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爭是長平之戰嗎?

Wallace130


首先,我認為長平之戰,應該定義為一場戰役,而不是一場戰爭。秦、趙兩國之間的軍事交鋒,可稱為戰爭,但是具體到一場戰事,則只能稱為戰役。

應該說,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所謂最重要的戰役,就是具有劃時代影響的戰役,對歷史走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類似的戰役,比如秦末鉅鹿之戰,兩漢之交的昆陽之戰,漢末的赤壁之戰,東晉的淝水之戰等等,具有相同的決定性作用。如果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一次戰事,那是絕不為過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長平之戰,奠定秦統一中國的基礎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國力開始突飛猛進。但是,秦要統一中國並非易事,前面是有幾座大山阻攔的。首先是戰國第一霸主、秦的死對手魏國,魏國由於自身的地理劣勢,在秦國與齊國的夾擊下,最終衰落了;其次是老牌強國楚國,楚國同樣的秦國與齊國的夾擊下,衰落了;第三是齊國,齊國是繼魏國之後的第二個霸主,後來燕國主持一個“五國伐齊”,五打一,把齊國打殘了。

可以說,秦國把魏、楚、齊三國打殘,不僅靠自己的軍事實力,也是靠極為高超的外交,形成多打一的局面。東方六國裡,能夠與秦國對抗的,只剩下趙國。趙國在胡服騎射改革後,一躍成為超級軍事強國,而且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戰國會走向何方,實際上就看秦、趙兩國誰是贏家。

在長平之戰中,秦國消滅四十幾萬趙國主力,此後趙國再也無力與秦爭鋒。因此,長平之戰是決定歷史走向,以後,秦統一六國就沒有懸念了。

第二,長平之戰,是先秦規模空前的大決戰

一場戰爭的重要性,除了看其影響力外,也要看其規模。

長平之戰規模之大,不僅在先秦是空前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雙方投入的軍隊總數,據估計在一百萬左右。趙國方面投入的兵力是比較明確的,趙括統領的趙軍有四十五萬人;秦軍方面,沒有詳細記錄,但是秦軍能圍殲趙軍,兵力不當少於五十萬。

在長平之戰後期,為了圍殲趙軍,秦國大舉增兵。河內郡“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一個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被徵兵,派往長平前線,光這個數量,恐怕就有二十萬以上的人數。更何況徵兵恐怕還不止河內一郡呢。

有人說,後來王翦伐楚,秦軍不也是動用六十萬人嗎?其規模不是不亞於長平嗎?我在前面說過,要區別戰爭與戰役。王翦伐楚,是秦楚戰爭,六十萬人是入楚的秦軍總兵力,因為楚國太大了,所以秦軍投入這麼多兵力,是去佔地盤用的。就一場戰役投入的兵力規模來說,長平之戰是絕對是先秦規模最大的。

第三,長平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大決戰

首先,長平之戰打得特別久,前後打了三年。後世一些劃時代的影響的戰役,打的時間並不長,比如鉅鹿之戰、昆陽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有的打幾天,有的打幾個月。能夠與長平之戰相媲美的,我能想到的,恐怕只有南宋的襄陽保衛戰,打了整整六年之久,襄陽城破後,大宋就極速滅亡了。

其次,長平之戰對雙方都消耗巨大。趙軍的損失,史書記錄得明白:“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在趙軍死亡的四十五萬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作為俘虜被白起給坑殺了。白起也因為坑殺俘虜,在歷史上臭名遠揚。

那麼三年長平之戰,秦軍又是死得多少人呢?用白起的話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秦軍為什麼會傷亡這麼嚴重呢?我估計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前期與廉頗對陣時,傷亡是比較大的;二是後期在圍殲趙括時,四處拉壯丁,把大量沒有作戰經驗的平民拉到戰場上,這部分人的傷亡是比較大的。

因此,長平之戰,兩軍最終死亡人數,在六十萬以上。這種戰爭的殘酷性,不要說放在兩千年前,就算在人口大膨脹的今天,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


