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戰役呢?如何評價這些戰役?

咚咚每日心理學


侵我中華者,雖遠必誅。1950年朝鮮半島爆發戰爭,本是屬於兩國內政事情,而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國家利益,毅然出兵干涉。



並且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不顧我國東北百姓安危,強行轟炸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了新中國的安全。

1950 年11月,毛主席應金日成主席與朝鮮人民的要求,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抗美援朝戰爭一共打了五場比較大規模的戰役,我認為硬碰硬的應該是松骨峰阻擊戰。

松骨峰阻擊戰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時期發生的一場戰役,此時志願軍仍處在戰略進攻階段,而美軍又節節敗退。於是對企圖通過三所裡和龍源裡邊南逃的另一支美軍隊伍進行匯合,如果兩軍匯合就會重新儲備力量,結果就無法想象。

接到命令的是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奉命穿插到龍源裡附近一個制高點松骨峰。剛打完一場飛虎山狙擊戰的335團,已經非常疲憊。團長範天恩命令一營在美軍未到達之時搶先佔領松骨峰。


而一營的先頭連是三連,三連連長帶著疲憊不堪的戰友連夜火速趕往松骨峰,並在天微亮時到達,但未來得及修築戰壕以及簡單的遮擋工程,就看到了美軍順著鐵路蜂擁而至。

三連戰士任重而道遠,在這裡進行一場與美軍的生死較量,欲將這群潰敗的美軍徹底殲滅。而對於美軍來說,打勝了就是一條生路,若突不出重圍,必定是死路一條,這場激烈的戰爭就此打響了。

三連最前沿的是八班,由他們先頂住美軍的一次衝鋒。為了打開這個生死要道,美軍也是破釜沉舟不要命了。在距離美軍只有20米的八班剛開始奮力防守,八班的機槍手楊文明第一槍迅速將美軍第一輛卡車打中了。

槍聲一響,排長王金侯立即帶領五個士兵衝上了公路。面對坦克上射來的子彈如雨下,火箭筒射手首先把坦克打下來,為其他人制造有利機會。


火箭筒射手抵近向坦克射擊,最終打下了一輛,而此時5班爆破組也成功打下了第二輛坦克。戰士們又瘋狂將手榴彈同時扔向汽車,一時間損壞汽車和坦克堵塞了公路,無法前進,車上的美軍士兵不得不迅速調頭往回跑。

第二次衝鋒戰打響時,團長範天恩擔心陣地工事未修建,沒有東西掩飾軀體,戰士傷亡的幾率就非常大。但打開步話機時卻是一連串的英語,說明前線很有可能淪陷了,範天恩只好命令二營機槍火力前往救援。

而此時一營營長王宿啟更是焦躁不安,三連人少而敵眾,面對炮火連天的美軍三連能頂到什麼時候?為了協助三連,他立即命令一連和二連帶好刺刀,前往協助。

美軍的第三次衝鋒開始了。這一次是在白天,美軍駕駛飛機瘋狂轟炸,在志願軍頭頂投下來的炸彈和燃燒炸彈如傾盆大雨,美軍士兵又架著大炮瘋狂發射,因為他們若是再不突圍出去就真的死於這山間了。


趁著陣地上彈片橫飛,美軍士兵衝向了松骨峰,於是一場面對面的刀刃戰就要開始了。一連戰士手拿刺刀,瘋狂向美軍刺去,硬生生生地將美軍逼了回去。

美軍迎戰一連不成功,便轉頭向二連攻擊,二連戰士同樣亮出了刺刀,向美軍撲去。二連戰士與美軍血肉相搏,再次將美軍逼退。而此時三連在正面頂著炮火,面對的是公路上數不清的汽車和坦克。

美軍在戰火燃燒得最猛的時候,進行了第四次衝鋒,並且迅速衝向三連四班陣地,志願軍戰士扛著機槍瘋狂向美軍士兵射去,一個倒下,另一個又從剛剛犧牲了的戰友手中撿起機槍。

當機槍被打彎時他們又再次亮起刺刀,不停地向美軍刺去。而此時已經有四輛美軍炮車通過公路逃去了,軍長下令必須將這些逃走的美軍消滅掉。


團長範天恩頂著天大的壓力,又抽出三營兩個連去追擊,守住松骨峰又是難上加難。追擊的兩個連最終難逃的士兵全部殲滅,但這一天中午,三連只剩下一半人不到了。

下午13時,美軍又發起了第五次衝鋒。由於前四次美軍都被逼退,這次更加兇猛,兵力也越來越多,而三連可以戰鬥的士兵越來越少。

三連排長已經壯烈犧牲,班長主動挑起擔子,帶領三連戰士繼續拼命鎮守。由於敵人太多,通訊員與炊事員都一齊參與,此時指導員楊少成的子彈已經用完,他端著刺刀衝向敵人,高呼:“同志們,堅守陣地!”。

