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變遷之——談一談零售商虧損這件事

新零售變遷之——談一談零售商虧損這件事

在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下,一些零售商盡顯疲態,漸漸露出了疲於奔命的晚景,經營的重點轉成扭轉虧損。虧損像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如果甩不掉,不能前進,更不能奔跑。

虧損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良性的虧損,如零售商進行設施建設、投資店鋪、調整經營策略等,大筆的花銷讓賬面暫時出現虧損,但後期穩健的增長終會彌補缺口。像誠品書店曾經虧損了15年,最後憑著獨特的經營魅力贏得了讀者,為其帶來了利潤。

另一種是惡性虧損。這種虧損看似是從天而降,其實早就如蟻蛀堤。惡性虧損是經營能力下降、入不敷出造成的,這種虧損像隻身攀援在一條繩索上,雙手無力,止不住地下滑。惡性虧損對零售商的損傷也是致命的。本文著重探討惡性虧損的前車之鑑與亡羊補牢,以期引起警惕。

一、虧損前的跡象

虧損不是像斷裂的鋼板一樣,一下子就崩裂了。一個企業、一家門店但凡出現了虧損,之前就會露出諸多馬腳,只不過這些馬腳當時未在意,過後看都是“警言醒語”。具體表現為:

員工的晉升空間驟然縮小,沒有人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麼,全都渾渾噩噩,茫然不定。茫然之下,必然會心不在焉。當員工不再為了職業目標而努力,也不再為了職業上升空間而傾盡全力時,就易表現得散漫、不積極,失去“精氣神”,人人都人浮於事。

員工發現,好不容易有的晉升機會也不是以業績論成敗,沒有明確的規則和通道,工作業績與晉升不劃等號,晉升成了一小部分人獨享的福利。因此,好好工作的人少了,想辦法走偏門的多了。

許多人變成了彙報高手,都在琢磨如何把工作彙報好,而不是想盡辦法把工作做好。公司的業績是“說”出來的,不是幹出來的。零售商內部瀰漫著務虛浮躁之風,徒增許多太極高手,都在想盡辦法把工作推出去。人為因素讓溝通的成本和完成工作的成本大增。

無實幹何以能興“邦”?

零售商對合格、能幹、有進取心的員工失去了吸引力,一些表現好、有進取心的員工相繼辭職。優秀員工的離開,對留下的人其實是一種暗示:在這裡努力工作沒有什麼用。剩下的人慢慢對企業不再抱希望。

員工顯露出來的這些跡象,高層很難捕捉到,這些不易察覺到的跡象,到了高層那裡被包裝成可口的“糖果”,變得香甜。

商品

人的表現具有隱藏性,商品卻無處可藏,商品看似沉默不會表達,但其實最備“表達力”。商品能真實地反映零售商的管理狀況,真實地展示了管理目標是否達成。

商品活力漸失,新品更新變慢,消費者不能在賣場裡找到新品牌、新商品。實體零售商雖然不能像線上那樣,用海量的長尾商品吸引消費者,但也不能把商品拘泥在一處水窪裡,一成不變。

零售商不遵守市場規律,不對商品有敬畏之心,以個人意志主導控制商品引進,商品管理混亂失控。一成不變的商品讓賣場變得沒有活力和吸引力。

價格管理偏離正常軌道。價格居高不下,失去競爭力。價格高,要麼是沒有嚴格履行價格管理制度,要麼是盲目追求高利潤,用高價格換取了高利潤,犧牲了低價形象,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最終讓消費者厭棄。

商品缺貨。缺貨的原因有很多,有管理問題:訂貨不及時、不合理,也有資金問題:付款不及時等。當一位消費者在賣場裡總找不到中意的商品,會漸漸失去光顧的意願。顧客流失後,花費數倍的力氣也不一定能讓其返回。

庫存失衡。訂貨不合理,將造成兩種惡劣的影響,一是暢銷品缺貨,另一個是積壓大量滯銷商品。滯銷商品佔壓倉庫、資金,零售商將背上沉重的包袱。庫存之痛,許多品牌商和零售商都經歷過,開始未引起足夠重視,一意孤行,最終釀成大錯。

商品的問題將導致客流下降,客流下降影響零售商的業績,業績下滑,最終會虧損,這像一套多米諾骨牌。這種連鎖反應是一點點侵蝕和漫延的,起初並不那麼觸目驚心,當發展到如洪水猛獸時,就要危險很多。

