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4歲就懂得讓梨,為何最終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蔣顯禮


孔融生於153年,是孔子的第20世孫。歷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很小的時候,孔融就表現出超人的智慧和孝心。

孔融4歲時,與大家在一起吃梨子。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自己吃,而把大一些的梨子讓給別人。

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梨子?

孔融回答:我是小孩子,應該吃最小的;大人辛苦了,應該吃大梨子。

父親連連誇獎孔融。後來,《三字經》中出現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孔融對漢朝是忠心耿耿的。

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隨後來到許昌,孔融也到了許昌。

漢獻帝授予孔融的官職是將作大匠,不久又提升孔融為少府。

漢獻帝每次召集群臣,下令他們回答有關政事、以及上報相應對策時,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都是一言不發,掛個官職而已,好像朝廷大事與自己沒有關係,但是,孔融不一樣。

孔融總是引用前人的事例、前人的著作,作為明確的證據,提出毫不含糊的建議,供皇上決策參考。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社會混亂。社會輿論傾向於恢復殘害罪犯肉體的刑法。孔融有自己的看法。

孔融向皇上建議:君主沒有管理天下的科學方法,百姓大眾就會散漫鬆懈、而且不服從管理。希望利用古代的刑法致使他們的肢體殘廢,不是杜絕犯罪行為、增長美德的好方法。

當年紂王砍斷早上不怕寒冷而下水的人的小腿,天下老百姓都罵紂王殘暴狠毒、喪盡道義。

受了刑罰而殘疾的人,都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也有想辦法死去的決心。這些人大多數都會採取冒險行動,不再回到正常的生活道路上,社會更加混亂。

趙高等人採取暴政,是當時的最大禍患,他們不但不能禁止有人做壞事,相反,卻阻斷了百姓做好事的道路。

朝廷中主要大臣覺得孔融的建議很有價值,就採納了,最後沒有恢復殘害人體的刑法。

孔融對漢朝忠心耿耿,所以,對那些篡奪漢朝權力的位高權重的大臣則是經常輕慢、諷刺。

曹操攻佔鄴城之後,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但是,曹操卻將袁紹家的女人都留了下來、擄掠到自己的軍營中。

曹操的兒子曹丕看見袁紹的兒媳婦甄氏非常漂亮,就偷偷帶到自己的營房中、佔為己有。

孔融知道這件事之後,寫了一封信給曹操。信中說:武王伐紂的時候,俘獲了妲己,並且作為獎品、賞給了周公。

歷史上好像沒有這樣的事情,於是,曹操就詢問孔融:這是從哪一本書中看到的?發生在哪一段歷史上?

孔融回答:把現在發生的事情對比一下就清楚了,是我想象出來的。

曹操對孔融諷刺自己家裡的事情,已經有點不滿意了,但是,礙於孔融影響很大,沒有對他採取懲罰措施。

207年,曹操對北方的烏桓(少數民族)發動戰爭,孔融不贊成這場戰爭,就冷言冷語地嘲笑曹操。

孔融說:大將軍(指曹操)命令軍隊征討遙遠的烏桓,是很少有的事情,周朝時肅慎(少數民族)不進攻木苦矢,西漢時丁零偷盜蘇武的牛和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孔融公然詆譭曹操的戰略決策以及大政方針。

幾乎曹操每一項舉動,孔融都要發表與之相反的言論和建議。

那時候,戰亂頻仍、到處饑荒,曹操認為禁酒既可以節約糧食、也可以提高軍隊戰鬥力,於是,向皇帝上奏章、請求禁酒。

禁酒應該是好事,可是因為是曹操的主張,孔融又高調反對了。

孔融說:高祖醉酒斬白蛇,開創了漢代四百年大業;漢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後來的光武中興。漢家偉業離不開酒,美酒鑄造了高尚的道德,怎麼能不讓人們喝酒呢?!

孔融越說越覺得自己偉大,曹操越聽越覺得孔融在跟自己作對。曹操對孔融由不滿意到心生恨意了。

此時,孔融之所以處處與曹操高唱反調,完全是憎恨曹操的陰險奸詐。

雖然孔融多次冒犯了曹操,但是,考慮到政治影響,曹操還是一忍再忍。其實,曹操也是在關注孔融會不會越發放肆。

曹操的隱忍,縱容、助長了孔融的膽子越來越大。

孔融甚至針對國家大政提出:一千里範圍內,不得分封諸侯。這是公開反對曹操的施政大計了。

曹操發現孔融關注的大事越來越廣泛,就擔心他對自己的宏偉大業越來越不利。

曹操的風格就是陰險。他雖然很憎恨孔融,但是,表面上還是假裝滿不在乎。

有一大臣叫郗慮,與孔融關係很不融洽。他悉心探測曹操的心事,判斷曹操一定憎恨孔融。郗慮用輕蔑鄙視國家大法的理由,上奏皇上請求罷免孔融的官職。曹操認為郗慮的上奏很有價值。

曹操受到郗慮上奏的啟發,認為必須找到適當的理由,把孔融處死。曹操暗中指揮丞相軍謀祭酒(官名)路粹(人名)上奏、無中生有誣陷孔融。

羅列了孔融的罪狀:“招攬聚合兵眾”、“意欲圖謀不軌”、“誹謗譏諷朝廷”、“肆意超越準則”。

孔融曾經有一段言論:父子之間沒有恩情,只不過是父親情慾所致;母子之間也沒有需要報答的恩情,就像物品放在瓶子中,從瓶中出來就分離了。

曹操指責這段話是不講孝道,孔融是大不孝之人。

208年9月26日,曹操以“不孝”和“欲圖不軌”的罪名,將孔融處死。那一年孔融56歲。

孔融小的時候確實很聰明,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愚忠於漢朝,而得罪了權貴曹操,最終被曹操以“不孝”罪名而處死!

孔融之死,不僅僅是曹操的陰險奸詐,更重要的是孔融本人沒有分辨是非曲直、就一味冒犯位高權重的曹操。

你覺得孔融之死,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孔融讓梨的故事婦孺皆知,可誰知這位智商和情商雙高的大才子,長大之後卻因“不孝”罪名被曹操誅殺!孔融是真的不孝嗎?還是曹操有意為之?