喊完便將最後一個手榴彈引爆,和圍著他的數倍敵軍同歸於盡。戰士們看到這一幕,含淚衝向黑壓壓的美軍。他們沒有了子彈,但他們無所畏懼。

他們用刺刀捅,有些刀都被捅彎了,就拿工兵鏟劈,用腳踢,用拳頭打,用嘴巴咬,拿木棍當大刀。甚至在死的時候,都還有著打美軍的姿勢或者嘴裡含著美軍的耳朵,就這樣拼命守住陣地。


有些戰士的棉衣被火燒著了,就奔向美國士兵,死死抱住,與敵軍同歸於盡,美軍恐懼不已。這是三連最後一刻,他們拼盡全力死死守著陣地。美軍的第五次衝鋒又失敗了,但三連也只剩下了7個人。

美國在二戰中,國土沒傷到一分一釐。並且在二戰大發戰爭財,擁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新型武器。而我們剛剛建國,百廢待興,軍事武器還是很落後,這樣的力量懸殊,對於一個連來說要頂住美國一個師,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這場戰爭中,美軍用了32架飛機,而我們當時能打下美國戰機飛機的武器少之又少。面對敵人瘋狂的轟炸,還有10餘輛坦克的瘋狂掃蕩,而我們只能用手榴彈對付坦克。

但志願軍以100人不到,為了一個民族的希望,為了國家的尊嚴,他們死死頂住了美軍一個師,並且是全副武裝將近20000人八個小時的瘋狂攻擊。


美軍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慘重,我們每犧牲一個軍人,他們要用七倍數量來換,這在美國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彭總對這支部隊讚不絕口,這支部隊也有了萬歲軍的美譽,併成為保衛中國首都北京的“御林軍”。

而我只想說,感謝每一位在戰場上為了民族尊嚴、為了保家衛國而浴血奮戰的戰士,也希望我們後輩之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別讓我們的戰士流血又流淚。


史之策


1950年11月29日凌晨,一個渾身是血的土耳其士兵跑進了美軍第2步兵師師部,報告說隸屬於“聯合國軍”總司令部的土耳其旅剛剛遭受滅頂之災,5000多人的一個旅只剩下不到兩個連的建制。美軍師長凱澤少將半信半疑,因為就在昨天,這個土耳其旅還興高采烈的報捷,聲稱消滅了大批“敵軍”並英勇守住了陣地,後經美2師情報官核查,原來被打死打傷的全都是潰逃中的南韓軍隊。



重創土耳其旅的正是志願軍第38軍114師,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發起總攻之前,第38軍主力奉命穿插敵後三所裡和龍源裡地區,徹底封閉當面美軍退路以便圍殲之。而土耳其旅駐防的戛日嶺正擋在114師的穿插路線上,38軍軍長梁興初決心夜襲解決該敵,以儘快到達指定穿插位置,我軍僅用兩小時戰鬥就拿下戛日嶺主峰,隨即猛撲三所裡。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首批入朝部隊是第四野戰軍的精銳,連“志司”都是以四野第十三兵團部為基礎組建的,然而他們迎來的軍事主帥卻是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老總,性格和作風都確實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在第一次戰役中,作為曾經的四野王牌第一縱隊,38軍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打好,彭總是罵了孃的,全軍上下都憋著一口氣準備打場翻身仗。



(38軍軍長梁興初)

第38軍113師338團山地強行軍145華里,先敵五分鐘搶佔三所裡高地,不僅美軍第2師師長凱澤呆若木雞,也震動了“聯合國軍”的整條戰線,如此大後方關鍵部位的丟失,意味著清川江北岸地區的美軍第2師、第24師、第25師、英軍第27旅、南韓第1師和土耳其旅殘部、全部陷於志願軍的包圍圈之中,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緊急下令所有部隊南逃,目標是半島蜂腰部最狹窄的順川及肅川地區,連遠在日本的麥克阿瑟也停止了記者“吹牛會”。

美軍的重型機械化部隊必須依賴公路,因此由價川經三所裡再到順川的公路成為生死交通線,為了逃出合圍圈,美軍集中所有的陸空火力傾瀉在三所裡高地上,試圖不顧一切衝破38軍阻擊線,於是一場硬碰硬的戰鬥打響了。在北方,志願軍第40軍、第39軍、第50軍和第66軍等20萬大軍正全力壓縮正面之敵,彭總也給第38軍發來一道嚴厲的命令:“給我像鋼釘一樣釘在那裡!”