管理

管理的問題是由上而下顯現出來。當年無印良品遭遇業績下滑時,時任社長松井忠三到任後發現,門店的勢氣要比總部高一些,總部離管理層最近,最先嗅到變化,自然影響最大。

管理是一支指揮棒,管理層的大躍進,必然讓門店盡吹浮誇之風。門店變得急功近利,患上利潤近視症,任何決策都以利潤為中心,損失利潤的工作不做,降低毛利的工作不做,不能提升利潤的工作也不做。全員都拿著放大鏡緊盯利潤。

零售商利潤的增長應來自銷售,這是長久經營的保障。如果拔苗助長,高利潤決策的背後,一定以犧牲價格形象、延緩投入、盲目銷售高利潤商品為代價,這種方式最終損害消費者利益。

在順境呆得久了就容易變得自大、傲視天下,不懷謹慎之心。不管人還是企業,在順境時間一長,就飄飄然。在飄飄然的時候,武斷的決策會把企業帶入溝壑。在順境時不居安思危,不反思,不定位當前業務、不找準發展目標,僅盲目樂觀,勢必會出現問題。

有些零售商還因為暫時的成功,藐視商業常識與管理本質,甚至與其背道而行,把個人意志凌駕於商業規律之上。短期內看不出問題,暫時也不露不出馬腳,時間一長,各種弊端就顯現出來。

管理的失衡讓零售商像脫韁的野馬,看似狂奔不止,其實早就偏離了路線。

二、為什麼會虧損

虧損一旦有了苗頭,如果不加以遏制,星星之火必然燎原。

在出現虧損時,一些零售商可能會“覆盤”查找虧損的原因,看看到底哪些問題把企業推向了虧損的深淵,歸結起來,大約有:

零售商的價值觀出現偏差。如果零售商一味追求短期利潤,一味重視利潤,管理職能和責任必然向利益靠攏。全公司上下都以贏取利潤為榮,以減少利潤為恥,當大家都削減了腦袋想辦法贏取利潤時,這其實讓零售商用未來生存權換取了當前的繁榮與發展。

價值觀是零售商的導航,導航出現失誤,根本無法走向正確的航向。

戰略決策出現失誤。一些零售商把已制定的長期戰略目標放置一邊,以逐利為目的,追求短期成果,犧牲長期的發展。許多零售商的當前虧損,其實是在為前期的瘋狂逐利買單。

零售商要做曇花,還是當長青樹,取決於戰略目標的制定和戰略要求。當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有衝突時,是選擇短期利益,還是為了長遠的發展放棄短期利益,每家零售商的選擇不一樣。選擇短期利益的零售商像短跑選手一樣,雖然有瞬間的爆發力,卻沒有耐力與持久的體力,無法在馬拉松式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顧短期而失長期,戰略決策的顧此失彼,讓零售商出現虧損的概率要大得多。

損傷了消費者利益。不管價值觀出差偏差,還是出現決策失誤,大都以損傷消費者利益為代價。價格沒有競爭力,給消費者提供的服務能省則省……不友好、不親近的賣場,消費者的光顧意意也要低得多。

消費者是一個沉默的群體,他們不會抗爭,也不主動提意見,這讓零售商覺得似乎可以肆意妄為。但消費者最終會用行動表示,用選擇不再光顧表達不滿。每位消費者的背後還隱藏著多位消費者,流失了一位消費者,相當於流失了一個消費群。

減少投入,只看收入,一味追求高利潤。為了節省不必要的開支,零售商降低促銷頻率,減少與消費者互動,不進行必要的投資支出。促銷減少,喪失的是賣場活力;不與消費者互動,降低的是消費者光顧熱情;不更新設備和重裝賣場,失去的是顏值競爭力。投入減少,能暫時讓利潤再攀高峰,卻讓明天的發展變得遲緩。

對全部投入收緊,顯然粗暴且急燥。一個不持續投入的賣場,最終會因老化、沒有吸引力而變得面目可憎。

人才流失。一些能幹、願意幹事的員工相繼離開,這些人的離開雖然是個人行為,其實是對公司管理不滿的一種發洩。馬雲曾說過,員工職辭理由很多,主要是兩條,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委屈了。

流失的員工大多去了同行業,這相當於為競爭夥伴培養和輸送了人才。許多已經在虧損的零售商還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人員大量離職後不進行反思、不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員工越走越多。

人是零售商最寶貴的財富,人也是財富的創造者,沒有人就沒有財富。

未建立科學的成本管控體系。成本管理是零售管理的重中之中,但成本管理不能粗暴地理解為降費用。成本管理的任務之一把庫存控制到合理範圍。當管理混亂、責任不清時,最容易出現庫存危機,這能把零售商拖入泥潭。

