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號“自強”的雄安航空初審通過 南航出資百億競爭北京市場

雄安航空成立工作又有新進展。

4月30日,民航局發佈《關於為中國南方航空雄安航空有限公司(籌)頒發公共航空運輸企業經營許可證的公示》,稱南航雄安航空在2018年11月獲民航局批准籌建後,籌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申請頒發公共航空運輸企業經營許可證。

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已完成對其初審。

根據公示,雄安航空中文無線電呼號為“自強”,英文無線電呼號為“STRONG AIR”,南航股份公司已經同意其使用二字代碼CZ、三字結算碼784。

目前,雄安航空已經與30名飛行人員、30名維修人員、60名乘務員、20名安保人員、10名籤派人員和20名運輸人員簽訂了勞動合同。

呼號“自強”的雄安航空初審通過 南航出資百億競爭北京市場

此前南航曾發佈過雄安航空的一些規劃,作為南航全資子公司,南航計劃為雄安航空出資100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25億貨幣出資和75億實物出資(實物為擬注入公司的飛機)。

在南航股份公司北京分公司整體搬遷至大興國際機場四年過渡期滿後,南航北京分公司將予以註銷,並整體注入南航雄安航空有限公司。

關於大興機場對南航的意義,我們在幾天前的 一文中有簡單提過。南航或試圖在北京打造一個新的航空樞紐,發力國際和中轉業務,而確保其在大興機場的份額第一更是重中之重。

從我們的角度看,南航不僅是想在大興新機場做出一番成績,更是想從國航這個“老地主”口中奪下一些肉。

呼號“自強”的雄安航空初審通過 南航出資百億競爭北京市場

以天合聯盟身份入場大興的南航已經宣佈退盟

南航在北京的問題我們還可以繼續擴展談一下。這兩年國內民航市場化程度提高,三大航早就不再以固有根據地進行市場競爭。

國航在競爭上表現頗為激進,近年來國航一直試圖加強其在上海和深圳的洲際航線網絡,其中深圳除了競爭大灣區市場因素外,也有地方政府資金支持的原因存在;至於上海市場,國航在接收A350時明確表示將會把訂購的10架A350投放至上海,執飛上海出發的歐洲目的地洲際航線。

對於東航和南航來說,在面對國航競爭時也略微尷尬,此前他們一直難以獲得殺入北京的機會,再加上之前“一線一企”政策的限制,只能看國航奪食。

尤其是南航,雖然主基地廣州與國航北京和東航上海同為三大航空樞紐,但廣州實際地位和對客流的吸引力仍然不如後兩者,而且周邊已有香港機場的競爭,因此南航一直都在考慮找尋一個新國際樞紐基地。

其實南航北上計劃已經進行了十幾年,購買A380就是想趕上奧運會風潮,發力北京出發的洲際航線。雖然最後因A380延期交付,沒趕上奧運,但南航仍將5架飛機都放在了北京分公司的名下。

不過飛機有了,南航等了這麼多年還是沒等來合適的航線。

這也是為何在大興機場確定建設後,南航表現最為積極。隨後民航局針對大興機場的時刻優惠政策以及民航局航線政策的修改都給了南航更多機會,而雄安新區也被視為南航在北京發展的助推力量之一。

呼號“自強”的雄安航空初審通過 南航出資百億競爭北京市場

近兩年南航在三大航中盈利水平表現不佳

不管雄安航空最終是以何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眼前,其最終還是南航為了實現廣州-北京雙樞紐的重要嘗試。

在大興國際機場樞紐,南航計劃在2025年實現投入飛機250架的目標,這也是各家欲入駐航企中最高的。

同為航企馬甲,之前有人會拿國航的北京航空與雄安航空對比,但在筆者看來,這兩者重點不同。雄安航空成立之初瞄準的就是南航整體的北京戰略規劃,而北京航空在現階段起碼只是國航考慮試水大興機場狙擊競爭對手的一個小嚐試。(小編吐槽一下,北京航空呼號“京華”聽起來比雄安航空的“自強”要文藝一點)

隨著大興機場的啟用,南航雄安航空的籌建工作也會進一步加速。

其實筆者也在好奇,未來雄安航空在南航中的地位如何?其究竟是一個馬甲,還有有比較強的獨立地位

不過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只能等雄安航空正式成立運營後我們才能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