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了無數貪官來反腐,為何明朝反而成了腐敗最嚴重的朝代?

oO灰機Oo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農民”皇帝。在漫長的中華歷史上,秦末戍卒陳勝首先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千古詰問,並以此為鬥爭口號,激勵著後世多少豪傑揭竿而起、逐鹿中原。但是農民起義成功者寥寥,雖有漢高祖劉邦布衣為帝的先例,但他是秦亭長,也算秦朝基層小吏,並非純粹的底層赤貧農民,像朱元璋這樣年幼即遭遇家破人亡的絕境,成年後飽嘗顛沛流離困厄的開國帝王幾乎絕無僅有,他是備受磨難的第一人,具體表現為遊方和尚登基稱帝。

朱元璋起自蓬蒿,自幼飽嘗生活的艱辛,但從不自輕自賤,怨天尤人,而是素懷青雲之志。他自幼替人牧牛,後為生活所迫又出家為僧,剛入廟15天就去雲遊四方,做了個四處乞食的遊方僧人。

他在雲遊四方時磨練了不屈意志,還接觸了元末遍佈大江南北、秘密結社的白蓮教,瞭解了彼時的天下大勢,元廷無道,奸佞專權,民不聊生,人心思亂,深諳大元的氣數將盡。後來,他毅然投身到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洪流中去,成了淮西紅巾軍的一員。通過不懈努力與努力奮鬥,他終於成功了,無祖蔭庇護、無尺寸之封、甚至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他依靠個人奮鬥加上天時、地利、人和而掃滅群雄,開創了大明近三百年(276年)的江山基業。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坐等恩賜(官二、富二除外),而是屢挫屢起,永不言棄。朱元璋乃元末亂世一草根,一無背景、二無權勢、三無文化,他是藉助淮西義軍元帥郭子興的力量打天下。他的成功無外乎有三點:“不露聲色緩稱王;待機而動避鋒芒;抓住時機蠶食江南” 。

後世對朱元璋的軍事才幹極度推崇與充分肯定。《明史·太祖本紀》曰:“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朱元璋之右耳”。將他和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提並論,猶見史家對他的偏愛與讚譽。

為了朱明王朝能世代永繼,基業長青,明太祖朱元璋空前加強了皇權集中。史載,洪武九年(1367年)他下令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市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將民、刑、病之權分給新設三司管理;洪武十三年(1380)他廢除宰相制度,將相權分散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震懾百官,他設都察院為監督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還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監視、控制臣民。為保朱家江山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他還大興文字獄和製造大規模株連冤案,煞費苦心的為子孫“削棘”。

朱元璋用武力開國,又用暴力固權,是歷史上濫殺功臣數第一的開基之君。朱元璋將“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敵破臣亡” 發揮到了極致,由於他殘忍嗜殺、喜殺好殺,有學者評價說:“二十四史屬明史最血腥。翻開“明史”,一股濃重的血腥氣撲鼻而來”。

朱元璋將大明開國功臣幾乎屠戮殆盡,倖存者屈指可數。不僅如此,他在晚年還頒佈了《皇明祖訓》條例,規定朱氏子孫及文武臣工必須嚴格遵守“祖宗之法”,後代若有膽敢擅改祖制者,一律“殺無赦”。朱元璋把閉關鎖國也列入到“皇明祖訓”,大明實行嚴厲海禁,規定“片帆不得入海”,違者嚴懲,這消極守成、不思進取的保守“祖訓”,給明王朝政治帶來了深遠的不利影響。

朱元璋為大明江山千秋萬世而苦心安排,以鐵血手段大肆為子孫“削棘”,頒示“皇明祖訓”約束子孫與臣工,並將敢於貪腐的官員“剝皮實草”,懸於衙門兩旁,以嚇阻繼任官員貪贓枉法之心。但令他預想不到的是,他死後屍骨未寒,墳土未乾,四兒朱棣大起“靖難之師”,叔侄爭位,他絞盡腦汁制定的“祖訓”很快就被親兒子棄如敝履,踐踏破壞了。他防住了外人覬覦,卻防不住家人奪位。朱棣就是明成祖,亦稱永樂帝,他用暴力搶了侄兒朱允炆的帝位,後遷都北京。