成本管控是一項不間斷的工作,貫穿於管理的始終,當等到發現問題時再去行動,終歸是在亡羊補牢。出現成本問題的企業,大多是在日常沒有建立合理有序、安全有保障的成本管理系統。

三、虧損之後怎麼辦

遏制虧損、減虧為盈這是所有正處於虧損邊緣或已經虧損企業的良好願望。然而願望是一回事,事實又是另一回事。當只想通過揠苗助長的方式成長,最歸還會再次陷入虧損的泥潭。虧損的零售商應有長期、良好的、有競爭力的發展規劃。

首先,要調整發展方式,把規模發展轉向質量發展。前些年,市場需求不斷增加,許多零售商利用市場的紅利進行了規模發展,佔有市場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如今,競爭加劇,消費的蛋糕被一再被分食,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再想以規模取勝,很難取得優勢發展空間,只有保證發展質量的前提下兼顧規模才是根本。忽略質量的規模發展,只會徒增成本。現階段,提升門店質量是取得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重拾對商業規律、基本商業規則的敬畏之心。當零售商在順境、意氣風發時,極易膨脹、藐視零售的規則與規律,以為憑己之力完全可以顛覆規則與規律。

對零售商而言,商品是靈魂,懷著敬畏之心選擇和售賣商品,才能讓消費者認可。服務是利器,讓消費者儘量體驗到完美的服務才是根本。當一家零售商自傲到無視這些規則的時候,相當於把自己的生存空間擠壓到最小。商品與服務是無法撼動的根基。胡亂引進商品、更換商品,商品沒有吸引力、賣不出去,如果零售商沒有了商品做支撐,就失去了生意的基本點。

修建護城河。一個沒有護城河的零售商,在衝擊之下很容易潰不成軍。對零售商說,護城河是恰到好處的商品,是溫暖適宜的服務,是感同身受的體驗,也是功能齊全的設備與項目。護城河相當於讓零售商多了一道保護牆,也多了一個防禦外來競爭的盾牌。護城河修建得越高,受到的外來衝擊就會越小。

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決策理念。消費者應是零售商決策的中心,任何個人都不應凌駕於消費者之上、以個人意志決定消費者意志,許多虧損的零售商在決策時基本上不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與感受。喧囂過後,沉寂下來,如果想真正走出虧損的陰影,還是要回歸到消費者身上,消費者才是業績的締造者。所有的管理、經營決策、商品選擇、服務都應圍繞消費者,拋棄“小我”,迴歸到“大我”。做得好的零售商,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消費者的重視。零售商要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制定細則,把對消費者的重視落實到每一步、每一處。

以消費者為中心切忌譁眾取寵、只感口號,沒有實施細則與步驟,如果是那樣,仍無法逃離虧損的泥潭。

對員工的培養與關注。員工有的時候像水,零售商提供什麼樣的杯形,他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形狀。就算同一名員工,在不同企業表現也不盡相同,員工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找到企業的杯形,適應那隻杯子。

建立任人唯賢的用人制度。用人制度對員工的影響遠超管理者的想像。在一個正向的用人體系裡,員工也會通過正向的努力獲得職位的晉升、職級的提高,這必然會促進零售商的發展;反之,在零售商內部形成風氣,員工不專心工作、走捷徑獲得各種晉升,影響的是員工的整體士氣。零售商提供了什麼,員工就會回報什麼。

機構的精簡。扁平化的管理體系讓溝通更順暢,避免人為干擾。撤掉不必要的機構,不以人設崗。簡化機構,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科學的、有依據的簡化。

創建優勢品類與業態。每家零售商要建立優勢業態與品類,擁有一門獨家絕技,這是零售商防禦競爭的堡壘。

提升經營效率。從採購到銷售,整個鏈條都要建立高效率的運營機制。如採購效率的提升,要從供應的源頭找商品,取消對代理商的依賴,未來誰對代理商的依賴越高,誰的競爭力就會越低,誰能掌控到商品源頭,誰就最有話語權。

保證現金流。擁有正向豐沛的流動資金,對零售商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儲備,只要擁有現金流,一切都可以從長計議,就有扭轉的機會。許多企業的轟然倒塌,都是因為資金鍊斷裂,入不敷出後,無法再繼續經營。

虧損並不是魔咒,事實證明,許多企業都能成功地越過虧損的高牆,脫離危險。說到底,還是遇事不慌、不激進,腳踏實地從基本業務、根本經營入手,以消費者為中心建立起優勢的經營,這才是上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