說起孔融生平事蹟,可不是隻有“孔融讓梨”這一件事。

孔融乃名門之後,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從小聰明好學,特別懂禮儀,4歲時懂得讓梨,16歲時爭著給哥哥頂罪,絕對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男子漢。

孔融有一個突出特點——剛正不阿,這種性格在官場上,卻不算是優點,他因此多次衝撞上級領導,比如董卓想要篡漢自立時,孔融就毫不客氣地批評他,結果被打發到北海為相。

孔融既是孔子後人,也是當時名士,一生以維護儀禮為己任,特別注重君臣之禮,而當時曹操權勢一天盛過一天,孔融覺察到了曹操的野心,換做別人很可能就假裝不知道,但孔融的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經常有事沒事拿話敲打曹操,言辭之間難免有諷刺傲慢之處。

碰巧曹操也不是一個大方人,你不去惹他,他還會嫉妒,何況你去摸老虎的屁股,孔融的聲望、剛直和譏諷逐漸挑戰著曹操的底線,儘管曹操表面上壓制自己的不滿情緒,對孔融表現地特別寬容,內心卻對孔融極為厭惡,欲除之而後快。孔融看曹操不順眼,曹操看孔融很討厭,兩人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曹操想出掉孔融,卻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對這樣一個聲望極高的當代名士,可不能說殺就殺,總要顧及一下輿論效應,最後曹操指使自己的小弟路粹當了一把急先鋒,站出來舉報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大逆不孝”等罪名。

關於孔融的具體罪名,路粹的舉報信寫的很清楚: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

上面是政治問題,下面是“不孝”罪名:

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禰衡也是當時名士,才氣絕世,性情比孔融還狂放,對曹操更加傲慢,屢出狂言,孔融和禰衡混在一起,估計不會說曹操什麼好話,而兩人這段話的意思十分卑劣:“父親和兒子沒什麼親情可言,完全是男人一時性慾勃發的結果;兒子對母親也沒什麼親情可言,母親孕育孩子,就好像把一個東西放在容器裡,孩子生出來了,母子就沒啥關係了。”

4歲懂得讓梨給兄弟,大家都誇他懂事;13歲父親去世,悲痛過度需要人扶著才能站起來,所有人都稱讚他的孝行;16歲勇敢站出來,和哥哥爭著論罪。

這樣的孔融,會說出這種“大不孝”的話來?打死我也不信。別人當然也不信?

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曹操大筆一揮:下獄,棄市,妻、子皆連誅。

曹操之所以容不下孔融,除了對孔融個人的剛直、狂傲不滿外,另一個原因是為了殺雞儆猴。當時反對曹操者不在少數,曹操頂著壓力殺掉孔融,既直接除掉一個眼中釘,也間接打擊了以孔融為代表的反抗勢力和士族豪門。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孔融該殺,而且必須殺。

孔融,孔子第二十世孫,號稱一時名儒。然其徒有虛名,實孔子不肖子孫。為啥這麼說那,因為他不尊家訓,必不得善終。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孔融與曹操共事漢室,一個鍋裡摸勺子,卻屢屢與曹操作對,尿不到一個壺裡去,你說曹操能放過你嗎?早晚要把你幹倒。政治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隻有把對手幹倒,自己才能活下去。是否仁義,那是另一說。

01



孔子誅殺少正卯

首先看看孔融的老祖宗是如何幹的。

孔子主張仁德,以仁義治天下。然而,孔子當政七天就誅殺了少正卯。少正卯,何許人也?魯之聞人,就是說,魯國很有名望的人,一時大咖,超級網紅,這個影響可就大了去啦。

這不,孔子的學生就不明白,問老師:老師啊,少正卯可是魯國的名人,你才上班七天哪,就殺了他,這是不是不合適啊?

孔子說:小子,來來來,你坐下,我告訴你。人有惡者五: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混淆是非,搞精神汙染”。 有一種罪惡就該殺,何況兼而有之,看看他是如何罪大惡極啊,不殺能行嗎?



這裡孔子是否有私心哪?不好妄加揣測,但少正卯素來與孔子有隙,是不爭的事實。在孔子收徒講學的時候,少正卯也在收徒講學,而且學生很多,搞得孔子的講課處“三盈三虛”。就是說,孔子辦了個輔導班,少正卯在他旁邊也辦了一個。孔子的學生都跑到少正卯那裡去啦,就剩下顏回一人傻乎乎的待著沒走。大家知道,顏回家裡很窮,經常交不起學費。估計不交學費,少正卯不會收他,是不是這個緣由沒走呢?反正孔子是吃不上飯啦。

公平競爭,和平共處,這沒二話,問題出在兩個人指導思想不同,採用的教學大綱也不同,講授的內容更不一樣啊。這個就不行啦,孔老夫子逮著了這個個機會,就痛下殺手,毫不心慈手軟。

02



前行後效

現在再來看看曹操和孔融的故事。

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下鄴城,為其子曹丕納袁熙妻甄氏,說“甄氏真吾兒之妻也,”曹操對這個婚姻是非常滿意。 不料孔融聽說後寫信給曹操,說“從前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周公。現今您又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又是一段佳話啊。”



曹操心想,我咋就沒聽過這個典故呢?曹操喜歡看書,那是有名的,"御軍三十餘年,手不釋卷"。故事,典故知道的多了去了,卻沒聽說過這個。於是便問孔融啥個意思啊?孔融輕飄飄地說“現在這個情況不就是嗎?”哦,你這是拐著彎兒罵我們爺倆啊!這還了得,就曹操這個老脾氣,哪能受得了這個啊,可曹操想,不能因為這個就辦孔融吧,要不誰還跟著混哪?再說,這事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孔融說得是呢!忍忍吧,不過這個樑子算是結下了,給他攢著吧。

後來,曹操以“酒可亡國”為名頒佈了一道禁酒令。嗜酒如命的孔融立馬不幹了,大發牢騷,專門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禁酒令書》來懟曹操,旁徵博引,列數聖賢先哲因酒而建功立業的史實和傳說,並且盛讚“酒之為德久矣!”。並且說啥子“堯不喝千鍾酒就不能太平治世,孔夫子不喝上百觚,就不會成為大聖人”。總之吧,酒就是好的不得了,你不能禁止。說完就回家,和一群狐朋狗友飲酒作樂去了,全不把禁酒令放在眼裡。