君山話史


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近代以前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也是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一場戰爭。

長平之戰最慘烈

長平之戰,有5萬趙國軍隊戰死。趙括放棄廉頗的防守戰略,帶領大軍出擊,被秦軍死死圍困住。趙括戰死,趙國40萬軍隊投降秦軍。

秦軍差不多也有5萬軍隊戰死。白起認為趙國的降軍人心不穩,將來會給秦國造成災禍,於是在長平附近坑殺了趙國40萬士兵。通過考古發現,是先殺死再埋的。地點在今山西省高平市永錄村。

長平之戰共有50萬死亡,可以說是空前的一場慘烈戰爭。

從戰國走向大一統的轉折點

當時齊國已經被樂毅五國聯軍打敗,喪失了大國的地位。楚國的郢都也被秦國攻破,被迫遷都到陳。

這時唯一能與秦國對抗的就只剩下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也喪失了對抗秦國的兵力。秦國統一六國已是大勢所趨。

趙括出擊的原因之一是趙國糧草不足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注重耕戰,糧食儲備充分。在長平的戰爭中,秦國通過黃河和汾河運糧,沒有出現軍糧短缺的問題。

而趙國的糧食是短缺的,向齊國借糧,齊國怕得罪秦國,不肯借糧給趙國。所以趙王希望速戰速決,讓趙括出擊。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長平之戰無疑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此戰發生在邦國林立的戰國末期,長平之戰對以後中國政治格局和政治形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什麼說長平之戰是古代戰爭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最重要的戰爭之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後世戰爭和兵法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趙戰爭,最終秦國取勝。此戰是對戰國後期,秦國和其它六國軍事思想的成果體現和檢驗。在戰爭之前,蘇秦遊說六國合叢抗秦。他自己配六國相印。而他師兄弟張儀卻採取和他的謀略相反的做法。張儀遊說秦國對六國採取連橫的戰略。那就是遠交近攻,分叢瓦解,各個擊破。長平之戰中,秦國對趙國先實施反間計,讓趙國撤換了大將廉頗,把趙括這個毛頭小子推上了歷史舞臺。又對齊國威逼利誘,使齊國不借給趙國糧食,最終逼得趙國防棄防守的決策,與秦國決戰。最後慘敗。長平之戰,成為戰爭史上的精典戰役,為後世軍事家所研究。同時,對後世王朝的國家戰略和兵法策略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二,打破了戰國末期的軍事平衡。秦國經過幾代君王的努力和“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愈發強大,其它六國中只有趙國可以和秦國相匹敵。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傾盡國力,歷時三年多,最終趙國被打敗,從此一厥不振。從此,六國無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秦國成為七國中最大的軍事集團。

第三,成為古代戰爭史上殺降最多的戰爭。開啟了古代戰爭史上,長時間,大規模作戰的先河。秦趙長平之戰,以趙國失敗而告終。秦國大將白起將投降的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這在古今戰爭史上都是少有的。何況在戰國那個人口並不是很多的時代。過於慘烈和野蠻。秦趙之戰前後歷時三年多,更多是國力的較量和消耗。雙方投入了將近百萬的兵力。這在早期古代戰爭中是第一次,死亡人數也是最多。秦國雖是勝利,也損失不小,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按常理,“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秦國怎麼也得損失十幾萬人。

第四,加速了國家政治格局的改變。長平一戰,使秦國有了氣吐六國之勢。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時間。也使得延續了八百年之久的周王朝滅亡。結束天下列國分爭的局面。
第五,加速了國家政治形態的改變。長平之戰,為秦國消滅六國打下極強的軍事優勢,使秦國在統一的過程減少了阻力。使奴隸制社會加速滅亡。為秦的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加速實現。