朱元璋不擇手段大興冤獄,誅戮功臣,乃至於《明史》都哀嘆道“文武盡矣”!大明廟堂為之一空,以至於“靖難之役”爆發後,建文帝朱允炆竟然找不到統兵之將,無人可以獨當一面,導致他親手選定的接班人、皇太孫朱允炆在兵火中不知所蹤、生死成迷。

朱元璋堪稱歷代帝王中反腐手段最戾狠的人,沒有之一。《大明律》對官員貪汙處罰特別重。“明律”規定,官員若犯有貪贓罪 ,一經查實,一律革去官職,發配到北方荒涼苦寒之地充軍、服苦役。官員若貪汙贓銀達60兩以上,將被處斬首示眾、剝皮實草之酷刑。並在各州、府、縣衙門左側設“皮場廟”,意即梟首扒皮的刑場,貪官被押到這裡,宣佈罪狀後斬首示眾,再剝下人皮,塞上稻草,用竹竿掛在衙門兩旁,用以警示繼任的官員。

如此酷烈的手段,大明應該吏治清明、海晏河清了吧?非也!明朝的貪腐之風並未被朱元璋的反腐決心給剎住,相反大明卻是腐敗最嚴重的朝代之一,可以說是屢禁不住,前腐後繼,鉅貪迭出。

要說明朝的貪官,在歷史上都排得上號。江彬、錢寧、焦芳、汪直、 嚴嵩、徐階、嚴世番、王振、劉瑾、魏忠賢......從這些人中隨便提溜出一個都稱得上權傾朝野、富可敵國,難道《皇明祖訓》、《大明律》還不夠嚴厲?抑或是過期失效了?梟首示眾、剝皮實草還不夠震懾?抑或是還不夠嚇人?

還是那句話: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朱元璋從改變官制 、改善吏治、嚴格法令、壓制輿論、大殺功臣和特務統治六個方面來集中權力,將天下大權集於一身,以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可以說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效。從洪武初年以及後來的一段時間,明朝的君權確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旁落過,至於燕王朱棣起兵與侄兒爭位,那隻能算朱皇帝的家事了。

朱元璋殺戮了五萬餘人(有十幾萬人遭株連罹難 )來鞏固皇權,還將為數眾多的貪官“剝皮實草”,試圖為子孫後代削出一把可以震懾官吏以及萬民的權力之杖,但結果又怎樣呢?終明一代,還不是叔侄爭位、宗室自相殘殺嗎?還不照樣是奸佞輩出、天災人禍如影隨形、不絕如縷嗎?即便是“剝皮實草”的酷刑,也嚇不住一顆顆貪得無厭的心,明朝的貪腐之禍異常熾烈,貪官汙吏層出不窮,這是有史可查的事實。朱元璋絞盡腦汁頒佈的 “皇明祖訓”也很難維持長久, 他死後不久就名存實亡了。後繼者也很難像他們的太祖那樣徹底地屠盡功臣,因此“祖訓”很快就流於形式了。

不僅官場貪腐愈演愈烈,太祖曾立鐵榜嚴禁宦官干政,而明成祖朱棣在錦衣衛的基礎上增設東、西廠,擴大宦官為二十四衙門,遂使明朝成了宦禍最為劇烈的朝代。

歷史證明,一切依靠暴力治國、固權的雄主,其江山永固的美夢都不會長久,因為其個人主觀慾望強烈過甚,而距離客觀現實也就更加渺遠。

中國之所以在近、現代長期落後於西方,某些禍根在明朝。造成這種落後有許多原因,後來的滿清大行愚民之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由朱元璋開創的專制統治成法,尤其是皇權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權力經濟、嚴重束縛經濟自由發展的海禁制、關津制、匠戶制、濫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等等都是主因。此外,大明壓制輿論、以及大搞八股取士和文化專制,也是造成中國社會數百年停滯不前、官場貪腐嚴重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崛起於蓬蒿,從社會最底層登上了天子尊位,固然是時勢造英雄,但英雄也造時勢,而這“時勢”有好也有壞。他的歷史功過,都是值得後世深思與借鑑的。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方圓論壇觀點!

