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秦趙發生過哪些戰爭?

開心每一天2064634236427


梁啟超認為趙武靈王(趙雍)是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因為他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一樣,是少數可以取得對北方遊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正是趙國積蓄國力、變法強兵、開疆拓土的時候,這段時間秦趙兩國沒有較大的戰爭,小的戰爭還是十分多,秦趙各有勝負。

趙雍繼位當年,魏、楚、秦、燕、齊各派精兵萬人來參加趙肅侯葬禮,意圖乘機滅趙,或者迫使趙國割土求和。當時趙雍才十五歲,他一方面要辦好父親的葬禮,另一方面又要防備五國謀趙。這次雙方並沒有打起來,趙雍利用他的外交手腕解決了五國會葬的陰謀,展示了趙雍少年老成,臨危不亂,足智多謀的形象。

趙雍跟韓國(趙雍的夫人是韓國公主)、宋國聯盟,形成對魏、齊、燕三國的南北夾擊之勢,又重金賄賂越國,讓越國向楚國進攻,如此五國謀趙之勢被瓦解。趙雍又令趙國軍隊嚴陣以待,做出魚死網破之姿態,五國會喪之軍最終沒有對趙國下手。

五國大軍跟趙國軍隊組成十萬人的軍陣給趙肅侯送葬,送葬隊伍綿延百里以上,可以說趙肅侯的葬禮是古往今來最隆重的一次!

趙武靈王五年,趙雍娶韓國公主為夫人,生長子趙章。趙武靈王八年,韓國出兵擊秦,慘敗而歸;同年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互承認對方為王國,趙雍認為趙國沒有達到王國的實力,故在國內自貶為君。

戰國時代國格從高到低依次為王、公、侯、伯、子、男五等,君這個爵號相當於子爵,趙國原本的國格是侯爵。

趙武靈王九年,三晉、齊國、匈奴合謀攻秦,這次趙國出兵十萬,希望收復被秦國佔領的離石要塞。秦國派公子疾領秦軍出戰,擊敗三晉大軍,斬首八萬二千級,趙國慘敗而歸。趙武靈王十年,秦惠文王派秦軍東出攻趙,取趙國中都、西陽兩城,趙國再次慘敗。趙武靈王十三年,秦軍再次攻趙,取趙國藺城,殺趙國將軍趙莊。

趙武靈王十六年,秦國惠文王薨,趙雍娶美女吳娃。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這期間秦趙無戰爭,秦攻韓國入周室取鼎,秦武王舉鼎而亡。趙國則忙著攻中山國,干涉燕國內政,這期間吳娃給趙雍生了一個王子趙何(趙惠文王)。

秦武王死後,秦國內亂無暇自顧(季君之亂),趙雍憑著他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秦宣太后立在燕國為人質的嬴稷為秦王。可以看出秦惠文王在世時,秦國是碾壓趙國的,趙雍無法伸展;秦惠文王死後,趙雍開始欺負宣太后與嬴稷母子了。

趙武靈王十九年,趙雍開始胡服騎射大變法,他要建立一個強大的趙國。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趙國雖然名義上是胡服騎射,但是實際上在推行商鞅變法的內容,只是側重點在軍事改革。以胡服騎射為名的趙國變法奠定了趙國與秦國爭霸的基礎。

趙武靈王二十年至二十六之間,趙國四處出擊,滅中山國,又擊敗燕國,趙國領土拓地千里,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趙武靈王二十五年,趙雍傳位趙何,自號為主父,趙何治國,而主父領軍拓地。

趙惠文王元年,主父趙雍出使秦國,窺探秦國實力,想從雲中、九原直接攻擊秦國;瞭解了秦國後,趙雍認為秦國實力遠大於趙國,故沒有出兵伐秦,而是向匈奴取地以擴大趙國實力。

趙惠文王四年,主父趙雍意圖將趙國一分為二,北邊以代郡為中心封給長子趙章,南邊以邯鄲為中心封給次子趙何。作為父親趙雍是想對兩個兒子都公平,但是兩個兒子都想獨佔趙國。最終趙章起兵反叛,兵敗被殺;趙雍則被圍困在沙丘行宮三個月,活活被餓死!

趙雍死後三十三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萬精銳大軍戰死。 趙雍死後七十三年,趙國被秦國攻滅。趙雍死後八十五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沙丘行宮駕崩!