流星68421911


長平之戰,很多人只看到了白起坑殺40萬趙卒,紙上談兵的趙括。卻根本沒有看到其背後的真正意義。以及他後續的故事。

至於他是不是最重要的談不上。因為歷史是隨機的,任何一件偶然的事件都有可能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對白起坑殺40萬趙卒很難理解,當時有人給出的解釋就是秦國難以管理這麼多人。事實上白起殺這麼多人主要的目的是擊潰趙國抵抗的勇氣,因為秦國和趙國的實力相差並不是懸殊,他們經過長期的對峙,特別是被廉頗的以守代攻,把兩個國家的實力消耗到了極致。

秦國和趙國都達到了極限,趙王不是白痴,只不過兩個國家都認為就這樣對峙下去兩個國家都會垮掉。趙國首先撐不住了所以換掉了廉頗。

而當白起戰勝了趙括的時候,跟秦王說讓他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秦王告訴他咱們也撐不下去了。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直接否決了他的提案。所以白起坑殺40萬趙卒戰略政策效果是沒有用了。

到後來,秦王經過一段休養生息問白起說,你帶兵去把趙國滅掉,白起說已經錯過機會了。這才是長平之戰的真正的意義所在。


知常容


長平之戰固然是戰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爭,它直接影響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長平之戰也是戰國時期最後一個轉折點。長平之戰後軍事實力僅次於秦國的趙國一蹶不振,從此對於秦國來說統一天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是要說長平之戰是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爭,那也不一定。暫且不說後世的戰爭,即便春秋時代的戰爭影響也有不亞於長平之戰的,古人在談論東周戰爭時期認為“東周五百年,唯推晉陽,長平兩役”。


晉陽之戰雖然規模和持續時間不及長平之戰,但是其影響力絕對不亞於長平之戰。因為長平之戰雖然秦趙雙方都投入了數十萬的兵力,並且持續了三年時間,但是實際上無論在軍事還是在政治方面,秦國的勢力都是遠高於趙國的。

對於長平之戰大家都不陌生,這裡就不再贅言了,我們只簡單的描述一下晉陽之戰都過程和影響。

春秋晚期,分封制的弊端已經開始逐步顯示出其弊端。各國的大夫的勢力都越來越大,逐漸威脅到了君主的地位。例如齊國的田氏,晉國的智氏。然而不幸的是田氏成功了,智氏失敗了。晉國當時有六個勢力最大的大夫,智氏,中行氏,韓氏,魏氏,趙氏,範氏六大族。

六卿在在火併之後,只剩下韓趙魏智四大族,由於勢力最大的智氏為了復興晉國,號召各氏族獻給晉宗室城邑,但是趙氏拒絕了。於是智安瑤聯合韓康子,魏桓子討伐趙襄子。韓魏明白,如果趙氏被滅了,下一個被滅的不是韓便是魏,所以在趙氏的遊說下,韓魏臨陣倒戈,智氏被滅。


自從智氏被滅後,春秋時代正式結束,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戰國時代。戰爭不再是為了道義,而是殘酷的地盤爭奪戰。也就是我晉陽之戰開啟了統一天下的進程,無論最終鹿死誰手,但是它的開啟源於晉陽之戰。

反觀長平之戰,我們暫且不說秦國的軍事實力,單看秦國的國力“秦富天下十倍”,當時秦國的糧倉都堆滿了糧食,當時各國的糧食都是按照一萬石一積的,但是秦國咸陽倉達到了十萬石一積。何況秦國的虎狼之師,趙國無論在軍隊的體制還是戰鬥力上都不如秦國。所以長平之戰看似影響力很大,但是秦國打敗趙國本來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長平之戰也只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並沒有改變這個結果。


但是晉陽之戰就不一樣了,在晉陽之戰後實力最強的晉國一分為三,但是即便韓趙魏三國分晉後,韓趙魏仍然分別成為了戰國七雄。試想一下,魏國在魏文侯時期都差點滅了秦國,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這穩穩的壓制秦國。