朱元璋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堅定的“反腐鬥士”,但他也是明朝只所以會成為貪腐最嚴重的朝代的罪魁禍首。朱元璋做為一個草根出身的皇帝他和其他那種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不一樣。因為朱元璋的出身,使得他見慣了世間疾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他痛恨那些貪官汙吏。而做為歷史上殺性最強的皇帝。他對付貪官的方法可謂是殘酷至極。朱元璋頒佈昭令,凡貪汙銀兩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絕不姑息。並且朱元璋還表示,這條昭令適用於整個大明王朝,從地方到中央,不論是誰敢貪汙的絕不輕饒。


除了硬性規定之外,朱元璋明白,想要殺住貪腐之風就必須使用強硬手段。所以朱元璋指示,凡是貪官汙吏必須要採用“剝皮揎草”之刑。所謂“剝皮揎草”就是挑斷手腳筋,砍斷手腳,削掉膝蓋,然後再活剝掉皮,最後拿受刑者的皮製成皮囊在裡面填滿稻草。用來警示後人。此酷刑一出,整個大明朝上下皆驚。貪腐之風也大為改善。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中,他先後六次大規模抽查肅查貪腐,真正做到了有貪必殺。據統計朱元璋殺掉的貪官汙吏高達15萬人。


但正所謂的“過猶不及”。朱元璋對貪腐實行了殘酷的刑法但是並沒有實行配套的官員薪資標準。像現在歐洲很多國家都奉行高薪養廉,歐洲一些國家公務員工資待遇都相當的高,就是要杜絕他們貪腐,而他們對貪腐也是零容忍。而朱元璋不許官員貪,而且還很吝嗇。他給官員們開的工資也就夠一家溫飽。而且朱元璋制定了嚴格的官員薪資標準。而且朱元璋把這個薪資標準定為鐵律,正是因為朱元璋設定的這個薪資標準才導致了後來貪腐盛行。

朱元璋設立薪資標準時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物價的變化。他粗暴的規定了薪資待遇,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產品的豐富,物價會節節攀升的。但是官員的薪資一萬年不變。這就導致朱元璋執政後期,很多清官的工資連自己家人都養不活。官員餓著肚子工作。你可以想想有多麼淒涼。嘉靖時期大清官海瑞,雖然當著大官,但是經常吃不飽穿不暖,甚至還發生過餓昏的事情。這不禁讓人很是唏噓。

為什麼朱元璋最後貪腐越查越多呢?就是因為沒辦法了。不貪就得餓死。貪了之後又感覺,反正都得死,索性在死前舒服一陣子。就這樣貪官越查越多。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還好,很多人還是畏懼“剝皮揎草”這種酷刑。但朱元璋死後大明朝的官員這下子徹底放開了。到了嘉靖時期,這個時候大明朝難得有不貪的官員。本來嘛太祖朱元璋定的工資可能都不夠一星期生活用的。而且此時“剝皮揎草”之刑早就名存實亡了。你想想大明朝無官不貪,這時還談什麼反腐?