曹操也是個好酒家,否則哪來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哪?! 東漢末年,連年征戰,歲儉民飢,“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糧食都快沒有了,酒這種奢侈品不如省省吧!可以說,曹操是站在一個政治家的角度做出的利國利民的決策的,可孔融偏偏要擺出一副名士書生的做派來,發表高論。

孔融作為當時的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相當於今天的媒體大v,一言一行足以影響輿論走向。曹操即便宰相肚裡能撐船,但也經不起孔融如此挑釁,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啊。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言論雖然有罪,但罪不致死。如果據此殺掉孔融,最多就是量刑過當,也能堵住悠悠眾口,不過不能讓曹操站上依法治國的高度,對自己不利,得另想想轍。這一點看,似乎曹操比孔融他老祖宗還厚道些。

於是乎,曹操授意郗慮,蒐集孔融罪狀,這次是真要辦他的節奏啦。

通過郗慮一段時間辛勤的工作,一共也蒐集了孔融五大罪狀,無論哪一條罪狀,都夠孔融喝一壺的。這就跟孔子殺少正卯差不多了,這樣也算堵住孔融他老祖宗的嘴。

其實,開始孔融與曹操的關係還是不錯的,這是基於他們匡扶漢室的共同政治立場。但沒多久,曹操就“挾天子以令諸侯”,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業,而孔融始終是漢室王權的堅定維護者,其實,表裡不一。兩人政治關係,自此分道揚鑣。 其中兩件事真正觸到曹操的逆鱗,讓他不得不痛下殺手。

其一,“請準古王畿制”。曹操政治所要經營的第一步就是以魏郡為中心,,以冀州為依託,謀求封國建制。而孔融偏偏上奏說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穎川,南陽,陳留,上黨,三海近郡,不封爵諸侯。其意圖就是為了抑制曹操擴大地盤,防止曹操自立為王,曹操要想完成霸業就必須除掉孔融這塊絆腳石。

其二,“崇國防疏”。劉表種著皇家的地,卻年年不交公糧。朝中有人主張討伐,孔融卻拋出“崇國防疏”的論調,說劉表雖然昏僭惡極,罪不容誅,但考慮到國體和國防需要,還是應當隱瞞劉表祭祀天地這件事。就你小子這點花花腸子,老奸巨猾的曹操又怎會看不出來,這是在為劉表開脫,為的是保留漢室宗親的諸侯力量來牽制他呢?曹操要成就霸業,就必須掃除豪族政治障礙,而孔融不改名士派頭,不識時務,擁劉貶曹,在輿論上對曹操的王霸之業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反對曹操禁酒,自然也算一罪。這還不夠啊,還不足以打到孔融的七寸上,那就再找兩件。

曹操督促郗慮繼續調查,郗慮還真又找到了。

除了郗慮,還有個路粹也是個多事的人,也沒閒著,而且他那個筆桿子很是了得。

他說: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在北海郡時,看到天下大亂,召集隊伍,想奪劉家天下,自己做皇帝。後來跟孫權的使臣談話時,又毀謗朝廷。在朝裡,不守禮節,常常不戴帽子就走進宮廷。別看今天穿衣戴帽,人各有好,但在那時候可是死罪啊。

這是不忠,找到了,還得再找不孝。

大家都知道,融四歲,能讓梨。十三歲,其父死啦,哭的站不起來,需要人扶才行,這可是大孝啊。

咋辦啊,領導指示繼續找。

功夫不負苦心人,還真叫他們找到了,一下子還找到兩件。

一件是孔融跟禰衡相互標榜:有一天,禰衡向孔融拱拱手,說“你就是仲尼不死啊”,孔融隨手還禮,“呵呵,你就是顏回再生啊!”看這馬屁拍的,孔融他老祖宗也躺不下去啦。還很不巧被玩潛伏的郗慮聽個正著,藐視聖人,罪莫大焉。

另一件當是孔融說過的最驚世駭俗的言論“親子無親論”。 他是這麼說的。:“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啥個意思呢?就是說啊,“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兒子不過是他一時發洩情慾的產物。母親又有什麼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暫時寄存在瓶子裡,分離後跟瓶子還有什麼關係呢?

我靠,這番言論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夠大逆不道的,更何況在以“孝治天下”的東漢哪?! 這不是作死嗎?

不忠不孝,大逆不道,證據確鑿。殺你沒商量。

“唯才是舉”的曹操真的會因為孔融的不忠不孝而誅殺他嗎?不是的。

根本而言,還是政治的對立。孔融旗幟鮮明地將自己的命運與形同傀儡的漢獻帝聯在一起,處處與權傾朝野的曹操作對,由此鑄成了閤家被殺的悲劇。

最後看看孔融的老祖宗咋說的 :

《論語》之《子張問幹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邊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啦’。

看看,孔融的老祖宗說得多好啊,可孔融就是不聽啊,口無遮攔,放浪形骸,只能是咎由自取啦。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信矣,古之人不餘欺我。


豹眼看歷史


歷史上,孔融4歲就懂得讓梨,獲得家族的一片讚譽,絕對的高情商、高智商,但是他竟然最後因為“不孝”之名被曹操所殺。那麼,孔融真的不孝嗎,還有曹操為何一定要對孔融趕盡殺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孔融被殺的真正原因。



公元208年9月26日,孔融被曹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56歲。當時,孔融被殺的罪名是“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大逆不孝”等罪名。其中,前面的罪名主要是政治的原因,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關於他“不孝”的罪名,源於他的一段對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大逆不道的論述。這段話的原文是:“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孔融大佬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自己不過是他一時情慾的產物,母親又有什麼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暫時寄存在瓶子裡,分離後跟瓶子還有什麼關係呢?”這段話不僅在東漢以孝治天下的時候,屬於大逆不道之言,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駭人聽聞。孔融愛喝酒,喝點酒就控制不住自己,口出狂言,胡咧咧。此大逆不道的的話也多半是他喝多後的醉話,跟老畢有一拼。

實際上,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從小受到儒家文化薰陶,是非常孝順。在他13歲的時候,他老爸去世,他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因此他的孝行被鄉里稱讚。就這樣一個大孝子,因醉話,被曹操利用,因”不孝“之名而被殺,這都是曹操殺孔融的藉口。曹操之所以一定要對孔融趕盡殺絕,不是他“不孝”,而是有著更深層的政治原因。