試想一下,如果最強大的晉國沒有分裂,或者韓趙魏如果敗給了勢力最大智氏,那可能秦國連東出分機會都沒了,別說一統天下。而智伯的失敗完全是一個偶然,所以晉陽之戰對歷史進程的影響遠遠高於長平之戰。


漁耕樵讀


毫無疑問,長平之戰確實是我國曆史上絕對重要的“戰役”,但只是之一、不是唯一!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爭”?這個說法很不嚴謹,明顯是一種一廂情願的誇大。長平之戰作為一場戰役、是戰國曆史的一個轉折點,的確影響了歷史的發展和進程,但不能因此而上升至一個“最”字。像晉陽之戰,同樣也是歷史的拐點。



畢竟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和發展的戰役、戰爭並非長平一個,諸如楚漢戰爭、漢匈之戰、宋金之戰、鴉片戰爭等等,敢說哪個不重要?單論一場戰役對歷史的影響,並不能只看其規模,重要的是這場戰役對於歷史影響的深遠程度,也就是對歷史進程的推動力、改變力,以及戰役本身所反應出的軍事性等等。



長平之戰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歷史性

長平之戰最首要的歷史性,是使得戰國時期相對均衡的軍政格局被打破、歷史的進程至此已不可逆轉的進入了必由大秦統一的大道!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最為堅實有力的基礎!

軍事性

戰役中攻守雙方的組織籌劃、遣兵調將、外交斡旋,無不精彩紛呈。尤其白起在大兵團作戰中敢於打殲滅戰的軍事思想,可謂開創歷史之先河。穿插、迂迴、圍點打援、阻擊……這些戰術的靈活運用,可謂最精彩生動的教科書。回看我軍自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朝鮮戰爭,百試不爽、屢戰屢勝的法寶不正是這些戰術嗎?



規模性

人類自誕生以來,戰爭的規模一直呈現愈來愈大的趨勢,到長平之戰,參戰人數成為冷兵器時代第一個高峰、一方一次性陣亡最多的戰役!說到參戰規模,不得不提大隋朝的遠征高句麗,僅僅隋朝一方的調遣兵力就是長平之戰秦趙雙方之合的幾倍!這估計是冷兵器時代參戰規模的最高峰了,因不是本文重點,不再贅述。

因此,長平之戰只能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戰役之一,而不是最重要的戰爭!

您贊同我這個觀點嗎?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什麼樣的戰役最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來長平之戰,顯然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爭,哪怕僅僅放在戰國曆史上,長平能否算作最重要的戰爭也未必就有定論。

在我看來,一場戰爭重要與否,無外乎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這場戰爭的規模,一個因素是這場戰爭造成的後續影響。而且如果僅僅是以重要而不是以重大來作為標準,第二個因素的權重應該還要超過第一個因素。

舉個例子,明末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手裡還握有超過十萬大軍的情況下,卻在九宮山登山帶少數衛士觀察地形的時候,被當地地主武裝突襲擊殺。就戰爭規模而言,這不過是一個很小規模的遭遇戰,但就此戰的重要程度而言,這絕對算得上明末清兵入關後改變整個天下形勢最重要的一戰之一。這就是所謂小而重要的戰爭。

然後說回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的一場大戰,兩國均是傾舉國之力,全力以赴。廉頗、白起等雙方名將也在此戰先後登場。最終秦國獲勝,奪得長平,而趙國光光是被坑殺的軍隊就達四十萬。

就長平之戰本身而言,它的規模自然是足夠大,但決定這場戰爭重要性的後續影響,顯然並不太足夠。

長平之戰,秦軍消滅了趙國的主力,但由於秦國決策失誤沒有乘勝追擊以及各國的干預,最終秦國沒有滅掉趙國,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並沒有達到消滅任何一個國家的影響。

長平之戰最大的影響代表著戰國的一個轉折點,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在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單獨面對全力的秦國的攻擊。但長平之戰的意義也就僅此而已,最多算上消滅了趙國的主力,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單單憑這個意義和這個人後續影響來說,要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排到最重要的戰爭,顯然分量遠遠不夠,恐怕即使是戰國也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後續還有很多滅國之戰。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重要性超越長平之戰的戰爭,至少有兩個:

