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中,新莽42萬大軍為何不敵劉秀2萬大軍?

泗水布衣


關於“昆陽之戰”,確實是世界軍事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但是,如果單純地從雙方的戰力對比來看,即使劉秀所率部隊再驍勇善戰,也無法戰勝新莽大軍。那麼,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新莽42萬大軍敗與劉秀的2萬人馬的呢?

以少勝多的戰例在我國的軍事史上不勝枚舉,但如昆陽之戰這樣,以不足兩萬人的軍隊擊敗擁有甲士四十二萬的新莽大軍,確實是不可想象。所以,筆者不揣淺薄,以自己的分析,認為這一場戰役中新莽軍隊失敗的根源是一次“營嘯”事件。

歷史背景

筆者曾經讀過一個關於清末名臣左宗棠的笑話。說是左宗棠做夢,夢見自己力敵萬夫,醒後還對大家誇口說自己如何如何。在朋友嘲笑他的時候,他卻振振有詞地說,歷史上記載的那些著名的戰例有多少是真的呢?其中,就舉了一個“昆陽之戰”的例子。

也是,對這個著名戰例,筆者也曾經有過懷疑。筆者懷疑的不是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而是懷疑以當時昆陽義軍不區區八九千人,加上劉秀帶來的援兵,合計不超過二萬人,面對號稱百萬,實有甲士四十二萬的新莽大軍,如何能取得一場狂勝?

下面筆者就來還原一下這場戰役。

公元23年二月,起義軍公推劉聖公(玄)為漢帝,為更始帝,史稱“玄漢”。根據《後漢書》的記載,這個皇帝本來應該是劉秀大哥劉縯的。可是,這些義軍首領認為劉縯能力太強,不好控制,所以才推舉了劉玄為漢帝。

要是單純地鬧個事,造個反,也不會引起王莽的極大驚恐。可是,劉玄的稱帝,明著就是要推翻自己,重建大漢朝,這是王莽絕對不能容忍的。於是,王莽下令,徵集全國兵力百萬,其中甲士四十二萬,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率軍平叛。

相對於新莽軍隊出兵時旌旗輜重,千里不絕;驅趕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史稱:“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的宏大場面而言,漢軍也沒有閒著。劉縯率軍圍攻宛(今南陽一帶);劉秀跟隨其他將領攻佔昆陽、定陵、郾城(劉秀當時只是個偏將軍,沒有多少軍隊)為圍攻宛城的劉縯提供糧草。

關於這次戰役前期的經過筆者也不想寫得太多,相信讀者們也會了解一些。筆者想說的是,在劉秀突圍去搬救兵時,新莽大軍的統帥王尋和王邑是完全有機會攻克昆陽的。據《後漢書》記載,在新莽大軍的百般攻擊下,城內的漢軍負戶而汲,也就是說,連到井裡打水都需要揹著塊門板,不然就會被射死。

城內守軍最高將領王鳳求情投降,被拒絕。這個舉措徹底斷了城內守軍的活命的念頭,因此,對新莽大軍的抵抗愈發頑強。新莽軍隊經歷了長途行軍,圍困堅城久而不下,又軍令嚴肅,攻城得死,攻不下又得死,這對於這支由臨時徵召來的農民組織起來的軍隊而言,其承受能力已臨近極限。

不巧的是,在此時,又天象反常。

據《後漢書 光武帝紀》記載:“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本來,這些士兵的忍耐已臨近極限,又遇到了這樣的天象,使他們認為這是天象示警,新莽必敗!這就為後來幾十萬大軍發生“營嘯”事件埋下了伏筆。

“營嘯”事件

所謂“營嘯”,就是在封建社會軍隊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兵變現象。士兵們在戰事不順,軍法嚴肅無情的情況下,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時所作出的一種無意識的瘋狂舉動。往往一人發狂,就會帶動很多人甚至全軍。在歷史典籍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軍營裡無故自亂,賴以領軍將領處置得當,安臥不動,最終事變平息的記載。如果將領處置不當,就會釀成兵變。其實,這種現象就是“營嘯”,只不過史書中沒有這麼記載罷了!

劉秀率領救兵回來後,連戰連勝,同時,又派人把一封假冒的宛城報捷的軍書遺落在地,造成一種宛城已被劉縯攻克,援軍隨時趕到的假象。本來這是一個並不高明的計策,卻使得新莽軍隊的統帥自亂了陣腳。慌亂的情緒快速在新莽軍隊中蔓延,成為了激發“營嘯”事件的間接導火索。

終於,在劉秀援兵和城內人馬拼命的攻擊下,加上雷雨大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後漢書》語)新莽軍隊士兵們的心裡承受能力被最後一棵稻草擊垮了,發生了“營嘯”,幾十萬大軍瞬間垮掉,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後漢書》語)。

總結

以少勝多的戰例在我國的軍事史上不勝枚舉,但如昆陽之戰這樣,以不足兩萬人的軍隊擊敗擁有甲士四十二萬的新莽大軍,確實是不可想象。所以,筆者不揣淺薄,以自己的分析,認為這一場戰役中新莽軍隊失敗的根源是一次“營嘯”事件。


萬事之始


外戚王莽篡權後,對國家實行暴虐的統治,弄得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反對王莽政權,起義軍擁立了漢朝宗室劉玄為更始帝與新莽政權爭戰。

公元23年,雙方在昆陽一線對峙。當時新莽方面有42萬兵力,而堅守昆陽的漢軍只有一萬多人。昆陽城被圍得水洩不通,莽軍一天到晚不停地向城內射箭,如同下大雨一般。裡面的軍民連出門打水和上廁所都得頭頂著門板以防流矢。由於擔憂寡不敵眾,守將主動向新莽軍投降。而莽軍首領認為一定要親自屠城,才夠威風。竟不接受漢軍的請降!