所以說朱元璋對於貪官的查處根本沒有針對到點子上。反而有些飲鳩止渴的感覺。朱元璋的反腐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反而由於朱元璋制定的薪資標準導致了大明朝貪汙之風的盛行。所以說大明朝之所以成為貪腐最嚴重的朝代罪魁禍首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本身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因為考慮不周全,好心辦壞事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見解。


方圓論壇


朱元璋反腐的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朱元璋可能理解不了官僚之間的禮尚往來。


資料顯示,明朝的部級官員的的年收入僅僅一萬有餘,甚至剛剛超過一萬。


對於一萬塊錢,很多的京官根本沒有能力在京城購置房屋,他們所住房屋也大多均為租用,福利好一點的元勳功臣雖然會有帝王所賞賜的房屋。但是除此之外,官員的工資薪水實在是杯水車薪,少的可憐。


從底層爬上帝王寶座的朱元璋也許不明白官僚系統中的人情往來,朱元璋年幼時光所瞭解到的官僚大多為欺壓百姓的惡官,所以在對於官僚階級的時候,朱元璋的內心其實充滿了惡意的。


“以重典制衡群臣”是朱元璋對待大明王朝官員們的基本官僚管理體系。


為了能夠儘可能的實現這套官僚管理體系,朱元璋在專門制定了一系列官員的辦公配件,無論是文書還是基本的筆墨紙硯一一配備齊全,這位農民出身的帝王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想要儘可能滿足其他官員的額外辦公需要。


同時,也是為了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避免官僚的貪汙腐敗。


凡是涉及貪汙的官員,朱元璋必定是對此恨之入骨,剝皮抽筋是常有的事情,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時候,他仍然無法理解自己如此殘暴懲治貪汙的官員,可是為什麼在高壓之下的官員仍然有增無減,仍然貪汙?


朱元璋雖然離世了,可是他所制定的明朝超低薪俸祿制度卻影響了明王朝一系和清王朝一系。


官僚行政系統中,裡裡外外打點已經成為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按照明朝的俸祿制度,大多數的朝廷官員甚至養家餬口都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如果他們想要掙更多的錢,那就勢必要選擇用金錢打點關係,這也意味著要花更多的錢。


對於明朝的官員來說,這幾乎是一種死循環的官僚體制。


這種低薪俸祿制度,越到明朝後期,官員的貪墨只會愈來愈嚴重。因為,明朝貪汙的本質在於薪資太過於低,這種低薪制度下。官員想要上位必須要籠絡更多的錢財,到了明朝的後期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官員所貪墨的錢財已經成為了為子女所留下來的政治仕途遺產。

他們貪墨的這些錢財,即便是留給自己的子孫藉此財富上位,他們也不願意上交一點點給明王朝來挽救一下岌岌可危的王朝。


可以看的出來,明朝的低薪制度對於官員的思想影響有多深刻。


似乎朱元璋所採用的高壓反腐政策成為了“物極必反”的一個反腐特例。


可能朱元璋都不會想要近300年後的清王朝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解決了這種低薪制度所帶來的弊端,那就是“養廉銀製度”。


養廉銀製度正式完備是在雍正王朝時期,雍正王朝在剛剛御極帝位之後,就開始了瘋狂的整頓吏治的新政,可是整頓之餘,雍正皇帝卻發現這種方式只能在短期內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時間一久那些官員們就又開始了貪墨橫行的官場不良風氣。


而雍正王朝所制定的“養廉銀製度”恰恰漸漸緩和了這種延續300年的低薪制度,清朝官員的俸祿雖然低,但是養廉銀往往都是正常俸祿的10~100倍之餘,雍正皇帝的這種作法不僅僅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收買官員人心,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那些貪墨橫行的官員們。


