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中記載曹操到寵愛的小妾房中午休,醒來後卻將寵妾活活打死,這是為什麼?

醉愛談歷史


首先要說的時曹操並不是個濫殺之人,他做事情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曹操打死自己的小妾也是如此,這就比如曹操當初在外打仗,結果軍中斷糧,為了不造成恐慌,他當時處決了自己的監糧官,藉此並把罪名安到了此人身上。



還有就是曹操因為擔心有人趁自己熟睡謀害自己,然後說自己睡覺的時候喜歡殺人,讓周圍的人不要靠近,結果他當時故意把被子踢到了地上,身邊的近侍替他蓋好,反而被他直接殺害了。

而且曹操也不是個薄情寡義之人,在曹操臨終之際,他還安排好了自己的眾多小妾的歸處,願意改嫁的就改嫁,不願意的就安置在銅雀臺養老。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

但為什麼曹操會殺害自己心愛的小妾,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小妾沒有按照他的命令辦事,這件事在三國志記載稱:

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們


曹操是軍隊的統帥,十分看重軍紀,在曹操看來,他已經下令讓他的小妾叫醒他,但是他的小妾卻沒有執行他的命令,這就是違抗軍令,犯了他的大忌。

曹操不能允許身邊人違抗他的意志,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所以曹操要借用他的小妾的性命來告訴自己的身邊人,我曹操發出的命令,一定要嚴格執行。

這就類似曹操在外出徵時,曾經下令誰敢毀壞麥田就處決誰,結果自己的戰馬因為受驚毀壞了一大片良田,在別人眼裡估計沒什麼,但是曹操不同,他認為這是嚴重的錯誤,於是假裝要自殺謝罪,他的謀士當然不肯答應,於是曹操就以割發代替砍頭,而且還將自己的頭髮傳視全軍。


由此可見,曹操心中有著嚴格的紀律標準,而且他很善於借用身邊的事情去告誡別人不要違反他的命令。

曹操用他的小妾的死,去告訴別人違抗自己的命令會有什麼下場,即使是他寵愛的身邊人也不行,哪怕他的命令是一件很小的事,別人也必須嚴格執行。


東方大史


曹操殺侍妾

曹操在成就霸業的道路上,殺人是家常便飯。 曹操殺人是不看對象的,誰擋了他的路,就一個“殺無赦。”



《三國志》記載: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意思是說:曹操午休,躺在小妾懷裡說,就睡一會,到時叫醒他。小妾看他睡得香甜,就沒忍心喊他。曹操睡到自然醒,起來後,就把小妾棒殺。



看似是個小事,曹操卻是有意在小題大做:我說過的話是算數的,不是放屁玩的。這就是一個總裁的霸道權威。

明代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也講了一個“一瓜殺三妾”的故事。



曹操也玩吃瓜的遊戲,請一幫夥計來吃瓜:

第一個妾來送瓜來,曹操問“瓜熟嗎?”妾回答:很熟。曹操立馬把此妾殺啦。

又叫第二個小妾送瓜,問她同樣的問題,此妾說“不生,”曹操又把她殺啦。

換第三個小妾送瓜,曹操繼續問“瓜熟嗎”,該小妾說“很甜”。這回答該沒啥問題了吧。曹操面無表情地說:拉出去砍啦。

群僚們膽顫心驚,我靠,這哪是吃瓜啊,丞相是不想吃素啊,要吃葷,直接上雞啊。



曹操自己解釋其原因:前兩個小妾,端盤子的姿勢不合規矩;最後一個動作到位,回答也到位,說明她善於揣測我的心意,也得殺。

我靠,這個就是曹操不講理啦。

“教不嚴,師之惰” ,小妾端盤子不符合規矩,是他大老婆沒調理好啊;你不揣測別人,咋就知道別人在揣測你哪?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木有王道啊,這就是王道。老闆就是老闆,打工就是打工啊。

話說千遍,不如鮮血一見。

曹操要做事,需要的是效率。他可沒工夫扯淡,弄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諄諄教導。法治治軍,法治治國。

