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一)不是引子

“浮图崖顶嘉陵江滨,

集合着一群革命军人优秀的儿女……”

每当这首歌在耳边响起的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的母校——重庆八一小学。

这里引用的校歌曲谱来自网传,哼唱起来总感觉与记忆里的校歌的味道有一点儿不对,权作参考资料吧……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1950年2月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领导机关与率领第十八兵团入川的西北军区机关一部在重庆合并组建为西南军区,统一指挥西南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为了解决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所属部队干部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西南军区首长决定成立一所部队干部子弟小学,学校定名为“八一小学”。1952年8月5日,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和政治委员邓小平联合签署命令,任命了八一小学首任校长、副校长及教务主任等领导。同时,从部队选调了部分优秀男女干部到学校从事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至此,西南军区八一小学正式成立。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当年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人员的合影。那时的他们是多么的年轻,多么的英姿勃发……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1955年2月西南军区撤销,西南军区后勤部改为解放军总后勤部驻重庆办事处(简称“总后渝办”),西南军区八一小学随之更名为重庆八一小学,由总后渝办管辖。1964年,全军部队干部子弟学校移交地方,母校划归重庆市教育局管理,并成为重庆市属重点小学,校名仍叫“重庆八一小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当年这条路是我们往返教室和宿舍之间的必经之路。两边排列成行的香樟树,像保护我们安全的哨兵,又像一把把为我们遮挡烈日的遮阳伞。路面是用扁形鹅卵石竖立排列铺就的,淘气的男孩子们总爱把好看一点儿的鹅卵石撬松取走,当做玩具炫耀、玩耍。如今这条路早踪影难觅,留给我的只是那无尽的回忆……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我们曾一次次趴在临江的窗口边远眺嘉陵江的夜景,编织着我们那些彩色的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座落在山崖顶端的那座被废弃的旧碉堡,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碉堡,进入碉堡的洞口被安装上铁栅栏,一把带锈的“铁将军”粉碎了我们试图进入碉堡里面探险的“企图”;那钢筋混凝土碉堡的圆形平顶,却是观赏山城夜景的绝佳地点:向左可以把嘉陵江那美丽的夜景尽收眼底,向右又能将长江两岸闪烁不停的灯火一览无余,偶尔还能听到江中夜航轮船的鸣笛声。由于碉堡位于悬崖顶端,学校不准学生到碉堡那里去玩耍。可是淘气的我们却常常在晚上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从寝室溜到碉堡顶上,任凭清凉的晚风轻轻拂面,尽情地山城的万家灯火收入眼帘,海阔天空一通神吹,那时候的感觉啊,真真地叫人醉了……

如今碉堡的顶部已被用作培育花苗的苗圃,我也只能透过这些树藤隐约看到它的身影。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学校的大操场,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我们在那里上体育课,课外活动时间在那里做游戏。对于我来说,操场始终充满了诱惑,充满了快乐……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从浮图关通往鹅岭公园方向的小路是我每周末步行回家的必经之路。小路两边长满了夹竹桃和野草,由于小路地处偏僻,鲜有行人过往,当你一个人独自走在小路上的时候,你会觉得四周静悄悄的,静得只有风吹树枝发出的沙沙声,只有自己的小心脏因害怕而发出的怦怦声,于是小步变成了大步,大步变成了不顾一切地狂奔……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在八一小学读书期间,我基本上还算是个“乖娃子”,不算太淘气,还是比较讨老师喜欢的。在一年级即将“毕业”时,我得到了我有生以来第一件奖品:一本日记本。这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奖品对我来讲却显得那么珍贵。我一直把它精心保存至今。

那时候正是国家大力推广简化字,所以奖品上的字还是繁写体与简化字并存使用的,这也使我额外学会了一种“特殊本领”:繁写字与简化字通认(哈哈哈哈)……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六年级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说我被推选为学校少先队大队学习委员。我当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我找了个犄角旮旯躲了起来,不愿意接受这个头衔。我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当了大队委员,班里的同学就不跟我玩儿了……

后来,我慢慢喜欢参加大队组织的活动了。比如办大队黑板报。原因嘛,其实很简单:办板报的时候不用躺在寝室里睡午觉!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1965年6月,我们59级甲、乙班和60级甲、乙两个大改班的同学同时毕业。从此,我告别了母校,告别了我同窗六载、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三十六年后,我意外地得到了我们当年的毕业合影照片。在照片里,我找到了那时候的我,找到了我的老师,找到了我的同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虽然离开母校已经50多年了,但是我始终忘不了我的恩师、我的班主任万大琼老师!只要查阅我的档案,我填写的八一小学读书这一段履历的证明人,都是我敬爱的恩师——万大琼。虽然我至今仍然未能实现再见恩师的愿望,但我还是要对恩师真诚地说一声:万老师,祝您健康长寿!……