(松骨峰戰鬥)

於是,第38軍所屬的第112、113、114共三個師的幹部戰士,與南逃美軍展開了殊死搏殺,尤其是位於龍源裡東北的“松骨峰高地”,成為兩軍爭奪的焦點,這就是我們小時候讀過的課本《誰是最可愛的人》戰史原型。到11月30下午1時,美軍已經連續組織了五次衝鋒,坦克、重炮和空中火力已經將山頭削下去一層,志願軍戰士仍然死戰不退,在逃跑和救援之敵的南北夾擊下,傷亡幾乎殆盡但陣地卻巋然不動。

黃昏時分,追殺的志願軍主力部隊到達戰場,從各個方向開始圍殲敵人,被切成一個個小股的美軍開始四下逃命,並拼命向天空中企圖解救他們的飛機搖晃著白毛巾,聰明的志願軍戰士也如法炮製,陷於懵圈狀態下的美軍飛行員只能向司令部報告:完了,他們完了。

(第二次戰役要圖)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我軍取得超出預定計劃的勝利,共斃傷俘敵36000餘人,其中美軍24000餘人,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翻車身亡,繳獲與擊毀各種炮1000餘門、汽車3000餘輛、坦克與裝甲車200餘輛,併成功將戰線推至“三八線”兩側地區,也成為美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最大的一次失敗。是役,四野王牌第38軍與裝備和火力佔據絕對優勢的美軍強強碰撞,打出了赫赫軍威!

1950年11月30日夜,已經連續六晝夜沒閤眼的彭總給38軍發來電報:“此戰發揮了三十八軍優良的戰鬥作風,尤以113師行動迅速。。。戰果輝煌,望克服困難,鼓起勇氣,繼續全殲被圍之敵,並注意阻敵北援,特通令嘉獎”,彭總意猶未盡,親自在電報結尾添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

“萬歲軍”一戰封神,從此名震天下。

(電報原稿)


度度狼gg


黑山阻擊戰:廖耀湘拼命想南逃,梁興初奉命死守三天!

一方是鬥志昂揚的解放軍,一方是仰仗武器優勢逃命的國軍。

死守黑山的是梁興初的東野第十縱隊,下轄:28師,29師,30師,共計2萬人。梁興初是我軍老將,參加過長征。手下的第十縱隊雖然只組建一年,士兵大都是日製裝備,重火力只有三個山炮營。但是,戰鬥意志頑強。而且,第十縱隊在遼瀋戰役開始之後,一直沒有實際參戰,而是到處挖陣地,盯梢,早就憋壞了。這下好了,要大幹一場了,梁興初這次接到的任務是死守黑山三天!

拼命想衝過黑山的是廖耀湘的“西進兵團”10萬餘人。廖耀湘畢業於黃埔軍校,後又被蔣介石送到法國聖西爾軍校學習。回國後,曾出任蔣介石"五大王牌軍"之一的新編第六軍軍長。廖耀湘這次率領的“西進兵團”下轄新一軍,新六軍,新三軍,71軍,49軍,青年軍第207師,三個騎兵旅以及戰車重炮等部隊,共計12個全美式裝備師,11萬人。“西進兵團”於10月8日開始,從瀋陽向錦州攻擊前進,妄圖配合“東進兵團”支援錦州(錦州被解放後,廖耀湘的作戰計劃改為從錦州突破南下),打通遼西走廊。

10月15日,解放軍攻佔錦州,五天後,東野下令包圍廖耀湘兵團。於是,東野下令梁興初的第10縱隊在黑山和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的“西進兵團”,不讓廖耀湘南下和“東進兵團”匯合。等主力到達後,配合主力圍殲廖耀湘。

10月22日,廖耀湘兵團先頭部隊到達黑山和大虎山一線,次日早上開戰。廖耀湘這次對於突破解放軍黑山防線不僅是“志在必得”,也是“救命”的“必經之路”。而對於梁興初也收到了林彪“決死一戰”的命令,只要堅守三天,就能全殲廖耀湘。所以,這場戰役將是一場慘烈的阻擊戰。

戰鬥開始後,廖耀湘部為了奪取黑山陣地,對解放軍陣地展開瘋狂炮擊。我軍為了守住陣地,多次和國軍展開白刃戰。而廖耀湘不僅組建了“尉官敢死隊”,甚至命令炮兵向正在白刃戰的陣地開炮。也是因此,前方陣地多次易主,包括在101高地在內的高家屯一線在第二天就被廖耀湘攻破。

梁興初說:部隊打剩一個團,我當團長。打剩一個營,我當營長。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

在堅守的第三天,深知101陣地重要性的縱隊司令梁興初打電話給28師師長賀慶積:老賀!馬上就反(攻),你反我反?!你不行,我就上!