不借幾顆人頭,難以樹立權威。如果令不行,禁不止,那帶來的後果可能就不是幾顆人頭啦。



曹操犧牲了自己的幾個小妾,小妾的鮮血卻沒能夠擦亮孔融,楊修等人的眼睛。曹操頒佈了“禁酒令”,孔融照喝不誤,喝就喝吧,還振振有詞,怪話連天,結果頭沒啦,酒喝不成啦;楊修,猜個謎語就行啦,居然“雞肋”也敢猜,叫你腦袋沒啦,看你用啥猜。曹操作為一代雄主,嗜殺成性,看似隨意,但其殺人都有一個原則,那就是為了霸業。在這條道上,誰擋了他的道,他就殺誰;他需要誰來做鋪路石,隨時就把誰殺啦,來為他鋪平道路。

成功的道路灑滿鮮血,勝利的旗幟靠鮮血染紅,這就是曹操。誰又不是哪?


豹眼看歷史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曹操的為人,他是不是那種動不動就殺妻棄子的天性涼薄之人呢,其實並不是,他殺小妾,絕不是因為梟雄天性使然,而是另有原因。

之所以如此篤定,他不是一個天性涼薄,以殺人為樂的人,那是因為曹操他既是一個能寫出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悲天憫人的建安詩人,又是一個能下令屠城的劊子手,臨終之前又說我的婢女妻妾和為我演戲的唱戲的伶人跟著我一天福沒享受到,天天跟著我吃苦頭,又勤勞又辛苦,我去世之後,讓她們在銅雀臺住下來,你(曹丕)要善待她們。

但是幾乎知道曹操的人都知道曹操有一句名言——寧他負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負他,這又似乎成了曹操殘暴虛偽的重要證據,但這其實一點都不矛盾,曹操的人格變化與他的人生經歷是有極大關係的。

曹操南征北戰,理想破滅了很多次,年少的時候,他想要做一名仗義執言的官僚,但後來他在洛陽為官得罪權貴後不得不回鄉避禍,後來他想做一個匡扶漢室的徵西將軍,但後來卻成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白臉奸臣,他的人生經歷絕不是不一帆風順,雖然遭到如此挫敗,但曹操依舊樂觀,作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雖然種種經歷使得曹操人格變得的複雜多樣,但是無論如何多樣複雜,曹操絕不是一個董卓似的暴君,他依舊是一個雄主,這是毫無疑問的,這裡可以舉一個反例——袁紹官渡之後,性情大變,縱情聲色,暴虐不恤,不久吐血而亡。

我們對曹操的人格分析完之後,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那就是曹操並不是一個嗜好殺人的暴君,有些時候他還會很仁義,那麼為何,曹操會因為小妾的關心——讓他多睡一會兒,而對小妾痛下殺手呢?

我們來看一個基本事實,曹操是因為什麼原因對小妾痛下殺手的,是因為他的小妾欺騙了他。


曹操由於早年間多次遭遇背叛,有好幾次甚至到了存亡生死之際:當年十八路諸侯聯盟一鬨而散的時候,曹操“諸君北面,吾獨西向”中伏,軍隊幾乎死傷殆盡,活下來的士兵紛紛逃離,這是他遇到的第一次背叛——來自同僚。

曹操父親在徐州遇害,曹操全力征討陶謙之時,自己的好兄弟兼同學情深的張邈和當年寧可棄官也要義釋自己的陳宮與外來戶呂布裡應外合,幾乎將曹操的大後方全盤拿下,絕望之際的曹操對左右說還好還好,至少我的心腹愛將魏種不可能背叛我,結果魏種也背叛了,這是他遇到的第二次背叛——來自好友和心腹。

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大喜過望,查抄袁軍大營資料時候得到了許多自己部下與袁軍密謀的書信,這是曹操看到的第三次背叛——來自下屬。

樊城之戰,曹操最喜愛的大將於禁變節,這是曹操能看到的第四次背叛——來自跟隨多年,忠心耿耿的部下。 曹操,沒有安全感。


誰,會在下一秒變節?誰,會成為那個背後捅刀子的人?誰,會欺騙我?以及怎麼才能讓人不敢欺騙我?如何如何!曹操也許想到了若干年前,中軍帳中的某個午後——監糧官,我想要借你的一樣東西用一下,你可千萬不要推辭啊。“汝妻子我養,汝勿慮也”,曹操只能選擇見效最快、代價最小的方法,來讓人不敢背叛,那就是:殺人立威。