1.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發生在前秦與東晉之間的一場大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東晉以少勝多,打敗前秦。

戰爭的結果使得東晉維持的漢統得以延續,使得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狀態,南北朝的格局得以奠定。

2.釣魚城之戰:

如果僅僅就影響而言,此戰有可能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影響最為巨大的一戰,其不單單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甚至影響到了整個世界的歷史。

釣魚城位於重慶合川,是南宋為了抗擊蒙古修建的眾多堡壘之一,宋軍與蒙古在這裡先後爆發過多次激戰。

最著名的一次,就是擊斃蒙古大汗蒙哥。

雖然蒙哥是否被擊斃存在爭議,但有一點很明確,蒙哥確實是在釣魚城下,並且在進攻釣魚城的過程之中死亡的,也就是說,蒙哥死於釣魚城之戰中,這是沒有爭議的事情。

也正因為蒙哥的死,不單單是將南宋的壽命得以延續,還使得掃蕩世界的蒙古鐵騎紛紛迴轉,爭奪汗位。整個世界的歷史也因此改寫。

可以說上邊兩場戰鬥帶來的影響,都要遠遠的超過了長平之戰,於是長平之戰便無法成為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戰爭。


葉飄刀



長平沒有變改中國歷史,是戰國時代規模最大之戰爭。有影響巨大力。但沒有改變歷史,中國古代戰爭很多,但改變歷史戰爭不多,使秦朝消滅鉅鹿之戰,,使得秦朝消亡。楚漢戰爭劉備勝利,漢朝建立。昆陽之戰導致東漢建立。赤壁之戰,三國分立。淝水之戰使歷史倒退這些戰爭,都是以怪著稱。影響發歷史發展,讓人無法理解卻以弱者勝利,歷史鉅變著稱的最重要的戰爭。

鉅鹿之戰,是陳勝和吳廣點燃反抗暴秦烈火,各地洶洶燃燒起來他們卻犧牲了。原先的六國抗秦諸侯勢力卻死灰復燃。趙韓燕楚魏燕齊紛紛立國,建立了諸侯政權,使秦國主力軍隊到處鎮壓,卻按下胡蘆浮起票。四處滅火,卻越燒越旺。公元前208年月十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殺了楚國反秦義軍將領項梁。認為楚反叛勢力不足再成勢力。才率軍北上又去攻趙,還調來原上郡的王離的二十萬人秦軍南下共計四十萬人圍困鉅鹿(平鄉)使得趙王歇,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來了各國諸侯兵是不少卻都認為秦軍十分強大。沒有那家人敢前迎戰。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未將,也率軍數萬北上去解鉅鹿之困。宋義想能以秦趙混戰之後,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戰損失小得漁人之利,按兵不動四十六天。急壞了項羽痛斥上司宋義,並殺死宋義。他統領英布和蒲的二支楚軍,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之道。然後自率全軍要破釜沉舟渡河後,以一當十帶三天之糧,以示決死的決心和勇氣,奮勇殺敵,卻成屢戰屢捷,大敗秦軍,使各路諸侯也從觀看戰況,到主動衝出營壘助戰。最後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殺死秦將蘇角,迫使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秦軍將士有的被殺,大都投降。被秦軍兩大主力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土崩瓦解解圍。鉅鹿解圍,章邯軍在鉅鹿南,章邯也受到威脅,派將司馬欣到咸陽向朝廷請示求援。趙高當政,不見不說,還不信任。要制罪他們。司馬欣恐懼,又逃回章邯軍中,報告章邯情況,要他打算後路。章邯和向項羽軍中聯絡,想訂和約並不成功,項羽又斷秦軍歸路,要率軍大敗秦軍。章邯前後走頭無路 ,不得不在秦二世三年(前208年)七月,在洹水南殷墟(安陽)率其部眾二十萬人投降項羽。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並給司馬欣為上將軍。但原先諸侯軍也對待對待王離的秦軍似奴僕一樣輕侮,王離的秦士卒有反抗暴動傾向。項羽在新安城將二十萬秦兵和王離全部坑殺。只有以章邯,司馬欣,董翳為主向咸陽進軍前鋒先行部隊。



