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私有化”是不是幌子?

近日,漢能私有化獲得香港證監會批准,一如既往地,漢能又一次輕鬆聚焦了業內的關注。

自2018年10月末宣佈私有化邀約後,時隔四個月,2月26日,漢能移動控股能源攜手漢能薄膜發電發佈聯合公告稱,漢能薄膜發電私有化方案獲得香港證監會批准發佈,按公告顯示的提議方案,漢能薄膜發電股東將以換股方式獲得新公司股份,並尋求在A股上市。

漢能“私有化”是不是幌子?

漢能“私有化”背後暗藏的玄機,會獲得中小股東的支持嗎?能如願登陸A股科創板嗎?今天,我們就以上三點,聊一聊漢能這個“港陸混血”的“妖股”是怎樣一種神奇的存在。

私有化暗藏玄機

我們需要意識到,留給漢能的時間不多了。

2018年8月1日,新修訂的《上市規則》針對退市制度規定,未來對於連續停牌18個月的證券,港交所可以對其進行摘牌。也就是說,若漢能不能在2019年7月31日前復牌,那就不能不面對被港交所強制除牌的風險。強制除牌後,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將不再具有流通性,投資人手中持有的已經連續停牌三年的漢能股票將一錢不值,漢能必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否則將會激化與中小投資者的矛盾,基於這一點,漢能不得不以私有化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2018年10月,漢能公佈擬私有化,每股要約價將不低於5元,以現金收購或股票置換方式進行。有媒體稱,漢能給出的價格,相比香港規定的低價要高出50%以上,以此價格進行收購,基本能俘獲絕大多數投資者的支持。畢竟,道路千萬條,利益第一條。

再說回漢能遭香港證監會強制停牌的原因:2015年5月20日,漢能薄膜股價在香港聯交所25分鐘內暴跌46.95%,市值縮水1400億港元。時隔一個多月後,7月15日,香港證監會強令漢能薄膜發電停牌並對該公司啟動立案調查。

漢能主要被調查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對於漢能薄膜發電鉅額關聯交易之下的財務真實性充滿質疑;二是市場懷疑李河君及漢能上市公司內外部存在著大量見不得光的股權代持行為。時至如今,香港證監會的調查結果雖然仍未出爐。

在未給出對漢能連續三年調查結果的情況下,香港證監會昨日批准了漢能薄膜發電的私有化方案。不難看出,高價私有化對漢能薄膜發電,對香港證監會,對投資者這三方都是一個當前最優的解決辦法:如果投資者都選擇了和解(接受要約),香港證監會也沒必要再糾纏下去,漢能薄膜發電從港交所退市,也算成功送走了“瘟神”,早點結束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這或許也是漢能私有化獲得香港證監會批准的背後原因。

會獲得投資者的支持嗎?

若採用現金要約的方式,上述問題就不是問題,但錢從哪裡來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據財新網報道,漢能薄膜股本為418.67億股,假設真正流通的股份只有10%,即約42億股,如以5港元現金收購計算,私有化需要大約21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86億元)。這筆鉅款從哪來?難道是強制員工購買公司債券?

漢能在獲得證監會的批准後,聲明私有化要約將以股票置換的方式進行(這也意味著李河君可以不用真金白銀就能實現私有化)。股票置換的方式即漢能薄膜發電的持有者,可以用手中股權1:1換取漢能移動股權,用子公司的股權換取母公司的股權,若成功於A股掛牌,漢能移動將持有A股公司32.49%股份,屆時股東可通過上市、轉讓股份、公司回購3種方式套現。

中小股東是否能最終支持其方案,如果理性地算一筆賬,結果就會一目瞭然。換股方案可得到利益上的保障,需要獨立股東理性的深思熟慮,我們不妨設想幾種結果:

中小股東如果不能順利通過漢能的私有化方案,意味著漢能就要被摘牌,彼時,中小股東利益難以得到保障;

如果該方案順利通過,就意味著漢能私有化的程序可以迅速完成,與此同時,其A股迴歸計劃就會順勢啟動。

對於漢能薄膜的中小股東而言,對於中小股東權益而言,支持漢能的私有化方案,大概率是生,而如果反對這一方案,幾乎百分之百是死。相信中小股東的選擇會成為漢能回A途上的推力。

回A有戲嗎?

從漢能自身問題來看,漢能還存在著關聯交易、股權代持和財務疑團等三大致命問題(暫不展開詳述),中國嚴格的IPO資質審查也不是輕易可以糊弄的,想通過中國證監會嚴苛的IPO審核,想想當前多少企業過不了這一關。

不過也有人認為,在國家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漢能所代表的薄膜太陽能產業,佔據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6項。鑑於漢能目前明顯領先的技術優勢和獨特的戰略地位,漢能移動將大概率在科創板掛牌。

不過不管哪種情況,短期內實現A股上市的計劃仍有挑戰。行業相關律師表示,漢能回A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果不能如約回A,32.49%的獨立股東將繼續持有未上市的特殊目的公司(SPV)股份,而這些股份沒有可轉讓的交易平臺。另一種情況是,若漢能成功掛牌,那麼它擁有的SPV股份何時、何價出售價格這些問題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