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特权

城市的堵塞主要原因他们都简单地归功于车太多,私家车购买的力度逐渐加大,粗暴地说就是老百姓生活逐步改善后带来的弊端。如果还只是富裕的那一批人有车,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甚至于还有人会说是因为车太便宜了,选择太多了。

却弱化了城市管理水平、整体规划设计、交通路线安排等行政方面的原因,就像大雨过后那些城市积水如河流,一片狼藉的尴尬。

都是雨太大,老天爷太任性,更是几十年上百年不遇的降水量,城市的基础建设短期无法承受,下水道的功能很难充分体现。

城市里的主要出行方式绝大部分依赖于城市的地铁和公交,从城市的不同区域到工作的位置,周而复始来回奔波,从公交巴士到地铁周转,或再借助于共享单车,这一路的折腾如果不亲身体验下,就不知道这里的酸爽。

在上海,有很多公交和地铁被称呼为神路线,前者的一路飞车横可谓“横冲直撞”,“目无法纪”为了争夺时间,抢到乘客,同路线之间的追逐,让乘客每天都沉浸在速度与激情中;后者更多的的是体现上不了,或下不来的尴尬境地,很多时候只能厮守在门口,确保有机会“落荒而逃”。

这两个重要的城市通勤工具,无一不是人满为患。

城市里的出租车不允许超载,私家车不能多坐人,如有违反必将受到交警的严惩,以至于大家都墨守成规鲜有例外。但公交巴士和地铁却早是超负荷运行,超载到无能为力。

高峰高潮期间,甚至于在某些站点有公交公司的工作人员,负责在车门边推送乘客,确保门能够安全关上,这么体贴的无偿服务,境界简直是高得猝不及防。

相信在大城市的朋友们有这样的直观感受,无法逃避无法隐藏,几乎每一个工作日都在坚守着顽强,此刻别谈自尊别谈矜持,也别谈高雅更不说低俗,那种男女相互靠近,难以分开的情形时刻在上演,你想到的尴尬和无奈,都真实存在。

乃至于有些年轻的女孩子真的会被挤到流泪,是什么原因让她留在上海经历这样的艰辛,是哪一种吸引力让她如此甘心情愿,在等待怎样的发展和蜕变,想要什么样的价值体现,有多少能够实现的梦想。

地铁上哭泣的妹子,是什么让你坚守在上海?

不得而知。

给予大家超负荷的交通工具,从某种层面上思考就可以想象到,这本质上是给了劳苦大众,也是穷人们足够的特权,放松交通法规的管制,无视或低估可能潜在的风险,最终都只为让大家有车可坐,有路可走。

而这条路必然不易,这一份给穷人的特权中隐藏的是极低限度的基础满足,是无可奈何的折中妥协和选择。

就像我们绝大部分人居住的房子那样,破旧的小区、嘈杂的环境、小面积的差户型、几个大叔的保安、简单简易的物业、随意人员进出的宽松、狭窄的通道、停车位恨不得占尽绿化才罢休、少得可怜的公共空间、隔壁邻居还有改建的麻将室、也有经常性鸡飞狗跳的琐碎争吵,好不热闹。

即使是这样的居住状态,也并不是每个人在上海能拥有一套很多人看不上、要么偏远、或者老破小的房子。

依旧很多人错过了,且还一直在观望,坐等着再次错过,总期待还会有新的可能出现,感觉还会有救世,还以为全新的公交巴士和地铁徐徐开来,魔法一般全部变得空空荡荡,彻底地翻转。

每一辆公交车从起始站出发的时候,乘客总会有很多的选择,空旷车厢里每一个位置都在等待宠幸。此时你我可以很好地选择,找到临窗的位置,前面最好还有凸起的一块,能够让脚舒适地放在上面,不要太靠后避免颠簸,但也不要太朝前,减少被人碰到的几率。

如此这般,多番对比,找到最舒适的方向坐下。

下几站的乘客就没有这样的轻松状态,虽然依旧还有位置可选,但架不住后面的跟随者,大凡是上车后看到座位就赶紧落实,什么方向和具体舒适都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赶紧抢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此时此刻,抢到座位才是当务之急。

随后的站点就开始显得激烈了,沿途上来的乘客已经填满了所有的座位,随之而来的争夺是找到合适站立的位置,最好是沿着床边,能轻易触碰到扶手,前后不至于太过于夹击,能够安安心心地拿出手机刷会新闻聊点天,或能听会喜欢的歌。

合适的位置,多么不易。

再到中间的站点,更是人群扎堆,骂骂咧咧中等到的公交,已经没有多少站立的空隙,想要上车的乘客前呼后拥根本就不在意站在哪里,此时想做的只是赶紧上车,冲上去就是胜利,至于是否和他人重叠,会不会亲密接触,都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内。

先上车吧,不然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而此时的公交大巴已经超了负荷,有些甚至是严重到了门也无法打开的情形,本不应该超载的已经超无可超,绝对禁止的门口站立区域也是人满为患,更有甚者随身携带的小包卡在门的缝隙,无法进入。

即使是这般,如果门被打开,依旧还会有很多人向车内狠冲,于是公交公司的雷锋会适时出现,站在人群的身后猛地推进,直到真正的水泄不通,赶紧关门。

后面上车的人最终只能依靠在门的边缘,丝毫不动。

而此时的风险,无人在意。

到这般情形下,公交车的驾驶员师傅会提醒大家,下一站是否有乘客要下车,如果无人应答。他们的做法是在下一站不再停留,直接呼啸而过,留下翘首以盼等着上车的人群跳脚骂娘,粗语连天。

在车上的人此时会倍感庆幸,即使是脸铁着玻璃,或悬空在车门边,或紧紧相依看上去粗狂的大汉或大婶,掺杂的各种味道,体验简直差到爆表。

但毕竟,还是上车了。

后面奔波的人如果看到下客门有人下车,他们会先行让驾驶员或其他乘客帮忙,在前门刷一下交通卡或投好硬币,从后门迂回上车。

从始至终总是在想方设法先上车,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叫喊、谩骂。更不要指望那些不切合现实,给了如此的特权,不是真的让大家由着性格为所欲为。

真正的作用是限制所为,在这个允许的范围里有限发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