大秦鐵鷹劍士


趙武靈王是戰國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統治下,趙國由弱國一躍而成為軍事強國,成為秦國最大的軍事對手。那麼,在趙武靈王統治時期,秦趙發生過哪些戰爭,兩國的關係又有著怎麼樣的變化呢?

第一,趙武靈王上臺前,趙國的國力在七雄中排名靠後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認為,在胡服騎射變革之前,趙國的國力在戰國七雄中,僅勝過燕國。也就是說,在七大強國中,趙國比秦、齊、楚、魏、韓都差。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三晉戰爭,令趙國實力大衰。在曠日持久的三晉戰爭中,趙國尤其狼狽,公元前353年至351年,趙國首都邯鄲城淪陷於魏軍之手達三年之久。與此同時,銳意進取的齊國與秦國在著名君主齊威王、秦孝公的勵精圖治之下,後來居上,國力蒸蒸日上,一舉超越三晉,成為新的霸主。

在趙武靈王上臺前六年(公元前332年),齊國與魏國聯手進攻趙國,趙國難以抵擋,只能決黃河之水以阻止齊、魏聯軍的深入。四年後,即公元前328年,秦國從西面大舉入侵,與趙軍戰於河西,趙軍大敗,大將趙疵被殺,藺城、離石兩城被攻破。

趙武靈王就是在國力式微、風雨飄搖的背景下,成為趙國新的君主。

第二,趙武靈王上臺後,趙與秦的戰爭屢戰屢敗

趙武靈王剛上臺時,大國諸侯欺他年少,紛紛帶著大軍來參加其父趙肅侯的葬禮,頗有砸場子的味道。在戰國七雄中,只有韓國沒有帶兵前來炫耀,這是因為韓國與趙國長期以來都是盟友關係。

趙武靈王是比較聰明的,他上臺伊始,就與魏國停戰弭兵,實現關係正常化,三晉聯合以共同對抗崛起中的秦國與齊國。

為了抑制秦國向東擴張,趙武靈王在公元前318年參加了由楚懷王為縱約長的合縱運動,與楚、魏、韓、燕等四個國家組建聯軍,進攻秦國函谷關。因為各國心志不齊,這次出兵虎頭蛇尾,草草而終。

中原合縱運動令秦國深感威脅,秦國聯合齊國,於公元前317年對三晉展開夾擊,齊國兵團在觀澤之戰中大敗趙、魏聯軍;秦國名將樗裡疾則在修魚之戰大敗三晉聯軍,斬首八萬。這兩戰,對趙武靈王來說,是噩夢般的打擊。

緊接著(公元前316年),秦國進攻趙國,攻取中都、西陽等城邑;次年(公元前315年),秦國再度發動對趙國的攻擊,打敗趙國大將趙英。公元前313年,秦國的鐵蹄又一次踏入趙國的土地,名將樗裡疾揮師攻趙,俘虜趙國大將趙莊,又一次佔領藺城。

連續五年的時間,趙國連遭敗績,被秦國打得都找不到北了。在一系列失敗面前,趙武靈王痛定思痛,決定對內進行軍事變革,對外則與秦國交好,把擴張的矛頭對準北方實力稍弱的中山。

第三,趙國改變對秦國的外交方針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開始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這一年,秦國出動龐大的兵力進攻韓國軍事重鎮宜陽。

這是考驗趙武靈王的時刻。韓國長期以來是趙國最親密的盟友,要不要援韓抗秦呢?對趙武靈王來說,這是極難選擇的。為了趙國的未來,趙武靈王決定不干預宜陽之戰,不出兵抗秦。最終,宜陽之戰以韓軍的失敗而告終。

趙武靈王小心翼翼避免與秦國發生軍事衝突,集中力量向北方擴張。他派樓緩出使秦國,搞好與秦國的關係,在中原諸侯爭霸戰中保持中立。趙武靈王低調的背後,是有雄心壯志的。《史記》中是這樣寫的:“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趙武靈王的雄心壯志,除了在西北繼續打擊胡人、開疆拓地之外,還要南下打敗強大的秦國。

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他甚至親自深入虎穴,一探秦國的底細。他喬裝打扮成使節的模樣,親自跑到秦國,進秦都咸陽面見秦昭王。這種事在古代君主裡,恐怕是絕無僅有。

可惜的是,趙武靈王還沒來得及施展平生抱負,就意外地死於沙丘之變,未能在戰場上與秦國決一雌雄。


君山話史


趙武靈王最大的錯誤就是提前退位,讓給了趙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