進擊的巨人,怒懟曹操,不要命!孔融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儒家大儒,又官居要職,他最喜歡對天下事發表評論,簡直就相當於現在的媒體大V,他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當曹操攻破鄴城,曹丕娶來了袁紹的兒媳婦甄宓,孔融知道後,就對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一聽,一臉懵逼,就問孔融嘛意思。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曹操一聽,原來這老小子在變著法地罵他們父子。

再接著,由於戰亂,糧食金貴,曹操頒佈了禁酒令,孔融一聽不幹了,這是要絕了他嗜酒如命的生路。於是乎,他召集了一圈“酒鬼”文人對曹操進行口誅筆伐,令曹老闆差一點就不能在東漢文化圈混了。如果說以上這兩點對曹操只是毛毛雨了,但是下面的這一點可是觸碰了曹操的逆鱗,逼著曹操要將孔融搞死。

孔融是一個聰明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狼子野心,他沒有選擇投靠勢大的曹操,而選擇了忠於漢室。於是,他就處處跟曹操作對,尤其他提出要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這一旦漢獻帝按照孔融的提議實施,曹操封王的計劃就落空了,這是曹操萬萬不能容忍的。為了自己的大業,曹操必須要消滅孔融這塊絆腳石。於是,曹操就讓手下蒐集和羅列孔融的罪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後的結果是孔融被曹操羅列了種種罪名,不僅是搞死孔融,更要以“不孝”之名搞臭孔融,並且還株連全家,可見曹操對孔融有多恨呀!

總之,孔融並非是因為“不孝”之名而被處死,一切罪名都是藉口,完全就是曹操想要去掉孔融這個不安定的媒體大V而已。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孔融讓梨”的故事被後人寫進了《三字經》中,是孩童啟蒙的必讀經典。這是發生在孔融身上的一件真實的故事,孔融每次在吃梨的時候總會把大的留給哥哥們,自己吃小的。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連哥哥都如此尊重的孔融,怎麼會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殺掉呢?

孔融真的不孝嗎?

我們先來看看孔融到底是說了什麼不當的言論被曹操抓住把柄的。

孔融經常和當時的士族名士一起開懷痛飲,談天論地,有一次喝得有點上頭,把內心裡憋了很久的話就通通說了出來。

他對友人這樣說道:“父親對於兒子來說,兒子只不過是他發洩慾望的產物,而母親呢,就像一個瓶子一樣,孩子暫且寄存在瓶子裡,等到出生後,也就自動分離了。”

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的話,不論古今,此等說法都會引來譴責。

不過,我們對待事物不能僅憑隻言片語,那樣未免有斷章取義之嫌,還是應當聽其言,觀其行。

先不說他小時候對哥哥們就能遵守弟弟的規矩,在孔融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孔宙去世,孔融嚎啕大哭,幾次昏厥,後來竟然連站立起來都困難,沒人攙扶根本就走不了路,而且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兩年,兩年後,孔融才能正常行走。

如果不是對父親有著深深的感恩懷念之情,又怎能出現此種狀況呢?

其實,這與孔融當時所處的社會現狀有極大的關係。不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選拔人才使用的是“察舉制度”,不過隨著階級的固化,好經總會被投機分子念歪。

當時一句著名的歌謠就這樣抨擊道:當個秀才連詩書都不認得,被推舉為孝子,卻不把父親接來家裡住!

其實,我分析,孔融雖然口無遮攔,但也不至於昏聵到如此大逆不道的地步,這句話可能是他對於當時社會不良現狀的一種無奈與抨擊。

孔曹究竟有何矛盾?

我們都知道,曹操一向愛惜人才,他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不管這人有什麼缺點,只要是有一條優點被他所用,他也會破格提拔。

曹操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其寬容心還是有的,連數次辱罵曹操的禰衡不也沒被他殺掉嗎,可為何孔融卻慘遭殺害?

首先,孔融乃孔子的20代玄孫,聖人之後,名門望族,而曹操呢?乃是閹宦曹騰之後,在講究出身的古代,曹操的身份比孔融可不是低了一星半點。

因此,孔融雖然依附於曹操,卻打骨子裡瞧不起他,數次在公開場合與曹操唱反調。

其次,兩人的政治理想不同。

雖然此時孔融在曹操手下做事,但他和關羽一樣,典型的“降漢不降曹”,孔融內心裡受儒家思想薰陶,忠君愛國是他做人的基本準則,他總是提出讓曹操把一切大權還給漢獻帝,可曹操既不能放,也不敢說不放,使得曹操進退兩難。

再者,孔融多次羞辱曹操,讓曹操感到智商受到了歧視。

當年曹操攻破鄴城,曹丕搶了袁熙的夫人甄氏,這種違揹人倫的事情孔北海自然要站出來說兩句。

孔融找到曹操後,就對他說:“當年周武王討伐紂王,成功後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

曹操特別好奇,本以為孔融乃當代鴻儒,必定又從古籍中有所發現,於是屁顛屁顛跑去向孔融請教:

“先生從哪裡得知,我翻遍了史書怎麼也沒看到這條記載?”

孔融得意的說道:“通過今天的事不就能推斷出當時的情景了嗎?”

曹操被懟的啞口無言,暗暗憋著一口惡氣。

曹操的殺人誅心之策

曹操在統一了中原後,勢力漸漸穩固,面對孔融的冷嘲熱諷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他搜尋孔融的日常言行,結果被他找到了文章開頭孔融所說的那些“不孝”言論,最終以這個罪名將他處死,有點類似於後來清朝的文字獄。

曹操的內心活動應該是這樣:以其他罪名誅殺孔融未免會給人留下打擊報復的口實,孔融一生標榜仁義忠孝,然而他自己卻是個“不孝”之人,這不是莫大的諷刺嗎?天下人也能看出孔融“假道學,真小人”的嘴臉,能體現曹操維護綱常倫理的決心!