。劉邦軍207年九月前,一路乘虛向西進發,進入關中武關。趙高殺胡亥立子嬰為秦王。子嬰殺趙高。劉邦攻破山嶢關(蘭田)子嬰就向劉邦投降。劉邦入咸陽。秦朝從此消亡。


鉅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改變歷史局面巨大戰爭,摧毀秦軍的主力,扭轉歷史,奠定眾家諸侯王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和秦帝國消亡,項羽為無數後世人樹立破釜沉舟,視死如歸,勢力小卻是反敗為勝,能殲滅秦將主力勝利戰果。後世人對他充滿敬重和景仰的英雄。無論歷史多麼神奇叵測,但項羽破秦之功精采無敵。英雄無比

楚漢戰爭,更加波瀾壯闊,複雜多變,從楚霸王自立為始,佔梁楚地九郡,都在彭城。分封天下十八路諸王國開始。劉邦封漢王被遷巴蜀,就挑動各個諸侯之間權力紛爭激化。劉邦和項羽的矛盾,更加不可調和統一天下戰爭勢在必行。劉邦利用田榮首先反楚之機,聽從韓信計議,出古道佔關中三秦,繼續東進。經過屢敗屢戰,劉邦進駐下洛陽,在項羽擊殺義帝,劉邦號召天下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統帥諸候兵五十方佔據了楚都彭成。



項羽卻在東線齊民田榮之子田廣率軍抗擊下,無法脫身。又重新部署諸將擊齊。他親自率兵三萬精兵重新攻奪彭城,一舉把劉備打得一敗塗地,死傷過半。劉邦與數十騎突圍。


彭城之戰後,楚漢戰略鉅變,劉邦敗退滎陽,各路諸候又背漢向楚。在肖何全力支持下和韓信的增援中漢軍才重整旗鼓,但楚軍還是東西二線作戰,困境以然,無法越過滎陽,成皋一線西進,更無法擺脫兩線分離,又兩方相持,漢軍但利用諸侯間各個矛盾,各個擊破。也深入敵後,側翼開展新的戰場。韓信接連平定魏代趙燕,再攻齊地,成功形成為包圍楚霸王東錢軍之勢,項羽也是攻克滎陽成皋。但劉邦以“高壘深塹勿與戰”的戰術,牽制到楚軍無法離開,又保存實力,使項羽兩面作戰,分軍弱勢,陷入首尾難顧的困境,加上年輕氣盛,獨斷孤行再不能用人,韓信,陳平之才從楚歸漢,使劉備調兵遣將,對項羽戰略包圍。加更重複做牢大敗楚軍之圈,再次收復成皋。同時韓信又破齊國曆下軍,進佔臨淄。還在濰水滅楚龍且率援齊的二十萬多楚軍。平定齊地,項羽全面遭到了重大打擊,力量喪失殆盡,腹背受敵,進退無據,陷入漢軍多層戰略包圍之中。糧草無著,曰益敗亡。加上韓信率軍向西壓來,項羽向劉邦提出議和,楚漢以鴻溝為界分割天下。以西為漢,東為楚。項羽協議達成要率軍東歸。劉邦用張良陳平的計策乘機追擊楚軍,劉邦令韓信,彭越人率領各個諸侯兵前全殲項羽,包圍在壽春的楚大司馬周殿首先叛楚使得楚軍無法回去被劉邦圍下垓下,四面楚歌,士無鬥走,虞姬自刎,項羽率少數騎兵突圍至鳥江,全軍戰死皆無自刎而死。劉邦勝利地奪得天下,以建立江山大漢王朝告終,楚漢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用兵韜略之豐富多彩,最為謀略高潮疊加的戰爭。一代名將韓信,用智慧顯示統帥卓越才能,先還三秦之戰,再破代,攻破趙,降燕,伐齊最後垓下全殲楚軍。迫死項羽。以暗渡陳倉,井陘之戰,背水設陣,拔幟易幟,濰水之以水衝敵,半渡而擊,垓下之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為中國兵家創造經典戰略,用兵韜略的隨機應變,用兵思想靈活多樣。使多多益善為後代規拜敬禮。楚漢戰爭是綜合複雜成度最高戰爭。不論勝敗項羽都是大英雄。