朱元璋所制定的俸祿制度可以維持眾多官員的生活,可是也會漸漸吞噬掉官員的生活,暴露他們內心對於金錢奢求的極大慾望。


因為,金錢仍然是每一個人得以生存的本錢。


所以,明朝官員貪汙的根本在於俸祿的高低,無論朱元璋怎樣誅殺官員,短期的效果一定是有的,但是倘若沒有一個極力整頓吏治的帝王,這些官員仍然會選擇貪汙。


歷史總探長


歷史上,歷次改朝換代,朝滅國亡,都是冶者官員造成的,然後再發動人民打天下,奪天下。口號是,殺富濟貧,共享天下,共同富裕,天下做成了,官官相護,爾虞我詐,人分三六九等,看看中國房產,城鎮化,變味的醫院,農合,私立學校等等,背後都是官員操縱,宦員股份,官員背景,不查便吧,一值啥眼。官員是造成亡黨,亡國之元兇是怎樣造成的,歷朝官員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由此,滋生了一大批,又一大批的拍馬屁小人官員。它們權高位重,壟斷,霸斷,我行我素,我的天下,我作主的理念,無法無天無約束,忘記了,建國,建朝之誓言,這樣幹,很危險,危險,兇險更是智庫中的拍馬屁小人,他們才是亡朝,亡國之元兇。任何朝代之帝王,都是人民公僕,人民的好領袖。


華民強大


每個朝代都有腐敗現象的發生。在唐、宋、清三朝是慾望促使官員腐敗,而明朝是肚子逼著官員腐敗。因為明朝的俸祿是在是太低,肚子都填不飽,誰不想貪?看下面這張圖。


這是各個朝代一品大員的俸祿比較圖,從中可以看出,宋代官員的俸祿最高,唐朝的最合理,清朝居中,漢朝、明朝最低。

明朝和漢朝的俸祿有一個特點,就是隻發糧食,不發錢財。難道皇帝沒有想到官員們需要買日用品,需要迎來送往的應酬?需要請客送禮?再就是上級下來視察工作,當地官員不需要接待?

而這些都需要錢,當這些需求出現的時候,官員必然要貪。否則,根本混不下去。

明朝因為俸祿低引發了幾個典型事件。1587年,海瑞病死的時候,家裡一共就八兩銀子和一些破舊衣服,當他的副手斂都御史王用汲去弔唁他的時候,發現沒錢入殮,沒辦法,同事湊錢把海瑞的喪事辦了。


山西巡撫秦鉉,身為省部級幹部,應該是很有錢吧,但是他家經常吃不飽,為了填飽肚子,經常和同事朋友借,死了以後還沒有糧食還人家。

江西南昌人曾秉任三品的通政司,因為得罪了人被罷官,當他從南京趕回老家江西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路費,突發奇想,把女兒賣了,充當路費。朱元璋知道後,很憤怒,你這是諷刺我給你的俸祿低啊,一下子就把曾秉給宮刑了。

那朱元璋為啥給官員定如此低的待遇呢?

一、朱元璋自由貧苦,要過飯,當過和尚,知道生活不容易,對待官員太摳。官員們養不了家,自然要想別的辦法。

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非常痛恨貪官汙吏,他認為封路過多會使他的官吏助長奢靡之風,一旦養成奢靡風氣,必然會魚肉百姓,導致江山不保。但是他沒有想過,官員收入過低,會不會產生離心離德,會不會導致大臣們對朱家江山的忠誠度降低?

三、為防止官員貪汙,圖謀不軌,老朱建立了完備的監察體系、言官體系,官員稍有不慎,立馬罰扣俸祿,這就使原本不高的俸祿又降低了。可以想一下,老朱家的人一邊握著大刀,一邊又沒有甜棗給聽話的官員吃,那位官員不去想辦法?


明朝早期,官員的糧食還能足額髮放,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糧食需要從江南運抵北京,除去路途消耗,到達北京的就不多了,這時候,官員的俸祿又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糧食,另一部分是大明寶鈔,就是紙幣,這種紙幣老百姓根本不認,形同廢紙。這種哄弄人的手法,大臣看在眼裡,氣在心裡,能不貪汙嗎?

所以說,官員一旦入仕,朝廷就要滿足人家基本的物質需求,否則,十年寒窗苦讀,換來的結果是連肚子都填不飽,誰還會出來為朝廷辦事?


