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水稻生产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用时间来定农时

有许多农民朋友习惯于时间来定农时,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原因是因为,水稻生长是由温度来决定的,如果温度高,生长就会快些,温度低生长就会慢些。如2015年,水稻苗期温度持续走低,常年秧苗在苗床上30天后就会长到三叶一心,但2015年只有两叶一心。这样的秧苗插入本田中,会变白或变黄而枯死,然后重新长出,即通常所说的大缓苗。如果三叶一心插秧这样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插秧不看时期,要看叶龄。插秧最佳叶龄是3.1-3.5叶龄期。

误区二、旱育不旱,稀植不稀

多年来,我们提出的都是旱育稀植,所谓旱育稀植其根本就在于让水稻三叶一心之前长成壮苗,水稻根系在三叶之前和旱生植物的根系一样,都得靠自己呼吸土壤中的空气来维持自身的代谢。水稻三叶之后,逐渐形成叶片吸收氧气向根部运输的通气腔,因此,三叶一心的水稻插到本田里也会生出新根。旱育秧就是让水稻在苗床上处于一个旱田状态,土壤的通气孔隙里有充足的氧气以保证根系呼吸。如果浇水过多,土壤通气差,根呼吸就不充足,根生长就弱,容易感染病害。稀植的问题更是一个大误区,很多人认为,稀植就是插秧尺寸大小的问题,其实不是,是本田中每平方米基本苗多少的问题。与插秧尺寸有关,也与每穴的基本苗数有关。我们寒地稻作区11叶、12叶品种适宜的插秧行穴距为30×12和30×14厘米,每穴苗数一般为4-5株。这就要求播种密度一定要降下来。按这个数据标准来看,当前的播种密度太大,导致秧苗不壮。

误区三、秧苗要有高度,不然插不了秧

标准的秧苗三叶一心高度为13厘米,目前有好多人是两叶一心插秧,而两叶一心就要求秧苗高度达到13厘米,势必造成徒长苗,插秧后返青时间太长。

误区四、品种与产量和倒伏的关系弄不清

很多人把水稻一年的产量寄托于种子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这里我可以向大家告诉多个事实来认证这一问题。龙粳8号是早期的品种,当时审定的产量只有7000公斤/公顷,2004年在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李士平种植时,单产达到9900公斤/公顷(实收);粘325被众人认为产量不会突破9000公斤/公顷,但在2014年,长林岛吴殿国种植达到了11500公斤/公顷;2013年,853农场同样的种子,两家的产量分别为9000公斤/公顷和10100公斤/公顷。反之,垦稻17审定的产量为10000公斤/公顷,多年来无人种出如此产量。品种和产量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主要的,比如品种的叶形与产量有关系,直立叶形一般要高一些。

误区五、分蘖力不好的种子要多插几颗

水稻的分蘖都符合同伸N-3理论,那么为什么有的品种分蘖力强,有的品种分蘖力弱呢?归根结底说,对水稻分蘖来说有抑制因素(如插秧深、密度大、灌水深或缺水、肥料不足等),所谓分蘖弱,是因为这个品种对分蘖的抑制因子敏感,

误区六、水稻长得密、封行早,这样的稻子长得好

水稻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封行时期也是有要求的,不是越早越好,多年来好多人发现,表面上看长得好的水稻,到最后产量并不高,而看着不好的,最后产量往往高于好看的水稻。水稻封行要在孕穗期封行,从叶龄上看就是剑叶横过来的时候,封行的程度也有要求,站在地头,顺着垄看去,30米左右还有一道清晰的细水线。到乳熟中后期,稻穗弯腰,行间形成一条工整的缝隙。这就是穗封行。这样的稻田才是高产的稻田。

误区七、每穴的分蘖茎数越多越好

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即N-n+1时,每穴应有的茎数为22-24株。最多也不宜超过26株。茎数多会造成提早封行,倒伏、病害、产量上不去就会接踵而来。分蘖茎数过高就会产生低产的蘖封行、叶封行而不是穗封行。有目的地控制分蘖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控蘖方法是排水晾田,即不要晒,也不能水多。掌握好尺度做到垄上无水,垄沟有水或田面无水脚窝有水,保持7-10天。水稻在灌溉上有句谚语“有收没收在于灌,收多收少在于排”就是这个道理。

误区八、病害诊断不准,用药不得当

寒地稻区的主要病害为苗期的立枯病、青枯病、细菌性褐斑病;本田期的稻瘟病、细菌性褐斑病(鞘腐病)、纹枯病。立枯病、青枯病感染病菌,主要有镰刀菌、立枯丝核菌、霉菌(绵霉菌、腐霉菌),所以在用药上一定要准确对症。

误区九、除草只考虑除草剂的安全性,忽略了除草效果

封闭除草剂在水中要经过5-7天才能产生药效层,如果只考虑安全,用药后2-3天插秧,那么,没有形成药层时,插秧机的活动会导致药层没有形成起不到除草效果。

误区十、施肥错误

旱扬肥是万不可取的,它的缺点是施肥量不准。在泡田之前把肥料施入,然后灌水泡田,这样会导致水层过深,耙地或打浆时看不见田面是否平整而出现田面高低落差太大。如果排水,肥料流失。正确的做法是在整地最后一遍抄平时,把肥料施在水耙或打浆机前,这样即均匀,又会达到施肥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