賀慶積:“用不到你!”賀慶積親自上陣,組織兩個連進行反擊。

(梁興初)

戰役結束後,101高地變成了99高地,被炮彈削低兩米!上面的彈坑數量多達6000餘個!第十縱隊70%的人都犧牲在101高地。

廖耀湘打了三晝夜以後,開始撤退,向營口逃竄。梁興初根據東野命令,配合主力部隊,對廖耀湘展開追擊。激戰至28日早上,廖耀湘部被圍殲在遼西走廊,東北“剿總”中將副總司令兼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等多名高級將領被俘。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歷史上“硬碰硬”的戰役,應該以朝鮮戰場上的上甘嶺戰役為最。

這場戰役中,美軍的軍事裝備足夠硬!

這場戰役中,中方的戰鬥意志足夠硬!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爆發,此戰,美軍調集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要知道,當時的志願軍,守衛上甘嶺高地的只有兩個連,200多人!如果你計算一下,就會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每人頭上都有近一萬發炮彈,可想而知,上甘嶺上的志願軍戰士有多麼艱苦。

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轟炸中,為了躲避美軍炮彈,志願軍紛紛躲進坑道之中,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戰士被強大的衝擊波震得磕破牙齒磕破舌頭,有一位17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炮兵轟炸過後,我軍開始和美軍交火,一開始班長讓全班全部壓上去,打退了美軍4次衝鋒,但全班就剩一個人了。後來為了減少傷亡,我軍在與美軍正面交鋒的戰士改成了一個三人小隊,傷亡一個補充一個,這種戰術下,大大減少了美軍炮火造成的傷亡。僅僅一個上午,美軍攻擊部隊七師三十一團的二營、三營損失均超過了70%,損失極為慘重。

在這慘烈的戰場上,守衛上甘嶺的1連和9連,不僅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武器消耗也很大。發射了近四十萬發子彈,投擲手榴彈、手雷近萬枚,打壞10挺蘇式轉盤機槍、62支衝鋒槍、90支步槍,佔全部武器的80%以上!

直到地面陣地幾乎全丟,我軍僅剩數十人轉入坑道,我軍後方才知道上甘嶺危急,於是15軍的45師,44師才發起反攻。

即使是主攻的45師,也根本談不上優勢兵力,到10月20日,崔建功師長彙報部隊傷亡已超過3500人,一三四團和一三五團總共只剩下二三百人,一三四團團長張佔元表示還能組織機關和勤雜人員繼續戰鬥。

45師有一位戰士,就是我們熟知的黃繼光,這一戰,他和兩位戰友一起爆破敵人機槍堡,戰友犧牲了,他也受傷,最後他用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壯烈犧牲。

因為兵力不佔優勢,我軍決定放棄表面陣地的不斷爭奪,而是與美軍進行坑道作戰。戰役進入第二階段。補充部隊進入坑道,全部聽從八連連長李寶成指揮。

坑道作戰中,我軍白天要承受敵人猛烈的炮火,晚上則是主動和出擊,每天都要承受一個班的傷亡,到後來45師的師團兩級機關幾乎連勤雜人員都用光了。坑道中的補給也是大問題,當時我軍是誰能送一個蘋果進入坑道,就是二等功。

堅守坑道的八連,成了我軍的特功八連,永遠的英雄部隊。

在戰役第三階段,我軍開始反擊,九十一團八連王萬成和朱友光抱著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其中的王萬成,就是《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向我開炮”的原型。

20日,高守餘一個人守在6號陣地,用手榴彈、爆破筒獨自裹傷而戰,擊退了韓軍六次衝鋒,沒有任何支援,從天亮到黃昏連續作戰,只吃了三顆糖果。

還有一位新戰士胡修道,全班犧牲後他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

上甘嶺戰役,美軍傷亡15000人,而我軍傷亡11500人,在巨大的傷亡和志願軍頑強的意志之下,美軍選擇放棄繼續進攻。

永遠銘記共和國英雄們!!


