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福洞:曾誘惑誰在此得道成仙?

神垕福洞:曾誘惑誰在此得道成仙?

神垕福洞:曾誘惑誰在此得道成仙?‖老家許昌

文·圖‖溫均有

他年輕時勤奮讀書,才高八斗,可是參加科舉應試一二十次,都沒有及第進士。原來,他是神仙之體,上天不讓他步入凡塵做官。他屢試不第,是因為“仙文不入俗人眼”,他文章的妙處,凡人自然不懂。

他求官之心不減,六十四歲那年,仍然到京城考進士。此間,他遇到一位道士,名叫漢鍾離。漢鍾離問他願不願意拋棄人間富貴,學道成仙,他凡心未淨,沒有答應。

那晚,他早早入睡,進入漢鍾離託給他的夢境中。他夢到自己科舉進了狀元,後來做了宰相。又夢到自己老時妻離子散,窮困潦倒。

當他被噩夢驚醒時,漢鍾離的米飯還沒有煮好。漢鍾離笑著對他說:“我這黃粱米飯還沒有煮好,你就夢完了自己的一生,可見這人生夢實在太短。”

他感到很驚訝,連忙恭身問道:“老道何以知道我做的夢呢?”

漢鍾離認真地說:“你身在俗世,心繫浮塵,你的夢我怎會不知?榮華易逝啊,這紅塵人世,不過是一場夢而已。”聽到這裡,他大徹大悟。從此,他拜漢鍾離為師,一心求道。

他是誰?且聽俺娓娓道來。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那天爬山,忽然想起偉人毛澤東的詩,也忽然想起神垕的神仙洞。

神仙洞也叫仙人洞,在大劉山北麓。從神垕南環路停車場往西,不到一公里便是。那是一個叫“呂古洞溝”的村子,村子不大,住著幾戶人家。呂洞賓在此修煉成仙,留下一個神仙洞,聞名於世。

昨天下午,我與妻子游神仙洞。臨走時,妻子找來一個籃子,放在車裡。我問她做什麼?她說:“去神仙洞捋些洋槐花,沾點兒仙氣回來。”

神垕福洞:曾誘惑誰在此得道成仙?

人間最美四月天,神仙洞的景色真得很美。剛到村頭,一股濃烈的洋槐花青香撲鼻而來,甜甜的,淳淳的。呂古洞溝的樹木很多很雜,它們繁茂的枝葉擠在一起,形成一層遮天的蓬帳。人在高處,不見溝底,只見盛開的洋槐花,如一樹樹雪景,夾在綠色林海里。

呂古洞溝,在大劉山北坡,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山溝。遮天的樹木,古老的空房,小山村格外寂靜。我與妻子來到村裡,見一位老漢坐在溝邊石頭上,悠閒地看著那片綠色。

我上前搭訕,老人給我講起呂古洞溝的前世今生。老漢叫苗金才,今年七十二歲。說起神仙洞,苗老漢的神情裡充滿了敬意。

他看了一下神仙洞,又指著對面的小山包說:“那個山叫‘娃娃山’,正好與神仙洞相對。”

我問他為啥叫娃娃山,老漢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說:“呂洞賓在北岸洞裡修行,每次誦經,在南岸山上,就會聽到娃娃學著讀經的聲音,娃娃山因此得名。”

我問:“娃娃山下的村子是不是呂古洞溝?”

老漢又是一笑:“溝南溝北都叫呂古洞溝,其實沒有一戶呂姓人家。以河為界,南岸屬於東大社區,北岸屬於西大社區。北岸住戶圍著神仙洞,只有四、五戶苗姓人家。”精神矍鑠的苗老漢,一面帶我看神仙洞,一面講著呂洞賓的故事。

呂洞賓真有其人,名巖,字洞賓,是唐朝人。原是唐朝宗室,姓李,祖上為避戰亂改姓為呂。關於他求道的故事,文首已簡要講解。後來,呂洞賓與妻子一起,來到神垕大劉山北麓的山洞裡修行。這個地方,就是後人說的呂古洞溝。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望而不相往。他在洞裡修道多年後,成仙而去,從此縹緲不定。

神垕福洞:曾誘惑誰在此得道成仙?