不過,曹操殺害孔融的真實原因其實是想通過孔融來震懾那些士族,逼迫他們與自己合作,如果再一味抨擊政局,藐視自己,孔融就是他們的下場。

孔融雖然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理想,但他一生為人放蕩不羈,敢想敢說,心直口快,得罪了曹操,他被殺的命運乃是性格使然,也可以說是亂世的一個犧牲品。


小小嬴政


“融四歲,能讓梨”,這段三字經幾乎被每一個啟蒙教育兒童讀到過,而它講述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是道德教育課上必講的一課。

↑孔融讓梨是道德教育課本里必有的一課↑

可是,故事不能只聽一半,人生不能只看早年。如果你知道孔融這輩子說過的話,幹過的事,我相信你也會煩他。

如果你是曹操,你也會把刀伸向孔融,不帶絲毫猶豫。

那麼,曹操殺孔融時,為什麼指責他“不孝”呢?實際上,曹操給孔融安的罪名並不是“不孝”,而是指責孔融與禰衡“跌蕩放言”,當然,死刑罪名裡面還少不了那件大殺器———控告孔融參與謀反,這是曹操授意的。

曹操非要置孔融於死地,是因為孔融得罪他了。孔融為什麼去得罪大權在握,生殺予奪隨心所欲的曹操呢,還是與他的性格有關係。

孔融這個人,心智是不成熟的,性格也有嚴重的缺陷。他不但想法古怪,而且還都表達出來,更要命的是,他還自己感覺非常良好,結果不是出醜,就是得罪人。

↑孔融出身名門之後↑
<strong>

孔融,公元153年生於曲阜,您沒猜錯,他出身名門——孔子第二十代孫。而且他還是個妥妥的高幹子弟,官二代,他的高祖父孔尚,曾當過鉅鹿太守,他的父親孔宙,擔任過泰山都尉。都尉相當於五品官,與太守同級。

孔宙死於公元163年,這時孔融才10歲,父親的早逝對孔融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原本聰慧,好辯的性格從此像奔騰的野馬,再也沒有回到過正軌。


孔融一生中,對他影響至深的一件事發生在他十六歲那年,恰逢東漢末年,發生了黨錮之禍,時年54歲的張儉因為得罪了宦官侯覽,被侯覽誣告結黨誹謗朝廷,企圖造反。這兩個大罪名安在頭上,張儉沒有選擇辯駁,而是很理智,很雞賊的選擇腳底抹油——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這一逃亡,給張儉的諸多朋友帶來了慘重禍事,當時張儉的名聲很高,許多人都敬佩張儉的為人,甘願冒著族誅的風險收留張儉,蹤跡敗露後,張儉就逃亡下一家,可憐上家包庇張儉的人家因此受到株連,數十人被政府處死。

↑孔融年輕時,大哥孔褒被株連而死↑

這不,終於有一天,張儉來到了孔融家裡(這是專門給孔家送“殺身之禍”來了),張儉比孔融大將近40歲,兩人不認識,但張儉和孔融大哥孔褒關係很好,張儉前來投奔,恰巧孔褒不在家,十六歲的孔融開了門,幫張儉藏身。

事情洩露後,張儉逃走,繼續禍害下一家朋友。 孔融和孔褒以及兩人的母親,爭相認罪,出現了“一門爭死”的悲壯局面,最後皇帝決定由孔褒來負責,把孔褒處決。

這件事給孔融帶來了巨大的名聲,人們紛紛覺得這家人真是有情有義,然而他們看不到孔融內心巨大的傷痕,從此之後,孔融走向了一條不歸路:他以自己的名聲和道德作為背書,四處開炮,大搞行為藝術。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孔融在北海已經當了六年父母官,他儘管在北海奮鬥多年,可限於低下的政治能力,他並沒有什麼政績可言。打黃巾軍,兵敗,又被管亥包圍,不得不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


↑孔融並無政治及軍事才能↑

他在北海做過的一件出名的小事,就是嘲諷縣吏是儀。本來人家是儀姓“氏”,孔融發揮自己的小聰明,嘲諷是儀這個“氏”姓是“民字無上”。 “民字無上”什麼意思?是不把皇帝放在眼裡,還是自己想當皇帝啊?嚇得是儀趕緊把姓從“氏”改為“是”,以求避禍。

孔融還和袁譚的部隊交過手,雖然袁譚把孔融包圍了,吊打著,但孔融嘴上心裡從來沒有“認輸”這兩字。就在袁譚日夜攻城之際,作為一城之主的孔融,依舊淡定的坐在書桌旁讀書,還和別人有說有笑,一副沒事人的樣子。

但如果你以為孔融是禦敵有策所以才如此從容,那恭喜你,你就會成為城裡的第二傻。 第一傻是誰?當然是孔融自己!談笑自若之際,袁譚部隊攻破了城池,幸好是在夜裡,孔融趕緊逃跑,由於跑的太快,老婆孩子沒帶上,被袁譚俘虜。

小編猜他隨身一定帶著書,那是他行為表演的工具,比老婆孩子都親。

↑曹操一度還是接納孔融這樣的名士的↑

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孔融得到了升遷,曾被封為太中大夫,雖然這是一個顧問性質的崗位,但孔融卻像發現了金子,立志要當好這個顧問。 大家退散,孔融開始懟人了,看誰不順眼他就懟誰,他曾宣揚一個觀點:“父親與兒子,有什麼親情,不過是父親為了滿足情慾,進行發洩罷了。母親和孩子有什麼親情,不過是孩子暫時寄養在子宮就像盛在器皿裡,離開就完全沒有聯繫了。”

除了發表驚天動地的言論,他還行為乖張,從不穿官服,不戴頭巾,常常便裝出行,如果那時候有直播,孔融肯定會成為網紅——一個神經病一樣的,道德感人的大師…… 後來曹操殺掉孔融的藉口之一,就是孔融上面這段父母和子女關係的話,可以算是孔融自己禍從口出了。

孔融大搞奇談怪論和行為藝術,動機是什麼,不得而知,大概是有很多粉絲和知識分子都把孔融當成道德楷模吧。但孔融的言行,絕不是無害的,實際上,他深深傷害了許多人。

↑孔融讓梨已成遙遠往事↑

有一次孔融看到路邊有人在哭泣,他上前問這人為什麼哭,這人回答說他的父親剛剛去世,所以他哭,結果孔融斬釘截鐵說到:“這個人的哭聲一點都不悲傷,一定是個壞兒子!” 然後,孔融就利用職權,把這個人給殺了。

哭聲不夠悲傷竟然導致送命,道德婊們貽害匪淺啊! 然而,你孔融懟普通老百姓,人家反抗不了你,你愛咋咋地,但孔融偏要挑戰高難度——他要從一個大人物入手,去點評是非。遺憾的是,孔融很無腦的選擇了去懟當時的掌權人物——曹操!