歷史知事


粟裕將軍和張靈甫打的孟良崮之戰,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硬碰硬的一場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張靈甫所帶的國民黨74師,是蔣介石王牌中的王牌軍隊。

這支屬於蔣介石的嫡系中的嫡系軍隊,可以說注入了蔣介石的大量的心血,是被蔣介石最給予厚望的一支軍隊。

那時候蔣介石最好,最先進的武器,都用在了這支部隊裡。

當然了張靈甫也是一個戰功赫赫的戰場名將,蔣介石能把他放在自己核心部隊裡當師長。

可見,張靈甫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當時張靈甫所帶的74師,是想一舉殲滅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

在華東這片土地上,國民黨的軍隊,聚集著幾十萬的兵力。

當時,粟裕也明白國民黨的想法,所以,粟裕儘量不選擇和國民黨正規部隊發生直接的衝突。

這一時期,粟裕主要是以打運動戰,游擊戰為主。慢慢的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當然了有合適的機會,他也會集中我軍優勢兵力,給敵軍以猛烈的進攻的。

粟裕將軍採用的這種靈活作戰的方式,讓國民黨的軍隊大為腦疼。

因為他們帶著大軍團,等於是被粟裕牽著鼻子走,想打又打不著,不打蔣介石催促的又很厲害。

不過更讓他們頭疼的是,一旦他們放鬆了警惕,很可能就會被粟裕所帶領的華東野戰軍,給予猛烈的一擊。

面對這種局勢,七十四師的張靈甫想做先頭部隊,進攻我軍在中原地區的指揮總部。

粟裕得知這一情況後,他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以往中原野戰軍的作戰方式,基本上都是以集中我軍優勢兵力,打國民黨最弱的軍隊。但是,粟裕決定這一次,改變一下打仗的方式。

要打就打國民黨最厲害的一支軍隊,因此,粟裕把目標鎖定在了張靈甫所帶領的七十四師。

粟裕正好把殲滅張靈甫的地點,定在了孟良崮這一帶,正好張靈甫的大軍,向這裡挺近呢。

張靈甫之所以敢孤軍前進,他考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絕對不敢向他這個精銳部隊下手的。

第二,即使粟裕敢向他下手,周圍的國民黨軍隊肯定會來增援的,這樣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孤軍無援的地步。

第三,若是粟裕不敢打他,華東野戰軍的指揮部,就被張靈甫給吃掉了。但是,粟裕若是打他,他也不怕,說不定他會把所有的華東野戰軍給吸引過來。

只要他能牽制住華東野戰軍的大部隊,附近的國民黨軍隊來救援的時候,就會把華東野戰軍給包圍住,然後把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一舉殲滅。

不得不說張靈甫想的確實很周到,似乎粟裕怎麼打,都是一個敗。

但是,實際上戰爭一打想,所有的問題,都不想張靈甫想的那樣了。

戰場上充滿著很多確定性,有的時候計劃很完美,但是不一定能實現。

粟裕調動了全部華東野戰軍來圍攻張靈甫,但是,令張靈甫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問題。

張靈甫是把華東野戰軍給牽制住了,但是,距離張靈甫最近的國民黨軍隊,並沒有來救援他。因為國民黨內部黨派分爭很嚴重,正可謂是矛盾重重。

蔣介石的王牌軍隊被圍了,其它邊緣軍隊,都等著看這支王牌軍隊的熱鬧了。

直到張靈甫所帶領的七十四師,全部被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給殲滅了,國民黨的軍隊也沒有來到。

儘管蔣介石在得知七十四師被圍之後,心急如焚。

他調集了周圍很多軍隊火速來援,但是,等他們來到孟良崮之後,華東野戰軍已經打了勝仗,撤離孟良崮三個小時了。

也就是說,他們的救援晚來了三個小時,蔣介石的嫡系中的嫡系七十四師,就這樣被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給消滅了。

不過後來想想,若是張靈甫在能多堅持三個小時,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呀。


史學達人


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高達100萬,日本方面投入了8個師團和兩個旅團20萬人,死傷達到4萬餘人。中國軍隊則是傾盡全部精銳投入戰鬥,德械師,中央教導總隊,機械旅全都投入了淞滬戰場。此戰,中國軍隊當年死傷達到了30多萬,不亞於一場南京屠殺。淞滬會戰,戰略層面上來說沒有花招,沒有陰謀,雙方都是不停的增兵,不停地進攻。


羅店絞肉機。羅店是上海西北郊的戰略要地,它的得失直接影響到整個上海的戰局。奉命保衛羅店的國軍11師師長彭善開戰之前就決定以鮮血護衛羅店,開戰以後,中國士兵在敵人的強大炮火之下和日軍展開衝鋒,羅店的一街一巷都灑滿了11師士兵的鮮血,羅店成為了“絞肉機”。