昆陽之戰,是王莽要在劉氏西漢相當社會腐敗想改革西漢政治,經濟過程創建新的王朝中,由於措施無力,更違背廣大勞苦大眾根本利益,加上施行嚴刑峻法,對外戰爭,天災人禍,經濟更加崩潰。各地農民紛紛起義,以綠林軍,赤眉軍為兩大反抗王莽的起義隊伍為王總共多幾十支大小起義軍,相互呼應遍及全國,成燎原之勢。


劉秀和哥哥劉演,也是造反起義者,領導有春陵軍九幹人,和綠林軍中作戰。佔領了南陽。攻打宛城。綠林軍有軍隊十萬人,首領王匡,朱鮪,張昂。還有皇族人劉玄,被推舉為“更始皇帝“號漢。劉演為大司徒劉秀卻是地位特低“偏將軍“。劉演在指揮打宛城。

軍事重鎮昆陽,被農民軍攻下後。王莽集合四十二萬大軍和六十萬運輸隊號稱百萬大軍帶著老虎獅犀牛大象隨軍作戰,圍攻昆陽。農民軍還在攻打宛城,昆陽只有九幹人,在王鳳王常守帶領昆陽,其它一萬多在城外的定陵和郾城。劉秀在穎川郡前線活動。


百萬大軍來了。城內人也是害怕一籌莫展。劉秀回城後要大家團結起來還有希望,不能各自逃命,昆陽要被下攻破,會全軍覆沒,讓人殺完。絕不能臨陣脫逃,要堅守待援。劉秀親自去定陵,郾城求援,向攻打宛城主力部隊告急,請求主力支援。兩處人也不願來,劉秀拿出一封偽造起義軍”勝利攻下宛城,己趕向昆陽參戰。諸將看後才振奮有勇氣,去做敢死隊。劉秀從萬人中選三千人為敢死隊員。做戰前準備。

王莽大軍,把昆陰水洩不通,插翅難飛。王邑(付司)要叫喊殺光城裡人踏著鮮血前進。。用雲車攻城,挖地通城,衝車撞城,各種辦法全用,是陽城高城牢沒有攻下,塵埃漫地,殺聲震天,戰鼓如雷,亂箭如雨。王鳳王常領軍堅持十天,沒有援軍。決定投降,,可王莽的大司徒王尋,將軍王邑不許投降把起義軍逼到全都變成了勇士,要置之死地而後生了。劉秀率領幹人敢死隊先鋒部隊來了。

在公元前二十三年六月初一殺到。劉秀幹人隊伍來了。王尋沒放在眼裡,劉秀一馬當先衝了過去,短兵相接,殊死格鬥,勇者勝。王莽軍隊招架不住,開始潰退,起義後續之人又到。一起衝鋒一萬人生力軍,把莽軍殺得屍橫遍野,倉皇逃竄,劉秀看見王尋帥旗所在之處,召令大家直接摛賊先擒王。三幹敢死隊直撲敵軍元帥王尋。王尋卻要顯示神氣不叫其人干擾叫”諸營背按,毋得動“他要親自率軍迎戰劉秀的三乾的銳不可當敢死隊,可讓其宅隊伍仃看。敢死隊把他一萬人多打垮了,王尋也被殺死了。


