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从“苦瘠甲天下”到解决温饱,从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续发展,过去的40年,我市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品种和提高科技抗旱等措施,走出了一条干旱地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


“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年九干旱,岁岁人发愁”是定西过去的真实写照。早在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40年前,定西人还在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那么,拥有耕地172万亩的定西,为什么会出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情况?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高河村退休教师李森:其原因是种田不科学,当然甘肃是十年九旱这是定的,麦穗像笔头那么小ー点点,一墒(3亩)麦子最好的时候打上2斗就是300斤,生产队大集体人出工不出活,人(干活)都是支差的事情,到生产队以后我一天出勤了就好,再也不想办法多打粮食。


改革开放后,虽然定西农民早出晚归在地里下了不少功夫,可是辛苦一年因干旱缺水仍然没有好的收成。为解决生存问题,定西市从修梯田、兴水利等传统抗旱入手,顺应天时调整作物结构,普及地膜覆盖、推广抗旱品种为主,形成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集雨栽培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创造了农艺、农机、雨水集流和节水、节肥技术相配套的抗旱增产模式。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定西市农科院研究员 周谦:在抗旱节水方面,主要提高当地产量水平,一个是解决抗病品种的问题,来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的创新能力。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定西市农科院助理研究员 李晶:在400多个(小麦)品系中,培育出了陇中一号到六号,产量从200公斤培育到300公斤,真正的解决了农民的粮食增产问题。

从此,定西市把抗旱的主动权紧紧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走出了一条从存活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岷县中寨镇扎马村的80后青年汪吉川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年收入30万元的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中药材种植、贩运与加工的接力棒,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的贫困户抱团发展。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岷县中寨镇扎马村村民 汪吉川:

我们这一代中药材也形成了一种产业,慢慢的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我们长期搞贩运加工,到市场上去也方便,我想是把自己的产业稍微搞大一点,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找贫困户和闲余劳动力在我们这搞初加工,为了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

汪吉川的父亲汪开文是村里最早种植、贩运中药材的一批人,今年57岁的他,高中毕业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头脑灵活的汪开文在村里带头种植中药材,并将当地的药材卖到了南方大城市,后来还干起了药材加工,九十年代初,他家的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岷县中寨镇扎马村村民 汪开文:我们这一代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以前我们只是种药材,到后来我们逐渐开始加工药材,市场也开放,越来越好了,我们慢慢的把药材贩运到广州、深圳,药材给我带来的好处也多的很,现在你看我楼房也盖起来了,轿车也买了。

年过七旬的汪吉川爷爷汪辉文,改革开放前在农村吃大锅饭,庄稼种好种坏不用自己操心,可辛苦一年缺衣少粮不说,七八口的大家庭一年的总收入只有十几元。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岷县中寨镇扎马村村民 汪辉文:原来我们这一辈人,过得那种生活实在是艰难,我们原来种的庄稼是小麦、青稞、大豆这些东西,只要肚子填饱就成了。


一家三代的经历只是定西市产业发展的缩影。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这几年,岷县中寨镇依托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富民产业在全镇24个村遍地开花,政府在交易市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购销队伍上下功夫,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岷县中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王宇:中寨镇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积极宣传政策,开展技术培训,加强资金扶持,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5%以上。


据统计,2018年,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0万多吨,市值达32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岷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岷县中寨镇扎马村村民 汪辉文:这都是我们想不到的,现在娃们有几辆车,我也跟着享了福了,走到哪里小车拉到哪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定西市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反思发展历程。庭转变了“就粮粮,以粮为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老路子,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黄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把扶持到村到户的种养业与区域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重点乡村经济实力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定西走向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定西:“苦甲天下”之地的产业发展路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暮产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屠伯平:近年来,我们安定区把马铃基发展害作脱攻坚的首位富民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措施来抓。目前,我们马怜著种植画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在120万吨以上,東民人均从马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在1600元以上,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24%。

现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中药材、蚕豆为主,川水区以地膜马铃薯、玉米和競菜及各种间套带模式为主,千旱区以马铃薯、地膜玉米、各种秋杂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2017年,定西市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44亿元,中药材规范洁通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定西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马餐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63亿元。马铃薯已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大优势产业。草牧业总产值达到155亿元。新增经济林果13.3万亩,种植蔬菜81万亩,果蔬产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