面對貪官,殺是殺不淨的,合理的薪酬、浮動的增長機制、完備的監察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才是遏制腐敗的關鍵。

然而在人治的封建社會,失去監督的權利很容易滑向腐敗,朱元璋殺得了大貪官,但是天下千千萬萬個小貪官他是殺不過來的。

很多官員之所以貪,是因為要填飽肚子,因為他們不想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從這一點上來看,朱元璋不能一味的責備官吏無德,更應該問問他自己。


品讀春秋001


第一點。一個朝代開創之初,統治者很勤政,關心民間疾苦,努力發展生產。當國家富強了,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好的條件,同時也為廣大官吏創造了貪腐的條件。一個王朝到了中後期,統治者耽於享樂、不理朝政,權力缺乏約束,腐敗就開始橫行,統治階層內部對於百姓的盤削開始加劇,賣官鬻爵日見其多,清官和正義之士被排擠在官僚系統之外,再難以找到為百姓仗義執言之人,何況朱元璋統治之下的王朝雖然大力革除貪腐,但連他自己都說殺了一茬又長一茬。

第二點。古代反腐主要是內部監督,不存在所謂的民主監督,老百姓是難以知道,也無法檢舉官員貪腐,而商人向官員行賄這種權錢交易,往往也因為存在利益輸送而難以東窗事發,同時官員層層行賄就會形成官官相護,整個官僚系統的內部監督就容易被破壞,為了壟斷權利更容易貪腐,往往在官僚中形成幾股權力集團,即明朝歷史上,最為常見的黨爭。黨爭之下對一個人的攻擊就是對一個勢力的攻擊,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樣在黨爭之外的人要檢舉貪官,就要考慮到其中付出的代價,同時由於貪腐的加劇,牽扯到其中的勢力越發複雜,其中有皇親國戚,內廷宦官,王子皇孫,在一個普遍貪腐的情況下,朝廷內部的反腐機關也只能對貪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最後反腐的重任就交託給了皇帝,但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耽於享樂,對於貪腐實際上也就放任不管。

第三點。在明朝,有精神追求的官吏不多,往往當官就是奔著權力和錢去的,既然目的不純就不能指望他能夠開出奇異的花朵,一個時代的繁榮,往往不是農民創造的,而是市民創造的,在市民當中商人和手工業者、匠人就成了中堅力量,而商人要打開局面,牟取利益,就不得不與官吏進行種種利益的輸送和交換,水至清則無魚,不管是怎樣的繁榮都是繁榮,就像我們今天站在長城上感到自豪和驕傲,但是當年建築長城的都是一些勞苦大眾,他們為此付出了生命。最終朱元璋反腐的力度再大,也沒有能力消滅腐敗的土壤。所以朱元璋死後,這腐敗的土壤就培育出了一顆腐敗的參天大樹。





洪荒炎黃


朱元璋殺人和反腐本質上沒啥關係!只是門面而已。那些零星殺掉的都是一些剛翻身的“農民的兒子”。所謂的反腐,只不過是老百姓純樸的一廂情願罷了!朱元璋和他的子孫,對於官僚地主的防範與鬥爭才是腥風血雨的根源!

很多人都覺得抄了方孝儒十族的朱棣是個暴君,但是卻從來沒有搞清楚這只不過是差不多貫穿整個明朝的君權與官僚地主階級間鬥爭的一個樂章罷了。

按照一般的認識,朱元璋這些元末的起義領袖們仇恨的矛頭都是指向元朝的蒙古統治者。但是,真正把他們逼到造反恰恰是漢族人。由於蒙古人少,而且不習慣南方的氣候,蒙古人對南方的統治其實是非常薄弱的,就類似於後來三個日本兵就能管一個縣一樣。統治主要依靠漢族地主,相對的,這些漢奸地主的權利就相當大,在缺乏必要約束的情況下,無論是租還是稅都是極盡壓榨。這也是相對富裕的南方烽煙遍地,而北方卻少有造反的原因。仔細算算,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徐壽輝,陳友諒,等等著名的反王都在南方。所以,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始終明白一點,官僚地主階級才是他家破人亡的根源 ,也是皇權以及國家的毒瘤。所以,終其一生,都在和他們做鬥爭。

