點,截至2019年4月30日上午,我們選為代表的中恆電氣尚未發佈完整年報,只公開了業績快報。企業後期還有可能修正年報數據,最終盈利(或虧損)數額或和快報存在差異。

1

基本結論:

中上游多盈利


就本文涉及的16個企業和調查問卷看,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中,賺錢的絕大多數集中在整車購置,以及之前的環節,而這些環節也是政府補貼惠及的主要領域。

2018年16家企業及問卷調查企業盈虧情況

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資料來源:各公司年報(包括快報)、券商研報、《電動汽車觀察家》問卷

注:紅色表示盈利、黃色表示盈虧平衡或部分盈利

○動力電池材料鏈,我們選取了廈門鎢業、貝特瑞、恩捷股份和新宙邦四家企業,作為動力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的代表企業。這四家企業中,動力電池材料業務全部盈利。

調查問卷中,動力電池材料及設備行業,選擇企業已經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達到86%。

○動力電池電芯/模組與pack鏈,選取的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和億緯鋰能三家企業全部盈利。調查問卷的相關企業人員,選擇企業已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約為38%,看來動力電池行業頭部企業日子好過,但多數並不盈利。

○新能源汽車電機鏈,兩家代表企業中,大洋電機旗下的上海電驅動未盈利,北京佩特來盈利;方正電機盈利。調查問卷的新能源汽車電機從業人員,選擇

企業已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為77%。

○新能源汽車整車鏈,四家新能源乘用車和客車企業全部盈利調查問卷的整車行業人士,選擇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為62%。

○新能源汽車充電鏈盈利情況比較特殊,選取的三家上市公司中,特銳德的充電業務去年實現盈虧平衡,萬馬股份在部分城市盈利,中恆電氣的充電樁業務有毛利。

從調查問卷看,充電行業的盈利狀況最差,選擇企業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只有10%。

○主營新能源汽車運營的企業中,上市公司較少,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選擇企業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為20%,僅高於充電行業。

上述行業分類沒有覆蓋的其他細分領域,我們列為“其他新能源汽車零部件”,

選擇企業盈利(或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為47%。

以下按照新能源汽車行業分類,梳理幾個鏈條的盈利特徵和影響因素。

2

電池材料:

相對最賺錢

在本文統計的16家上市公司中,動力電池材料企業的盈利狀況相對最好。

結合問卷調查,動力電池材料行業人士中,高達86%的人選擇企業已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符合“最賺錢”的判斷。

2018年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企業盈利情況

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來源:各公司財報、券商研報、《電動汽車觀察家》問卷調查

○廈門鎢業2018年年度業績快報顯示,2018 年,該公司新能源電池材料(含貯氫合金、鋰電材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2.12億元,同比增加 75.59%;實現利潤總額約 9170萬元,同比減少65.42%。

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第四季度,鈷原料價格急速下跌帶動產品價格下跌。

○貝特瑞的主要營業收入來自電池正負極材料,根據該公司2018年半年度報告,2018年,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業務佔公司營業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4.81%和56.52%。

貝特瑞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公司淨利潤約5.4億元,同比增長53.78%;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4.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17%。因此,基本可以判斷,2018年,貝特瑞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是賺錢的。

該公司快報稱,當年營收增長的一大原因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需求增加,電池材料需求增加。

○恩捷股份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利潤主要來自2018年7月19日收購完成的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恩捷)。根據上海恩捷官網介紹,該公司主營業務為鋰離子電池隔膜開發與製造。

恩捷股份的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上海恩捷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4.76億元。此前發佈的恩捷股份2018年度業績快報稱,上海恩捷盈利能力較強,生產規模逐步擴大,使得公司(恩捷股份)2018年業績大幅增加。

○新宙邦的新能源汽車業務聚焦動力電池電解液。其2018年已審財報顯示,當年,新宙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3.2億元。

根據中信證券發佈的研報,2018年,新宙邦電解液業務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72 億元,同比增長11.79%。受制於價格下行,全年電解液毛利率27.52%,較2017年下滑4.96%。因此,新宙邦當年的新能源汽車業務也是賺錢的。

3

電芯/模組和Pack:

賺錢集中龍頭企業

和動力電池材料行業類似,動力電池電芯/模組和pack企業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旺盛,幾家龍頭企業均有盈利。

但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只有38%的電池企業人士選擇企業盈利(包括盈虧平衡),很有可能是因為多數問卷作答者

並非來自頭部企業,盈利狀況不及第一二梯隊的企業。

2018年新能源汽車電池電芯/模組和Pack企業盈利情況

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來源:各公司財報、券商研報、《電動汽車觀察家》問卷調查

○寧德時代2018年年報顯示,當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96.1億元,同比增長48.08%;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3.87億元,同比下降12.6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31.28億元,同比增長31.68%。