王尋被殺的消息,在起義軍中傳開,城內也信心百倍昆陽城大開,裡應外合。震動天地,王莽軍開始大潰敗,莽軍爭相逃命,老天也開始幫忙相助,電閃雷嗚,狂風大作,孽雨傾盆直下,河水氾濫成災。莽軍又不知起義軍有多少人馬在追殺,掉到河裡淹死無數,水都不流動。王莽軍隊徹底大敗。百萬大軍全軍覆沒,徹底瓦解,僥倖活命王邑逃回長安,很多人投降成了綠林軍,劉秀完成了一個幾乎誰都不可能完成戰爭。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最神奇昆陽之戰。


三幹人擊敗百萬大軍,實力對比是最為懸殊的戰爭。劉秀是最具膽量,勇氣,智慧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威震古今,名震天下再中興創建劉家東漢國家的首位皇帝。歷史永恆昆陽之戰當然以少勝多,極難使人相信歷史戰爭而永入史
冊。赤壁之戰是曹操戰略失敗。戰船灰飛煙滅,但人員在瘟疫流行死亡很多。退回北方去,滅馬超韓遂必要避免兩線作戰的首尾難顧戰略損失 。但失敗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就赤壁之戰,漢中之戰是曹操捨得戰略選擇,比項羽高明。是勝利者挑選明智決策。魏最後能夠強大。曹操的偉大之處。也是中國歷史變化經典戰役智慧傑作。讓後輩爭論不休最重要戰爭。在中國歷史不得不提淝水之戰是最為奇特的戰爭


ww3721王建文


我認為古代最重要的是長平之戰

要說最重要的戰爭無非從以下這三個點分析:

1.對今後歷史的影響 2.戰爭的含金量 3.戰爭的規模<strong>

歷史的影響

我們先說這點,可以說這場戰役是戰國形式的轉折點,這場戰役之後秦國優勢轉為勝勢,基本變為秦國的統一戰爭。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也為我國現在版圖打下了基礎,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戰爭含金量

這場戰爭是我國曆史出現最早的、規模最大的殲滅戰。長平之戰中,攻人為上,毀其軍力的思想得到了首次大規模的運用,並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秦軍把佯敗誘敵,分割圍殲運用的出神入化,可以說是教科書般的圍殲戰。

戰爭的規模

秦國投入兵力:55萬人,傷亡15萬人

趙國投入兵力:45萬人,傷亡約40萬人

長平之戰創造了世界上最早並且超過百萬的大型圍殲戰。使六國中唯一能和秦國單獨抗衡的趙國從此一籌不振。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此戰後白起坑殺40萬趙軍,六國震恐,合力抗秦,保住了當時奄奄一息的趙國。


三拳歷史雜談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名將白起的最後一戰。這一戰幾乎把兵法謀略演繹到最高境界,使以後的戰爭幾乎沒有能超越的。雙方從運動戰到陣地戰到消耗戰再到間諜戰最後以誘敵深入的圍殲戰,一個不漏網的殲滅戰,完全是戰爭教課書。有人說趙國消耗不起才換上趙括,我有幾點疑問,趙國實力弱嗎?答案是趙國不弱。趙武靈王經胡服騎射對趙軍改革使趙軍在趙國曆史上武力達到最強,秦趙閼與之戰,雙方兵力一樣,結果趙軍勝。趙軍繳獲大量秦軍武器裝備,說明趙軍武器和秦軍沒有代差。說趙國無糧,事實上趙國有錢,趙王沒能拿出來。邯鄲保衛戰趙國向齊國借糧,注意是借糧而不是籌糧。就是打白條。齊國不是傻子,後來平原君散盡家財才打敗了秦軍。說趙括不會打仗,趙括是有本事的,趙括之所以全軍出擊是因為沒有得到準確的戰場消息不知道敵人有55萬也不知道秦軍主將是白起。如果趙括知道這些趙王是不會和秦軍決戰的。總之趙國輸在了相信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