他採取的兩個措施基本也是被誤讀的,一個就是殺戮,有人說事反腐,有人說是殺功臣,其實就是針對淮西和浙東這兩個地主集團的清洗。劉伯溫是個滑頭,看破老朱的用意 不做浙東的頭腦,宋濂家族做了替死鬼,李善長作為淮西黨的領袖就被連根拔起!第二個就是分封,把兒子們封到個地還都帶兵還能收稅。難道他真是腦子壞了?其實就是和地主爭奪地方上的管理權,想要打破皇權不下縣的慣例。

但是,在當時歷史經濟條件下,以農耕土地經濟的基礎上,官僚地主逐步佔據上層建築是必然的。所以,在朱元璋死後,以方孝儒為首的地主官僚就開始反攻倒算,鼓動傻逼的朱允文削蕃,其實就是要奪回地主在地方上的絕對統治。但是,經過老朱同志的屠刀,他們的力量薄弱了許多,。同時,李景隆也不是不能打,而是他作為勳貴集團的頭腦人物,是不可能給他們賣命的,所以他們最終丟掉了江山。奪位之後的朱棣,當然不會放過方孝儒,方孝儒不什麼讀書人的種子,而是官僚地主的旗幟。被抄掉的也不是什麼十族,而是一整個利益集團。

經過靖難,皇子已經靠不住了 。為了制衡地主集團,朱棣扶起了勳貴集團。因為朱棣已經認識到了,地主集團是不可能被消滅的。但是,朱棣還是小看了地主集團對於權利壟斷的瘋狂。他們的終極大作就是土木堡,和外族勾結,把勳貴武官集團的首腦一網打盡,還找好了替罪羊,王振。而唯一沒想到的就是英宗沒有死,還復辟成功了,在蒙古已經對事實真相有所瞭解的英宗,第一時間就把于謙咔咔了。但是,自此勳貴集團也完蛋了,為了和地主打對臺,一茬不如一茬的皇帝扶起來太監。這個鬥爭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直到葬送了明王朝。最後,整個匍匐在野豬皮的軍事高壓之下,直到清末才有所反撲。

說一句題外的,就是孔家元來降元,清來降清,毫無節操卻依然被讀書人推崇。其實,就是地主文人們所堅守的道統,不關於忠誠 更無關於民族。只關乎於權利。只要能夠承認他們在經濟政治的壟斷地位,他們就承認對方的正統地位。達成所謂: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elicxxx


朱元璋反貪確實是有一定的狹隘性。

但是,中國貪汙腐敗最嚴重的朝代,公認是滿清。明朝因為監察機構複雜,在封建歷史上是比較清廉的,也正因為這樣,國家才富強,才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

正是因為明朝的反腐力度大,才有中國的科技發達、文化水平也達到了世界的最高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造船、天文、醫學、數學和化學及農學等,均對世界產生莫大貢獻。

你可以去百度,四大發明四大名著王陽明李時珍徐光啟幾何原本渾天儀火銃等等太多了,這些足以影響世界的發明,都有明朝的影子!

官僚貪汙腐敗歷代不絕,這最終是儒家思想的問題,千萬不要為貪汙腐敗找任何藉口!只有開放思想,清廉為本、公正至上、科技經濟至上、民主民生至上才是光明大道。

建議修改法律:只要查出,貪汙受賄100萬以上者,斃立決!絕不寬待!



億香帥


需求,是人類在維繫生命中;而產生的某些“必須”。

需要,是人們在滿足生活上,而產生的某些“缺乏”。

這些既包括了生理方面、也包括了心理方面、更包括了社會層面的各個方面。

只有滿足了這些需求、及需要,有機體才得以健康成長、愉悅生活。

—————————————————————————

在維繫生命、滿足生活的過程裡,我們必須什麼呢?我們缺乏什麼呢?

氧氣、水源、食物、衣物、房屋、飾物、排洩、生育、師傅、書籍、武器、醫藥、娛樂、信仰………。

這些,

史前人類需要、秦朝百姓需要、明朝百姓也需要、中國人民需要、未來的人類都需要。

—————————————————————————

為了維繫生命、為了滿足生活,我們有了需求!有了需要!