在那個文盲遍地的年代,有文化有知識自然會帶來名氣,如果善於包裝自己,更是能夠壯大名望,然後藉著名望當官謀財。孔融走的就是這樣一條人生道路。 因為他的名氣,曹操任命他擔任了少府卿,這已經是部長級高官了,而且不需要親臨戰場,甚至不需要做出承擔連帶責任的決策,成天在那瞎扯淡就行。

↑孔融經常頂撞曹操,甚至嘲諷曹操↑

想想孔融被袁譚暴打,曹操也不敢讓孔融帶兵。 但孔融仍然成功刷了存在感,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曹操槓,具體事件包括:

1. 曹操曾頒佈禁酒令,其目的是為了節約有限的糧食,用於軍事戰爭,但孔融不樂意了,他平時就很喜歡喝酒,曹操的禁酒令豈不是奪了他的心頭好? 於是孔融借題發揮,大談酒是好東西,從孔子說到劉邦,再到樊噲和袁盎,指出許多歷史名人都喜歡飲酒。而且,文筆之佳,洋洋灑灑:

《難曹公表制禁酒書》:“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翻譯成白話文是說:“天上有酒旗星,地下有酒泉郡,人有海量稱酒德,帝堯飲千鍾酒被稱為聖人。……況且夏桀和商紂王是因為女色亡的國,那應該下令把婚姻也禁止。”

真槓精之老祖宗也…………

因為孔融的名聲和文筆是有影響力的,曹操不得不回覆他,耐心向他解釋禁酒令的現實意義。可是孔融一點都不退讓,“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2. 曹操袁紹官渡生死大戰的危急時刻,孔融不但不幫著出主意,反而大談和平主義,勸曹操不要興兵。這就純粹搞笑了,如果放棄兵權,曹操恐怕看不到明天的太陽。孔融到底是迂腐還是想要曹操死啊,曹操心裡非常不爽。

3. 曹操想恢復古代的九州制,結果孔融立馬跳出來反對,因為孔融本來就是搞古代禮制研究方面的專家,他提出,要恢復九州可以,那能不能順便把古制全部恢復了啊,他上奏曹操,主張“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說是天子為中心,千里之內應該由天子直接管理,不能封給別人。

曹操看看身邊的漢獻帝,心想:那孔融你讓我去哪啊?千里之外,你送我離開?

最後九州制的事情不了了之。曹操對孔融恨到骨子裡。 至於什麼反對恢復肉刑、嘲諷征討烏桓,這樣的事情多了去了。

如果說公事方面,孔融抬槓太多,好歹也是為了大局發展,意見不同而已,但涉及到曹操家的私事,孔融也來管,就是讓曹操徹底無法忍受了。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兒子,十八歲的曹丕看上了二十三歲的甄宓,孔融立即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武王伐紂,以妲已賜周公”。

↑曹操的家事,孔融也跳出來管↑

曹操看的一頭霧水,見到孔融後向他當面請教:這個典故什麼意思啊? 結果孔融回答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怪不得曹操看不懂,原來是孔融信口胡編的,但其中的深意是明顯的,他把曹操比作周武王,曹丕比作周公,甄宓比作妲己,這一家人亂的……孔融精準戳中了甄宓曾嫁給袁熙為妻的痛點。

建安十三年八月壬子日(公元208年9月26日),

孔融那番恢復漢室,擯棄九州的政論說出口沒多久,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等罪名殺之,並株連全家。

所以說,孔融並非因為“不孝”被殺,他其實是太自以為是,聰明過了頭,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滅頂之災。曹操給孔融定的罪名如此之重,以至於西晉時期陳壽寫《三國志》時,都不敢給孔融立傳。


我見青史多嫵媚


孔融何許人也?孔子後人,是其二十世孫,是建安七子之首,所以孔融是根正苗紅的聖人家庭。當然,他真正為我們所熟知的便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這個故事我們中國人幾乎

都知道。


4歲的孔融,就懂得讓梨。可是長大後的孔融,卻因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殺死,說來也是諷刺!

曹操和孔融頗有些交集,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打下了鄴城,並且把袁熙的老婆甄氏送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孔融身為聖人後代,儒家代表,對於這種掠奪別人妻子的行為肯定是看不慣的。更要命的是,孔融還是一個
男癌晚期的人,習慣於口無遮攔。


他寫信給曹操,“從前有武王伐紂,把妲己賜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又是一段佳話呢。”拐著彎兒罵曹操父子倆。當然,得罪曹操的事可不止這一件,曹操曾頒佈禁酒令,孔融立馬發表《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來懟曹操,全然不把禁令放在眼裡。

孔融作為建安七子之首,乃是大名士,而且又是孔子後人,相當於今天的媒體大V,自然在當時的社會上擁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力,一言一行足以影響輿論走向。



這三番五次的和曹操作對,曹操自然忍不了,於是授意郗慮,表奏孔融罪狀,以“違反天道,敗倫亂禮”的罪名誅殺孔融一家。這倒是和許攸之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這“違反天道,敗倫亂禮”的罪名到底是依據何來?

主要是源於他的這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大概意思就是,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自己不過是他一時情慾的產物,母親又有什麼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暫時寄存在瓶子裡,分離後跟瓶子還有什麼關係呢?

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這種言論出現在以孝治天下的東漢,絕對是大逆不道,放到今天也是要被噴的。

當然,孔融真就是一個大逆不道的人嗎?顯然不是,人家作為孔子後人,從小耳濡目染儒學思想,三觀絕對正。



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個藉口罷了,曹操非殺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兩人政治立場的不同。

早期的曹操,為了讓自己的宏圖大業能夠看起來正派一些,把漢獻帝弄到了手裡,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業。而孔融早就看出了曹操的野心,對於曹操任何想要更進一步的舉動都處處阻撓。比如曹操“請準古王畿制”,以求封國稱王,而孔融偏偏不贊成,說不能封爵諸侯。



要知道這種事兒曹操是最不能忍,當初荀彧與曹操何等親密?但他不滿曹操稱王,同樣落得個悲劇下場。孔融如此口無遮攔,針鋒相對,自然會成為曹操的眼中釘,除之而後快!