我的愛妾雖然是替我著想,但是她居然敢欺騙我,你們都看好了,敢欺騙我曹孟德的、背叛我曹孟德的,會是何等下場!而按照曹孟德本身生命最後的一些情感流露“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猜想,曹操極有可能在處死愛妾之前,已經安排好了這位愛妾的家族,一如當年。

其實欺騙曹操的還有我們熟知的華佗,不管華佗的醫術是多麼的高超,但由於華佗以妻子生病為由多次來拒絕為曹操看病,曹操發現華佗在撒謊後,惱羞成怒,直接將華佗拷打致死。從這其實也可以看見曹操有多麼討厭欺騙。


夏目歷史君


這件事確實在《三國志》有記載,原文如下:

“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講的是曹操有一個非常寵愛的愛妾,白天伺候曹操休息,曹操將頭枕在她身上昏昏欲睡,但是又有政事要處理,於是說“過一會兒就叫醒我。”

結果愛妾見曹操睡得正香,不忍心將他叫醒,最後曹操睡到自然醒,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責怪愛妾,為何不將他喚醒,最後用棍棒打死了這個小妾。

這種做法很難讓人理解,愛妾本是好意,體貼曹操,然而卻遭到棒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時常發生在自己身上,醒來之後雖有責怪之意,但絕對不會破口大罵,甚至處死對方,曹操的過激行為我認為是由他的性格以及當時的情況決定的。

01性格決定

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性格的實用主義者,是一個反道德、反傳統之人,古人講究“德”和“禮”,其實這兩個在曹操的心中並不是非常重要,曹操最看重的是“才”。

從曹操的行事和言語可以看出,他是個薄義寡信、奢僭擅權、詭譎嗜殺的梟雄,尤其是矛盾的多重性格,讓他的所作所為和常人不一,而這種矛盾性格也是因為他內心的慾望和對人性的認知所產生的。

舉幾個例子

曹操在離開董卓返回家鄉的途中,經過故人呂伯奢家,呂伯奢原本想好好招待一番,結果曹操疑心認為呂伯奢要殺自己,不問緣由就將呂伯奢一家全部殺掉。(陳壽《三國志》無記載,裴松之注)

一次大軍外出,經過一片麥地,曹操下令不能毀壞麥田,違令者斬,結果自己的馬跳進了麥田,曹操還特意讓文書官用《春秋》上的道理來回答,然而《春秋》上說不能將懲罰加在統領身上,一般人可能就因此算了,然而曹操還非要處罰自己,用刀割頭髮,以示殺頭,有人說割頭髮也就是做個樣子,其實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下,割頭髮對於古人來說是非常難以取捨的。

再就是曹操晚年因頭痛病一直復發,於是找來神醫華佗,結果華佗說要用刀切開頭顱才能治好,曹操不但沒有同意還殺了華佗,這種做法其實也很難理解。

綜上,曹操殺人似乎不需要理由,都是以自身為核心,用後人常學的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02情況決定

當時曹操很可能有事情需要處理,只能睡一會兒,事情比較重要,然而愛妾卻沒有喚醒他,曹操醒來之後自然是會生氣的,當然,曹操也有可能認為愛妾不聽話,萬一以後還有類似情況發生,豈不是誤了大事,於是殺一儆百,這是曹操慣用的伎倆。

更有人說愛妾是故意的,明知道曹操的性格,為何還這樣做,其實這純粹是抬槓,究其原因,就是曹操自身決定的,他認為殺了愛妾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利的。


羽評郡主


後人對曹操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有人說曹操是英雄,統一北方,唯才是舉,使得當時的寒門子弟得以出人頭地;也有人說曹操是奸雄,曹操多疑狡詐,欺君罔上,挾天子以令不臣,使得曹氏終竊取漢室江山。

在演義中,曹操便是以一個奸雄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看過演義的朋友一定知道曹孟德好夢中殺人的事情,那麼這個說法有根據嗎?其實在歷史上確實還是有跡可循的,《三國志》中就明確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話說曹操有天去自己寵妾房中午休,醒來後竟活活將這位寵妾給打死了,史料上記載“棒殺之”,這手段是何其殘忍啊!從史料記載來看,這位寵妾的過錯也不過是沒及時將曹操叫醒,不過其中也說到了寵妾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想讓曹操好好休息。這本是出於善意,為何竟會遭到曹操的殘殺呢?