松江保衛戰。日軍在金山衛登陸以後,蔣介石為了防止日軍對上海守軍側面形成威脅,急令東北軍吳克仁67軍增援松江。東北軍本來和日本人就有深仇大恨,這次抗敵早就抱著必死的決心。67軍苦戰三天三夜,無奈日軍火力太猛,最終突破67軍防線,進入松江城。67軍軍長吳克仁戰死,67軍全體壯烈殉國,魂歸白山黑水間。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校尉級以上軍官陣亡上千名,少將以上軍官10多名,包括黃梅興,蔡炳炎,楊傑等等,他們大多數人還很年輕,而在國家大難面前選擇了英勇捐軀,實為我華夏千百年之英魂。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槍對槍,刀對刀的戰鬥實在是“硬碰硬”的典範,否則上海守軍也堅持不了三個月之久。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波及範圍最廣的大戰,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就從這兩次世界大戰中挑出兩場規模最大的,最具有轉折性的硬碰硬的戰爭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戰時期凡爾登戰役又稱凡爾登絞肉機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爭持續了長達10個月之久。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由於戰爭的慘烈程度,該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凡爾登戰役和法國和德國進行的一場具有決定性的戰役。本次戰役法國集結了75個師,約114萬人。633門火炮。


德國集結了50個師,約125萬人。1240門火炮,其中重炮佔了683門。飛機將近200架。

戰爭開始之初,德國軍隊用1,200門大炮對40公里的戰線進行了8個半小時的集中轟擊,發射了一百萬發炮彈,先頭部隊更是用火焰噴射器掃清戰壕。而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汽車運輸就出現在凡爾登戰役。法國方面一週內組織3900輛卡車,運送人員19萬、物資2.5萬噸。甚至在戰爭中期德軍還使用了毒氣攻擊。戰爭結束之後據統計,本次戰役雙方共投入200萬兵力,發射了4000萬發炮彈,傷亡人數近百萬,創造了戰爭史記錄,使凡爾登成了駭人聽聞的“絞肉機”和“人間地獄”。本次戰役也是一戰的轉折點。

二戰時期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萬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


當時德國奉命攻佔斯大林格勒,德國第六集團軍集結了約200萬人。1216架飛機和10290門火炮,675輛坦克。




蘇聯方面集結了250萬軍隊。1350架飛機、計15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63輛坦克和強擊火炮。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統計。戰後西方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85萬人,其中75萬人陣亡或受傷,9.1萬人被俘。而蘇聯方面的估計消滅軸心國部隊150萬人。這裡面應該把初期被包圍的德國第六集團軍也算上了。而作為本次戰役的另一方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聯紅軍具體傷亡人數約48萬人人死亡,65萬人受傷或被俘,合計傷亡約113萬人。



以上兩場戰役基本上就是兩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雙方死磕的戰爭。而這兩次戰爭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再也沒有哪次戰爭可以超過超過這兩次的戰役。不論是在傷亡人數還是在影響上。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在那異國他鄉,有一處丘陵,其中有方圓不過 3.7 平方公里的兩個小山頭,那就是上甘嶺。

戰前戰術佈置會議結束之後,彭德懷單獨留下了15軍軍長秦基偉。兩人面對著釘在牆壁上的作戰地圖,一陣沉默。很長時間後,彭德懷對肅立身邊的秦基偉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此時的駐韓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是範佛里特,他是個非常典型的崇尚唯火力制勝論者,一向極力主張採取猛烈的火力覆蓋,最大限度的消滅敵方有生力量,以便在進攻中減少己方力量的消耗和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他指揮的戰鬥必定會有巨大的彈藥消耗,一場戰役後數量大的驚人的彈藥消耗量也就被戲稱為“範佛里特彈藥量”。

上甘嶺戰役打響的第一天,範佛里特就祭出看家本領,充分發揮聯合國軍的火力優勢,將“範佛里特彈藥量”傾瀉在上甘嶺上,這一天就大概消耗了三十餘萬發炮彈以及五百多枚重磅航彈。我方15軍曾經在上甘嶺上奮戰四個月才建立起來的地上工事,完全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就蕩然無存。上甘嶺上寸草不生,表土層完全被炸松,山體岩石都被炸出,和彈片摻雜在一起。

與“範佛里特彈藥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志願軍的反擊炮火,第一天,志願軍只打出了三千多發炮彈,即使是在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我們的志願軍炮兵,炮火密度最大的時候,每天的總髮射量也達不到4萬發的彈藥消耗。