對於2018年歸母淨利潤為何下降,2019年4月26日,寧德時代在2018年度業績說明會上稱,主要是由於2017年,公司確認了處置普萊德收益。

○國軒高科的主要營收來自動力鋰電池,根據該公司2018年半年報,動力鋰電池業務收入佔營業總收入的84.58%。

2019年4月30日,國軒高科發佈2018年審計報告,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營業總收入51.3億,同比增長6%;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約5.8億元,同比下降30.7%。

審計報告的淨利潤數額和4月24日,國軒高科發佈的2018年業績快報修正報告一致。

而在2019年2月28日發佈的國軒高科2018年業績快報中,2018年,公司營業總收入約為61.46億元,增長27.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52億元,同比增長1.65%。

國軒高科解釋稱,修正業績快報的主要原因是,對部分公司結算時點差異,以及補充計提壞賬準備金額。雖然淨利潤差額接近2.7億元,但2018年,國軒高科的動力電池業務仍是盈利的。

○億緯鋰能是三家動力電池企業中,2018年淨利潤增幅最大的一家。

億緯鋰能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當年,該公司營業總收入43.51億元,同比上升45.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71億元,同比上升41.4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4.96億元,同比增長81.02%。

根據億緯鋰能2018年業績快報,當年業績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鋰原電池業務平穩成長;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業務產能釋放,業績快速增長;參股公司深圳麥克韋爾股份有限公司的業績超預期,使公司投資收益同比大幅增長。

另外,根據2019年3月18日,億緯鋰能關於對深圳證券交易所問詢函的回覆公告,2018年,億緯鋰能用於電子霧化器的鋰離子電池淨利潤約為0.12億元,佔當年淨利潤的比例僅為2.07%,和動力鋰離子電池相比,可以忽略。

4

電機:

商譽減值拖累盈利

本文選取的兩家新能源汽車電機企業,大洋電機和方正電機,2018年企業業績受商譽減值影響很大,不過商譽減值主要是與投資收益相關,並不是主營業務。

前者旗下部分企業新能源汽車電機業務盈利,後者兩家子公司的相關業務利潤同比降幅超過36%。

相比之下,問卷調查中,新能源汽車電機行業人士選擇企業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達到77%,僅次於動力電池材料行業。很有可能是,其他未上市的電機企業,正在“悶聲賺錢”。

2018年新能源汽車電機企業盈利情況

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來源:各公司財報、券商研報、《電動汽車觀察家》問卷調查

○大洋電機是本次統計的16家上市公司中,淨利潤同比降幅最大的一家。

大洋電機2018年年度報告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總收入約86.38億元,同比增長0.3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76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668.68%。

2018年,大洋電機淨利潤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旗下上海電驅動和北京佩特來均存在商譽減值,報告期內計提金額分別達到20.96億元和3.1億元。這兩家企業是大洋電機新能源汽車電機業務的主要承當方。

2019年2月21日,2018年業績預告發布當天,大洋電機還公開了對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注函的回覆。

回覆稱,2018年度,上海電驅動受新能源汽車行業補貼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出現自2015年併購以來的首次業績虧損;北京佩特來盈利能力未達到預測水平(說明已盈利),投資的北京佩特來電機驅動技術有限公司,因在2018年受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影響導致業績虧損。

○方正電機的新能源汽車電機業務主要來自兩家子公司德沃仕和上海海能。

2019年1月22日,方正電機在對深圳證券交易所問詢函的回覆中稱,2018年德沃仕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08億元(未經審計),同比下降27.73%;實現淨利潤 1247.2萬元(未經審計),同比下降 51.85%。

德沃仕2018年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補貼政策變化導致2018 年下半年以來新能源專用車市場銷量下滑嚴重,德沃仕新能源專用車驅動電機業務即出現下滑。

該回複稱,2018年上海海能實現營業收入約2.26億元(未經審計),同比下降 22.65%;實現淨利潤 6068.93 萬元(未經審計),同比下降 36.37%。

5

整車賺錢,

補貼貢獻大

整車企業,是新能源汽車政府補貼的最大受益方,隨著補貼進一步退坡,車企的盈利壓力明顯增大。

本次問卷調查中,新能源汽車整車從業者中,選擇企業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佔比為62%,一定程度上說明,2018年整車企業盈利情況還是不錯的。

2018年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盈利情況

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來源:各公司財報、券商研報、《電動汽車觀察家》問卷調查

○比亞迪2018年已審財務報表顯示,當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1300.55億元,同比增長22.7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7.8億元,同比降31.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5.856億元,同比下降80.39%。

比亞迪稱,淨利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補貼退坡影響及研發費用上升。

根據比亞迪2018年半年報,汽車業務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為53.97%,雖然比亞迪財報沒有將新能源汽車業務剝離出來,但比亞迪在對深圳證券交易2018年半年報問詢函的回覆中,稱

“公司在本報告期(2018年上半年)內銷售的大部分新能源車型單車補貼收入較去年同期減少約 30%。由此,雖然公司本報告期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有較大增幅,但仍然無法完全抵減此過渡期補貼政策對公司新能源汽車業務盈利的衝擊。