呂洞賓成仙后,人們領悟到“呂洞賓”三字的深義: 呂,指他們夫妻兩口人,兩口為呂;洞,是居住的山洞,即留給後人的神仙洞;賓,他是洞的賓客,為修道而來,隨時而去。

呂洞賓三字,是對這段修煉生活的完美詮釋。他的先知先覺,成了神垕人的千年美談。

呂洞賓後來又得火龍真人的《天遁劍法》,一劍無敵於天下。他以劍斬妖除害,濟世救人,立下不朽功德,終成天上八仙。八仙的故事,神垕人老幼皆知。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柺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很多人可以說出這八仙之名。呂洞賓雖不是八仙之首,但其影響卻遠超其他七仙。

苗金才老漢是西大街人,對於幾十年前的神仙洞,他記憶尤新。他說,神仙洞西邊有一個青龍潭,清水從潭裡溢出,河溝里長流不斷,神仙洞是一個青山秀水的地方。從他記事起,神仙洞一直煙霧繚繞,香火旺盛。

老漢用手指著四周,讓我細心觀看地形。我驚奇地發現,大劉山崖石峭壁,巍峨屹立,而神仙洞附近,卻是一方純淨的厚土。土崖壁上掏出來的洞穴,竟然千年不毀。真是一片神秘的地方啊!

我望著眼前的一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知是這片厚土孕育了神仙洞,還是神仙洞保佑了這片厚土。神仙居住過的地方,美得真如一片仙境。

神仙洞原是村民苗鐵柱家的老宅,高三米,深五米。雖為民宅,卻綿綿不斷地接待前來敬仙的香客。

為了村民們上香方便,西大街一組用四千元錢買下這條洞。就這樣,神垕又一處文化遺產,被保存了下來。

神仙洞是神垕人敬拜呂洞賓的地方,也是神垕民間的旅遊聖地。神垕的社會名流和愛心人士,為神仙洞的修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神垕福洞:曾誘惑誰在此得道成仙?

2007年,西大街一組的村民們,集資為呂洞賓立碑塑像。神垕鎮南大街村民李振鐸先生(釣月山人),親自撰文《純陽祖師碑記》。神垕鎮老書記範文典先生,親自審閱碑文並找人雕刻。神仙洞被正式命名為“呂仙洞”,把神與仙微妙的區分開來,古洞的名字更準確了。

《純陽祖師碑記》中說:“呂岩,字洞賓,大唐京兆人,原為唐宗室,姓李,祖上為避戰亂易姓呂。……在鈞州神垕西呂古洞溝,修煉成仙。……”

在人們心目中,呂洞賓是最有人情味的神仙。在所有神仙裡,呂洞賓與百姓的心貼得最近。從詼諧的歇後語裡,可見呂洞賓與百姓的魚水之情:

仨錢買個呂洞賓——別把神仙看輕了。

隔著門縫看呂洞賓——別把神仙看扁了。

呂洞賓戲牡丹——騷仙。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雖然呂洞賓在民間可親可近,但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依舊高高在上,令天下人敬仰,他與觀世音、關帝君並稱三位神明。

呂洞賓不僅是道教祖師,也是名垂千古的詩人。現在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課本,就收有呂洞賓的一首七言絕句:

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本是荒涼的地方,本是無奈的牧童,可在呂洞賓筆下,牧場是那樣寬闊,笛聲是那樣悠揚,孩子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人與身邊的環境融為一體,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一切都變得無拘無束,無憂無愁。

讀著呂洞賓的詩,我好像沾著了仙氣,搭上了仙理。我忽然明白,凡人之所以痛苦,是願意接納煩惱;神仙之所以幸福,是善於尋找快樂。

呂洞賓,小鎮神垕的匆匆過客。他雖在呂古洞溝修行數年,但在歷史的長河裡,也只是短暫一瞬。而他留下的呂仙洞,卻給淳樸厚道的神垕人,留下了不盡的遐思。

2019年4月26日於神垕

神垕福洞:曾誘惑誰在此得道成仙?

【作者簡介】溫均有,禹州市神垕鎮人,河南省散文學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