但是志願軍在如此猛烈的炮火打擊中堅持下來了,《第十五軍軍史》中有記載,上甘嶺戰役打響的那天,也就是14日一整天的時間內,志願軍傷亡500餘人,但是卻打出了殲敵1900餘人的戰績。至於“聯合國軍”的統計則是傷亡合計約千人。

從這一天開始,雙方在這兩處小山頭上不斷增加籌碼,增加兵力反覆爭奪,多次易手。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就曾經評價過:“(上甘嶺)開始為有限目標的攻擊,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反覆拉鋸,雙方共投入兵力近11萬人。我方統計,志願軍合計傷亡11529人,但是戰果斐然,斃、傷、俘敵共25498人(“聯合國軍”統計己方傷亡9000人)。

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無所畏懼,英勇的中國軍人所以無敵!


廢墟的沉默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將軍帶領的中原野戰軍,對陣國民黨黃維帶領的整編12軍。這一戰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硬碰硬的一場戰役。

當然了這場戰役,也屬於是淮海戰役,開戰以來所打的第二階段。

這個階段無論對共產黨來說,還是對國民黨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階段。

為什麼說黃維帶領的整編12軍厲害呢?

因為這是蔣介石新編的一支軍隊,他把所有能打的,屬於他的嫡系的軍隊,都放在了這個12軍之中。

整個12軍有12萬人,他們全部都是美式裝備,飛機,大炮應有盡有。

這支軍隊整編好之後,為了防止派系分爭,蔣介石特意任命威望比較高的黃維,來擔任總司令,胡璉做副手。

蔣介石把這樣的一支軍隊,交給黃維來領導,可見,蔣介石對淮海戰役的重視。也足以見得黃維在蔣介石心理的地位。

不過,黃維自從帶領著整編12軍出發開始,沿途就受到了解放軍的侵擾,但是,都不是大規模的,而且解放軍打完就跑,並不戀戰,這讓黃維心理沒了底。不過還好,他們人多武器精良,所以,他們也不怕。

解放軍和黃維對陣的,正是他的老對手劉伯承。

劉伯承在得知黃維這支部隊,前往中原來的時候,他就瞄準了,這個龐然大物。

若是想要讓中原野戰軍,名揚於天下, 對於劉伯承來說,就必須要啃下這個硬骨頭來。

為此,劉伯承還給遠在中央的毛澤東寫了一封請示信。

黃維帶領的整編12軍,毛澤東當然是知道的了,毛澤東告訴劉伯承,可以拖著這支軍隊的進軍速度,為粟裕帶領的華東解放軍,爭取時間。

此刻粟裕正在北面碾莊的戰場上,和黃百韜的兵團作戰呢?

但是,毛澤東也沒有說,不讓劉伯承打黃維,只不過敵我力量太懸殊了。打黃維肯定不好打贏的。

不過劉伯承一直在秘密監視著黃維的部隊,再加上黃百韜兵團告急,蔣介石命令黃維去救援被圍碾莊的黃百韜兵團。

這一情況被劉伯承知曉了,劉伯承將計就計,派陳賡帶領386旅,把黃維引誘到雙堆集這個地方。

劉伯承就打算把黃維殲滅在雙堆集。

陳賡這個旅,是當時最能打的一支部隊,他們和黃維的12軍作戰,採用且戰且退的戰術,黃維果然中計,被陳賡引誘到了,劉伯承早就紮好的口袋陣中。

說實話當時的黃維也太狂傲了,他就沒看好過中原野戰軍,因為他帶領的士兵又多,武器裝備又先進,在他看來這樣的一支軍隊,怎麼可能打敗仗呢?

中原野戰軍的武器裝備,根本就沒辦法和他們比。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黃維被圍困在雙堆集後,他所沒有料想到的東西都發生了。他們在被圍困之後,即使用飛機,大炮不斷的轟炸,也突圍不出來。

此刻,黃維還不知道黃百韜軍隊,早就被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給滅掉了。

而且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也前來支援劉伯承所的中原野戰軍了。

也就是說黃維所帶領的整編12軍,是在和解放軍的中原野戰軍以及華東野戰軍在作戰。

合兩大軍之力,黃維想要突破重圍,簡直是如同天方夜譚一般。

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火力十分的勇猛,解放軍只能深挖戰壕,一點一點的向雙堆集靠近,這一時期蔣介石也有派自己的二兒子帶兵來救援,但是,他們打了幾槍就跑了。

因為整編12軍被圍了一個水洩不通,已經救不出來了。

蔣介石這時候,也不敢派軍隊來救援了,所以,他先是讓黃維就地待命,等他的消息。

黃維以為自己被蔣介石放棄了,所以,他就選擇了夜襲,想要突圍出來。

為什麼黃維要這麼急著突圍出來呢?