(二)重回母校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时光荏苒,天地留痕。当我们从八一小学毕业后,母校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母校曾先后更名改制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第四小学”,“重庆市第114中学”,“重庆市浮图关职业中学”,最后定格为今天的“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中心”。

电视塔矗立在母校原址旁,成为重庆一个地标性建筑和景观。

在职教中心院内竖立着的石碑,清晰地记录下了母校的变迁……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2017年5月7日,我终于回到了母校。此时此刻,我的心里犹如五味瓶被碰倒在桌上,不知道是个啥滋味了……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我们身后的大楼,当年是我们的教室和寝室,我们在那里一起学习和生活,一起度过了美好时光。如今,大楼已经变成职教中心的女生宿舍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当年一进校门,就可以看见在大门对面的墙边长着一棵黄桷树,它长得是那样的翠绿,那样的茂密,那样的生机勃勃。它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免受烈日酷暑的摧残。

今天在相同的那个位置,依然生长着一棵黄桷树,只是不知道它是否就是当年陪着我度过六年童年时光的那棵老树了……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从学校的墙边鸟瞰山下,嘉陵江在眼前蜿蜒流淌,嘉陵江大桥在轻雾中时隐时现。大桥始修建于1958年,那时我还在幼儿园里玩泥巴。在历时八年后的1966年1月,当我已经成为一名“老三届”的时候,大桥通车了。它是重庆人民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和严峻的国际形势造成的巨大困难后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是重庆人的骄傲……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一进校门内右手边的那栋三层楼,当年学校办公大楼。学校值班室、医务室、领导和机关办公室、教学仓库等一应俱全。从外表看上去,时隔半个多世纪,它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只是做了一些重新粉刷罢了。当年老师们总爱在此楼朝大门口的外墙上挂出一块小黑板和一个小信箱,黑板上写满了饶有趣味的语文或数学题。如果谁猜出了那些题目的答案,就把答案写在纸条上并塞进信箱里。老师会定期从信箱里取出答案,根据答题的对错给答题者诸如小橡皮、铅笔、小画片之类的奖励。我那时最喜欢去那里答题,而我获得的最大“重奖”是一本小人书!

记不清是在1966年底还是在1967年初的什么时间了,我在这里目睹了一场发生在这里的激烈“战斗”。那是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为捍卫荣誉而付出了血的代价的“决死战斗”。……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晚上,我从枇杷山远远望去,矗立在母校旁边的电视塔就在眼前……

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总是喜欢想念自己儿时的同学和伙伴。今天,分别了几十年的发小们,终于汇集在美丽的山城重庆,重逢在儿时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2017年5月8日,59级甲、乙班部分同学相聚在大坪时代天街,我和绝大多数同学自65年毕业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从左至右,不分前后):马晓华,袁小康,李新童,郭渝生,孙榆,田晋民,钟利亚,黄小渝,宁力,刘临渝,张辛文,李中朝,陈桂香,康林,邬锐锋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乙班同学欢聚一堂(从左至右)

前排:钟利亚,李新童,孙榆

后排:康林,袁小康,马晓骅,黄小渝,刘临渝,李中朝……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乙班的帅锅们(从左至右):袁小康,康林,马晓骅,黄小渝,李新童,刘临渝,李中朝……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我俩不仅是同学,不仅是发小,更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铁哥们……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三个发小(从左至右):田晋民,马晓骅,黄小渝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戴森元、韦亚南两位学长也来和学弟学妹们聚会……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廖普爱学长和甲班的同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从左至右:郭渝生,戴森元,韦亚南,廖普爱,田晋民,邬锐锋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陈桂香(我们当年的少先队大队长),张辛文,李中朝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宁力,孙榆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宁力,孙榆,钟利亚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刘临渝,陈桂香,张辛文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三剑客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刘临渝,陈桂香,张辛文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童心未泯,有亮点哟……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图文并茂,恰如其分……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学长廖普爱(左一),甲班同学田晋民(中)和邬锐锋……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从左至右:邬锐锋,李中朝,袁小康,马晓骅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从左至右:马晓骅,康林,黄小渝,郭渝生,戴森元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从左至右:黄小渝,郭渝生,戴森元,韦亚南,廖普爱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离开了重庆,我又直奔成都,那里还有一帮我朝思暮想,久未谋面的老同学……

2017年5月9日,分别数十年的老同学终于相聚在蓉城(从左至右):刘渝梅,张小莉,李新童,马勇智,刘小康,郭渝梅,曹庆生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甘醇的美酒,浓烈的同学情。(从左至右)郭渝梅,曹庆生,李新童,刘渝梅,张小莉,刘小康……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曹庆生(左)与刘渝梅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李新童和郭渝梅(右)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刘渝梅(左)与张小莉

永远的重庆八一小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