白話歷史君


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誅殺孔融,其實並不是孔融不孝,而是曹操為了殺孔融而製造的罪證而已。

孔融代表的是漢末時期的政治風氣中的清流派,其名望相當高。漢代的選舉制是舉孝廉制度,特別注重名士對個人的評價,有時候名人的一句評價,就能立刻抬高一個人的身價,比如當初名士橋玄對曹操的那句評語:“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於是曹操名聲益重。

而4歲就因為讓梨而名聲在外的孔融,成年之後其文名更甚,與楊修、禰衡一道成為了最純正的清流派領袖人物,這一派的特點就是絕對擁護漢朝統治,時刻都想著要光復漢室,但是由於是文化人物,又標榜清高,不免落入“好名成癖”的深淵。

好名的孔融,其才能主要體現在文藝上面,其治政和軍事才能並不突出,加上其絕對擁護漢朝統治的政治傾向,本身就已經是與野心勃勃的曹操天然對立。

同時孔融還是一個不怎麼識時務,知變通的人。曹操能收任用他,很多程度是因為其“名”,畢竟孔融在文化界的影響力太大,有這面旗幟在,就會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投靠。

可是孔融在曹操手下下做事,一開始幹得還是不錯的,曹操也算重視他的意見,可到了袁術稱帝后,曹操遷怒於於袁術聯姻的楊彪,曹操打算幹掉楊彪,可孔融非要跳出來跟曹操講道理不要殺楊彪。

孔融的話說的也算合情合理,但曹操還是不肯放過楊彪,讓滿寵去審問楊彪,於是孔融暗中活動,請人託付滿寵,說審理楊彪時,請只錄口供,不要拷打。

可滿寵聰明得只拷打楊彪,而一句不問,事後向曹操說楊彪“打死也不說”,還說像楊彪這種名聲在外的人,如果不把他罪名搞清楚,就不能服眾,曹操想了想沒有辦法,就把楊彪放了。

本來這個事情也不算個大事,可是孔融認為是自己阻止了曹操加害楊彪,有那麼點得意忘形,經常以諷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調。

後來曹操打算頒佈“禁酒令”節約糧食,本意上是個好政策,可孔融非要站出來說,自古以來,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把女人也一起禁了?

估計當時曹操心裡有一萬句MMP想講.......

孔融就是這樣堅持不懈地跟曹操對著幹,於是老曹同志終於忍受不了,決定幹掉孔融。

但是孔融是名士,是清流代表,影響力巨大,沒有合適的罪名,殺他難以服眾。

建安十三年,曹操準備給孔融羅織罪名,罪名還不能只有一個,必須多個。

第一個罪名是謀反,孔融曾經說過一句話:“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是劉的繁體字,這就是謀反的論調。

第二個罪名是不尊重先聖,孔融曾和禰衡商業互吹時,禰衡給孔融點贊:仲尼不死,孔融回贊:顏回復生。

第三個罪名也就是題主所言的“不孝”。當時鬧饑荒的時候,孔融對別人說“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

於是孔融獲得了不忠不孝,兩條大罪。

漢朝以孝道治天下,曹操故意將不孝的罪放在謀反之前,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敵劉備,我不殺你,你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愛才,絕不濫殺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須處死,這屬於“揮淚斬”。

以言論治罪,也是曹操給恃才傲物的人一個警告,不許這些人妄自尊大,亂講怪話,諷刺挖苦句不是活躍政治空氣,而是作亂。




文話史


因為一隻梨,他成功當選東漢的道德模範,成為世人爭相膜拜的學習典範,甚至於現在還活躍在小學課本上,孔融這隻梨,不是一般的梨,而是聖梨神梨,萬金不換的梨啊!

要知道,一般的四歲孩童,肯定是先挑大的,因為四歲孩童內心是真實的,他的想法會直接付諸行動,而不會考慮太多道德方面的東西。




年齡不過四歲的孔融,卻懂得壓抑人性,控制慾望,明明想要的偏偏不要,怎麼看怎麼覺得彆扭?他是被道德虛名綁架了,他活的太不真實了,因為時時刻刻都要裝!這種個性,也為以後埋下禍根。下面這兩則故事,對於孔融扭曲的個性,可推測一二。

故事一。孔融任北海相後,在路上看到一個男人在哭泣,走進一看,才知道這個人在給死去的父親燒紙呢,孔融見這個人乾哭不掉淚,而且精神狀態似乎很好,絲毫沒有憔悴的模樣。於是就認定這個人孝心不純,是假孝心,於是就將這個人殺了!



故事二。袁紹的兒子袁譚攻打北海,雙方展開持久戰,打了半年多,孔融的軍隊死傷殆盡,最後只剩下了幾百人,眼看敵人就要攻破城池了。孔融呢,還兀自在城樓上方,談笑自若,邊飲酒邊看書,彷彿置身事外一樣,最後北海城被攻破了,孔融夾著尾巴獨自逃跑了,老婆孩子成為俘虜。

當時的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影響力還是很大的,無數文人騷客喜好與其交往。北海城陷後,孔融逃到曹操那,曹操待之如上賓。曹操以愛才著稱,此舉可充分展示愛才惜才的偉大形象,以吸引更多人才歸附。



但孔融呢?他對曹操專權跋扈不拘禮法的行為,早就有所耳聞,自親眼所見後,更是深惡痛絕。自此,處處與曹操對著幹。

曹操兒子曹丕,乘亂娶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孔融就暗諷曹操與甄氏亂倫;曹操打仗糧食不夠,下令全面禁酒,孔融帶頭違反禁令,工作日飲酒還不來上班;曹操要去打劉表,孔融就散佈謠言說,此次遠征必敗。



最後,曹操忍無可忍,動了殺機。他令人給孔融羅列了罪名,基本上都是欲加之罪,罪名之一居然是“不孝”,真是令人大跌眼鏡啊。這些“不孝”罪名,據說源於孔融的這些言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這些話真能出自孔融之口,孔融說這話的時候是誰聽到的?又是哪個有心人故意記錄下來的呢?怕都是些莫須有的罪名吧!