城內軍民眼看末日不遠,個個惶惶不可終日,幾近崩潰了。劉秀站出來號召大家,要同仇敵愾,不能氣餒散夥、被敵各個擊破!劉秀又率少數騎兵衝出包圍向外求援!城內軍民意識到,只有堅守待援,才有活路。不久劉秀帶回了援軍。不過只有區區3000士兵,和城裡守軍加起來,還不足兩萬。這樣的局面,昆陽之戰再打下去,從人數上講,似乎輸贏立判了。

莽軍統帥王邑與王尋,得知劉秀回援時,僅帶領一萬的兵馬前去迎戰。劉秀一馬當先,率輕騎斬殺了莽軍一千多人,漢軍受到鼓舞,又連勝幾陣。莽軍的氣勢頓衰。劉秀為穩住城內人心,假說宛城的十萬綠林漢軍已經得勝,即日前來支援。他把消息寫在信上,射進城內,還有意散落幾份到莽軍中間。莽軍議論紛紛,一個彈丸昆陽城才一萬多人,打了一個月都打不下來。再加上十萬援兵,只怕要落敗了,自此,軍心開始動搖。

劉秀分析莽軍的情形,鎖定了敵軍關鍵部位,開始攻擊。他組織敢死隊衝向敵營。王邑、王尋輕敵,只帶領了一萬人抵擋。還下令其它各營,沒有命令不準擅自發動。結果一萬莽軍被劉秀打成了落花流水,王尋被殺。其他各部,亂作一團,只作了觀眾。劉秀軍如蛟龍入海,越戰越勇。城內的軍民見勢殺出,裡應外合。莽軍主力本是被強徵來的耕夫,早就反對王莽暴政。這下大部分都不戰而逃。敗走時,被淹死踩死者不計其數。王邑帶著千餘殘兵渡過滍河逃到洛陽去了。就這樣二萬不到的漢軍一舉擊潰了42萬莽軍。繳獲的物資堆積如山,漢軍花了一個多月才搬運完。

“昆陽之戰”中,新莽42萬大軍為何不敵劉秀2萬大軍?

1.當時,反抗王莽暴政是天下大勢,符合民眾的願望和要求。漢軍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最終取得勝利根本。

2.軍事上,起義軍堅守昆陽牽制敵人。再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確做法,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不斷地消耗了它的實力,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3.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新莽軍的弱點,進行攻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了敵人的意志,積小勝為大勝。

4.義軍善於把握戰機,選擇新軍“龍頭”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群龍無首,陷入了混亂的境地。

昆陽之戰是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主力部隊,為起義軍進軍洛陽、長安,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希望星晨58298869


對於昆陽之戰新莽42萬人為什麼不敵劉秀2萬人的問題我分享下自已的看法,那就是勝利的理由總有相似之處、有前車之籤。失敗的理由五花八門各有各的不同。

先說王莽吧:

一:部陽為什麼而戰?

此戰王莽擁兵42萬,兵士為什麼而戰呢?是為正義而戰?為了自身及家人能吃飽肚子而戰?還是為了民族大義保家衛國而戰呢?

這些顯然都不是。

大家知道王莽自纂權建國後總共在位七年;七年之中這個人驕奢淫逸打著復古的旗號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貨幣制變極度混亂。勞命傷財,老百性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從他虛發大錢就可看出當時的國家財政己經出了很大的問題了,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的日子能好過嗎?

在其之前2~3百年裡,西漢的歷任皇帝克勤克儉辛苦積累起來的千秋大業被他弄成那個樣子,王莽的不得人心程度可見一斑。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大軍士氣能高嗎?部隊有部隊的信仰,士兵有士兵的精神。兩樣都不俱備的情況下,這樣的部隊是缺乏戰鬥力的,是沒有軍魂的部隊。

在這方面劉秀的部隊正好相反。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劉秀是眾望所歸的人物,人們在他身上寄於了很多的希望,希望他能帶領大家重塑西漢的輝煌。所以儘管劉秀手下只有區區兩萬人,但士兵一但有了士氣其作戰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二:驕兵必敗這四個字於戰爭中是條鐵的規律。

自戰爭打響之日起,王莽集團自始至終沒有把劉秀放在眼裡。這點可想而知呀!自擁40萬之多的部隊又怎會把兵力不足兩萬的劉秀組織放在眼裡?古人云:驕兵必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縱觀昆陽之戰始末,王莽集團始終抱著無論怎樣都能取勝的戰爭態度致使整個集團組織不力。所用之人皆剛愎自用無真正的軍事才能(說不定走後門上去的呢!)

而劉秀組織則正好相反;首先自己能身先士卒衝峰在前,其次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發揮到了極致。此處不再敘述。

所以說: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

綜上所述:戰爭有時靠的不僅僅是人力和先進武器,更多的是人心所向和永不磨滅的意念。

昆陽之戰中,王莽的失敗和劉秀的成功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些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