我需求喝水,我需要面子。

既然需求喝水,我就得去找到超市、我就得去買水回家、我就得打開瓶口喝下去。

我需要面子,我就想購買寶馬汽車、我就想購買勞力士手錶、我就想買個愛馬仕包包。

我的需求很多,我的需要也很多。明朝的子民們呢,也需求很多,也需要很多。

—————————————————————————

既然有了需求、需要,自然我們就需要去生產、去創造。

由此可以推論出:

“是所有人的需求、需要,在推動著所有人的生產、創造。”

那麼生產、創造出的果實(必需品、缺乏物),如何分配到全民手中呢?

“士”

從俸祿中得,從賄賂裡來。

“農”

從土地裡刨出來。

“工”

從生產裡獲取薪酬。

“商”

從生產後的販賣中賺取。

—————————————————————————

士大夫,也就是官吏。管理著農、工、商,自然會滋生出剝削農工商的念頭,和發生出剝削農工商的行為。並且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官吏也是人、也有家族。

同時在一個小衙門裡,一群老鼠屎能容忍一顆潔白無瑕的大米存在嗎?所以新進的人,不得也繳個投名狀好入夥嘛!廟堂何嘗,不也是江湖!

—————————————————————————

農們的人數,自古都永遠是最多、門檻是最低。少話語權的是他們、最貧窮的也是他們,被剝削的主體是他們、賣兒賣女的也是他們。

—————————————————————————

工人總算,還有門手藝養家;富裕談不上,但此之農民還是好很多了。

—————————————————————————

商人,應該是錢最多的人、膽最大的人、也是最懂得剝削的人。

敢賣戰略物資的從來不缺、過的滋潤的比比皆是、走在違法路上的更是絡繹不絕………

這是一個神奇的族群,有頭腦、有膽子、有見識、有謀略、有算計、懂人情、懂世故、到處阿諛奉承、到處長袖善舞………

當然也有那麼幾個大境界商人,鳳毛麟角!

—————————————————————————

結語:

是需求、需要,在推動著生產、創造;階層、家族,在分配著我多,你少;是我多,你少,在激發著貪汙、行賄;也是貪汙、行賄腐蝕了唐朝、明朝。

這是一臺巨大的命運共同體運轉機器,能改變的只有完善“制度”這一條路可走。憑朱元璋一己之喜惡改變明朝命運?痴心妄想!是痴人說夢!


七月的星(淡然)


朱元璋反腐以嚴酷治吏,但最終大明還是亡在腐敗官僚集團手裡,這中間有一個帝王的千秋憂患,也有歷史的侷限和歷史的必然。

先說歷史的必然。腐敗是官僚集團的本性,食色性也。沒有什麼對不對,官僚是政權最忠實的掘墓人,這是歷史規律,是鐵律。政權與官僚集團是一對冤家,政權需要官僚集團,官僚集團必然顛覆政權。

再說歷史侷限性,古代中國的反腐其實統治階級中的少數,皇權,對官僚集團的鬥爭,是內部鬥爭,歷史侷限了皇權集團的眼界,無法把被官僚集團壓榨的階級納入反腐體系,這使在反腐中以官僚反官僚,其結果可想而知。

官僚集團為了最大化階級利益,必然不斷努力掌控政權,隨著官僚集團不斷的對皇權侵蝕架空,官僚集團最終把政權蛀空,把國家暴力機器變成本階級的打手和看門狗。其實這時官僚集團已經殺死了政權,並把政權扔進墓穴。

隨著官僚集團壓榨力度無限加大,最終官逼民反,政權終結。一個一群打工仔謀殺老闆的狗血劇情在中國歷史一遍一遍上演。前蘇聯和近代的蔣政權也是同樣狗血劇情。

穩定政權首在治吏,治吏以法,防腐以民,這才是政權穩定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