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何不退場

國人的道德標準向來苛刻且複雜,甚至常常自相矛盾。西方人不同的道德準繩演化成了不同的派別。比如認死理兒的就叫它絕對主義,算得失的就叫功利主義,看什麼都不過眼的就叫他犬儒主義之類……各說各的道理,各守各的價值,意見不同不要緊,可以坐而論道嘛。大多數情況下,道德標準越是簡單,越是容易達成共識。猶太人散落世界各地數千年,所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也不過“十戒”而已。

道德何不退場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在我們這兒往往不是這樣,道德可不是什麼廟堂之上的學問,它是普通生活裡超越法制的行為守則,中國人習慣了不但要“曉之以理”,也要“動之以情”。甚至情與德還要優先級更高些,哪個中國人沒聽過“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可是……”這句話呢?

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自然也好,可偏偏我們這套道理,日積月累大幾千年,竟是盤一勺燴,根本辯不清楚。最讓人喪氣的是,衛道士人山人海,沒人想著怎麼把這套道德體系梳理得有邏輯,他們都只忙著一件事兒:讓所有人都遵守這套體系,不管它有多大漏洞。

所以大凡熱點,極少有人過問依法這事兒怎麼判定,人們總是傾向於評頭論足,站在局外人的視角評論“該與不該”,出發點自然就都是琳琅滿目的道德標準。儘管這些高尚的人平常可能也隨地吐痰,橫穿馬路,辦公室裡大聲打電話,收完外賣不說謝謝,但批評別人的時候都是一水兒的潔白無瑕。

因為都喜歡站在道德一邊,又不吝於使用網絡暴力,所以我們總能看見,這些年輕的、年老的衛道士們,像遮天蔽日的蛾子爭先撲火一樣,東邊發言奔東邊,西邊發言奔西邊,不管多少次翻轉,都不感到荒唐,他們茫然地追隨著內心的聲音,喊打喊殺,也從來不想一下,在法律做出判斷之前,先用海量的人言宣判一個人是好是壞、一件事該如何如何,這本身是否道德。

讓受到道德審判的人更為難受的是,衛道士們的道德體系還是有賴人物背景的。作為普通人,你的道德領地就要比成功人士更狹窄。成功人士在成功路上的不道德抖摟出來那也是“一段佳話”,輪到你那就是“一段八卦”。

當然,不能否認,隊伍浩大的衛道士們同樣擁有康德所說的“善良意志”,維護這套道德體系,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套道德體系有價值,甚至在維護這個14億人的社會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但一定也有像我這樣的人,認為所謂的道德體系在中國管的實在太多了,這套無形枷鎖一直在塑造無聊的人生。那如何驗證誰對誰錯呢?領袖不是說過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一直在實踐這套道德體系發揮作用的結果,何不也實踐一下它退場的結果呢?

只保留一些最基本的“不應該”準則,比如“撒謊是不對的”“不應該給別人添麻煩”“不打斷別人說話”……讓盤根錯節的準則(大多是“你應該如何如何”)暫且休息,把那些留出來的真空留給法律法規。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社會是不是變糟了。

當然,這個社會實驗從來沒有進行過,我也不好對結果妄下論斷。但我們可以暢想一下,一個大家只關心自己是否有遵守自己的價值觀、而不強行要求他人符合自己道德標準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女孩子們再發朋友圈和抖音,不再有人對你的穿著舉止指指點點,能欣賞的就欣賞,不欣賞的就划走;不結婚的年輕人,不再擔心長輩以家族傳統的名義開展的靈魂拷問,哪怕他們仍然不認為感情比歸宿或生育更重要;夫妻的糾紛,交給婚姻法去處理,不再有外人在不瞭解真相的情況下口誅筆伐,哪怕這對夫妻是對名人;有錢的人,也不用再擔心國難面前,該不該捐款、該捐多少,一切行為,遵從本心;買東西隨便買,也不用因為是加貨日貨意貨就受到口誅筆伐,扎胎扔蛋……

在道德哲學裡,道德所追求的就是“好的生活”。關於“好的生活”,不同的哲學派別有不同的觀點,快樂主義、禁慾主義這樣截然相反的觀點也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每一種價值觀都希望說服儘量多的人相信自己,但都不會強求所有人和自己保持一致。畢竟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應該是所有道德觀點都會同意的基本元素了,除了我們。儘管老祖宗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人”要是觸發了“己”的戾氣,那可就不好說了。


道德何不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