“霸道”治國,殺妾立威

那位無辜的寵妾實際上是成為了曹操“殺雞儆猴”的犧牲品罷了,女性在古代地位低下,在曹操眼中,一個女人根本不算什麼,但能“物盡其用”的話,則是非常值得的。

時曹操殺妾無非是在向世人傳達一個信息: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曹操自己的寵妾因違抗曹操的命令都被處死了,而且本不是大錯,但依然不講絲毫情面,更別說別人了。所以殺妾這個舉動確實是很有威懾力的,可以有效防止朝中不滿曹操的人對曹操陽奉陰違。

當然這樣一來便有利於鞏固曹操以“霸道”治國的方針了。古時稱以仁義統治天下是為王道;以武力、刑法、權勢統治天下是為霸道。時曹操兩者兼有,畢竟曹操以臣子之位專權,朝野內外多有不滿曹操之人,故曹操不得不側重於霸道,這也是後來曹魏終難得民心,最後被司馬氏取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往往“霸道”是不得民心的,因為霸道多帶有個人私情,做不到所謂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據《三國志》記載,曹操自己曾違反了自己制定的法令:

“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想必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這個故事應該不陌生,曹操曾因馬受驚而毀壞莊稼,最後以割發代自裁事件的歷史原型便是此事,法責眾而不責己,這也是後來人們把曹操稱為“奸雄”的主要原因之一!

說到這,其實也不難理解曹操為何要將小妾殘忍的殺害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魏書》在為曹操的一生做總結時,開篇就說,曹操一生征戰,行軍用師大多效仿孫,吳之法。後面才記載了,曹操讓愛妾叫他起床,結果一覺自然醒,於是棒殺了愛妾。所以,《魏書》這一段的語境,是在總結曹操的治軍,並非什麼後宮之事。



而孫武治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借殺吳王愛妾的故事,以立軍紀,讓一軍肅然,才能戰無不勝。曹操的區別就是殺自己的愛妾,而不是別人的愛妾,已經很不錯了。當然,殺自己的愛妾也是有違人道,可是在軍隊中,最講究的是紀律,而不是仁義,所以,《魏書》才拿“曹操殺愛妾”為例子,來說明曹操對軍紀的重視以及治軍手段。

當然,曹操一開始連軍隊都很少,更別提講究什麼軍紀了。曹操起兵之初,得到丹陽太守周昕支援的四千丹陽兵,丹陽兵是可是漢末最精銳的士兵,但是卻難以駕馭。所以,曹操走到龍亢,丹陽兵就造反了,根據《魏書》記載,半夜還燒燬了曹操的大帳,曹操手殺數十人,才能走出大帳,丹陽兵也只剩下五百人了。所以,曹操當時還沒有帶兵經驗,差點就被叛軍堵在大帳裡燒死,曹操的護衛大將典韋,許褚又還沒加入陣營,只能自己來了。也由此可見,軍紀對一支軍隊的重要性,不能令行禁止,連敵人的影子還沒見,可能先完蛋了。



到了曹操有了兗州根據地,又擁有幾十萬青州兵,這些青州兵出身黃巾軍,軍紀更是敗壞,整支軍隊只有于禁敢制止青州兵無序橫行。所以,曹操對於禁的評價是:“古之名將,何以加之!”這幾乎是最高的評價了。于禁不能說是“五子”裡,武藝最強,謀略最深之人,但是若非後來失節,絕對是五子之首。舉個例子,曹操讓于禁奪朱靈的軍權,于禁只帶幾十騎進了大營,從朱靈以下,無人敢反抗。這裡除了于禁自身威重之外,就是曹操軍中軍紀的森嚴了。



軍紀就是保證軍隊的“令行禁止”,雖然曹操愛妾並非軍隊系列,但是,好色的曹操此時選擇殺愛妾來“殺雞儆猴”,大飛熊認為,這就是和當初曹操犯的錯有關。因為,曹操當年在宛城就是因為好色,大護衛典韋戰死,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死於亂軍,曹操也差點不免。所以,曹操用愛妾的命,既是對當年犯錯的警醒,也是在強調軍令的森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