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調整期”何以服人

​10月新能源市場連續第4個月下滑,“市場進入調整期”的說法多起來。然而,不少企業已經投入了鉅額資金,現在卻不得不承受“燒錢”發展的痛苦。對於專家給出的“調整期”結論,企業能夠接受嗎?

車市下滑沒有停止的跡象,業界望眼欲穿的車市“銀九金十”並未到來。乘聯會數據顯示,10月廠家批發銷量190.5萬臺,同比增幅-5.9%,環比增幅0.2%。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相對歷年的10月稍強於九月的‘銀九金十’表現,今年10月的批發環比提升不強。”

新能源“調整期”何以服人

更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市場迎來四連降,且跌幅呈現擴大態勢。乘聯會數據顯示,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6.6萬臺,同比增幅-45.4%。與7月(增幅-4.2%)、8月(增幅-16%)、9月(增幅-33.4%)相比,10月新能源車近乎腰斬的市場表現可謂慘不忍睹。

多位專家將當前的新能源市場定義為“調整期”。11月5日,在2019新能源汽車智新峰會上,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家組長王秉剛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本身到了調整階段。”11月8日,崔東樹撰文稱:“目前新能源市場仍處於退坡後的調整期。”

“調整期”三個字說起來簡單但分量很重。尤其是在國家補貼退坡殆盡,新能源車研發、銷售成本大幅上漲的情況下,對於處在虧損狀態的部分中國品牌而言,當前可謂度日如年。

新能源“調整期”何以服人

近日,有媒體統計了長安汽車、北汽藍谷、一汽轎車、力帆股份、眾泰汽車、海馬汽車、一汽夏利七家車企的財報數據。統計顯示,前三季度上述七家企業淨利潤下降了2億~26.6億元,同比增幅為-297.33%~-2064.56%。上述企業虧成這樣,哪裡有錢研發新產品?又如何度過“調整期”?似乎都是未知數。

與上述本土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跨國公司紛紛加大了新能源車投放力度。11月8日,上海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在上海落成,首輛ID車型下線。同日,奔馳旗下首款純電動車型奔馳EQC在華上市,售價57.98萬~62.68萬元。

很明顯,唯有有實力的車企才敢於在“調整期”逆週期投資,但即便再有實力或許也經不起持續“燒錢”的考驗,因此業界都想知道“調整期”會持續多久?

新能源“調整期”何以服人

現實情況是,遭遇技術瓶頸和成本壓力的新能源車短期難以被消費者接受。技術層面,新能源車裡程焦慮的問題短期難以解決。王秉剛表示:“電動汽車續駛里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大的突破。我認為在今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電池的能量密度經過努力會逐漸做到300Wh/kg左右。然而,有人說下一步做500公里、甚至1000公里續航的電池,我認為這都是不可能的。”消費層面,崔東樹認為:“由於受到成本焦慮和安全焦慮等因素影響,新能源車走向普通家庭和入門級用戶較為困難。”

新能源“調整期”何以服人

顯然,因為多數消費者不接受新能源車,所以所謂的“調整期”短時間難以結束,企業“燒錢”之路依然漫長。崔東樹認為:“在新的競爭環境和政策導向下,2020年的新能源車換擋提速的潛力雖然很大,但是新能源車的成本劣勢還要靠企業利潤彌補。”或許,企業已經無暇顧及“調整期”的結論是否成立了,因為在“燒錢”中發展新能源車已經令他們備感焦慮。

然而,近期有專家卻公開宣稱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存在“三大焦慮”,到底是消費者焦慮還是廠商焦慮?抑或是某些專家更焦慮?請關注《選車網》的後續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