一半秋色


孔融4歲就懂得讓梨的故事,傳承了近兩千年,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這讓很多人不解的是對家人如此好並且還有“建安七子”的美譽孔融,這麼一個出色的人被曹操所殺,實乃天大的冤情。

說到孔融不得不提到歷史上與孔融相同命運的人。

周亞夫是漢朝名將,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但最後的結局被漢景帝所殺亦是讓人不明白。

嵇康與孔融同為建安七子,然而他的命運也是一樣被司馬昭所殺,這似乎和孔融的命運一模一樣。

還有北齊名將斛律光因謠言被齊後害死,唐朝的李君羨因讖語被唐太宗冤死,這些事情都讓很多人為他們打抱不平。

然而,這些人的被殺其實和孔融被殺如出一轍,都是因損害了當權統治者的利益而被殺死的。

先說孔融的大孝子身份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幾歲的小孩就懂得讓梨給哥哥,這不僅看出了孔融的良好家庭教育以及他從小就深深懂得孝悌的本質。

孔融十幾歲時,曾一人於家中,恰逢名士張儉流亡到他家,而孔融的哥哥孔褒與張儉又是同朝好友,於是孔融將他留宿了,以致於後來張儉逃到了塞外,朝廷因此遷怒於張儉逃亡路上的人家,並準備逮捕孔褒時,孔融大義凜然地說:這跟他的哥哥沒關係,他才是那個朝廷要處死的人。後來孔褒被處死,孔融再次聲名遠播。

在漢代時,做官之前必須舉孝廉,孔褒做官是舉孝廉,孔融做官也是舉孝廉,這足以說明孔融是孝悌世家,並且讓人驚歎的是孔融的先祖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子,這要是汙衊孔融不孝,豈不是自己打臉?

孔融在任職北海相時,曾經遇到了一個人,他的父親剛死,並在父親的墓前嚎啕大哭,但讓孔融詫異的是此人竟然面無一絲哀容,還一滴眼淚都沒有,氣得孔融二話沒說直接拔劍將這個人殺死了。而孔融殺死這個人的原因正是他滿腦子都是孝悌,見不得這種假惺惺的人。

再說孔融和曹操的關係

孔融任北海相時,他還是一名漢臣,並且他的內心也只有漢室江山。在曹操和袁紹角逐之時,孔融誰也沒有依附,並且還以保衛漢室的名義和他們戰鬥。面對曹操得勢,孔融依然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但是他並沒有爭奪天下的才能,因此司馬光用“才疏意廣”這個詞來形容孔融。

孔融仗著自己的才華和名氣,看不起架空漢獻帝而篡權的曹操,他內心的傲嬌一步一步將自己送上了曹操的刀刃之下。

說到孔融的傲嬌,這在他從小的骨子裡就沒變過。孔融以神童著稱,十歲時就敢以孔子向老子李耳學周禮的典故隻身拜訪名士李膺,讓李膺刮目相看。後來有個叫陳韙的人聽說了孔融的事,就對他說了一句話: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沒想到小小的孔融立馬反駁被嘲諷到:那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這個故事不僅告訴了我們,孔融有一顆傲嬌的心,並且說話非常得尖酸刻薄。

而這種尖酸刻薄,日日成了曹操天天的大餐。

曹操掌握北方政權後,發佈了一個“唯才是舉”的招賢榜,並且還特意派人去請了孔融,孔融肯定不來,還把曹操上下罵了一遍。但是曹操十分愛惜孔融之才,於是讓漢獻帝封孔融為將作大臣,這樣孔融竟然認為自己是漢室之臣就不得不來許昌從命了。

但讓曹操頭疼的是,他讓孔融來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孔融經常拐著彎罵他,若是曹操沒學問,罵了聽不懂就算了,可偏偏曹操聽得懂,這叫人難受不?

孔融進了許昌就和徐庶進了曹營一樣,一個屁都不響。徐庶好歹不說曹操的壞話,可孔融就不一樣了,只要抓住了曹操的毛病就要刻薄一番,曹操早就想殺他了,但礙於孔融的名聲而又是自己請來的人,只好作罷。

曹操非殺了孔融不可

隨機日子一天天推進,曹操對孔融的怨恨越來越深,孔融不幫他就算了,結果還來坑他,孔融成為了曹操推行新政令的一塊絆腳石。

曹操滅掉袁紹時,曹丕搶了袁紹的兒媳甄宓,而此前曹操也談論過甄宓的美色。因此孔融就寫信譏諷曹操: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意思就是說現在妲己(甄宓)被人搶了,垂涎妲己(甄宓)美色的周公(曹操)只能空想了。孔融自己造的典故,拐著彎來罵曹操,曹操是氣得咬牙切齒!

曹操北征烏桓,孔融又譏諷要曹操把300年前蘇武在匈奴丟的羊也一併搶回來。曹操看到這句話,青筋暴跳,然後只能……出征之前還來掃興,孔融這不是作死嗎?

除了對曹操的傲慢,孔融還對曹操的政令大肆批判。比如“唯才是舉”這一項中,孔融就挑毛病說曹操選的人很多都沒有孝心,第一點就不符合做官的條件等等阻礙曹操的政令。

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曹操是叫苦不迭。郗慮為得到權勢,看中了曹操對孔融不滿這一點,便助曹操除掉孔融,於是他彈劾孔融,曹操又故意加深兩人的矛盾,自此孔融內心的傲慢全部釋放出來,在朝堂之上當眾辱罵曹操。曹操因此找到了可以殺死孔融的理由,將孔融殺害。

糾正一個歷史錯誤言論

我們已經知道了孔融是死於對曹操的傲慢讓曹操十分沒面子,並且還阻擋曹操施政與行軍等,這在任何一個統治者手中,孔融都必死無疑。如果你站立的曹操的角度上看待這件事,孔融的死沒什麼冤的;但倘若你覺得曹操是一個篡權者的話,那孔融就死的冤了。

所以,曹操是個好人還是壞人,一直成為了後世之人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歷史身份變壞的一個轉折點是在宋代,宋代普遍抨擊曹操是奸賊,因此孔融因“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所殺橫空出世。因為孔融是一個大孝子,而說成了“不孝”,世人一聽就知道是曹操在誣陷,從而加深了痛斥曹操的目的。

這是一個錯誤的歷史言論,是打擊曹操的人惡意為之。正史中曹操是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的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