因為沒有吃的糧食了,能打的子彈也不多了。最終黃維沒有突圍成功,只好投降,黃維被俘虜。

這就樣劉伯承打贏了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奠定淮海戰役的勝利。


漢史趣聞


歷史上有很多“硬碰硬”的戰役,但今天,在這裡,我只想提一個,一個瞭解之後能讓每一箇中國人內心澎湃,潸然淚下的戰役—石牌保衛戰。



1943年5月湖北宜昌,一個位於長江南岸的小村落—石牌註定要被載入中國史冊和世界戰爭史冊,石牌是湖北進入四川的長江航道要塞,在那個時候想從湖北進入四川陸路是不行的,只能走水路,而想要走水路,就必須要拿下石牌要塞,打通航道,只有如此日軍才能趁機攻陷重慶,徹底消滅中國軍民的抗日之決心!所以中日雙方均知道石牌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國軍在此構築防線,而日軍則摩拳擦掌,準備一舉拿下石牌。


於是石牌保衛戰爆發了,進攻石牌的日軍主力是在中國未嘗一敗的第三,第十三師團,防守石牌的主力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第18軍,而防守石牌最中心地帶的就是胡璉率領的第18軍第11師,請大家記住這支部隊,記住這位將軍,因為在不久後這支部隊將會感動我們每一個人。

決戰前夜,胡璉將軍寫下遺言及多封訣別信。他在信中盼望父親保重身體,對自己結髮愛妻,則直截了當地交待後事:等兒子們長大,都要去當兵報國。然後帶著11師全體將士對天起誓:“決心至堅,誓死不渝。生為軍人,死為軍魂。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並把指揮部遷移至前線,以表決心!後來陳誠問他守住石牌有無信心,胡璉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胡璉和11師全體將士就是帶著這種必死之心走上石牌前線的。


石牌保衛戰打響後,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和數倍於己的日軍的瘋狂進攻,11師將士們沒有一個退縮,雙方士兵你攻我守,戰事持續兩天後,雙方均死傷慘重,然日軍憑藉裝備和人數上的優勢,連續突破11師防線,而11師將士還是沒有退縮,所以戰役打到後期,雙方士兵已經相隔越來越近,甚至已經近到雙方士兵能彼此看到對方臉龐,近到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到仗已經打到無法再開槍的程度了。

於是11師將士們在胡璉將軍的指揮下全體上刺刀,與日軍陷入肉搏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白刃戰就此爆發……

於是,這場決定中日戰爭勝利的戰役,抗戰重大軍事轉折點,被西方軍事家譽之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戰役在進入到最關鍵,最激烈的時候,戰場上的槍炮聲突然戛然而止了!

是戰役結束了嗎?是日軍勝利要進軍重慶還是國軍艱難守住石牌呢?都不是,相反的,這安靜的三小時將決定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

整整三個小時,石牌戰場沒有一絲的槍炮聲,整整三個小時,11師的將士們在和日軍進行硬碰硬的肉搏戰!

整整三個小時,兩軍在一個小小的小山嶺上刀對刀的對刺,敵軍每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同等血肉之代價!中日雙方反覆拼殺,日月星空都為之黯然失色!

據曾經參戰的老兵回憶:“當時日本人一群一群地衝上來,中國人迎頭撲上去,攪在一起,用刺刀拼。兩軍在反覆互相沖殺,陣地前沿兩軍的屍體好像金字塔那樣堆著。”

《中國國家地理》曾這樣描寫在這場白刃戰中戰死的少年:“那時候,中國農民家的孩子營養普遍不好,十六七歲的小兵,大多還沒有上了刺刀的步槍高。他們就端著比自己還長的槍上陣拼命。如果他們活著,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他們也會在自家的橘園裡吸著小口的香茶,悠閒地看著兒孫,溫暖地頤養天年。可他們為了別的中國人能有這一切,死掉了。”

就這樣,三個小時後,戰場徹底安靜下來,1500名中國士兵靜靜地躺在中國最美的山河之中。他們三小時前還曾英勇地戰鬥,此時卻安靜、靦腆的躺在那裡,像睡著了一般,只不過他們永遠不會再醒來。


中國軍隊的陣地沒有丟失,敗退的是日本人!

石橋保衛戰我們贏了,而包括11師在內的一萬餘將士將長眠在此,他們的英魂將繼續守護著這個地方。

一寸山河一寸血,向國軍英烈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