新能源汽車毛利出現一定幅度下滑,進而導致汽車業務的銷售毛利下降。

可以看出,2018年上半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還是賺錢的。

值得一提的是,4月29日,深交所對比亞迪發出關於2018年財報詢問函,要求其回答淨利潤下降、補貼影響等15項問題,截至本文發出之前,比亞迪方面尚未回應。

○2018年9月27日,北汽新能源以北汽藍谷的身份正式上市。

北汽藍谷2018年度審計報告顯示,當年,公司營業總收入164.4億元,同比增長43%;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6億元,同比增長161.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為-7.29億元。

和比亞迪類似,北汽新能源的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自於政府補助。2018年,北汽藍谷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9.18億元,足見

企業對政府補貼的依賴。

○宇通客車2018年度審計報告顯示,2018年,企業營業收入為317.46億元,同比減少4.4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3.01億元,同比減少26.4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17.8億元,同比減少36.4%。

據雪球時間財經報道,2018年,宇通新能源汽車銷售2.47萬輛,佔總銷量40%;新能源汽車收入及補貼為164億元,佔客車銷售營收比例56%;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為40.72億,是2018年公司總淨利的1.77倍。

因此,基本可以判斷,企業涉新能源汽車業務是賺錢的,但對政府補貼等非經常性損益因素的依賴也比較大。

另外,平安證券研報分析稱,2018年,宇通純電車平均單臺補貼下滑6.2萬元,但新能源車ASP(平均單價,含補貼)提升1.8萬至 66.3萬元,可以看出企業產品高端化的可持續性。

○中通客車是國內新能源客車主要企業,該公司2018年審計報告顯示,2018年,企業營業收入60.8億元,同比下降22.5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657萬元,同比下降80.87%;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淨利潤為675.1萬元,同比降低94.9%。


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數據來源:中通2018年年報、中國客車統計信息網

中通在2018年度報告摘要中稱,淨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8 年國家新能源補貼標準進一步下降,公司新能源客車的盈利水平受到了較大影響。由此判斷,中通新能源汽車業務仍是盈利的。

6

充電:

設備產銷賺錢,運營不賺錢

本次調研的3家充電樁企業,充電樁設備生產和銷售業務均盈利,但充電運營業務只有很小部分盈利。從問卷調查結果看,充電運營行業人士選擇企業盈利(盈虧平衡)的人數比例僅10%,是所有相關鏈條企業水平最低的。

2018年新能源汽車充電企業盈利情況

新能源汽車行業誰賺錢了?


來源:各公司財報、券商研報、《電動汽車觀察家》問卷調查

○特銳德2018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公司新能源汽車充電生態網業務實現營業總收入14.65億元,同比增長44.87%;毛利潤3.12億元,同比增長26.87%。

報告期內,公司充電量11.3億度,同比增長165%;充電運營收入5.31億元,同比增長153%;充電設備銷售及共建業務收入7.51億元,同比增長106%;充電板塊全年實現盈虧平衡。

○萬馬股份2018年度業績快報顯示,當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1.12億元,同比減少2.8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1.01億元,同比增加33.25%。

該報告稱,2018年公司已完成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武漢、西安、成都、重慶、南京、蘇州、無錫、三亞、福州、泉州等幹線充電網搭建,形成為通勤車、網約車、物流車等不同客戶、不同需求的充電網。

報告期內,部分城市公司實現盈利。

○中恆電氣2018年度業績快報顯示,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86億元,同比增長13.85%;利潤總額8805.26萬元,同比增長46.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694.66萬元,同比增長20.65%。

根據安信證券研報,中恆電氣生產和銷售直流充電樁產品,2018年,其充電樁業務毛利率達到55%以上,高於行業水平。也就是說,充電樁生產銷售盈利是確定的,但充電樁運營業務盈利情況不詳。

充電樁生產和銷售賺錢,運營不賺錢是不少充電鏈條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綜合16家上市公司年報(或業績快報)和問卷調查結果,2018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盈利是主流。

尤其是整車購置及前端企業,就本文討論的13家上市公司而言,全部盈利,淨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至少有3家(貝特瑞、億緯鋰能、北汽新能源)。

整車購置後端的充電運營和新能源汽車運營行業,盈利情況最差,

後者的從業人士在填寫問卷調查時,選擇企業盈利(包括盈虧平衡)的人數比例只有20%,僅優於充電樁運營行業。

另外,政府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的盈利水平影響非常大,尤其對於整車企業,補貼力度甚至能夠決定企業盈利或是虧損。但有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調整產品線,比如走高端化路線,減弱對補貼的依賴。

2018年,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歸零之前,企業能享受大額補貼紅利的最後一年。鑑於此,如果無法適應後補貼時代的市場環境,2019年及以後,相關企業的業績賬面可能就沒2018年這麼好看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